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中华易氏论坛、团结姓氏兄弟、振我家声、兴我中华!
中华万家姓 >> 中华易氏论坛 >> 源流古迹 >> 浏览主题 版主
 
 新闻公告   源流古迹   家谱分支   姓氏人物   姓氏企业   芳 名 录   姓氏取名  全部分类
  主 题: 中华易姓的来源 已阅:1722 / 回复:0(楼主)

中华易姓的来源
    易氏起源——黄帝灶子昌意直系后裔
    易氏的本源并非在南方湘鄂赣,而是从极北之地南迁形成的,之所以以易为姓是为了能让后代记住自己家族的特征——传承易道之人。在后文里我会详细论述这个过程。各家谱中最早的一世祖为灶子南仲,灶子是什么意思,估计大家都一头雾水,其实灶子在白狄后裔的蒙古人那里是有具体含义的,灶子就是守灶的人,一个家族必须有一个儿子守父亲的灶以保证香火不绝。蒙古人的习惯里守灶之人是一家最小的儿子,成吉思汗的叔叔答里台就是守灶之人。成吉思汗第四字拖雷也是守灶之人。根据两位易姓前辈易宪武和易富贤的论证,易姓可以追索到的起源就是白狄中山国,而直接来源于白狄的蒙古人与易姓是有着最直接的亲缘关系,他们是北支而我们易姓为南支。我们消失了的祖宗传统在他们那还完全的得以保存,所以我们现在可以从蒙古人的传统那里清楚的知道灶子的真正含义,其实就是继承家中大部分祖业的人,也就是一家中的最小的儿子。
    根据史书的记载,黄帝的儿子中昌意是受封幽都以北的广大地区,这个地区是黄帝的根据地,能得封此地的昌意之身份其实也已经很明确了,就是黄帝的帝后螺祖所生的最小的儿子。
根据黄帝世系,黄帝居轩辕之丘,娶于西陵氏之子,谓之嫘祖氏,产青阳及昌意。青阳降居低水,昌意降居若水。昌意娶于蜀山氏之子,谓之昌濮氏,产颛顼。颛顼娶于滕氏,滕氏奔之子,谓之女禄氏,产老童。老童娶于竭水氏,竭水氏之子,谓之高氏,产重黎及吴回。“吴回氏产陆终。陆终氏娶于鬼方氏,鬼方氏之妹,谓之女馈氏,产大子,孕而不粥,三年,启其左胁,六人出焉。其一日樊,是为昆吾;其二日惠连,是为参胡;其三日,是为彭祖;其四日莱言,是为云刽人;其五日安,是为曹姓;其六日季连,是为半姓。“昆吾者,卫氏也;参胡者,韩氏也;彭祖者,彭氏也;云刽人者,郑氏也;曹姓者,部氏也;季连者,楚氏也。”
以上世系中对我们研究易姓有用的信息有这么几个:
    一、黄帝正妻螺祖最小的儿子昌意系列后代都是居住在幽都之地,因为从著名的彭祖之母为鬼方之女可以看出,到此时昌意一脉仍生活在北方,因为鬼方在十二地支中为正北方,根据现在的考古发现也论证了鬼方处于北方。在那个时代,氏族之间的联姻是为了保持强大,所以所娶女子大多为附近的强族之女。
    二、颛顼帝的后代中彭祖、楚国的祖先,易姓的祖先都是一个人,也就是颛顼帝正妻所生四子中最小的儿子伯称。
还是来源于蒙古人世代相传的老规矩,小儿子继承祖上封地,其他儿子在别处受封。
    三、赤狄和白狄为一脉之两支,因为同出于伯称之后易姓和蒙古属于白狄,而楚为赤狄。这里要解释一下为何要叫赤狄、白狄,赤狄者,红发红胡子棕色皮肤高加索人外貌;白狄者蓝眼睛、宽肩膀,皮肤白典型雅利安人外貌。
    大家有兴趣可以到湖南看看楚人的祖先祝融的外貌,典型的赤狄人,红头发红胡子红色皮肤的火神,在隋唐时代赤发灵官单雄信就是典型的赤狄,因其有一头红发;现代的日本北部以及库页贝岛的原住民阿依努人还保留着棕色皮肤红胡子红头发的赤狄外貌(黑泽明有一部电影叫《红胡子》讲的就是一位行侠仗义的阿依努中医)。
