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辛集市养殖女能手 师秋菊

    中华师氏网 2009年7月14日 石家庄市妇联


艰难起步 打拼市场 ——辛集市养殖女能手 师秋菊
2009-06-05 10:37:34
师秋菊简历:
师秋菊,今年42岁,中共党员,辛集市田家庄乡木邱村人。1992年与丈夫一起开始种植蘑菇,十几年来,不断扩大种植规模。在她的带动下,本村及周边村的村民也纷纷搞起了蘑菇种植。近年来,她的“兴赢”平菇品质好,供不应求。
我今年42岁,是辛集市田家庄乡木邱村一名普普通通的农家妇女。2007年,我承包了两亩地,盖起了6个蘑菇温室大棚,建起了“兴赢”食用菌栽培厂。
我的经历还是从1983年说起吧,那年我15岁,姐弟三人,母亲身体不好,姥姥又与我们一起生活,一家六口人过着清贫而平淡的生活。土地刚开始承包,家里人手少,我便早早地辍学了。我岁数小,也干不了重活,只能帮家里干些零活,洗衣、做饭、挑水、割草呀,每天家里的活我都抢着干。就这样两年过去了,邻家都劝我娘,给孩子找个班上,挣个钱,还轻闲些,以后总比在地里干活强。家里人开始为我四处找工作,但村里没有企业、没有工厂,周围村子里有个小工厂,但人家一看我岁数小,也不收。
我开始寻思自己可以做点儿小生意来贴补家用,但干什么呢?家里穷,没有大本钱,我想出了一个下本少的生意,那就是卖冰棍。我的想法得到了家人的支持,他们七凑八凑,给我凑了50元钱,买了一辆旧自行车。父亲又将平时编的筐子拿到市场上卖了,花20元钱,给我买了一个冰棍箱子。我拿着2元钱,兑了一箱子冰棍,开始沿街叫卖。那时,做小买卖的都是男的,基本上没有女的,有人笑话我,干什么不好,一个闺女家非卖冰棍。但我想卖冰棍一不偷、二不抢,有什么可丢人的,让他们笑话去吧!我干我的。两元的本钱当天就变成了四五元,比上班的挣钱也不少,我心里高兴极了。整个夏天我都顶着烈日卖冰棍,那时岁数小也不知道苦。夏天过去了,秋天来了,我放下冰棍箱子,开始卖起了面包、瓜子。村里的庙会是我挣钱的好机会,虽然挣的不多,但日子过得很充实。
到了1988年,改革开放的春风也吹到了我的家乡,我家的日子也开始有了好转,置办了一个收音机、一台黑白电视机。每天听广播,成了我生活的重要内容。从广播里,我听到了不少致富信息,于是,我琢磨着要学一门手艺。我爱好服装裁剪,经过市场观察,我决定开始学习。先买了几本书,在家自学。学了一段时间,觉得还是找一所学校参加专业学习更好,跟家人一商量,他们不是不同意,而付不起学费。在家自学了半年后,我一直不死心。经同学介绍,找了几个加工服装的,但人家都不收学生,无奈之下我下定决心自己找老师。我骑着自行车跑了辛集十几趟,终于感到了一位在河北一集搞个体服装加工的人,她就是何敏。何老师听了我的情况后,不假思索地说,来吧,我不收你的学费,只要你帮着干些杂活就行。就这样,我每天带着干粮,骑20里地的车子,到何老师的店里去学习。中午就与老师一起在店里熬点儿稀饭,老师看我正是长身体的年龄,怕我吃不饱,还给我买来了包子。我特别得感动,我与老师非亲非故,不但不收学费,还这样照顾我,我拿什么来回报老师呢!老师见我不好意思,就安慰我道,你好好学习,将来有了出息,就是给老师最好的礼物!转眼三个月过去了,老师觉得我学得差不多,就让回家自己实践。
