【晏氏网新闻】欧阳修的恩师——晏殊

    中华晏氏网 2017年11月16日 晏金洲


欧阳修的恩师——晏殊

 

▲晏殊 

宋词,是中国文学史上最绚丽的篇章之一。说到宋词,首先浮现的一个人物便是晏殊。是他,和欧阳修等名士一道,引领了词的规模创作的潮流,由此揭开了词的黄金时代的序幕。

晏殊(991 — 1055 年),字同叔,谥 " 元献 ",抚州临川(今属江西)人。一生显贵,词作多表现诗酒生活和悠闲情致,精工雅丽,珠莹玉洁,有一股雍容闲雅的气度,被誉为 " 导宋词之先路者 "。

那是大宋景德年间的佳话了。当时任宰相的张知白奉旨巡视江南。一路走来,听到许多关于江西临川出了一个 " 神童 " 的传言。这个所谓 " 神童 " 反应机敏,出口成章,题诗对句信手拈来。他 7 岁就能作诗,文采可观,超过一般成人。

张知白心想,如果这是真的,这倒是我朝的一件盛事啊。于是,山一程水一程,乍到临川,他便召来 " 神童 " 亲自一试。喝,小晏殊不仅长得骨格清秀,而且机敏过人,对答如流,果然名不虚传,立刻引起了张大人的喜爱。问及家世,又得知晏殊从小失去父母,在孤独贫困中长大,张大人的恻隐之心油然而生。这样一个小天才,可不能因贫困而荒废了。于是,便把小晏殊带在身边,一道回京。

京都是个什么样的地方啊?这里高台广厦,玉宇琼楼,车马连轴,人才济济,可不是一般人能随便混的。不过张大人对小晏殊的才学已经有了底了,他以 " 神童 " 的名义把晏殊推荐给朝廷。宋真宗为了考验晏殊的才学和胆识,让他和全国一千多名参加科举的半老仕子们同场竞技。那一年是宋景德元年(1004),晏殊刚满 14 岁。

在殿试中,晏殊镇定自若,走笔如飞,洋洋洒洒,写下一篇文章。宋真宗一看,端的是满纸锦绣,灿若珠玑。心里十分赞赏,即刻御笔钦点晏殊为进士。

多少才华横溢的士子风尘仆仆到京师来,就是渴望着能金榜高中啊,寒窗苦读,考场鏖战,一举不中的大有人在,甚至二举三举也未必能遂心愿,14 岁的晏殊竟然就这样登上青云之路,开始了自己的仕途生涯。

后人评价说,晏殊是个 " 无灾无难到公卿 " 的人,他从八九品的芝麻小官做起,逐渐做到一品宰相的大官。而且,在他从政的几十年里,除了被降级使用放任外地的几次小挫折之外,他的一辈子基本上都是平平坦坦,稳稳当当。朝中许多威风显赫的官职,他都担任过,所谓 " 荣华富贵,豪奢无双 ",晏殊一生在仕途上的顺利是中国古代文人中少有的。

更为令人敬佩的是,他个性谦和,宽容而大度。为官期间,对教育尤为重视,荐举贤能,不遗余力,北宋的贤士范仲淹、韩琦、富弼等都经由他的提拔,最后都担当了朝廷要职。

晏殊提拔欧阳修为第一

欧阳修出道比上述几人都晚,也同样得到了晏殊的提携。

欧阳修第三次科举之所以非常地顺利,除了胥偃的赏识外,更主要的是那次科考恰好是晏殊担任知贡举。

北宋前期的政治家如范仲淹、韩琦、富弼,文学家如宋祁、梅尧臣、张先等等,都曾得到过晏殊的培养或提拔。而欧阳修也是在晏殊的奖拔下成长起来的:天圣八年(1030)晏殊知礼部贡举,批评当时的科举考试“专取记诵,非取士之意也”,主张应“并试策问,参其所习,以较才识短长”(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九),举欧阳修为第一。南宋王銍《默记》卷中记载了这次考试的具体情形:
    晏元献(殊)以前两府作御史中丞,知贡举,出《司空掌舆地之图赋》。既而举人上请者,皆不契元献之意。最后,一目瘦弱少年独至帘前,上请云:“据赋题,出《周礼·司空》,郑康成注:‘如今之司空,掌舆地图也;若周司空,不止掌舆地之图而已。’若如郑说,‘今司空掌舆地之图也,’汉司空也。不知做周司空与汉司空也?”元献微应曰:“今一场中,惟贤一人识题,正谓汉司空也。”盖意欲举人自理会得寓意于此。少年举人,乃欧阳公也。是榜为省元。
    在众多士子中,居然只有欧阳修一人能理解考官出题的用意,足证其博学多识,而这也就难怪他会得到晏殊的青睐,并被擢为进士第一了(按:宋制,礼部试进士第一名称“省元”。因礼部属尚书省,故称)。欧阳修进士及第后,被任命为西京(洛阳)留守推官,他在洛阳任职期间与著名文士钱惟演、梅尧臣、谢绛、尹洙、尹源兄弟等人结为文章挚友,相互赠答,倡导文风改革,一时卓有影响,“遂以文章名冠天下”(《宋史·欧阳修传》)。而后来欧阳修又培养和提拔了王安石、苏轼、苏辙、曾巩、程颢、张载等人,为北宋中后期文学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人才保证”。宋人朱弁所发“晏丞相(殊)、欧阳少师(修)巍乎为一世龙门”(《曲洧旧闻》卷一)之感叹,主要即是着眼于二人在奖拔人才方面的特殊功绩。从这里可以看出,晏殊的识拔欧阳修对于宋代文坛而言的确是一件意义深远的大事,对宋代文学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然而,后来晏殊与欧阳修之间的关系却产生了裂痕,直到晏殊去世也未能完全“修复”,两人的关系最终未能像欧阳修与苏轼之间的师生情谊那样成为文坛上的一段佳话,反而给后人留下了无尽的遗憾。

