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中华易氏论坛、团结姓氏兄弟、振我家声、兴我中华!
中华万家姓 >> 中华易氏论坛 >> 源流古迹 >> 浏览主题 版主
 
 新闻公告   源流古迹   家谱分支   姓氏人物   姓氏企业   芳 名 录   姓氏取名  全部分类
  主 题: 易姓祖先来源于河北古易水有易部落后裔白狄鲜虞国易牙后裔建立的中山国王族直系后代。 已阅:4524 / 回复:0(楼主)

中华易氏源流【以地易水为氏】: 黄帝灶子昌意直系后裔形成有易部落-鲜虞国-鲜虞国易牙后裔建立的中山国王族直系后代-易姓  
      北宋至道三年(公元997年)版《丰城河湖大成易氏族谱》载:“正公系商朝,有易氏部落之后裔,仕周为上卿,公秉心骨鲠赋性忠良,才堪济世,名重颇隆,上赐易地,以寺为姓。支分派衍,蕃昌万世。配颜氏,生子一,丙吉”,然后逐一排列世次。在第三世丙吉长子有诚条下“生商朝帝辛二十三年”,这就是说易正公距今已有三千一百年左右。这一事实如果成立的话,那是易氏有名有姓最早的祖先了。云南昆明理工大学易宪武教授的《易氏源流考辩》、《再论易氏源流》和旅美美国威斯康星大学易富贤博士的《有易部落-鲜虞国-中山国-易姓一脉相传》两位碟谱专家权威论证:易姓是一个古老的姓氏,并非赐姓,易姓祖先来源于河北古易水有易部落后裔白狄族易牙后代的易国/鲜虞国/中山国。旧谱的易姓起源,众说纷纭,古籍《姓氏考略》一书说易氏“以地为氏”。宜春谱认为是以地为氏;黔阳宋朝谱序中说“自古有易国,后以为氏”。湖南谱(宁乡、浏阳、黔阳、衡阳、新化、湘乡、湘阴、湘潭)各谱以及湖北黄冈等谱一致认为源自战国魏国上大夫(国相)易恺,魏之同姓(姬姓),食采于易水;江西谱(宜春、萍乡、上高等地)中均记载战国末期尚公曾食采易水,又仕齐国,最后葬于太原,为太原易氏始祖。众谱公认易氏源于易水,后居太原,辗转迁湖南浏阳,再迁江西,然后分迁湘、赣、鄂三省。
     唐代雄州刺史易文赟所著南谱和南宋状元王容给易氏家谱作的序文均说源于易水,后居太原。宋代状元易祓(官至礼部尚书封开国侯)所著《庆源集》说:“检兹家乘,始自易水受封赐姓。后徙太原,徙金陵、徙长沙浏阳,至徙江西太和,散居吉安、袁州、洪州、复徙长沙、宁乡等属,若恺、若仁福、若万年、若雄、若重、若亮以降,其时其地约略约可稽。”指明易姓确与易水地域有关,并述及其迁徙流衍,不过对“受封赐姓”的始祖,却含糊其辞,湖南、湖北的许多易氏族谱,一致认为中华易氏源自战国时魏国大夫(相国)易恺,食采于易水,认为易恺乃中华易氏始祖。民国九年,江西宜春《万石村易氏族谱》和民国三十年宜春《唐状元易鼎臣公总祠册&#8226;易氏世源纪略》也有类似记载:“恺,魏之同姓,为上大夫,食采于冀州东境之易水而得姓,为易氏之始,战国时移于西境狼孟引龙江上(山西太原府阳曲县),易以太原名郡”。易恺既为战国魏相国,理应正史有载,可查《史记&#8226;魏世家》却并无此人。虽《史记&#8226;魏世家》有所谓易恺先祖毕万公的记载,但却找不到毕万之后裔有易恺的记载,这说明战国时魏国无上大夫易恺此人。再查正史《晋书&#8226;景帝文帝纪》中倒有关于易恺的记载:“钟会分为二队,入自斜谷,使李辅围王含于乐城(今陕西城固县东——引者注),又使步将易恺攻蒋斌于汉城(今陕西勉县东——引者注)”。此处之易恺乃三国时期曹魏之魏人,非战国之魏人。如各谱所载将三国时曹魏之将军易恺误为战国魏相易恺的话,则更是对我中华易氏历史之牵附。赟公、祓公等人对易氏来自白狄族中山国可能忌讳,查来查去唯一能牵附皇姓的只有曾为魏相的中山君恺公了,给人以易姓来自周文王/毕高公的假象。战国初期,晋国灭中山国,后又复中山国.公元前406年,魏国再灭中山国,后又再于公元前380年复中山国,周安王二十六年(公元前376年),魏国以中山国的姬恺(或魏恺)为上大夫,因食采于易水,赐姓易氏,称为易恺,此易恺即<万姓统谱>中易氏人物的第一人,这就是易姓的起源.。公元前296年赵国迁末代中山国王尚公于肤施(今陕西米脂西北),一年之后年绝祀,据《战国策》记载,中山国王尚公先是逃到齐国为臣,然后被秦国扶持。末代中山王尚公与赣谱关于太原易氏始祖尚公记载相符,逃往齐国后再被秦国迁放太原。
