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中华向氏论坛、团结姓氏兄弟、振我家声、兴我中华!
中华万家姓 >> 中华向氏论坛 >> 源流古迹 >> 浏览主题 版主
 
 新闻公告   源流古迹   家谱分支   姓氏人物   姓氏企业   芳 名 录   姓氏取名  全部分类
  主 题: 湖广填四川 已阅:1511 / 回复:0(楼主)

湖广填四川
云阳 向子定   搜集
“湖广”一词,最早是指元代设立的“湖广行省”,相当于今湖北、湖南、贵州、广东、广西及福建部份地区。元末明初,因连年战乱,湖广一带田园荒芜,人口减少,明朝政府将江西等省民众迁徙至湖广地区,允许其“插旗占地”。清朝初年,历经战乱的四川荒凉凋敝,地旷人稀,清政府鼓励外省人入川垦荒,这就是广泛流传于巴蜀地区的“江西填湖广,湖广填四川”的历史简况。
    避其“江西填湖广”不谈,只说“湖广填四川”,他是中国古代史上最后的、规模最大的、跨越时间最长的一次大移民运动,时间从康熙初年经雍正王朝直至乾隆末年,历三代皇帝,起因是明末清初长达三十四年的战乱和瘟疫。
    明朝末年,崇祯皇帝腐败无能,外关的清军大举进攻,千方百计要入关夺取明王朝,崇祯皇帝则拼命保护自己摇摇欲坠的江山。在这反复较量的战争中,明王朝为抵抗清兵入关,不断补充兵源,看中四川人骁勇善战,从四川抓走了大量青年壮丁,青年男子入伍后,四川又流行瘟疫,加上本地也发生一些战乱,使四川人口急剧而大量减少,很多地方成了无人区,百里无人烟,最后满清军队进入北京,取代了明王朝。
    清康熙初年,经历过瘟疫、战乱的四川盆地终于平息下来,康熙皇帝开始封赐全国地方官员,在这一批踌躇满志的新官员中,以被封为四川官员而自豪,传涚中的四川是天府之国,既有丘陵盆地,更有广袤的平原及河流山川,地大物博,物产丰富,人人都想来川做官以便大发横财。然而当他们或骑马、或坐轿、或乘船雄心勃勃赶到官邸走马上任时,才发现传说中的天府之国竟然是如此的荒凉残破、千疮百孔。
    众官员知道造成如此破烂局面的罪魁祸首是满清军队,他们不敢上奏实情,担心自己乌纱不保,同时达担心分配到其他地方的官员耻笑,只好哑巴吃黄莲,把苦埋在肚子里。
康熙见其他新任官员都陆续上奏了当地情况,而唯独四川官员没有消息,立即命南京的张德为四川巡抚,逆长江而上,进四川视察。张徳经过重庆时,见沿途土地荒芜,人烟稀少,感到好生奇怪,问随行官员:“当地人都到哪里去了”?随行官员见张德是康熙亲赐的巡抚大员,不敢将四川人口减少怪罪于清朝政府,只好回答说:“被八大王张献忠洗四川时杀光了”。此话一传十,十传百,流传至今,使张献忠背上了洗不净的黑锅。
    张德立即命随行官员靠岸,下船查看实情,在朝天门至七星岗通远门的途中,有一条街叫杨柳街,街中仍住有数十户人家,问及随行官员是怎么回事,随行官员竟编造出“街上住有张献忠的舅父,张献忠在杀人前告知其舅在街口插上杨柳,张献忠见杨柳而停了下来,没有进街杀人” 的谎言,这个荒诞的“以杨柳为号”的谎言竟在四川民间传说了三百余年。
    张德走出重庆,到各州县巡查,才真正看到四川人口不足的严重性,有的州县只剩下十几家人!随后,他又巡查了川南、川北、川西等地,最后得岀结论:四川只剩下九万余人!
    张德把自己的所见所闻和结论上奏给康熙,建议康熙向四川移民,以恢复天府之国。康熙采纳了张德的建议,下旨鼓励全国向四川大规模移民,并颁布了一系列移民政策。至康熙下旨后,各省民众浩浩荡荡向四川涌来,长达数十年的“湖广填四川”移民运动拉开了序幕。
    以康熙、雍正、乾隆三朝为核心的“湖广填四川”移民运动开始后,四川才逐渐从残破凋零走向繁华。此次移民以湖北、湖南(当时湖北、湖南合称湖广省)人士最多,其余还有江西、广东、广西、福建、陕西、贵州等省。
    其实早在顺治末年至康熙初年,湖北、广东、江西、福建、陕西等地,已逐步有人自发向四川境内移民,由于当时没人管理,人少地多,一时岀现了“跑马占山”、“ 射箭圈地”的场面,人们随心所欲,尽自己的能力占山占地。而占了山占了地之后又无力耕种,仍是一片荒芜。这种无组织、无计划的移民直至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清政府才正式颁布《入籍四川例》和《垦荒令》,将移民纳入朝廷的组织计划中。
   《入籍四川例》中明文规定:“时川省民少而多荒地,凡他省民人在川垦荒者,即准其子弟入籍考试”。还说“各省贫民携带妻子入蜀开垦者,准其入籍”。 《垦荒令》规定:“凡流寓情愿垦荒居住者,将地亩永给为业”。“移民垦荒三、五年内免交赋税”。 同时还在《入籍四川例》中规定:凡自愿入川者,男丁毎人发搬迁费八两白银,女丁毎人四两。(见嘉庆《四川通志.卷64》)