回家后,我准备练习加工服装,可家里连个缝纫机也没有,怎么练呀!我小姑得知后,将她的缝纫机给我送了过来。这样我开始加工服装了,给亲友、邻家以及孤寡老人免费裁剪。全家非常支持我,鼓励我学出个样来。麦收过后,家里将卖麦子的钱给我买了一台大四四缝纫机。活越来越多了,周围的人纷纷劝我,不能一直不要钱呀,哪怕收半费也行。我一想也行,正缺一台锁边机呢。经过一段时间的加工,再加上秋天家里卖玉米的钱,我花500元钱,买了一台锁边机。
一年过去了,我的手艺越来越熟练,也有了一些收入,但我没有忘记周围的姐妹们。她们看到我裁剪也能挣钱,纷纷要跟我学,我答应了,可在哪儿教她们呢,我犯了难。后来,我想到了村中学,找到了教育组的一位老师,在他的支持与帮助下,我在中学办起了服装裁剪学习班,吸收了三期学生,60余人。他们有四十岁的中年妇女,也有刚毕业的学生。他们学得都很好,毕业后,都能自己加工服装。看到自己的学生搞起了服装加工,我心里很是自豪。
1990年春,我专职为小学生设计两千套校服。时间短,任务重,我加班加点,终于赶在六一前做出了所有服装。六一节,看着孩子们穿着自己加工的服装,心里有说不出的高兴。当年,我被辛集市评为三八红旗手标兵。
1991年,我与同村的王占莹喜结良缘。他毕业于石家庄市食用菌研究所,学的是食用菌栽培。1992年秋季,我们利用一个大水坑,在坑中央搭起了一个1.5分地的小棚,开始了蘑菇的种植。刚开始种,不敢多种,只种了300多斤棉籽壳的菌棒,一是没有本钱,二是怕没有市场,当时,村里人很少吃过蘑菇。那时的棉籽壳1.2角钱一斤,菌种是自己培育的,成本很低。第二年一算账,效益不错。我们一连种了几年。到了1995年秋,刚种上菌棒,偏偏赶上了大雨,蘑菇棚被水淹了,菌棒全漂在了水上。看到此情此景,我有些不知所措,饭也吃不下,觉也睡不着。等雨停了,乡亲们纷纷来帮忙,帮我们干了一天,将菌棒打捞上来,并把大棚修好。
1996年,我们吸取了教训,将大棚从坑里搬到了平地上,在院里和门外的空地上建起了两个大棚,菌棒由300斤增加到了3000斤,扩大了十倍。经过几年的种植,我们对蘑菇的管理,可以说是行家里手了,但在销售上还是学徒。原来所产的蘑菇,一辆自行车、一个脚蹬三轮车赶小集就能卖完,现在产量增多了,赶小集是不行了,但往返辛集一趟得两个多小时。我们夫妻一商量,决定拿出这几年几千元的积蓄买一辆摩托车。摩托车买回来了,家里就只剩下几十元,没有了办牌照、驾驶证的钱了。卖蘑菇时只好踩着点走,怕路上有查车的。
有一次,我们早上4点钟起来,准备去辛集卖蘑菇,但穿好了衣服,推开门一看,好大的雾呀!十来米远就看不清楚了。这可怎么办?去,怕路上有危险;不去,隔了天蘑菇就不新鲜了,最后决定去。于是我们两人将蘑菇装上车,一路上,两人小心翼翼地,生怕出意外。还好一路平安,等到了辛集已6点多了。在市场将蘑菇批发出去已是7点半左右了,心里着了慌,因为摩托车没有牌照,警察8点钟就要上岗了。我们紧着往回走,但大雾仍没有散尽。刚出大门口,迎面就与一辆逆行的卖肉的车子撞了,丈夫的腿被撞伤了,摩托车的前面也撞坏了。明明是卖肉的走错了路,但他还挺横,说我们的车子没有牌照,碰了也白碰,一分钱也不给。