    白狄的外貌铁木真的家族是继承最完全的,因为他的家族被称为尼伦蒙古人,蒙古语的意思就是“纯正的蒙古人”。铁木真的氏族叫做“勃尔只斤”氏族,“勃尔只斤”在蒙古语里的意思就是“蓝眼睛”的人,可见白狄是典型的雅利安人,雅利安人所具备的特征白狄都具备。北魏的建立者鲜卑拓拔氏就是白狄之后,《魏书》中记载,拓拔在北方语言的意思就是“土后”土德是黄帝之号,黄帝之后叫做土后,而且直言为黄帝少子昌意的嫡系后裔;根据现在对北魏时期的墓葬的考古,鲜卑人确系白种雅利安人占大多数的民族。
    接下来的事情要从彭祖说起了,这是个关键人物,我先列一个线索图:彭祖—伊尹—易牙,彭祖是尧帝时的人,据说活了八百多岁,精通养生和烹饪,当时他通过为尧帝调野鸡粥接近尧帝并得到尧帝的欣赏得封大彭国;伊尹是商朝的开国宰相,全名叫做伊尹阿衡(恒),他也是通过烹饪接近商帝而推翻夏朝功成名就,而且著名的医书《汤液经》也是他所作,与彭祖的食疗一脉相传。后人尊其为元圣。易牙被认为是中国厨师之祖,其通过厨艺接近齐桓公,差点就接管仲的班当了齐国的宰相,而且他也曾经用食疗的方法为齐桓公的爱妃治病并因此深的宠信,连管仲挑他的毛病也不敢否定他的能力。
    上古时代,这种特别的能力都是在家族内部代代相传的,中国历史上通过厨艺也医术接近帝王并成为王侯公卿的也只有这三人,而且他们都出自北方,彭祖前面已经讲过,伊尹史书没有交代,但是商朝在夏代是做玄冥正的,也就是管理北方水运的家族,可见商帝取妻也必在附近取强族以自强,当时有易、河伯都是在北方商帝附近的强族,商帝灭了有易,但是河伯帮助有易潜出。那么为什么伊尹要辅佐商帝夺取天下呢?因为他有复仇的考虑,而且根据《竹书纪年》的几记载,伊尹当时放太甲于桐宫是为了自立,也就是说伊尹在把持了商四代朝政以后就意图废商而自立,只是由于又来情况有变未能成功,但是由于伊尹的强大,商帝未敢轻举妄动,还是老老实实的把伊尹的封地一分为二给了他的两个儿子,并且还做了誓言纪念他,可以说是不得以而为之的。考虑到当时有易经过商帝联军的打击,实力大大受损,想要复仇以自己微薄的力量对抗强大的商军明显是不现实的,所以伊尹以此法卧薪尝胆,经过几十年的准备和策划,差一点就成功了,若成功则大仇可报。
    关于历史中对伊尹阿衡(恒)的记载,对照我们易姓的族谱,一世祖灶子南仲究竟是何人现在不宜轻下结论,因为按照族谱计算年限,南仲当是公元前1600年前后的人,而那个时候正是商代夏之时,他的儿子丙吉名字就叫恒,据说为周之宰相,而且也有两个儿子。此处我怀疑是对错了号,因为族谱的连续性表明在时间上是靠的住的,而且时间点正是商代夏的那个时间点,正是伊尹出山的时候,南仲的儿子叫恒,伊尹的名字也叫恒(衡),恒也叫丙吉做过宰相,伊尹也做过宰相。恒有两个儿子,伊尹也有两个儿子;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甚至连职位都对的上,连名字都对的上,我大胆的推测,所谓的南仲的儿子恒(丙吉)就是伊尹,为我易姓二世祖,这里要说明的是“伊”与“易”是同音异体字,尹是宰相是职位,其实伊尹的名字叫做伊恒,也可写作易恒,这样说一点都不牵强的。
    从易恒开始我们的族谱就有几迹可寻了,伊尹的直系后代中第41代和第52代都有个尚公,中间差了11代,以时间计约在330年左右的样子,52代尚公为末代中山王那个尚公,其所处的年代为公元前300年的样子;41代的尚公为公元前630年左右的样子,刚好是齐桓公(公元前643继位)所处的年代,根据族谱记载尚公有三个儿子,老三叫雍巫,字易牙。族谱里把易牙记做52代尚公之子,其实是大错特错,易牙应为41代尚公之子才对,因为时间地点人物事件都对的上,应该将此处族谱归位。通过族谱可以证明一下几点:
