碑阴阴刻寇恂生平及寇氏家族传世情况后跋,竖行10 行,满行57个字,共400余字。后附寇氏后裔七十三世—七十八世孙。碑扶青石质,长方形,中间有凹槽以固定碑身。碑阴铭文如下:“公讳恂字子翼,昌平人,文武备足,有牧民御众之才;仕东汉为光武帝所倚重。拜河内太守,比之高祖留萧何守关中,委以给足军率厉士马任钜野也。未几破苏茂军,入为执金吾,佐帝击隗嚣,降高峻,南征颖川,群盗悉平;时有处遮道攀辕,愿借寇公六年,乃留长社,安抚吏民,自古循长,推为第一,史传所班班可考也。其后裔以其宦河内,遂世居怀郡。自汉代迄今凡七十有三世,郡城南门内,公之祠宇在焉。建于明天启六年(1626年),都人士娄腊伏社。岁以为常。迨国朝定弼,春秋崇祀,至今弗绝。其墓在郡城之东北,离县治三十余里太行山麓,碑址俱存;但历年久远,风雨催剥,几漫漶不可辨,而子姓乏力,不可修補,莅兹士者,心窃伤之。适邑贤候北平胡公号节亭讳 榕兴除犀剔,百废俱兴,甫入祠。既备恂遗迹,慨然以修复为任;遂谕子孙德信、位西、正升等崇其莹兆,式厥真珉,俾向之荒丘废冢,几埋榛莽间者,一旦马鬣重封,龟扶复植绮欤盛哉。 夫公之去今数千有年矣,倘非邑贤候表扬前烈,加意振兴,倚由致我远祖幽灵有所凭依;而奕 子孙咸籍,兹余荫相承勿替乎哉;兹当厥功告竣,幸先人之重光并感邑贤候造我先人者非浅”。 根据碑阴记载:“寇公祠位于郡城(今沁阳市)南门内,建于明天启六年”(一九五八年大跃进时所毁)。“其墓在郡城之东北,离县治三十余里太行山麓,碑址俱存”。《博爱县志》⑤对寇恂墓位置的记载更为详细:“墓地位于上庄乡(今月山镇)乔村北地的上秦河北岸,北距焦枝铁路174米,南距上秦河134米,西距县石料厂291米,东距乔村提灌渡槽75米”。可见寇恂墓在此地无疑。 三、考古发掘 1985年5—8月份,为配合月山电气化铁路建设,焦作市文物队对寇恂墓地进行了钻探和考古发掘工作,清理出了十余座宋代墓和较多的明清时期墓葬。对寇恂墓的发掘,首先清理了墓冢封土,继而对冢下进行了清理发掘。由于时间久远,恐墓穴变动,先挖一条南北向的探沟了解地层情况。探沟长5米,宽1.5米,深约7米。经发掘,未发现寇恂墓穴的位置。根据探沟剖面地层来看,为历代冲积层,卵石较多.后在墓冢的北部进行了钻探调查,发现有汉代、宋代以及明清文化层,深约2米,因地层中含较多的卵石,无法深探。由于当时发掘面积和发觉经费的限制,对寇恂墓的调查发掘工作暂停。 根据博爱县屠王村《寇氏宗谱》记载,寇氏祖坟始祖就是寇恂,其莹地就在其村东北的太行山南麓下,西距沁阳市三十余里,从方向、地望和距离考证都与史书记载吻合,寇恂墓就在博爱县月山镇一带。 据寇恂墓碑记载,寇氏后裔随官世居河内,从汉代(公元23年)起至清乾隆八年(1743年)重修墓碑时,已经历了七十三代1720年。确因“历年久远,风雨催剥,几经漫漶不可辨,而子姓乏力不克修补”。说明原坟茔已经荒废,其位置已辨别不清。清代乾隆八年,北平邑贤候胡睿榕在瞻仰寇公祠后,对寇恂一生功德深有感触,遂捐资传谕,由寇氏七十三——七十八世子孙德信、位西、正升等人重修。其墓冢是在荒废的旧址上修建起来的。由此可见,历经千年,历代战乱兵燹,况墓地紧邻山坡,水土流失於塞,几经修复,寇恂墓的位置变化甚大,已不是原来的位置。 四、结语 寇恂是历史上一位杰出的军事家、政治家。他一生戎马,骁勇善战,屡立战功,深受光武帝之器重,被封为执金吾雍奴侯。在任河内太守、颍川太守期间,爱民如子,造福一方,深受人民的赞誉,留下了“遮道请命”“借寇一年”的典故。《后汉书》《二十五史》《中国历史名人辞典》《河内县志》《博爱县志》等均有记载。 近年来,对寇恂的研究及墓园的筹建,各级政府与文物管理部门都做了大量的工作,专家学者在各报刊、书籍上也发表了论文以颂之。在建立当今和谐社会,弘扬民族文化,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新形势下,对历史名人寇恂的研究和墓园的修复具有重要的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