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中华易氏论坛、团结姓氏兄弟、振我家声、兴我中华!
中华万家姓 >> 中华易氏论坛 >> 源流古迹 >> 浏览主题 版主
 
 新闻公告   源流古迹   家谱分支   姓氏人物   姓氏企业   芳 名 录   姓氏取名  全部分类
  主 题: 湖南黔阳县(今洪江市)易氏溯源、谱序 (易富贤2003.10.30摘抄于黔阳谱) 已阅:2313 / 回复:1(楼主)

湖南黔阳县(今洪江市)易氏溯源、谱序
(易富贤2003.10.30摘抄于黔阳谱)

黔阳易氏溯源
(黔阳易氏1994年十二修谱)

易氏原本姬姓。远在三千年前,周文王子姬发建周,大封功臣于天下,因地而姓。发弟姬高,受封于[毕],称[毕公高]。春秋时期,毕公远孙[毕万],仕晋为上大夫。晋献公以魏封万,万裔姓魏。战国初年,魏大夫[恺公],食采翼州东境易水,受姓为[易]。自此,中国姓氏史上始见[易氏]。(公元前643年已经有易牙,公元前479年有易甲了,-富贤注)

但《姓氏谱》上载有[易氏为齐大夫易牙之后]的错误说法。根据考察易牙是齐桓公的嬖臣,姓雍名巫字易牙,是雍姓不是易姓。我恺公是魏国人,不是齐国人。唐人孔颖达著的《左传疏》,宋人吴曾能著的《解斋谩录》,元人阴幼迁著的《韵符群玉》等书里,都有[雍巫字易牙]的记载。千百年来,误称易牙姓易,纯属以讹传讹。(《史记•齐太公世家》、《列子说符》、《荀子•大略篇》、《战国策》、《管子•小称》、《韩非子•二柄》、《韩非子•难一》、《大戴礼记•保傅》、《论衡•谴告》、《淮南子•超奇篇》《法言义疏•问神卷》都说齐桓公大夫易牙或狄牙。《左传•僖公》同时说雍巫和易牙。要是易牙只是雍姓名巫字易牙的话,这些原始古籍连姓、名都不提?一千多年后唐朝孔颖达《左传疏》、宋朝吴曾能《解斋谩录》、元朝阴幼迂《韵府群玉》才说是雍巫字易牙。估计是因为《左传•僖公》将雍巫和易牙并列,孔颖达等人就误以为是雍姓名巫字易牙。将易牙说成雍姓才是以讹传讹。巫在古代是有智识、沟通天人的人,《左传•僖公》应是指来自雍地名叫易牙的巫人在齐国为大夫。(关于易牙,请参看我的“有易部落-鲜虞国-中山国-易姓一脉相传”的考证文。-富贤注。)

[易恺公]是全中国易氏受姓始祖。原居山西太原郡阳曲县引龙岗圳上,后来迁居江苏金陵。西汉时期,恺公裔孙仁福公从金陵迁到苏州太仓县居住。西晋时期,仁福公的裔孙万年公,又从苏州太仓县迁居长沙浏阳县五宁乡太湖山下。到了东晋明帝年间,万年公的第五传孙[雄公]举孝廉,为舂陵令官宜阳别驾。永昌元年(公元322年)与陶侃、温峤、郭璞等共举义旗讨伐逆臣王敦,全家殉国。东晋旌谥雄公为[忠节]良臣,明朝追封雄公为[忠愍候]。因为雄公子孙世系有序可考,后裔咸尊雄公为我江南易氏始祖。

[雄公]字兴长,受封忠愍候。是我们黔阳易氏的远系始祖。世居长沙浏阳县太湖山下。隋朝大业年间,子孙们为避沈抑生暴乱,全族迁居江西吉周太和县。从东晋到唐朝大约四百年间,雄公子孙,世代蝉联。传到第十八代孙,与焕公生子常亮,称为亮公。

亮公是太和派的开派祖。他和其堂兄重公都是唐朝武宗年间人。重公子孙居江西袁州宜春县,称宜春派;亮公子孙居太和县,称太和派。亮公是我们黔阳易氏的血派祖,太和派是我们黔阳易氏的发祥地。亮公所生四子,分别叫做欢公、邦公、述公、达公。易氏门中赫赫有名的的山斋公是欢公的第八代孙。我黔阳易氏是述公的后代。

[述公]生于五代末期。子孙遍布江南各地。从北宋太祖初年,到南宋高宗末年,大约二百年间,由述公、智旺公、应喜公、岷公、权公、昱公、致道公、嘉靖公、如篪公、纶公到子彬公,都是直脉相传。按代数数起来,子彬公是述公的十一代孙;亮公的十二的孙;雄公的三十代孙;万年公的三十五代孙。是仁福公、恺公、毕万公、毕公高的多少代孙呢?暂无确据可考,欲详其底,希望后人明察!

