阎晓明:力求把成就报道写出“成就”来

    中华阎氏网 2012年6月1日 人民日报


编者按:如何写好、写活成就报道,是一个引人关注的问题。人民日报记者阎晓明的这篇体会,从自己的一篇获奖作品人手,感知、理解、剖析成就报道,从新的视角阐发了成就报道采写过程中的思路和方法,让我们感悟到写出精品稿件需要付出认真的思考、艰辛的努力和积极的探索。  我不太会也很“害怕”写“成就”题材的通讯:自己写得头昏脑胀,文章写得冗长乏味。不仅文章没有“成就”,人家原本的成就也常常给写没了。因此,《新闻战线》的编辑要我写写我采写的关于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成就通讯《吸纳世界前沿技术的热土》的体会时,真有些无从下笔。这倒不是因为没有体会,而是我不知道我的体会是不是“体会”?有没有意义?  这篇成就题材的通讯是我自找的。2000年底我到北京记者站工作后,在许多场合听人们说起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无论领导还是人大代表都赞誉有加。在老开发区光彩减退,新开发区声誉不佳的情形下,在北京这样一个所谓新闻亮点层出不穷的地方,这个开发区为什么会引起这么多人的关注?于是我开始留意这个地方,一边做些动态报道,一边进行深入采访了解。我首先发现,这是一个很有成就的地方。我在山西时,只能像听故事一样听到诺基亚、朗讯、美国通用等等如雷贯耳的世界顶尖企业在这里都有工厂,世界500强入区的就有38家,区内中外企业有1055家;2001年,开发区的总投资达到40亿美元,其中80%是外资企业。不仅如此,政府对开发区的管理、开发区的组织结构、海关监管模式、土地使用方式、员工的使用、社区建设甚至每个入区企业都有很多的成就能写。扑面而来的成就汇集成了很丰富的信息,那是够一本书的素材(事后得知,北京市有关部门真的出了一本经济技术开发区的书,有20万字)。毫无疑问,要把开发区的成就写成新闻稿件,必须对掌握的素材高度概括、高度浓缩。如何概括?如何浓缩?可以写成面面俱到的概括和浓缩,那是一种缩微的流水账:总结式的行文、文件式的语言、呆板的结构……我自己实在不想读那种用“他们……”、“他们又……”的句式排比起来的概括文章,那就如同把互不相干的土豆、西红柿塞进一个缝制的麻袋里。我觉得应该找出一条思想或者说思路的主线来。  选好角度思想才能有载体  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的精髓是什么?面对自己采访收集到的丰富资料,我有点一筹莫展。最早的想法是,以“消化吸收国内外优秀科技成果”为主线。北京是全国优秀人才尤其是科研人才的汇集地,长期以来,北京也有个“孔雀东南飞”的现象:全国的科技人才往北京涌,北京的科研成果往广东一带流———因为北京本地缺乏科研成果的转化机制或者说载体。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作为中关村科技园区的部分,无论在组织结构还是地缘位置,都处在以科学研究为主体的中关村的下游。但这个思路不是非常切题,因为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有科研成果转化的功能,但更多的是吸引外资;后来又确定为:展示当今中国蓬勃发展的平台。因为开发区的许多改革都体现了与国际接轨,尤其是行政事业和政府服务的改革较区外先行一步,很让人鼓舞。但最后也否定了,毕竟是新闻作品,这样的载体很难承担这么重的题材。几经思量,思路集中在这样一个方向:当时国家设立开发区的作用是什么?现在有什么变化?人们对开发区争议最大的一点是“跑马圈地”,技术开发区没有技术含量,只有土地含量———房地产开发。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的特点是什么?如何避免走老路?最后我将主题集中在突出吸引外资、吸引外企、吸引国内外先进技术这样的角度上。选好了角度,思路随即清晰起来:为什么有吸引力?从这个角度入手,开发区的产业政策、软硬环境、发展前景等都有机地成为一个整体,它的魂———“创新”比较好也比较顺地表现出来,跃然纸上。套用我自己在这篇文章中的小标题:《打造成航母,飞机才能停靠》,我觉得对于一篇文章来说,“选好了角度思想才能有载体”。  