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氏网新闻】河北井陉县柿庄尹氏墓葬群考析

    中华师氏网 2013年1月11日 佚名


    河北省井陉县苍岩山镇柿庄村位于县城以南32公里,距镇政府驻地6.5公里,其东南距全国著名的旅游风景区苍岩山仅9公里。宜沙公路从村中通过,甘陶河流经东域,西跃渠从西境流过。该村有近400户,1500多口人,其中大部分为尹氏。正是在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小村落,却因为建国后两次考古发现,而闻名于世。
    1960年4-9月河北省文物考古队在柿庄村南面发掘了一宋金时代家族墓葬群,古墓大都在柿庄与甘淘河之間的一块耕地上,北距柿庄約0.25公里。从柿庄村西沿山东麓南行約1.5公里,为北孤台村。在村南的一块相距不到0.25公里的耕地上,也发現墓地。其中柿庄区10座,北孤台区4座,共发掘古墓14座,出土文物850件。古墓都为单室仿木结构的砖室墓大多有壁画,没有被盗痕迹,保存比较好,极具历史,艺术价值。尤以四号墓东壁“捣练图”最有特色,引起了许多专家学者的广泛关注。在考古发掘报告发表的50多年后,还有大专家、大学者为这幅作品撰文,被公认为是河北宋金墓室壁画中最精美的一幅。
     依该墓区所存石供桌上所刻“井陉县尹氏祖茔”和和2号墓出土的小瓷碗底部墨书的“尹记”二字,又四号墓南面有一块立于元至大元年“师氏族谱记”碑(据碑文得知,原姓尹,后避讳改姓师,复改姓尹),认定该墓群为“井陉县尹氏祖茔”。碑文有“先祖世居威州,宗族之盛,大化乡里所称,系本尹氏,时有避忌,遂改师焉”。所说威州,乃井陉县在金代天会年间之称,又根据出土器物和墓葬形质大致判断为北宋金代墓葬群。墓葬群共出土铜钱683枚,其中汉代五铢钱1枚,唐代开元通宝84枚,乾元重宝7枚,后周周元通宝1枚,后汉天汉元宝1枚,宋代铜钱589玫,推断最晚在唐代中后期起墓主家族已经居住在墓地附近了。
 

    关于墓主的社会身份,尚缺乏更多的资料来考证,不过,墓葬未随葬墓志铭,根据宋金制,非官不用墓志,可以肯定墓主人不可能属于官吏或者士大夫阶级。另外,当北宋末金代时北方处于战乱频繁动荡不安的局势下,一般人民也无力建造如此豪丽的墓葬,墓中壁画所绘的粮仓,羊群,金盆,银锭和宴饮伎乐,其所反映的生活情景,也不是一般人民所能占有的。据此,墓主人的社会身份,极有可能是当时农村中的豪强巨富。
    四号墓南面那块立于元朝至大元年(1308)“师氏族谱记”碑是已知最早尹氏族谱碑记,比刘敏中撰于元至正年间的《阳丘尹氏先茔碣銘》早几十年。碑文记载了一段尹氏因避讳改姓师的历史,全文如下:
    
族谱图表,师氏之宗族也。源自赐姓,命姓以来,枝分派别,流布天下,或因或革,或讹或正,世代绵邈,谱碟不存,遂使后代失其本真,可不惜哉。一日吾同郡魏得乡师尹德与其弟尹顺偕来,谓予曰:“尹忠尹立亡父尝言,尹□尹庶,先祖世居威州,宗族之盛,大化乡里所称,系本尹氏,时有避忌,遂改师焉。天兵之乱,分散□□□居乡贯,或落他邑,虽东西相望,不能团聚,至于今日,有闻名而不相□者,幕余路人,每深以为恨,自惟□□尹贯昆季三人,幸托庇阴,有田可耕,有桑可蚕,门户既应,租赋亦口,衣食粗足,皆祖宗之余庆也,敢忘之乎?意欲会合宗人,刻石图谱,碣于先茔,庶儿后之子孙,知宗派之渊源,不忘本祖,得相亲睦,亦为子之一道也,其亦可乎?”

    予闻而嘉之,感叹良久,而告之曰:“昔庐陵欧公,眉山苏公,亦尝碑谱于茔域矣,君今之意适与之合,岂不善哉!盖人生天地之间,无贤愚贵贱,以生有所养,死有所葬,祭祀不□为幸。兵革以来,上启王公,下逮黎庶,噍类不遗,坟陇平荡,不沾一奠者多矣。君之先茔□归然独存,宗族皆得无恙,瓜瓞绵绵,若此之盛,素非祖宗积德累行,能如是乎!昔范文正公谓其子孙曰:吾家宗族甚众,于吾固有亲疏,以吾祖宗亲之,皆子孙也,固无亲疏矣,遂设义庄周瞻。古人称之。圣人一视同仁,民为同胞,物为吾予,□乃骨血天伦,均气同体,其可不相亲爱乎?君之宗族虽然散居,相去不远,岁时祭祀,咸得回合,苟应图谱念祖宗之德,思昌□之福,感文正公之言,吾知其亲亲之心,欢心洽□,有不能自己者矣!”昆季喜曰:愿先生记之,以告来裔。守让弗获,于是乎书。
     时广平路威州井陉县大化乡祖居师庄人氏尹社长、尹忠井男尹三、尹四等,同心降意,同力敬之。立志。
                      大元国至大元年岁舍戊申三月初六日