晏殊历经真宗、仁宗两个时代,那正是大宋朝 " 百年无事 " 的 " 承平盛世 "。宋朝对文官们给予极其优厚的待遇,甚至到了 " 恩逮于百官者唯恐不足 " 的程度。这使朝臣们在歌舞升平中过着一种娱宾遣兴的安逸生活。晏殊自然更不例外。

由于平生通达,优游富贵," 雅喜宾客,未尝—日不宴饮 "。大批文士来往于他门下,每有宴饮必有 " 歌乐相佐 ",并 " 具笔札,相与赋诗,率以为常 "。

一次中秋,天气阴晦,厨房照例准备好了酒菜,可是晏殊因天气不佳而早早就寝了。他的下属王琪来看晏殊,却发现他已睡了。王琪立即写了首诗说:" 只在浮云最深处,试凭弦管一吹开。" 晏殊在床上,读诗后大喜,召集宾客,整治酒席音乐,和宾客们一起饮酒欢笑。到半夜时分,月亮终于出来了,晏殊更加高兴,宾主尽情畅饮,到第二天早晨才散。

他的词作就产生在这样的氛围中。《珠玉词》虽仅一百数十首,大多是写男女之间的相思爱恋和离愁别恨,却尽显名士风流,完全把这位钟鸣鼎食的富贵宰相的本来面目表现出来了。

" 人生什么都能够看透,只有恋情是参不破的,什么都能够很容易的志得意满,唯有恋情却终似明月般的易缺难圆。"(郑振铎语)晏殊在这方面似乎是深尝着他的滋味的。

他常常在圆满的生活中体会到某种无奈的不圆满,在沉默的亭台楼阁中体会到生命的流逝和情感的衰老。这种深切的忧思又与情爱的追求结合在一起,遂使他的词 " 情思交融 ",发出了这样的感叹: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有人说他这首词不只写个人悲伤,写的还是人们自古以来的无奈。他的词,写活了闲情与闺怨,更写出了人性中共有的感慨。

晏殊,这位太平宰相,地位、名声在他一生中都不缺,生活舒适惬意,词作中自然渗透着一种别人无法企及的雍容华贵之气韵。但他写富贵生活,不言金玉锦绣,不着一句俗艳语," 而惟说其气象 "(吴处厚《青箱杂记》),也就是重在气度神韵的表现。他的词作,佳句连篇,如 " 梨花院落溶溶月 "、" 柳絮池塘淡淡风 "、" 一场愁梦酒醒时,斜阳却照深深院 "、" 无情不似多情苦,一寸还成千万缕 " ," 欲寄彩笺无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 等等,精工雅丽,珠莹玉洁,自有一种从容不迫的气度,呈现出情调雅致的词人本色,仿佛随意拈来,一切都那么安逸、宁静、自然。

欧阳修登上仕途后,十分关注国计民生,关心政治改革,这与晏殊在精神上有了某种程度的区别。有一年,晏殊以知枢密院事(宋代主管全国军事的最高长官,品级相当于宰相)之尊,邀请当时还是低级官员的欧阳修到自己家的西园赏雪。欧阳修心忧边防,即席写了一首《晏太尉西园贺雪歌》,诗中说:" 主人与国共休戚,不惟喜悦将丰登。须怜铁甲冷彻骨,四十余万屯边兵 "。晏殊听了后,认为这是欧阳修在讽刺他,因此颇为不满。但这并没有影响欧阳修对晏殊人品与才学的敬重。在晏殊去世后,欧阳修亲笔写了《晏公神道碑铭并序》,赞扬晏殊 " 为人刚简,遇人必以诚 "。

总之,晏殊的词,上继南唐花间词的余绪,下开北宋婉约词风,他的词和欧阳修的词被合称为 " 晏欧词 ",而他和欧阳修、张先以及自己的儿子晏几道一道被称为北宋词坛的 " 四大开祖 "。

 

晏殊惜才得佳句

晏殊《浣溪沙》一中最为后世文人激赏的是词中的绝对:"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据说这一联还是晏殊和他的门下王琪共同创作的。