   《入籍四川例》颁布后,清政府为使移民运动有序进行,在离川较近的湖北省麻城县孝感乡设立了移民中转站,各地移民在中转站报到集中,领取搬迁费后,由清政府统一分配到四川各地。由于是朝廷行为,且有搬迁费可领,一传十,十传百,移民越来越多,到雍正初年,移民达到了高潮。如广东川龙县发布的《往川人民告帖》中说:“我等前去四川,耕种纳粮,都想成家立业,发迹兴旺,各带盘费,携带妻子、弟兄安分前往……”
搬迁费为移民打下了安家基础,四川人口逐步增多,因争地占山而相互斗殴之亊时时发生,一时难以控制,川陕总督向雍正皇帝上奏:“……外省人民携家入川者甚多,皆称系上年湖广、广东、江西、广西等省逃荒之人,请设法安插,以为生计”。雍正皇帝准奏:“……令四川州县将入川人户逐一稽查姓名、籍贯,果系无力穷层,即留川令其开垦,所用牛种口粮,目前将公项发给,即著落本籍州县官补还。”(见《清朝文献通考.卷19》)
    川陕总督在稽查姓名、籍贯中,错误地理解了雍正皇帝的旨意,将四川人口分成了三大类:第一类是从湖北麻城县孝感乡由朝庭分配到各地者,第二类是自发来川的移民,第三类是四川本地人。
    第一类由于属朝廷分配而来,享受着朝廷特权,在分地、建房、领取粮种、子女入学等方面都得到优先,甚至因打架斗殴而打官司也受到官府的公开偏袒和照顾,属于特权移民;第二类是前期自发来川者,官府认为他们来川是个人行为,将其打入另册,不仅分地建房、子女入学等受到极大艰制,甚至将他们所占的田地山林全部分光。这类人在万般无奈下,只好在四川境内又开始了移动,甲地的人移到乙地后,向官府报称来自湖北省麻城县孝感乡;乙地的人移到甲地后,也说来自湖省北麻城县孝感乡,官府无力细查,将他们统统登记入册,与笫一类人同亨《入籍四川例》的特殊政策。第三类是四川本地人,由于在明清的战争中,他们的家人或子女大多被拉到前线抗击过清兵入关,在清政府执政的情况下,他们是另册中的另册,不仅田地财产被全部分光,甚至受到官府的追查或坐牢,几乎没有生路,他们只好背井离乡,在四川境内移动,到他乡后,人生地不熟,在向官府报到时,也说是受朝廷分配,来自湖北省麻城县孝感乡,于是凡在四川居住的人都成了湖北麻城孝感乡人,这个错误的说法一代传一代,时至今日。
   “湖广填四川”是对移民运动的高度概括,当时用这个“填”字是完全正确的,它并不是说四川一个人也没有了,要外省人来填充四川,而是“填补”,即人口不足,给予补充。在四川地区,很多姓氏家族都有家谱,记录着祖辈们从何地入川,大都写着祖先从湖北省麻城县孝感乡而来,这与“湖广填四川”是不可分割的。但当中有一个误解:当时全国各省人口都比较稀少,为什么能从湖北麻城孝感那一弹丸之地,迁移出如此众多的人到四川?且囊括百家姓中百分之九十以上姓氏。湖北省麻城县孝感乡实际是移民中转站,从湖广、广东、江西、广西、福建等地迁川的移民,在湖北麻城孝感集中后,由清政府统一分配到四川的各地,祖先们来四川后,由于互不认识,加上人口分类的原因,人们不得不说从麻城孝感乡而来,由此一代传一代,形成了误解。
    满清入关后,杀了很多人,历史上有记录。尤其当时的“反清复明”使不少人头颅落地,清朝政府利用移民运动,一是为弥补战争创伤,使人口分布均匀,二是将四川人口的减少归罪于张献忠,这是一个阶级为统治另一个阶级所使用的一种宣传手段,将“张献忠杀光了四川人”写入圣旨,当时的人迷信皇帝,加之信息不通,谁也不敢怀疑皇帝在说假话,使这一荒谬的事件至今仍在传说。
    以康熙、雍正、乾隆三朝为核心的“湖广填四川”移民运动,使四川从残破凋零走向了繁华,给四川近现代带来无比深远的影响:首先是文化和人种的风云际会使得四川近现代人才辈出,文化呈现出一种兼容并包的态势,如川剧、川菜、四川民居建筑特色以及独特的四川方言等,都与大移民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其次是新物种和新生产技术的大量引进,使四川的农业和手工业很快恢复,形成了许多带有各省特色的产业。直至今天,四川各地依然能看到大移民运动的遗迹,如成都东郊洛带的广东会馆、江西会馆、川北会馆等,仍保持着湖广填四川时独特的客家民风民俗。

作者:向子定 (2015/12/7 5:52:37)   回复此贴


目前不允许游客回复,请 登录 注册 发贴.


当前在线:共6人 会员0人。列表: 游客  游客  游客  游客  游客查看全部(6)位游客 +
本论坛网络实名:中华向氏论坛  执行时间:480.5 毫秒
本论坛内容纯属发表者个人意见,与 中华向氏论坛、中华万家姓网立场无关
Copyright by www.10000xing.cn   中华万家姓   天驷文化
Powered by TSCC fangshuang Desig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