    此碑记为我们提供了尹姓另外一种姓氏来源:源至赐姓,此种说法未见于史料记载和现有族谱记载,意义重大。根据碑文我们知道井陉县尹氏世居井陉县,“时有避忌,遂改师焉”,也就是说立碑的年代因为避讳而改姓“师”,家族姓氏虽然改姓“师”但碑文中的人物姓名的姓氏并没有改,还是姓尹,这个现象耐人寻味,据有关史料记载金章宗初年(1190)年起,金国上下视女真文字创制者、前左丞相完颜希尹为仅次于孔子的大圣人,他的名字也要避讳,这就是金朝尹氏改姓“师”的历史背景。但立碑的年代金国已经灭亡,且这种迫于强权的姓氏变更,毕竟有些别扭,可能大家都知道,它只是敷衍官方的表面文章。这也就能解释为什么碑为“师氏族谱记”但人名却都是尹姓名了。从碑文内容我们亦可知,在宋元时井陉县尹氏对族谱就已经非常推崇“庶儿后之子孙,知宗派之渊源,不忘本祖,得相亲睦”非常具有宗族观念,这与宋代理学所鼓吹的“尊尊亲亲之道”的伦理道德观念不无关联,其关注的重点是”尊祖敬宗收族“,正如欧阳修所言:”族谱之作,所以推其本,联其支,而尊尊亲亲之道存焉“。井陉县尹氏希望以碑记的形式,告诫后世要联其宗,不忘本。

     值得注意的是此墓地直到当代柿庄尹氏仍在使用,2003年1月柿庄村民尹某在位于原1960年出土的尹氏壁画墓葬群内建坟时发现一座古墓,井陉县文管所闻讯即对古墓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墓位于临甘陶河的尹氏坟茔台地内,座北朝南,共出土陶制墓志,白瓷碗,黑釉小碗等15件随葬品。由墓志得知柿庄尹氏唐时居今井陉县南障城镇附近,柿庄为其家族墓地,此墓墓主为唐代贞元年间尹勤惠夫妇合葬墓。此墓结构简单,出土器物较少,但墓中墓志有确切纪年,说明柿庄尹氏古墓群包含唐代墓葬。尹勤惠墓志为陶制正方形,墓盖及墓文有别字,且书写不甚工整,上有纪年为贞元七年,即公元791年。此墓志证明尹氏是较早定居井陉县且繁衍至今的大姓,最迟在唐中期已到今井陉县南障城镇附近居住,结合1960年发掘的宋金墓葬,可知后有尹氏后裔迁居到其墓地附近也就是柿庄居住并繁衍至今。墓志全文于下:
    
大唐国恒州大都督府井陉县大化乡甘桃里障城村游击将军左羽林军大将军员外直(置)同正员上柱国尹怀璨亡考妣墓志

    县去府九十里,村去县六十里;西去故关□(四十)里,东去苇泊岭卅里,南去侧鱼村廿里,北去村十里。礼葬。择良时,卜吉辰。望河间。曾祖隋,任秦州司户参军;祖唐朝,兵部常选;父勤惠,不士(仕),母河间齐氏。怀璨家传钟鼎,代袭珠缨,中(忠)孝□修,芳声千古,志□(铭):光荣亲族,龙天潜护,百灵扶助,遂乃露生五色,地勇□七珍,子□都荣,□超士禄,气冲霄汉,意逸□□,天曹为之有名,地得回之有禄。中(忠)于内,流化于外;天长地久,此名(铭)不朽;川坏海竭,此石不灭。
     墓主是游击将军左羽林军大将军员外直(置)同正员上柱国尹怀璨的父母,墓主尹勤惠并没有做过官,游击将军是唐代从五品下武散官,上柱国是勋官,这种勋官在唐代中后其比较泛滥,很多下级武官都赐有,“员外直同正员”也就是编制之外的人员,可以肯定尹怀璨是一个中下级武官,这也是其父尹勤惠比较简陋不豪华的原因。墓主郡望是河间,也就是说柿庄尹氏是河间郡后裔,这也是目前已知的能考证唯一的河间郡尹氏后裔,墓主祖父尹隋做过秦州司户参军,父亲尹唐朝是兵部常选,二人名字比较奇特,为何以朝代命名,不得而知。
    结束语:两次考古发现,表明井陉县柿庄尹氏是一支最晚从唐代起就定居井陉县的氏族并繁衍至今,最少已经有1200年历史了,从柿庄壁画墓规模和族谱碑文上看我们可以推断井陉县尹氏在北宋末年金代时就已经发展成了一个极具规模的家族群落,同时也意味着在中国的北方应该还存在着一些宋代以前定居并繁衍至今的尹氏家族群落。 

——井陉县柿庄尹氏壁画墓葬群现为河北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参考文献:《考古学报》杂志 《井陉县志》


分享按钮>>【黎氏古代名人】黎淳
>>【黎氏古代名人】黎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