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氏网新闻】文化世家——遵义县乐稼晏氏

    中华晏氏网 2018年9月22日 高原


文化世家——遵义县乐稼晏氏

高原

 

来源:遵义历史文化网

 

  西坪清江是团溪河中下游,古名高溪、萼溪,现在很多人称乐稼河。河水回环曲折,平静地穿行于丘陵田园间,有如仙女遗留的彩带,又似串起粒粒小丘陵的碧绿丝绳。西坪乐稼的土地在小河滋润之下,一片沃野,鸟语花香,人寿年丰,成为西坪宝地。清江不仅滋润了土地,更养育了人才,仅在原乐稼乡境内就孕育了两大文化世家,清江塘赵氏、乐稼晏氏,都成长于清末民国时期的清江之滨。赵氏已有龙先绪先生详尽叙述,今单表乐稼晏氏。

  乐稼羊石场,旧属遵义县南乡平水里六甲、团溪区乐稼乡,今属西坪镇南坝村。羊石场原名大碑场,《遵义府志》载“城南九十里,平里,日巳、亥集”,因附近大碑桥而得名。民国末年,集市凋零废弃。场边河段名叫龙塘,陂泥南侧,荒土岩石间,隐约可见石砌炉窑、三合土沟渠等,这是晏香泉新萼纸厂遗迹。这里原有二十多间土墙木房,长征留下的老红军、遵义地下县委书记杨天源都曾在这里做工隐蔽。纸厂两百米远的羊石场边就是晏氏故居,早期中共遵义地下县委常在晏家活动,新萼纸厂生产的纸也源源不断的供给地下党组织编印《新民月刊》、革命传单等。晏家俨然是遵义地下县委的摇篮。

“乐稼晏姓系春秋齐相晏婴(平仲)后裔,祖籍江西吉安府吉水县,明万历年间晏兴隆、兴国宦游四川思南大堡,遵义南乡平水里西坪,大坡上寨(龙渊塘)(见南坝村干田碑记)”,渐成家业,清末民国时期成为当地富户。晏家比较开明,注重修德行善,对佃户极好,与佃农关系融洽。平时家里纸烟常备,来客不管是谁均可自取自吸。每年秋收,晏家都要设宴招待佃客,询问产出,如遇岁欠,予以减免。晏氏家风淳厚,人人彬彬有礼,接受现代教育,人才济济。晏家倡办学堂,发展地方教育,团溪、乐稼的学校及贫困学生都得到晏家大力支持。乐稼到西坪、到团溪的赶场石板路,相传也是晏家修建;乐稼大碑桥的修建,晏家也捐资不少。民国时期,晏家倾向革命,掩护红军、保护地下党员,为党的宣传、遵义的解放做出了很多贡献。解放后,晏氏一门的人才大多投身新中国建设,但由于历史原因,多人受到不公正待遇。晏氏才俊主要有晏舰泉、晏平泉、晏香泉、晏东菁、晏东荟、晏东英、晏东蕃、晏东莼、晏东旭、晏东池、晏东麟等。

  晏淦,字舰泉,生于清同治十一年(1872)。早年就读天津北洋大学,是遵义最早学习现代数学的学者。毕业后返乡在团溪观音阁(今团溪镇庄坝小学)古庙设馆授徒。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与杨干之、赵乃康、夏雨耕、尹坤普等商定在原址创办私立振民两等小学堂(今团溪中学的前身),被推举为堂长,并担任算学课教学。民国二年(1913年)滇军梅若愚部入驻遵义,驻军占据遵义中学校,时任校长的李道坤(字次乾)于次年辞职北游,遵义县政府聘请代理校长数月。民国十年(1921),复任校长,教数学。民国十二年(1923)调任遵义劝学所所长,因病卒于任上。墓葬干田晏家坟山。有子二,东蔚、东菁。

  晏瀚,字平泉,生于1894年,殁于1920年,归葬乐稼河边仓库后墙内。“1919年肄业于天津高等工业学校。昔适逢京五四运动,公等组织天津学生联合会,负责财务,同年六月十三日,同乡人张阳先季棻先生等通电遵义各界推动运动发展,后因奔走宣传筹款,劳累过度,病逝北京。(见墓志)”据家人介绍,当时为筹款募捐,在街上搭帐篷长住,因此得了伤寒,又因忙碌而没有就医,以致不治。先生曾与周恩来合影,文革中其妻不敢拿出来,东藏西藏的就找不到了。有女二,东薛、东慈。