[子彬公],字适中。是太原郡迁黔阳易氏的始祖,原居江西吉安府太和县。四十三岁中进士,诰授中宪大夫,官大理寺。为官清廉,爱民如子。七十一岁致仕归,游沅州(今芷江),赏此地山水雄秀,寓居焉。彬公原配黄老恭人谢世,葬于江西桥团鱼形,留下一子祖英,四年以后南下黔阳。由于彬公一家喜爱沿途山水之秀,便在安江对河龙田定居下来,子孙单独立派。过了六年,彬公谢世。安葬于龙田瓦窑坡灵龟炼珠形。侧配贺老恭人卒后,亦葬龙田与彬公合冢。留下四子:祖雄、祖豪、祖杰、祖高,后来祖雄公徙居武岗五王洞明月堂,祖豪公徙居靖州江口,祖杰公分居子五里(后徙四川) ,祖高公迁居辰溪黄溪口大坡脚,只有祖英公留居龙田。

[祖英公]是留在我们黔阳的唯一祖公。但因龙田地畏天旱,也曾徙居溆浦龙潭贵竹园(今叶家庄)。并在贵竹园购置田产基地,建立了一个较富裕的家庭。三个儿子:国宝、国瑞、国器。个个都很贤孝。英公原配卢老儒人去世后,葬于屋后象形。后来由于当地苛捐杂税浩繁,祖英公又把全家搬回本县子五里(今雪峰)桐溪居住。请人耕理贵竹园田产。把贵竹园改名为[易家庄]。英公谢世以后,宝公、瑞公、器公同其子孙迁居本里梅田老屋。再由梅田老屋分居杜家坪、曹家寨、袁家塘、古楼坪、九家湾等地。由于先祖发祥于太和县所以把本里改为[太平乡] 。

国宝、国瑞、国器三公自卜居本土以后,子孙很发达。宝公所生五子:廷兰、廷惠、廷芝、廷芬、廷芳。瑞公所生二子:廷忠、廷孝。器公也生二子:廷弟、廷信。与祖高公孙廷华并列十户,分别编为十甲:廷兰公属三甲,居梅田,子孙迁居甘田冲、衙里、中段等地;廷惠公属二甲,分居杜家坪(沙溪二家凸),子孙徙外;廷芝公属四甲,分居曹家寨,子孙迁居白竹山墨池潭等地;廷芬公属十甲,分居袁家塘,子孙迁居下木兰溪(今十甲院子)、花岩、界脚等地;廷芳公属一甲,分居古楼坪,子孙散居楼背后、沙溪、深渡、陈家以及子五里各地;廷忠公属八甲,分居八甲田,子孙徙川;廷孝公属九甲,分居九家湾,子孙分迁子五里桐溪、茅坪等地;廷弟公属五甲,迁居小坪,后来弟信二公子孙俱迁邵武;廷华公早年随父徙居辰溪不列甲次,所以旧谱上有[十户九易]的说法。以上这些内容是我根据旧谱资料和祖宗传说,纂辑而成的。有关各个远祖的生殁年代问题,历届修谱,众说不一,所以不加详述,希后人继续探讨。

黔阳易氏续修族谱办事处
十甲孔州公曾孙延昌谨辑
公元一九九三年癸酉六月十二日谷旦


黔阳易氏历届修谱简介

我们黔阳易氏族谱的编修,应该分为两个阶段,不但修谱的时间、地点不同,名义也有所不同。从第一届修谱到第五届修谱,分别有江西吉州安世公,庐陵立寿公,沩源易镇公,宁乡绍孔公、伊任公等人为首编修。修谱对象,凡是亮公裔,不分欢、邦、述、达,各支各派皆在其内,范围涉及江南各地易氏。