有一次,晏殊因公路过扬州。这天,扬州郡守陪他到大明寺游览,见大雄宝殿内雪白的墙上,有很多题诗,有的诗写得委婉生动,有的字写得龙飞凤舞。晏殊觉得这是发现人才的好机会,便将墙壁题诗一首一首往下看。当读到一个名叫王琪的诗人写的诗时,他十分欣赏,便请郡守将当时任江都主簿的王琪请来。两人见面,谈得十分投机,只觉相见恨晚。

两人经过平山堂,步入西花园,西花园中遍地落英不时随风飘荡,有的落入水中,随着潺潺流水而去。

此情此景,晏殊想到几年来心中积蓄的一句词句来,不由脱口而出:" 无可奈何花落去。" 词刚出口,心中顿时感到说不出的难受,他对王琪说:" 出对容易对对难,无可奈何花落去,我想了几年,实在想不出下面的对句,主簿年轻有为,能为我对下联否?" 晏殊的话刚说完,只见园中燕子正在随风飞舞,王琪见景生情,脱口而出:" 似曾相识燕归来。丞相以为如何?" 几年来的冥思苦索,一朝迎刃而解。晏殊喜不自禁:" 妙,妙极了,想不到今天我竟得一位奇才!" 并酬以重礼,将其收为门下。

晏殊回到京城,推荐王琪当了集贤殿学士,并把 "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 这副对联逢人便讲,从此这副对联成为千古传唱的名句。

他还有一首《浣溪沙》,也是脍炙人口:

一向年光有限身,等闲离别易销魂,酒筵歌席莫辞频。

满目山河空念远,落花风雨更伤春,不如怜取眼前人 !

诚实的晏殊

晏殊虽聪慧过人,但性格耿介,从小不耍小聪明,具有诚实和恭谨的美德,因而深受真宗的喜爱和重视。

他在 14 岁参加殿试的时候,拿到的题目是 " 长江赋 "。他一看就皱起了眉头。原来这个题目他在家里练过了,再做一遍,毫不困难,但很难考察自己的真实水平,于是他向皇帝要求换一个没有做过的题目。皇帝被他的诚实打动了,给他换了一个考题。晏殊很快完成了考试。皇帝看了试卷以后,赞叹道:" 真是好才学啊!"

有一天,皇帝要为太子挑选老师,但他不让大臣们推荐,自己直接点名要晏殊担任,大臣们对此很惊讶,都不明白皇帝为什么单点还那么小的晏殊来担此重任。后来,传下圣谕,众人才明白。原来,由于社会的安定平稳,众馆阁大臣们没有什么正经事做,便经常互相请客,或嬉游赏心,或宴请逗乐,天天如此,乐在其中。唯有晏殊一人不随波逐流,督导弟弟,苦心攻读。皇帝对他这一点非常赏识,觉得他谨慎持重,才任命了他。当皇上当面向他说明任命他的原因时,晏殊不仅不谢恩,反而上书启奏说:" 并非微臣不喜欢宴请游玩,只是苦于家境贫寒,没有能力去做那些事情,也就只好读书伴读打发时间了。" 真宗听后,对晏殊更多了几分好感,并日益关心、重用他。

晏殊金殿巧对

晏殊自被张知白向宋真宗举荐为进士后,大多数朝野大臣对他都是啧啧称赞,佩服他的年少学问;可是,也有几个人对晏殊满怀醋意,尤其是都察院御史王富。

有一次,两人一起饮酒时,王富借机讽刺晏殊之所以少年得意,很大原因在于张知白的引荐;而自己虽学富五车,却无人赏识,只有珠沉玉埋了。晏殊听出了话外之音,也针锋相对,说题诗答对,在他的家乡,连耕夫和牧童都会,谁又得到提拔重用呢?于是,两人不欢而散。

过了一个月,王御史在早朝时参了晏殊一本,说晏殊有欺君之罪。原来这一个月中,他赶赴临川亲自细访,情形并非如晏殊所言。而晏殊在皇上面前也曾经坚持过自己的观点,说凡人皆有所感,而诗词歌赋皆为触景生情、伤时感事而作,即使是耕夫和牧童,也一样可以做得来。

真宗虽然一直都很喜欢晏殊的学识和为人,可现在,却也只好公事公办了。但晏殊却镇定自若,上前一步追问事情经过。原来王富出了一个对子:" 宝塔巍巍,六面七层八方。" 而临川百姓只是摇了摇手,继续做自己的事情了,没有能答出对者。晏殊微笑着向洋洋得意的王富说:" 噢,原来如此。唉,王大人哪,其实百姓们已经对上来了,而你却不识罢了!" 一听此言,众人也都茫然不解。晏殊继续说:" 百姓摆手,意思就是‘右手摇摇,五指三长二短’,王大人可看明白了吗?" 真宗龙颜大悦:" 对得好,对得好!"

一时,神童晏殊 " 金殿巧对 " 的故事就被传开来了。

 

 

 


分享按钮>>【赵氏网新闻】《造父赋》
>>【庞氏网新闻】中华庞氏宗亲联谊会罢免公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