  晏香泉号泮,生于1892年。幼读私塾,清宣统三年(1911)贵阳模范中学毕业。返乡后,从教团溪日新小学(今团溪中学)历八年,继任该校董事长兼校长两年。民国十四年(1925)至十六年,出任南四下区(治所团溪场)区长,先生性格淳厚和善,看到地方势力明争暗斗,官场腐败,不愿角逐而弃官回家。为方便邻近子女读书,晏香泉捐出羊石场街房建校,并领头集资支付教薪和教学日常费用。“五四运动”时期,晏香泉得到晏平泉带回的先进杂志《新青年》、《觉悟》等,思想开放,倾向革命,萌生实业救国、教育救国的理想。民国十八年在贵阳与人合办醒狮肥皂厂,一年多后歇业,又在羊石场河边兴办新萼纸厂,生产毛边纸应市。继又在瓮安兴办玉华纸厂。民国三十一年,与杨干之等倡办团溪民德中学(今团溪中学)。其纸厂收入、纸张等大量资助学校、教师和学生。民国二十四(1945)年,晏收留两名掉队红军,延医为其治病,然后安排在纸厂做工掩护,免遭敌害。遵义早期共产党员杨天源进行地下活动凡有所求,晏无不相助。无偿为共产党遵义地下人员提供纸张,油印各种传单。民国二十四年(1935)秋,晏推荐杨天源作新民小学(原日新小学)训育主任、校长,掩护其地下活动。民国二十六年,杨在县城被捕,晏与杨干之等乡绅联名保释。解放前夕,杨先后两次隐于晏家中,出走时还叫人护送。遵义解放后,应邀参加县各界人民代表会议,自1953年7月起,连任遵义县人民代表大会一至五届代表,县人民委员会一至五届委员,县政协第一届委员,第三届常委。1956年,新萼纸厂实现公私合营,成为副厂长只管生产。1957年被停发工资,有职无权,仍然不计嫌隙,积极参与生产管理。1966年7月文化大革命初期,晏香泉被强加罪名判三年徒刑,关押半年后改监外执行。回到家里,七十多岁的他在没有工资、也没有任何亲属的情况下独自生活,还要接受红卫兵不时的批斗,终于支持不住,在1969年1月18日含冤去世,终年七十七岁。死后衣不蔽体,目不闭合,还是纸厂工人丁光华冒着风险强行为其闭目、装敛,尽了最后一点人道。1979年平反昭雪,县革命委员会主持补开追悼会,遵义县委首任县委书记杨天源参与了追悼会。墓葬干田晏家坟山。有子东英、东慈、东薛,女东麟。《县志》1092页。

  晏东荟,父体泉,晏淦侄,生于1913年。抗日战争期间得到陈铁赏识,推荐到八路军抗日军政大学就读。解放前任至贵州省教育厅财务主任。1949年回到遵义,与陈福桐、晏东蕃、肖义德、姚世达等积极投入争取陈铁起义的工作,实现了遵义乃自贵州的和平解放。解放后任遵义地区教育局局长,后调任遵义县人大主席。2000年因病去世,享年88岁。墓葬干田晏家坟山。

晏东菁,晏淦次子,生于1915年,四川成都铁路局总工程师。团溪读小学后入广州中山中学。东箐学习勤奋,非常认真,成绩一直名列前茅,毕业后考入上海大夏大学。工作以后仍然保持严谨勤奋,对人对己都异常严格。他的这个品格一直保持到生命最后,以致要求孙子女考试要拿满分。四川修九龙坡铁路道岔工程他是总工程师,据说工程唯一返工的是螺钉上法,而且是施工工人没有按他的要求而出错。1983年,因食道癌不治身故享年68岁。墓葬干田晏家坟山。

  晏东英,晏香泉长子,生于1918年。团溪小学毕业后入广州中山中学学习,成绩优异,稍逊堂兄晏东菁。毕业后考入四川大学文学系。曾任成都济川中学教员、遵义明德中学校长(民国三十一年)、中央日报编辑、贵州贞丰县政府秘书、国民党军委政治部秘书、民国行政院秘书,孙科的辞职报告出自他手。1949年南京解放前夕,晏东英致力保护国民党档案,将之完整地交到人民政权手中。1951 年 11 月任遵义中苏友好协会秘书长、遵义专区剿匪委员会秘书。1957 年 5 月任贵州省中苏友好协会宣传部副主任。 1957 年12 月任《贵州农民报》编辑。1957年因不愿说假话提供黑材料遭污陷逮捕,判刑七年。服刑中因不堪折磨跳河自杀,为桥墩所阻幸免于难,但却因“抗拒改造”而被长期监禁。1978 年落实政策后回贵阳,平反后已可退休,但他要求工作,只是不愿再入报社,参与文史馆的古籍整理工作,点校民国《贵州通志》前事志、宦迹志,任《贵州文史丛刊》副主编、编辑。1979 年被聘为贵州省文史研究馆馆员。到文史馆任主编。现居贵阳。

  晏东蕃,父体泉,晏淦侄,生于1918年,贵阳民族学院毕业。解放后曾任龙坪区区长。正直和善,公私分明。文革期间,团溪区乐稼乡通知他回来接受批斗,他只身前来,会场上不卑不亢,首先井井有条地交代了自己的事。轮到老乡发言,乡人旧时多受过晏家恩待,大多说些不着边际的屁话敷衍,领导百般诱导还是无人“检举揭发”,最后只得不了了之。2008年去世,享年90岁。

  晏东莼,生于1924年,父体泉,晏淦侄。美术学院毕业,中共地下党员。因有被捕经历,文革中被打成判徒,身体受到伤害,留下后遗症。现居南京玄武区。

  晏东麟,女,1926年出生。贵州大学数学系毕业,解放时响应号召,回来建设家乡,在遵义商贸局工作。工作勤奋,为人谦逊,助人为乐。工作中毫不保守,全心全意教授其他文化差的工人干部,深得大多数人敬仰。1957年因家庭原因遭受打击,直到22年后的1979年,父亲平反才获得平反,开始工作。可惜满腹才华,早被无情的岁月淘得所剩无几,成为老人永远的痛。

  晏氏第三代人才更多,但都已移居遵义、贵阳、成都等地。晏家为革命、为遵义的教育都作出了突出的贡献。晏氏一门从清末至今,人才荟萃,家风淳厚,其家族文化值得发掘,应予宏扬。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