围观的人越来越多,有一位老大爷看不下去了,说:“人家的摩托车虽说没有牌照,但你把人、车都撞成这样了,总得给人家个修车钱吧,让人家回家呀!”那个人一看人越来越多,忙打圆场说:“我还要摆摊做生意,钱多了没有,只有30元钱,你拿去,自己修车吧!”我与丈夫听了很生气,但也没办法,给总比不给强,于是两人推着车去修。到了修车的地方,师傅看了看,说你们这车要修好得100多块钱。这可难坏了我俩,刚才赔的30元,再加上卖蘑菇的钱,总共身上才100块钱。我们赶紧给师傅说好的,求人家给修一下吧!师傅看我俩挺不容易,就答应了。
1998年,我们村通街修路,门外的蘑菇棚正好被冲着。村里人说,冲了不能白冲,得要点儿损失费。我对丈夫说,咱不能听他们的,咱占的是大伙的地儿,一定要配合大队的工作。于是我俩自觉地将大棚拆了,早早地给大队腾出地方。
1999年,我们村规划出村东为开发区,建果菜批发市场。我与丈夫商量,在开发区要块地,盖一个果品站。丈夫同意了,我们与我表弟合伙建起了果品站,也就是现在的宏达果品站。果品站建起来了,南边留下了一块27米长、8米宽的闲地,我寻思着把这块地充分利用起来。
2000年,我与丈夫建起了一个能容纳一万三千斤菌棒的大棚,又搞起了蘑菇种植。这一种又是三五年,给我们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蘑菇越产越多,2005年秋,我们购置了一辆摩托三轮车,办了驾照,天天跑辛集。到了深冬,天气寒冷不说,还时常有大雾。有一天,我与丈夫早早起来,就往辛集赶。走到半路上,起了雾,而且越走雾越大,一会儿就看不清前边的路了。突然,车子熄了火,我们也不知道走到了什么地方,赶紧下来,往前推车,可车子纹丝不动,低头一看,原来车子陷到麦地里了,恰巧麦地刚打过冬水。凭我俩的力气是推不出来了,只好站在路边,看过往的车辆是否有熟人。过了一会儿,一辆白色的车往辛集方向开了过去,我恍惚觉得是我村批发部的。我让丈夫赶紧给司机打电话,电话打过去了,还真是我们村的。接了电话,司机返了回来。看着车子在路边停了下来,我与丈夫都长长地松了一口气。司机下了车,帮我俩将蘑菇卸了下来,我们几个人齐心协力将车子推到了公路上,然后又装上蘑菇。我们跟着他的车,慢慢地向辛集驶去。
2007年2月,刚销完蘑菇,我想年年单靠自己去销,不仅种植面积受到局限,而且自己去市场上卖,如果赶上这天蘑菇摘的多,多少钱也得出手,再加上自己种、管、收,相当地累。我与丈夫商量,能不能改良一下蘑菇的品种,能往远处运输或者有客商来收,不但省事,并且价格还能自己定。正当我伤脑筋的时候,我村支书亲自带队,带领我们和一部分村民到宁晋食用菌基地去参观,看人家是怎样种植和销售的。到了那儿以后,我吃了一惊,呵!一望无际,全是白花花的蘑菇棚。听宁晋的菇农介绍,他们根本用不着去市场上销售,每天都有客商上门来收购,足不出户就能全销出去,因为他们靠的是规模。
回来后,我反复琢磨,准备来年自己扩大种植面积,而且还要带动村民也种蘑菇。我们决定改良蘑菇品种,由原来最平常的大蘑菇改为小平菇。小平菇耐运输,口感好,价格高。为了带动村民种菇的积极性,我将十几年来自己摸索出来的一套种植蘑菇的经验,如蘑菇需要的温度、湿度、光线、酸碱度、种植时间、常用配方以及发展前景等,全都写在了纸上,在村委会支持下,发到了各家各户,供村民学习。