从第六届到十二届修谱,则只局限于我黔阳一隅,修谱对象也只有黔阳地区述公后代,子彬公的子子孙孙。因此,我们把第一届到第五届修的谱叫做[易氏族谱],第六届到第十二届修的谱叫做[黔阳易氏族谱]。按地而论前五届是吉州庐陵、湖南宁乡等地修的,后七届是黔阳太平乡修的,具体情况简介如下:

第一修
南宋理宗宝佑元年(1253年) 癸丑正月,在江西吉州由安世公为首,编纂[易氏族谱] 成书并撰写谱序载于谱头。

第二修
南宋理宗景定九年(1260年) 庚申正月在江西庐陵由立寿公为首重修[易氏族谱] 成书。朝奉郎朱听撰序。

第三修
明朝宣宗宣德元年(1426年),丙午九月在湖南沩源由举人易镇公为首,编纂[易氏族谱] ,并序成书。

第四修
明神宗万历十二年(1584年) 孟春月在湖南宁乡由附生绍孔公为首,编纂[易氏族谱] 成书。赐进士及第翰林院编修国史馆撰修,山阴阳和张元怀撰序。

第五修
清乾隆六年(1741年) 辛酉三月在湖南宁乡,由附生伊任公为首编纂[易氏族谱] 成书。宁乡县知事仇廷模、益阳县知事尹李记,安化县知事鲁寅分别撰写谱序三篇,载于谱头。

以上五届修谱有所在各地父老担任撰修,修谱机构设在江西、湖南各州县,新修生丁包括欢、邦、述、达四公后裔,涉及地区面广,因此,将一修再修直到五修的谱,称为[易氏族谱] 。

第六修 (黔阳一修)
清乾隆四十年(1775年)乙未黔阳子彬公后裔,一、三、四、九、十等甲,联合在太平里,第一次设局修谱。由子彬公远孙志建,良漠二公担任主修,良本、良福二公担任纂修。黔阳县知事叶梦麟撰写谱序。本届修谱历时三年,到乾隆四十二年丁酉秋月,才告成书,今天看来,这次新修的谱应该命名为[黔阳易氏族谱] 。

第七修 (黔阳二修)
清嘉庆十四年(1809年),己已孟春月,一、三、四、九、十甲联合在太平里易氏宗祠,由恩赐八品顶戴良福公为主修,监生良禹公、附生绍典公为纂修,主持黔阳易氏第二届修谱,历时二年,庚午腊月成书。裔孙绍典撰序。

第八修 (黔阳三修)
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己酉,由于连年饥荒,各甲父老签谋未协,众议不合,只好各奉编甲之祖而分修,各甲自行推选主修和纂修人员,谱序由各甲父老指定学识渊博之士撰写。这次修谱,由于各甲步调不一,各甲进度不一致。道光己酉肇修,咸丰癸丑才告成书。

第九修 (黔阳四修)
光绪五年(1879年)己卯仲春,黔阳易氏各甲父老,决议各甲统一合修族谱,公推尧章、舜沛、中立、尧枚等公为主修,仲咸、绍纪等公为纂修并号召一、三、四、十、九甲子孙和辰溪祖高公后裔,一律采用长沙雄公总祠颁发的百字新派取名,但当兰、芝二公房谱印好以后,其余各甲突变原议,仍用旧班次取名,造成一姓两派。因此,九届修谱成了三、四甲和一、十、九甲、祖高公裔分道扬镳的开始。

第十修 (黔阳五修)
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乙已冬月,三、四甲和一、十甲,由于班行不同,只好分开修谱,办公地点虽都设在易氏宗祠,但三、四甲和一、十甲各有自己的主修和纂修。盛选、炎森分别撰写谱序。这届修谱历时一年,光绪三十二年丙午秋月成书。

第十一修 (黔阳六修)
民国二十二年癸酉(1934年)春月,三、四甲父老组织一套修谱班子,一、十甲也组织一套修谱班子,欲合不合,似分不分。地点在易氏宗祠,各自编修本甲之谱。三、四甲以大鸣、贤汉、习三为主修,大位、治平、理泽为纂修。一、十甲以湘维、佩岳等人为主修,孔毅、盛瓒等人为纂修,佩岳、治平撰写谱序。本届修谱历时三年,癸酉肇修,乙亥成书。甲数为四,人丁盈万。

