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秘色瓷的“秘色”,陶瓷史学界一直有很大争议,至今尚无定论。常见的解释有三:一是作“秘密”解释,这种解释来于宋人,认为吴越国的越窑青瓷专供朝廷使用,百姓不得占边,二是青瓷釉色之一种;三作“希奇”之意,为“碧色”的误传而来。从目前见到的所谓秘色瓷来看,其胎质呈灰白色,釉质如脂似玉,清澈碧绿,造型典雅、凝重,可以看出制造者绝对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和艺术创造才能。秘色瓷代表了晚唐至五代制瓷工艺的最高成就。
五代越窑的窑址仍在浙江上林湖地区,而且更广泛地延至上虞、勤县、临海等地区。所制器物总体上继承了晚唐风格,其装饰手法趋于多样化,使唐代单纯追求釉面效果向包括刻花、印花、堆塑、釉下彩等多样手法转化。
这一时期出现的另一个著名品种为柴窑,相传是五代周世宗(名柴荣)时所烧造,窑址在郑州。但迄今尚未发现窑址,真正的柴窑器为何种相貌也众说不一。后人以“青如天、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来描术柴窑器的特征。据明代文献记载,当时宫廷中所收藏的珍贵瓷器,把柴窑器推放首位,可见其艺术价值之高。
如行云流水,似造化天成,山水、花鸟、人物出神入化,婉丽秀美的画面与釉面珠联璧合,交相辉映……伫立在一件件精美绝伦、巧夺天工、神韵独具的当阳峪绞胎艺术瓷前,记者难以想像,失传近千年的绞胎瓷技艺再现山阳,而这一切都与一个人的执著息息相关。“当阳峪绞胎瓷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我们没有理由不去保护和开发这一文化遗产。”谈及这个话题,现任焦作市金谷斋文化艺术传播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的柴战柱感慨万千。 因“焦家的陶瓷作坊”而得名的焦作,在唐宋时期曾是负有盛名的瓷都。当阳峪宋代瓷窑遗址现存宋崇宁四年(公元1105年)的碑刻《德应侯百灵翁之庙记》,记载了当年当阳峪窑业繁荣的盛况。焦作当阳峪窑系用绞胎、绞釉、剔花技法制作瓷器,其风格独树一帜、闻名于世。被誉为绞胎瓷之乡的当阳峪,与景德镇、德化、耀州并称中国“四大瓷都”。宋靖康之变后,当阳峪瓷器生产中断,绞胎瓷技艺失传。目前,国内外博物馆中当阳峪绞胎瓷器存世量仅60余件。 柴战柱以前也是一位收藏爱好者,他收藏的古玩、字画、陶瓷有400余件。每当他到外地交流藏品时,业内同行都会向他提及焦作当阳峪窑系和绞胎瓷器,并对当阳峪绞胎瓷器技艺的失传表示遗憾,这令他萌发了对绞胎瓷工艺进行恢复性开发的念头。于是,他买来专业书籍进行研究,并于2000年12月多方筹措资金100余万元,组建了焦作市金谷斋文化艺术传播有限公司,开始对绞胎瓷工艺进行潜心研究。 绞胎瓷是用两种以上颜色的瓷土相互糅合拉坯成型、焙烧而成,工艺难度大,不易掌握。在研制过程中,柴战柱等人对当阳峪绞胎瓷的质地成分、工艺原材料、技法逐一进行调查、试制。由于两种颜色的泥土不易完美结合,容易开裂,成功率极低,有时整座窑报废,一次就损失10余万元。看着多日的心血顷刻间化为一堆堆废品,柴战柱心如刀割。然而,面对一次次失败,他没有气馁,而是与专家们一起查找症结。不知熬过了多少个不眠之夜,柴战柱和他的同事们终于找出了在温度曲线、釉料配制、泥土温度、收缩率差异方面存在的问题,并使这些问题逐一得到了解决。近年来,柴战柱用在设备、技术上的费用近100万元,整日里痴迷于绞胎瓷研制工作的他花去了多年的积蓄,每当遇到资金紧张时,他就四处托亲朋好友进行抵押贷款。
一 一座千年古窑的兴废
当阳峪地处豫北太行山的南麓,瓷土资源丰富,为北宋著名民窑。由于窑址在焦作市修武县境内,故又称作修武窑。据当地瓷友考证,此窑当创烧于唐五代,宋金是其鼎盛期。在当阳峪村的桥头,立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石碑,碑后是一处残留的宋代窑址。不远处是一座窑神庙,庙里立着一块“应德侯灵庙碑”。碑立于北宋崇宁四年 1105年 ,至今已有上千年的历史了。碑上记载:“时维当阳工巧,世利兹器。埏埴者百余家,资养者万余口”。可见此地烧瓷历史之悠久。至北宋中晚期,炉火之旺,已成燎原之势。碑上文字反映了当时瓷窑之多,从事瓷器生产的人之众,制瓷业之兴盛。
如今的村子正是建在当年的窑址之上。桥下是一条蜿蜒曲折的瓮涧河,河水绕村而过。河道很宽,当年取水淘泥,舟楫运输,无不赖其利。如今河水已经枯竭,河床上栽着树和庄稼。我们沿河考察,堤岸上、庄稼地里,叠摞着、散布着古瓷残片和窑具。残片中白瓷居多,偶见绞胎瓷和黑釉、酱釉瓷片。
考察中我们走访了当地百姓。他们世居于此,村落和房屋之下便是当年的瓷窑。所以村民们修路、盖屋取土、种田耕地,常常有大量宋代当阳峪窑的残器、瓷片出现。开始并不当一回事,后来有心人便当作祖宗留下的宝贝搜集起来,有的捐赠给当地博物馆,有的赠送给来考察的专家学者,也有些卖给了前来淘宝的人。不管怎么样,只要将古代的瓷片标本保护下来,都是好事。(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