    一、易牙是伊尹的直系后代
    二、彭祖、伊尹、易牙是一脉相传的一族人,其烹饪和医术都是世代相传的。
    三、彭祖既是《山海经》所记载的巫彭,因为易牙叫雍巫说明易牙是雍地的巫师,天下九洲,雍州在西北方向,彭祖之母鬼方之女也是雍地之人。说明从彭祖到易牙都是黄帝家族的祖地没有搬迁过。同时也反证了彭祖也是赫赫有名的大巫师,在上古,氏族的巫师被称为圣人;说点题外话,白狄的后裔蒙古人铁木真就是从蒙古圣人通天巫阔阔出那里得到成吉思汗的称号的。
    三、族谱记载雍巫字易牙说明在易牙那个时代易并不是直接用于姓的,只是相当于类似族徽之类的符号使用,这一说法史书里也可见,因为易牙有时也做狄牙,狄是民族,可见易也并非作姓氏使用,只是南迁以后才作为姓氏使用的,以纪念我们易姓伟大的祖先。
    讲明了以上这些,春秋那个时候所记载的楚国白公胜威逼易甲的那段故事就不难解释了,因为楚人之祖和彭祖同出一源,都是火神祝融的后代,那一代的祝融叫吴回,是赤狄人,长着红头发红胡子棕色皮肤的高加索人,而史书记载赤狄有一支叫甲氏,和楚人之先刚好对应的上,易甲就是赤狄,和赤狄的楚王族(楚人并非都是赤狄,但是王族一定是)本是一族,所以易甲会出现在遥远的南方楚国,而且易甲的先辈到楚国的时间是楚人之祖被周人封到遥远的南方那个时候,楚人以熊为姓同样也是为了纪念他们的祖先有熊氏黄帝,但同时楚人也有另一个姓“芈”,这里更加可以看出我们的祖先以易为姓是在什么时候了,是在汉武帝征南将军易洸南征的那个时候才使用的。当时易甲之所以叫作易甲是标明他的本领的,就和雍巫易牙一样,以易作为前缀表明易甲和易牙一样都是掌握了易道的巫师,具有和易牙一样超人的本领,所以白公胜为了能报仇成功才必须要请动他出山,并不是因为易甲有多么的武勇过人,说白了他就是象诸葛亮一般的人物,可遇不可求的!!一般的武勇之人以白公胜前太子之子的身份还怕求不到吗?他欲起兵必先择将,找易甲不是要他做刺客,是要他带兵的。
    讲到这里,有必要澄清一下史书记载的三狄的错误,赤狄白狄和长狄,其实都是一家人,最早是赤狄,最早有证据表明的就是从彭祖的祖父吴回开始,因为吴回做了祝融,楚人纪念祝融就是纪念祖先,所有楚国出土物品上的祝融相都是红发红胡子的壮汉,说明赤狄出现最早,后来之所以有白狄之称是因为后代们分家之后与异族通婚产生的白皮肤后代,就好比现在两兄弟分别娶了一个白人女子和一个黑人女子生了一白一黑两种不同肤色的后代一样,这黑白两兄弟的父本基因是一样的,只是由于母本不同而造成肤色差异。赤狄也好白狄也好,其父本是同一的,本就是一族人,所谓长狄则是指狄族中长的特别高大的狄人,就象现在的巨人一样的,这个不稀奇,因为狄人本身就高大强壮,后代中基因返祖突然出现三两个特别高大的狄人没有什么稀奇的,所以赤狄和白狄的分别仅仅在于通婚的母系对象人种的问题,本身上是一家人,没有分别。
    接下来该说末代中山国王尚公,史书记载中山国王特别喜欢藏书,因此尚公的后代掌握祖先关于易道的知识必非同寻常,再加上狄族本身英勇善战,在汉武帝年间,汉武帝为了征讨南方的南越国,任命易洸(说明我们这位祖先是具有诸葛亮一般的军事才能的,因为狄族里只有王族才有机会掌握易道的)为征南将军,汉制,大将军为全国最高军队统帅,其下有四个方面军的将军,易洸的这个征南将军就是专门针对南越国的南方方面军总司令,讨平了南越国以后易洸就没有回去了,留在江西宜春,从此易姓开始作为了普通姓氏而失去了以前作为大巫师徽记的作用。现在中国所有的易姓全部都是从江西宜春出去的。