5月,我们夫妇租了原来一个煤厂的两亩地,建起了6个大棚,种上平菇,还带动了村民建起了好几个大棚。对平菇的行情,我有一个乐观的估计,但最后到底效益如何?我心里也没有底。蘑菇的种植技术,我不用担心,但在销路上吃不准。如果单等客商上门,他们到时会不会来,来了会不会压价。如果等平菇上市了,再去贸然闯市场,会不会遇到欺行霸市的情况。思虑再三,我决定自己去各地的市场考察一番。
9月份,种上蘑菇,安顿好家里的一切,我和丈夫就开始四处考察了。先到宁晋和周边县市,路途比较近,我们每天就骑着摩托车去,早出晚归,一连去了几天,但收获不大。于是我们决定去大地方看一看,先后去了北京、廊坊、霸州等地。为了节约开支,我与丈夫从不在饭店吃饭,随身带着方便面和水,每天吃上一包方便面、喝上一瓶水。每到一地,晚上8点前从没住上旅店,因为得打听便宜点儿的,贵的不住。有一次,从市场回来都晚上8点多了,公交车停运了,打的又太贵了,我与丈夫拖着疲惫的身子硬是走了两个小时,才走到车站。旅店是不住了,我们俩就在候车室里拾了两张报纸,垫在地上,坐到了天明。经过一个星期的考察,终于摸清了市场行情。回来以后,按照市场需求,我们精心培育小平菇。
10月初,平菇陆续开始上市,以前联系的客商纷纷打来电话订货。我们所产的平菇品质是上等的,一到市场就被抢购一空。后来客商都得预订,而且价格比别的地方高出2-3毛钱。这一年,我与其他菇农都喜获丰收,我们的六个大棚收入达到三万多元,而且还只是利用了冬闲季节。村里授予我们夫妇致富能手的荣誉。
看到我们的收益,村民们前来咨询。在我的带动和村委会的支持下,2008年,我村及周边村的种植就达到了三十万斤。我们夫妇对每个菇农免费传授技术,而且还上门服务,同时菇农的销路我们也全包了,对他们实行一条龙服务,解了他们的后顾之忧。
2008年随着种植面积的扩大,又给我带来了压力。我想如果我们的平菇有自己的品牌,肯定会招揽更多的客商,也会使我们的平菇更上一层楼。与丈夫商量后,我们定出自己的包装、自己的品牌——兴赢鲜菇。这一招果见奇效,我们的兴赢鲜菇供不应求,菇农们得到了意想不到的实惠。我们六个大棚的利润几乎翻了一番,达到五万元。其间发生的一件事,令我难忘。这一年寒冬的一天,刮起了大风,天寒地冻,我们夫妇一夜都没有睡好。第二天早起一看,我们两个大棚的塑料布、草帘子都被刮没了,我们俩一筹莫展。正在此时,党支部、村委会的成员与其他村民赶来了,他们一边安慰我们,一边找来拖拉机,帮我们将大棚修好,还进行了加固,最大限度地减少了我们的损失。看着干得热火朝天的人们,我心里热乎乎的。乡亲们对我好,但我对他们也从不吝啬。村里的大事小情凡是用得着蘑菇,我都免费供给。
2008年的大丰收,激起了2009年的种菇热情,村民们表示要扩大种植规模。我们夫妇向村民们承诺,今年一定搞一个食用菌合作社,将菇农们团结起来,提高平菇质量,共同抵御市场风险。
2009年5月,我承包了村里的一所机站,占地四亩,准备上一台蒸汽锅炉,建一个菌种培育基地,让菇农们用上放心的菌种。自己与村民们尽快地富裕起来,是我们夫妇最大的心愿。


分享按钮>>【安氏优秀人才录】浙江台州市室内设计师安小白
>>【安氏论坛贴精选】河南泌阳安氏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