《元和姓纂》、《名贤氏族言行类稿》及《尚友录》上均记载易姓是齐大夫易牙(孔子和孟子对他评价很高,到唐朝才将他视为奸臣)的后代。古音易、狄通用,如《左传》、《韩非子》中所载齐桓公大夫易牙,《大戴礼记》、《论衡》记作狄牙。鲜虞/中山国饮食文化非常发达,可见白狄族易牙为中国饮食业祖师是当之无愧的,每年都要在农历六月廿八日易牙生日当天,在易牙庙举行隆重的祭祀大典,并举办易牙美食节。我们都羡慕英雄人物,但事实上还是于右任说的好:中原代有英雄出,各苦生民几十年。除了秦皇汉武等少数皇帝外,其他皇帝都没有易牙对中华民族作的贡献大。要是我们易氏族人还以易牙为耻的话,真是愧对祖宗!易富贤已经考证易牙是白狄族人,而易水鲜虞/中山国是白狄族国家。尚公、恺公是现在易氏先祖,现在易氏是中山国王族直系后裔。中山国是世袭制。鲜虞国想必也是世袭制度。国王总不能长期亲自外出做间谍,那么易牙外出时候不可能是国王。似乎易牙不会是中山国王尚公、恺公的先祖,因此只能是现在易氏的先祖族人,不可能是直系先祖了。但由于多种古籍都说易氏是易牙之后,我们没有充足理由就不能推翻这种说法。看看当时情况,易牙本人或其后人还真可能是鲜虞国王:
1、因为易牙承担的责任重大,做出的牺牲也很大(还损失了一个儿子),能承担如此大任的可能是国王的兄弟或者子侄,至少应该是王族成员。春秋时期白狄长期战争,公元前627年白狄国王白狄子被晋国打败后俘虏。而《春秋左传&#8226;僖公》还记载其前7年(公元前634年)时易牙的活动。白狄子被俘后,从能力和功劳看,此时白狄国家重新选国王的话应该非易牙莫属了。
2、就算易牙本人没有当国王,但其宗族势力很大,春秋时期世袭制度并不特别严格,在后面长期战争过程中,王权的更迭是可能的,易牙的子孙可能当上国王,然后将世袭制度固定下来。
众谱共词说易氏起源与易水有关,而易水出现在史册是在公元前三百多年,此前几百年应该就已经存在了。据记载其前400多年前北狄鲜虞国就已经存在于易水流域了,其前三百多年有白狄族易牙这个易姓最早人物。《姓氏考略》一书说易氏“以地为氏”,黔阳宋朝1260年谱序中说“自古有易国,后以为氏”。因此说现在易氏“以地为氏”还是有据可查的,这里的易国应该是指白狄(易)国/鲜虞国/中山国,说易水与生活在易水的白狄(易)有关才准确。
易养直于明万历壬辰(公元1592年)在《槎溪易氏宗谱家序&#8226;易隐泉公支谱》,所作序言中讲得十分详细:“自南仲随祭公征犬戎,论功受爵。而穆王以其功高,世传易水因赐姓。易氏南仲生恒,恒生敖,敖生密。商迁于雍,历数世后生巫字牙,相齐桓公,封淄渑侯,有子四:岷、隅、和载、元章。惟季子元章散处青徐之间,后裔胜为秦内史,晦迹临淄,世居金陵。传十数世孙欢生敬康,敬康生允,允生洸,拜征南将军,于汉冲帝朝永嘉年间(公元145年)来镇袁州,卒于官”。;《名贤氏族言行类稿》及《尚友录》、唐朝人林宝所著《元和姓纂》、南宋邓名世父子所编《古今姓氏书辨证》,以及南宋郑樵所著《通志&#8226;氏族略》等古代姓氏专著,均称中华易氏源出“齐大夫易牙之后”。