    后记:易的构成是上日下月,也就是说日月为易,狄的真实意思是颠连,狄只是个音译,颠连在突厥语中是天的意思,以易为姓是要我们记住,我们的祖先是日月所生的天之骄子,是掌握乾坤易道的上古圣人的后代,是有熊黄帝、轩辕黄帝的后代,在北方建立匈奴(匈奴人崇拜昆仑神,昆仑乃黄帝之帝都,所以说匈奴人就是狄人的一支,黄帝少子昌意之后)大帝国,建立北魏帝国的拓拔家族、慕容家族等等,建立蒙古帝国的成吉思汗家族都是我们易姓北支的同宗,远离了故土的易姓虽然默默无闻,但是我们的基因里是有着与这些草原骄子有着同样的基因。
    因此当诸位发现自己头发是卷的、身材比一般人高大壮硕、眼睛不再是纯黑的、鼻梁高直的时候,你应该庆幸,你的样貌在向祖先们本来的样貌复原。
     黄帝灶子昌意直系后裔形成有易部落,商朝的第七代先公王亥曾经在有易部落中活动,因为他行淫享乐被杀。其子上甲微杀死了有易之君绵臣。有易北逃回古易水区域,后改名鲜虞。春秋时被称为白狄,易水仍为其本部,部分已迁雍州,同赤狄、长狄一样与诸夏各国进行过对抗。白狄在易水附近所建的肥国、鼓国、仇犹国等国均被晋国灭国,最后只有本部鲜虞得以延续。中国饮食业鼻祖易牙属于来自雍地的白狄部落,作为间谍到卫国为臣,白狄部落里应外合灭了卫国;易牙然后打通关节到当时齐国,成为春秋霸主齐桓公的宠臣,影响齐桓公对狄政策;齐桓公死后,易牙扶持齐桓公长子无诡为齐君以建立亲狄政权,但宋襄公率军“伐丧”,狄族闻讯赶来救齐;无诡死后,狄族再次扶持齐四公子惠,失败。公元前774年以前白狄鲜虞国已经有相当规模。在公元前506年前改名中山国,初建都于中人(今河北唐县粟山),立中山城为都。战国初,晋国曾灭中山,灭而不亡,中山武公公元前414年又复兴,迁于顾(今河北省定州市境内)。公元前406年,魏灭中山。公元前380年前后中山桓公复国,迁都于灵寿(今河北省平山县东北)。公元前369建长城以御赵国。公元前342年中山国君到魏国为相,结合易氏家谱分析,该中山君为湘、鄂谱易氏先祖恺公。此后,其国力达到了鼎盛时期,公元前323年,与赵、韩、魏、燕同时称王,成为仅次于七雄的第八强国。前299年,赵军攻中山国,中山王逃往友邦齐国,死于齐国。赵王扶植王尚为中山国王。中山王尚错用二臣,导致前296年赵王遣军一举攻灭中山国。从鲜虞国最早见于史籍至中山国被赵国所灭,历时478年。前296年赵国迁末代中山王尚于肤施(今陕西米脂西北),一年之后年绝祀,据《战国策》隐约记载,中山王尚先是逃到齐国为臣,然后被秦国扶持。因此,末代中山王尚与赣谱关于太原易氏始祖尚公记载相符,逃往齐国后再被秦国迁放太原。秦汉时易氏从太原南迁,222年万年公从江苏丹阳迁湖南浏阳,隋朝大业年间浏阳易雄公后代举族从浏阳迁江西。数代后再分迁湘、赣、鄂各地。现在易姓是中山国王族直系后代。狄,皆出于黄帝,故本为“姬”姓,中山国王也是此姓。
    姓氏分布,易氏的发源地主要是河北和山东。易氏的早期情况,缺乏史料,直到三国时期才有了一些零星的记载:三国时期有雍州刺史,魏郡人;西晋有舂陵令易雄,浏阳人;前凉有将军易挺;唐代有大理评事易重,并在当地安家。由此可知,易氏三国至唐代分布于今河北、湖南、甘肃、江西的一些地方。从宋代开始,见于史册的易姓逐渐增多。北宋有画家易元吉,长沙人;宋太宗时有大理丞易延庆;元代时有易炳文,襄阳人。可见易姓在宋元时期还分布于今山西、广东、山东、湖北等地。明代有易节,万载人,永乐进士;学者易翼之,腾越人;易元贞,桂林人,官至崇阳令;易时中,晋江人。这说明易氏在明代已有迁如今贵州、云南、广西、福建者。清朝至现代,易氏主要是在江南发展繁衍。新加坡有易姓华侨。   历史上易姓的迁徙与分布   先秦时易姓的活动缺乏资料,直到三国时才有易姓的记载,河北是易姓早期主要的活动地区。