用读者的眼光要求自己  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有这样一条理念:用跨国公司的眼光要求自己。换句话说就是开发区的行为方式不是要你服从于我,而是我怎样服务于你。这其实就是一种服务意识。新闻记者也应该有强烈的服务意识,为读者服务的意识。表现在新闻写作中就是用读者的眼光要求自己。读者的眼光我觉得起码应该包括这样两个内容:读者想知道什么;如何用最好的方式让读者知道。对于记者来说这就涉及到两个问题:如何选材,如何行文。  在采写这篇通讯时,我给自己定的最低目标是:读起来不太累。首先力求使文章的结构不是平面的,而是立体的;素材的选择和组织,尽量避免事例的罗列,力求是思路和思想的梳理;尽量避免用文件的语言总结,力求用形象的文字概述。比如用“打造成航母,飞机才能停靠”这个非常形象的比喻,使单个的许多企业装在开发区,还是根据产品的关联程度形成相关产品在同一区域生产的企业群体,从而降低企业之间的生产和交易成本,这样一个相对拗口的产业政策变得相对形象生动易懂。当然,如果说这样的解释方便了读者的话,首先要感谢开发区的人们,是他们在实践中创造了这样生动的语言。在叙述用跨国公司的眼光要求自己的段落中,有这样一段描写:“跨国公司是什么样的眼光?我们听听几年前,世界通讯产业巨头诺基亚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约玛·奥利拉的一个设想:早晨接到来自世界各地的订单,上午在中国进行研发和生产,下午进行组装,晚上赶最后一班飞机,将刚下生产线的手机直接送到用户手中。而传统的程序是……”这就把冗长的叙述用比较轻松的语言和对比浓缩起来,读起来比较简洁、明了,也比较生动。  在制作文中的三个小标题时,我也力求“用最好的方式让读者知道”的这个宗旨来选择,《打造成航母,飞机才能停靠》、《用跨国公司的眼光要求自己》、《由带头发展到带动发展》,选择这样的标题,为的是基本提炼出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的“魂”,也想从一个侧面诠释开发区这个改革开放特殊产物的内涵。  采用“与众不同”的写作方式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另一条理念是:今天的工作,明天的经典。这句话对我的触动非常大。经典不敢造次,精品尚需努力,但起码不能做废品、赝品,这是可以做到的。那就是力求与众不同。要想与众不同,首先要找到新闻事实中与众不同的地方,然后尽量用适合表现“与众不同”的写作方式表达出来。  2002年正值这个开发区10周年纪念,同时也是其它几个开发区10周年纪念。各种媒体上关于开发区的报道很多,北京市有关部门把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报道作为一项重大报道战役,到我动笔时,有关报道已经铺天盖地见诸北京媒体上,而且大多采用连续报道,有的报道相当不错。因此,我的这篇报道写得  很苦,仅仅标题就选择了4次:先后用了《15平方公里上的创举》、《15平方公里上的中国》、《承接先进的科技成果》、《吸纳世界前沿技术的经典》;文章的架构也修改了多次:软环境主线、政府职能转变主线、企业发展主线等等,经过两次大修改,文章的段落由4段缩减为现在的3段,由5000多字减少到3000字。  有趣的是小标题的选择却没有费太大功夫,全部来自于采访笔记里,而且在采访时就打上了黑色的三角符号,非常醒目。得来不费功夫的恰恰是我最满意的。如果说这篇通讯真的还能读下去,而且读得不很累的话,我觉得首先要感谢编辑。午夜,总编室副主任王咏赋同志,把电话追到天山脚下的喀什,征求对标题的修改,从而使文章从高处不胜寒的“经典”,回到扑面而来的“热土”中(注:原来的标题是《吸纳世界前沿技术的经典》,后将“经典”改成“热土”);还要感谢现代化的网络,它使我能轻而易举地掌握大量的资料,从而由思考的痛苦,转为选择的痛苦;  感谢生活,她总是让我不敢怠慢许多平凡和不平凡的人辛勤劳动的成果,在感动中写作着,在写作中思考着……


分享按钮>>阎学通:中国争道义制高点需找盟友 曾拒俄结盟
>>阎瑞赓:涌动在血液中的冀东英雄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