第十二修 (黔阳七修)
1993年癸酉春,我黔阳易氏一、三、四、九、十甲代表集议续修族谱,决定四统一:即收费、衍派、谱式、起迄时间。设办事总处于花柳坪小学。推选理明为主修,延顺、图勋、延昌、理美等为纂修。负责修子彬(适中)公以下易氏通谱。各甲各房设立办事处,专修人丁谱。本届修谱历时一年,于甲戌春成书,共计男女人丁约五万。

黔阳易氏族谱续修族谱办事处(1994年)

黔阳易氏宋一续修谱序
易氏之族,派分者三:曰长沙、曰宜春、曰庐陵,源则一也。远祖讳雄,长沙浏阳人,仕晋为本郡别驾,以孝廉忠义名。隋大业中,别驾之后因徙居吉之太和。吉者有易氏,实自此始,子孙继承,迨至于宋,安世十派祖三十八郎讳亮,生子四:欢、邦、述、达。三居庐陵、宜春、太和,欢则复居长沙,时详符年间也。长沙沩源易氏之派又自此始。(邦、述、达之后亦有继回长沙各郡县者)。今族处三郡,天各一方,而派亦不知其几矣。人世远疏,亦不能考。安世惧后人不知源流之此始,乃求长沙族系图而一之。若派于宜春、(庐陵)者,则谱牒未详焉,姑厥之以俟续笔。

昔予伯父义宁官衡阳日,伯祖尚书(祓公)与通谱系、叙宗盟,于是乎获知《易氏庆源之集》,先世之笃厚族谊若是缱绻。夫岂相视若途人耶?虽然,途人之相视,其所由来也渐矣。尝慕老泉《苏氏族谱序引》有感焉。有曰:“岁时腊社,不能尽其欢爱洽,稍远者至不相往来,是无以示吾邻里乡党也”。予视予族往往似之。吁!“宗盟落落似星晨”。所以不容已于先尚书之叹也。然则是谱之不可不作也。庶几来者亦将有感于斯欤?若夫孝弟之义,礼仪之节,嫡庶之别,闺门之政,廉耻之守,此五者则有苏氏之族谱戒在。
(子彬公叔父安世公撰写)

黔阳易氏宋二续修谱序
修于庐陵(1260年)
水有万派而本同一源,木有千枝而干同一根。不溯其源,无以知流长也,不求其根,无以知枝叶也。天子建德,因生以赐姓,虞之别姓分类,周之表厥宅里,悉此道也。然水固一源也,亦有不同之源,恐易以杂也。木固一根也,亦有不同之根,恐易以乱也。是以刘姓一也,有汉高之刘,有奉春之刘,有元海之刘,而刘姓不可得而考也。有大唐之李,有克用之李,有存孝之李,而李姓不可得而明也。

今易姓则不然,自古有易国,后以为氏,源深而流长,根固而叶茂。至宋山斋祓《庆源集》之所著,易氏,其先出于金陵,后居居宜春、庐陵、长沙之派是也。其徙庐陵者,从兄讳嘉谟,其孙立寿,独能缘流以溯源,推本而朝宗,重修谱牒,大书特书,(三白,上一下二)然明白,绳绳有经,灿灿有纪,累累乎若引星辰而上也,昭昭乎若揭河汉而下也。于以传之无穷,施之罔极,俾后世子孙得以有所考究,不亦善乎!此愚所拜观斯集而不能已言也。

虽然,名公巨卿,跋者甚众,而听者之容喙,是犹萤火不足以增辉于太阳,炉烟不足以助色于紫云也。而或者以为泰山不让磊(三田一土)土,故能成其高,河海不择细流,故能成其深,是以僭为之饶舌也。

朝奉郎主管机宜文兼安抚司参议官兼国实录院检讨赐紫金鱼袋朱   听谨序

黔阳易氏清八续修谱序
史,记世代帝王;谱,记昭穆宗支。是家之有谱,犹国之有史也。溯史而志之,则谱庶不至或紊也。考吾族谱籍,宋、明、清修,序载郎然,无庸赘述。但有云“自古有易国,后以为氏”,有云“溯易族之祖,自周赐姓”,有云“先祖派开山西,至汉迁金陵,晋徙长沙,唐移江西,宋止沅州”。前人之序虽如此,后人之考莫得详。吾于闲间之际,遍览群书,适见《皇极书》曰:“孔圣赞《易》,祖三皇也,易为生民之府”。《传》曰:“天子建德,因生以赐姓”。吾不觉恍然大悟曰:“太昊伏羲始正姓氏。其时龙马负图出于孟河之中,谅属山西盂县。帝则其图,画易画姬,乃派开山西之谓耶?山西有太原府,易姓太原郡之由然也。

