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姓文物——南阳市卧龙区石桥镇夏村师家大院

    中华师氏网 2008年11月27日 资料


卧龙区石桥镇,位于市区北部,距市中心20公里。地处方城县、南召县、卧龙区结合部。这里自古就是商贸重镇,物产富饶,是“古南阳四大名镇之一”,素有“银石桥”之称。是国家林业局、中国花卉协会命名的“中国月季之乡”、省建设厅命名的“中州名镇”、市级重点镇、市“三星级小城镇”。石桥镇历史文化悠久,传统文化积淀深厚,古系黄帝儿子姑姓后裔鄂部落故地,夏、商、周鄂侯国中心。因其扼宛洛古道要塞,东临白河,水陆交通便利,在距今1400多年前已形成繁华集镇,古称“盈溢镇”、“盈溢屯”、“永安寨”、“石桥店”等。这里古为宛洛通道要塞,白河水运北上通南召,南下可达襄樊。伏牛山区的土特产多由此南运,湖广地区的杂货也于此登陆北运,故为宛北货物集散地,旧有银石桥之称。据光绪年间《新修南阳县志》云:“盖县北诸镇,莫大于石桥,宋南阳六镇之一也,金错综复杂履坦,郭宣道尝居焉。北道三鸦通汝洛,南循洱乘涨之郡。”鼎盛时期,镇内居住及流动人口多达10余万,可谓是四方陆路,车如流水,骡马相连;白麦河道,船似游龙,帆樯林立;百余家商号,生意兴隆,人流不断,全国十六余省的商人在此聚集经商。
这里自古是文化重镇,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名人辈出,是各种思想、宗教汇聚之地。镇南头有阎王庙、老君庙、清真寺,镇北头有火神庙、山陕会馆,镇东有文昌庙,鄂城寺、奶奶庙、祖师庙散布乡村。古庙会此起彼伏,是四乡八堡的宗教文化活动中心。
石桥镇境内拥有张衡墓、鄂城寺塔两处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山北街商号建筑群等六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同时,大调曲、舞狮、大小锣鼓等优秀的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至今仍在人们的文化生活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师家大院
1、简介
师家大院民居建筑群位于南阳市卧龙区石桥镇夏村,由夏村村委会负责保护。2003年3月31日被公布为南阳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自身沿革
师家大院是当地富户师氏的旧居,建于清至民国年间,解放后收归政府所有,由夏村学校占用,目前大部分房屋房改后已出售给个人,有的已被拆毁改建。
3、保存现状
原有东西四座院落,每个院落均为三进,占地面积6400平方米,共有建筑约50座。目前仅存中院的前两个院落,建筑8座。其它均已拆除。
(1)一进院
大门:面阔一间3.9米,进深一间5米。
门房:面阔五间13.56米,进深一间5.6米,为倒座房。构架为五架梁,小青瓦屋面。
前院东、西厢房:面阔三间7.8米,进深一间5.2米。前檐墙正中开门,宽1.3米。构架为五架梁,小青瓦屋面。
前院上房:面阔五间16.94米,明间面阔3.14米,次间面阔3.1米。进深三间7.28米。其平面布局呈明三暗五式。明间、次间为一体,两稍间为单独构造,其中东稍间为过道。明次间用柱三排。其中前檐柱一排,金柱两排。构架为三架梁对前后单步梁,小青瓦屋面。
(2)二进院
后院东、西厢房:面阔三间7.8米,进深一间5.2米。前檐墙正中开门,宽1.3米。构架为五架梁,小青瓦屋面。
后院上房:面阔五间16.94米,明间面阔3.14米,次间面阔3.1米。进深三间7.28米。其平面布局呈明三暗五式。明间、次间为一体,两稍间为单独构造,其中东稍间为过道。明次间用柱三排。其中前檐柱一排,金柱两排。构架为三架梁对前后单步梁,小青瓦屋面。
4、价值
(1)师家大院建筑规模宏大,布局完整,是南阳民居建筑的杰出代表,保护师家大院,可以丰富南阳民居建筑材料,为研究南阳地方建筑制度及建筑体系提供珍贵的实物材料。
(2)师家大院经过保护修复以后,可以同张衡墓、鄂城寺及塔、石桥中山北街商号建筑群等共同组成一条富有地方特色的旅游专线,丰富了南阳旅游资源,可以推动城区北部旅游经济的发展及文物保护事业的进步。


分享按钮>>[晏姓书画家]青岛教育学院教授,水彩大师晏文正
>>姓氏文化教育-------家训六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