均记载易姓是齐大夫易牙的后代;自宋至清末民初流传的《百家姓录》认为易姓来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的易牙(广东省南雄珠玑巷志载),并在南雄珠玑巷的易家祖祠(长五米宽四米,由南雄民政、招商统一排建)奉易牙为易姓始祖拜祭;《姓氏考略》及黔阳谱说“以地为氏”,它们并不矛盾,因为现在易姓是易牙之后,但易牙并不是最早姓易的,易牙与其他族人一起都是因为“以地为氏”而姓易的,只是这些族人没有后代传下来而已,传下来的都是易牙的后代。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这是《易水歌》中的名句。公元前228年,荆轲受燕太子丹的重托去秦国刺杀秦王,太子丹等人在易水河畔为荆轲送行。多年来,历史学家多数认为“易水”在河北易县,但文献中的其他地名却无法据此对号入坐。2002年底,经过中国社科院历史研究所考证,古易水分为南、北、中三条,并不是以前所认为的在现易县附近,而是在南边的唐县、定县、安新一带,战国时候属于中山国,而不是燕国。中山国于公元前296年被赵国灭国后易水属于赵国。乘着秦始皇到魏国报仇、丧母耽搁了攻燕,公元前228年燕国才能在盟国赵国的易水边送荆轲。古代炎黄子孙有的徙居蛮荒地区划为夷帮,例如北狄中山国、东夷商朝后裔、西戎秦国、南蛮楚国等都是炎黄子孙又有什么错了,今天开明时代,我们易氏要像狄姓勇于认祖,综合我们易氏各地老族谱和国家公元1974年挖掘的古易水中山国考古历史资料显示:易氏部落演变为狄族部落,其中长狄、赤狄先后被晋灭掉,而白狄所建立的肥国、鼓国、仇犹国也先后被晋国灭掉,只剩下其本部鲜虞国得以延续下来,然后再发展成战国时一度辉煌的中山国。而中山国最后一位国王尚,后定居今山西太原,死后夫妇均葬于太原,认定尚公为我中华易氏受郡始祖是完全正确的,中华易氏就是轩辕黄帝灶子昌意直系后裔徙居古易水建立的白狄族中山国王族直系后裔。现在看来,一些家谱载:正公、南仲公、恺公、甲公、易牙等为我中华易氏之受姓始祖的说法,都是错误的。如果说历史真有其人的话,也只能说他们都是我中华易氏的先祖或远祖。上述先祖中最早的距今也只有三千年左右,而我中华易氏获姓则距今有五千年左右;因此,不能说他们中的某一位就是我中华易氏的受姓始祖。其实,我们华夏民族,姓的始祖是女性而不是男性。《吕氏春秋》中讲“昔太古其民知母而不知父”。因此,无论是传说中的尧母感赤龙而生尧,契母吞燕卵而生契,还是禹母食薏苡而生禹,姜源履大人迹而生后稷,都是源于原始社会母系氏族“知母不知父"的事实。《绎史》卷一引《三坟》:“男女媾精,以女生为姓"。而《说文解字》亦谓“姓,人所生也”,“始,女之初也”。所有这些,都说明我华夏民族的始祖是女姓,故中国古姓多从女旁,就是这个道理。“姓”的本义,应是源于同一女性始祖的族属共同所有符号标志。因而我中华易氏的受姓始祖也同样是源于同一女性始祖。由于当时没有文字,传说也没有流传下来,故我中华易氏的受姓始祖名谁不得而知,也就是说中华易氏没有确切的受姓始祖。
该帖子被易水围在2013-9-28 16:05:22编辑过
该帖子被易水围在2013-11-11 20:54:19编辑过

作者:易水围 (2013/9/28 16:03:44)   回复此贴


目前不允许游客回复,请 登录 注册 发贴.


当前在线:共3人 会员0人。列表: 游客  游客  游客
本论坛网络实名:中华易氏论坛  执行时间:710.9 毫秒
本论坛内容纯属发表者个人意见,与 中华易氏论坛、中华万家姓网立场无关
Copyright by www.10000xing.cn   中华万家姓   天驷文化
Powered by TSCC fangshuang Desig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