武王封姬姓召公于燕,乃周赐姓之谓耶?燕有易水、易县、易州、易城,乃古易国之谓耶?燕即直隶。山西所分,山西古冀州,直隶,古幽州,冀分有幽,然耶?东迁后,春秋周显王时,苏秦居燕,说易王,易乃召公之后裔也。其后战国时,燕太子丹使荆轲刺秦,燕被秦灭为郡,子孙以国为氏,至汉有燕仓。武帝时董仲舒为江都相,事易王,故汉有易仁福公,乃迁金陵之谓耶?至晋万年公乃仁福公裔也,数传易雄公居长沙浏阳,至唐常亮公居江西太和,至南宋子彬公,致仕归,止沅州。公乃吾太原郡太平里之鼻祖,历元、明、清,代有名宦,是吾易之为姓也,承祖宗之所自出,根本久大,易之为氏也,别子孙之所自分蕃衍众多。

谓易乃毕公之后,毕公封毕,属今陕西,由毕公至毕万,三百余年毕万封魏,溯安邑之始封以克昌厥后者,名魏,亦名梁。职方所司,则称豫州。豫,尽河南,与易之派开山西,同乎?异乎?

谓易乃周时恺公仕魏,食采于冀州东境易水,以为姓氏,按易水有三:北易、中易、南易,皆在召公封燕之易州南。谓易水之在冀州东,然乎?否乎?易为毕公后,叔祖屏山公(清进士、河南卢氏县知县、孟县知县、邓州知州、河北光州知州易良叔)所得《祠志红谱》如是,吾兄弟辈忝列国学,讵敢谓递传或讹,乃不过臆见相商。

因闻谱成后参一序志之,言虽疏浅,叙有原委,《传》所谓保姓受氏以守宗坊,后之览者知吾族谱之不紊,犹历代史书之所有条,传之奕祀,庶或有感于斯志,亦得而参考焉耳。

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己酉岁冬月吉日  (子彬公)十九派孙国学生舜协重美氏敬撰


黔阳易氏民国十一续修序
佩岳,己已,自北平旋里,随应张子服广文之约赴益阳编果园观察丈《求慊斋集》,即种果于沅江之粟山村,园为果丈代购者。壬申,归修先子墓,族众有续修族谱之议,且以编纂相属,佩岳辞以学圃湖滨,托命长潺(误字)敬谢不敏。癸酉,归修先母墓,盗匪四起,未敢兴工,而印谱梓人已至,各甲昔分修者,均愿合修,承盛事也。

世乱未已,敬宗收族,比待承平,未卜何时,忆昔先不子新疆请假归省,急急以谱牒为事。佩岳不肖,亦思继志。族谱自先子同汉川、蒲仙两丈主修后,先世之可疑者已著于篇。而观先子之叙,尚有不能踌躇满志者。是佩岳正宜继以成之,然岂易言哉!今惟望族众共为其难,佩岳恨不得长随诸君子之后,开盘后即出里,因慌乱未获遄归,而谱局以印刷将竣告,嘱为叙文,于是不揣谫陋,欣然而言曰:

尝考隋唐以上,官有簿状,家有谱系,历代并有图谱局,置郎、令史以掌之,任用博通古今之迂,唐世且领以宰相,凡百官之有家状者则上之官,为考定详实,藏之秘阁,副于左户,此近古之制以绳天下,使贵有常尊,贱有等威者也。自五季以来,选举婚姻不问家世阀阅,故其书散佚而其学不传。宋欧阳文忠为《新唐书》表宰相世系。郑浃祭氏作《通志》,著《氏族略》,其唐世之图谱犹有存欤?吾易氏,郑氏亦曰:齐大夫易牙之后。按易牙姓雍名巫,见于《史记》(只是后人的解注史记时说易牙雍姓,富贤注)。且易牙为名为字?郑氏亦未分。

愚谓夏有易氏之国,见于《竹书纪年》,易可谓以国为氏。伏羲氏前,有寿一、太易,本通姓氏之后,见于《三坟》,易可谓以名为氏。郑氏慨司马子长博雅不足,若《竹书纪年》,郑氏必见束皙所传之本。且《三坟》为郑氏深信之古书,何至作《氏族略》于易氏既疑易牙名字未来分而仍袭其旧?是不能缺疑矣。易牙姓雍名巫,谓字为易牙,岂有本身即以字行而并以为姓之事?