到西晋时,湖南和甘肃已有易姓的足迹,唐朝时易姓又移民江西,宋、元时期,在山西、山东、广东、湖北等地区也出现了易姓,至迟在明朝,易姓进入了西南和福建地区。宋朝时期,易姓大约有6万余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08%,排在宋朝姓氏第一百五十位以后。易姓第一大省是湖南,约占全国易姓总人口的59%。易姓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湖南、江西、山东三省,全国形成以南部湘赣和北部山东为中心的两大块易姓聚集地。明朝时期,易姓大约有17余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19%,为明朝第九十五位大姓。易姓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江西、湖北、湖南三省,大约占易姓总人口的80%,其次分布于四川、江苏、河南等省。江西为易姓第一大省。宋、元、明时期,易姓人口主要向东南、南方、西部地区迁移。全国基本上形成了以长江流域省份为中心的易姓聚集区。   当代易姓的分布与图谱    当代易姓的人口已达到170多万,排在全国第一百零六位,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14%。目前主要集中于湖南、四川、湖北、重庆四省市,大约占易姓总人口的76%,其次分布于江西、广西、贵州、河南,这五省大约又占15%。湖南为当代易姓第一大省,居住了易姓总人口的24%。全国形成了长江中上游的易姓聚集区。易姓在人群中分布频率示意图表明:在湘渝黔、鄂赣大部、粤桂北部、四川大部、云南北部、甘肃西段、黑吉东端,易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一般在0.3%以上,中心地区达到0.9%以上,其覆盖面积约占了国土总面积的17.7%,该地区居住了大约66%的易姓人群。在粤桂南部、海南、福建西部、江西东北端、安徽大部、河南南部、湖北西北、陕甘南部、青海东部、四川西北、云南东南、黑吉东部,易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一般在0.1%一0.3%之间,其覆盖面积约占了国土总面积的21%,该地区居住了大约24%的易姓人群。 历史名人 易 雄  东晋长沙浏阳(今属湖南省)人,官任舂陵令,曾从湘州刺史司马承起兵讨王敦,事败被俘,以不畏死难而扬名天下。
该帖子被易水围在2013-9-2 22:20:44编辑过
该帖子被易水围在2013-9-14 9:10:55编辑过
该帖子被易水围在2013-9-14 9:13:33编辑过
该帖子被易水围在2013-9-14 9:16:19编辑过
该帖子被易水围在2013-9-14 9:17:29编辑过

作者:易水围 (2013/9/2 22:19:26)   回复此贴


目前不允许游客回复,请 登录 注册 发贴.


当前在线:共4人 会员0人。列表: 游客  游客  游客  游客
本论坛网络实名:中华易氏论坛  执行时间:1,977.5 毫秒
本论坛内容纯属发表者个人意见,与 中华易氏论坛、中华万家姓网立场无关
Copyright by www.10000xing.cn   中华万家姓   天驷文化
Powered by TSCC fangshuang Desig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