但观吾易氏长沙、宁乡、湘乡各谱,均谓出于姬姓毕公万之后恺公封于易水。因以为氏,又不知其所本,其唐世以前历代相传之旧谱欤?然后魏有易恺为雍州刺史,不因子孙恰与其始封之祖同名。且自晋雄公后世系,又别无恺公,诚不可解释。夫族谱,家史也,史在传信,即在缺疑问。孔子曰:“吾犹及史之缺文也”。删《书》断自唐、虞,以唐、虞前之文献不足徵也。《春秋》始于隐公,以隐公前之年月无可编《春秋史》之编年体也。吾族谱断自迁黔阳始祖,即《尚书》断自唐、虞之意。始前祖以上之无可考者,宁缺而不书,亦《春秋》始于隐公之意。信以传信,疑以传疑,不数典而忘祖,不舍己而从人。

吾族,丁号盈万,各甲合而为一,卷帙累累,成此钜观于一、二年间皆吾族众孝思之所集。人本乎祖,佩岳远寄洞庭之野,既不劳心,又不劳力,能不愧哉!谨叙议修之始与末,附以平日致疑于胸中者,世有博雅君子,愿就而考正焉。

四品衔奉天补用清军府盘山厅抚府知江西余干县事  (子彬公) 二十二世裔孙佩岳谨叙

由于谱序太多,并且其中大部分与其他湖南谱一致,说是恺公/雄公后裔,故未摘抄。

易良叔,号屏山,子彬公十六代孙,清嘉庆庚午解元,辛未进士,考取咸安宫教习,历任河南卢氏县知县、孟县知县、升邓州知州、移任直隶(河北)光州知州,诰授奉直大夫,晋阶朝议大夫,咸丰年间入祀乡祠。

易孔昭,字仲潜,子彬公二十二代孙。咸丰辛酉拔贡,镶黄旗官学汉教习,二品顶戴花翎盐运使衔,授新疆阿克苏办事大臣,署甘肃巩秦阶道,两署甘肃安肃兵备道,赐奖武银牌,例授资政大夫,宣统三年朱批交部议,例赠内阁学士衔。湘军重要将领,先是曾国藩先锋,攻陷太平天国南京;后受左宗棠重用,收复新疆时负责后勤,为收复新疆、巩固西北边防立下汗马功劳。著有《平定关陇纪略》(网上只看到题目,没有看到全文)、《石芝精舍诗集》。八十年代黔阳县志记载易孔昭攻南京后抢了十八船宝物(我以前一直以为这样),后面跟一个历史学副教授交谈,才知道这完全是当时满清旗人排挤汉官的伎俩,造谣打击湘军。以曾国藩治军之严,绝不会发生此事,并且后面易孔昭还受到左宗棠重用,后官至二品。


作者:易水围 (2013/9/14 20:53:32)   回复此贴
  回复:湖南黔阳县(今洪江市)易氏溯源、谱序 (易富.. 第 1 楼

浏阳谱《易氏渊源考》

【注】 此《易氏渊源考》四篇文章录自浏阳易氏民国三年五修族谱卷一、民国三十八年六修族谱卷六。
浏阳及湖南各地易氏,都认易恺公为始祖,而易雄公则为恺公之后裔,湖南易姓的两大发源地宁乡与浏阳的族谱都有明确记载和考证。这里所录浏阳谱中的部分资料,可供研究易氏源流者参考。从这些资料可看出,战国初,魏文侯(于公元前406年)攻取中山国时,易水属中山国;灭中山国后,易水属魏国管辖;至魏、韩、赵三分晋地后,有与魏同姓的魏恺者,为上大夫,食采于易水,遂以食采地为氏,曰易氏,这就是浏阳易氏及湖南易氏的易姓起源观。当恺公受姓易氏时,易水属魏国管,当然是魏国国君赐姓,而不是其他国君在魏国赐姓。
                                                      (易文鹏 2003.10.11供稿)
 

1、恺公像图赞 (五修谱,易宗涒著)

公魏同姓,爵上大夫,食采易水,因赐姓焉。

 

赞 曰
 
于赫我姓,系出周京。
文王世子,毕万封荣。
传至恺祖,贵戚上卿。
食采易水,赐姓以分。
派衍南楚,簪缨如云。
追摹图像,凛凛軼群。
忾闻僾见,万古扬芬。

 

2、易水受氏考 (六修谱)

易水称河东名胜,地旧矣。周礼职方氏,正北曰并州,其浸涞、易。郑康成注。易出故安。汉书地理志。涿郡故安县阎乡,易水所出。东至范阳入濡。证之桑钦水经及郦道元注,其说皆同。又括地志。易水在易州三十里,发源易州宽中谷,流至定兴县北河村拒马河,入白沟河。据此则易水虽在并州,而其地究近幽州也。

我易氏自恺公当周安王二十六年(公元前376年),魏与韩、赵三分晋地,公以同姓为上大夫,食采易水,遂以采为氏,曰易氏(或疑易水属燕不属魏,按战国初,魏文侯取中山,易水正在其地,至易水送荆卿时,虽为燕地,当初固魏地也)。厥后汉孝景中元三年,僕鲸侯于易,见惠景间侯者年表。元朔三年刘平侯于易,见建元以来王子侯表,索隐曰,易,县名也,属涿郡。由此推之,易之为县,或自恺公始,未可知也。夫食采于易,因而氏易,此正如荀悦姓谱载,伯禽之支子食采于颜,后遂氏颜。唐书宰相世系表载,宋共公之子段,食采于褚,后遂氏褚,同一以邑为氏者也。

 

3、易氏太原郡考 (六修谱)

姓系以郡何别之也?均是姓而别之者何?以其族乃一郡之望,故别之为郡姓也。昔者魏立九品置中正,尊世胄卑寒士,其州中正、主簿,郡中正、功曹,皆取著姓士族为之,以定门胄,晋、宋因之。。于是乎始有侨姓、吴姓、郡姓之分,而诸姓中以郡姓为最,此薛宗超不得入于郡姓,为之粹戟以争也。易氏当春秋时,恺公食采易水,遂氏易。至战国,其裔迁狼孟(旧谱作盂,误。考汉书地理志,及清一统志,皆作孟)之引龙江圳上(按明沩宁镇公谱作卧龙江,据此则引字疑卧字之讹)。狼孟与易水皆古三晋地,秦并天下分晋地为太原郡,此易氏称郡姓系之太原所由来也。按太原有二,诗簿伐獫狁至于太原,国语宣王料民于太原。汉书贾捐之言秦地南不过闽越,北不过太原,周之太原也。即唐书所谓平凉州是禹贡既修太原,春秋晋荀吴帅师败狄于太原,左传子产对叔向曰,宣汾洮障大泽以处太原,乃晋之太原也。即秦本纪庄襄王三年所置太原郡,是其地在上党以北凡三十七城,盖古之最大者。或曰秦置三十六郡,其一曰太原,始于王贲攻齐之岁,是岁为始皇二十六年,此又一说也。

 

4、浏阳谱恺公注 (六修谱)

[周],恺

毕公高,姬姓,其后毕万,仕晋封魏,即传所云"毕万之后必大"是也。后与韩、赵三分晋室,魏为魏国。恺公系魏同姓,官上大夫,食采冀州东境易水,因赐姓易。后家于州之西境狼孟卧龙江上,今属山西太原府阳曲县。

[谨按]

恺公名字见山斋公庆源集序,列在雄公之前,确而有据。惟晋书文帝本纪四年伐蜀,使部将易恺攻蒋斌于汉城,是晋人又有氏易名恺者。故特表之,免至同夏与商有两鬻熊,周与吴有两虞仲,人多误以为一人也。


作者:易水围 (2013/9/14 20:55:07)   回复此贴
当前总数:1 每页5条 当前1/1页 [1 


目前不允许游客回复,请 登录 注册 发贴.


当前在线:共7人 会员0人。列表: 游客  游客  游客  游客  游客查看全部(7)位游客 +
本论坛网络实名:中华易氏论坛  执行时间:3,179.7 毫秒
本论坛内容纯属发表者个人意见,与 中华易氏论坛、中华万家姓网立场无关
Copyright by www.10000xing.cn   中华万家姓   天驷文化
Powered by TSCC fangshuang Desig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