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氏网新闻】望江县令师范佚事

    中华师氏网 2015年5月4日 资料



早负才名走四方,得官拢自滞雷阳

——望江县令师范佚事

师范(1751—1811)字端人,号荔扉,又号金华山樵。白族,赵州(今云南省大理市寻甸县凤仪乡凤仪)人。乾隆三十九年(1774)举人,后6次应礼部会试,皆不及第。其间“遍游国中名胜,足迹半天下”,广交有识之士。1787年挑任剑川州学正,时逢官军西征郭尔喀,师范被派驻丽江,辅佐由滇入川运粮观察使,“凡剑川应运,该出其手”。1801年师范以西征军功得到保举,选授安徽望江知县。

师范为官清廉,爱士恤民,有惠政。“治望江八稔,两旱两水,运楚糈,办京粮,备极劳瘁,民胥有生。” 《清史稿》传中评价曰:“公明慈惠、甚著贤绩,士民讴歌之”。他刚一到任,就遇上了大水灾,田禾无收,民大饥馑,他立即将灾情报告上司,请求豁免赋税,输粮赈济灾民。可是,他的奏请不仅被上司全部驳回,而且还叠遭申斥。万般无奈,他不得不整冠束带,亲自去见上司,当面痛陈实情,长跪不起说:“大人如不俯允,下官只得请求革职为民了。”最后上司不得不同意免除望江县当年的赋税并予以赈济。望江人民对他感恩戴德,亲切地称他为“师父”。他的上司两江总督费湻也称赞他“克著循声”、“非风尘俗吏。”在任期间他重视地方文化。搜刻望江先辈遗文,籍风后进。又修葺“小停云馆”招揽天下才志之士,设7个客寮,供给他们食宿,日夜与之谈论吟咏,并将他们的诗文编辑付印传世。共编刻《二余堂丛书》10种,《雷音集》12卷(诗文各六卷),集望江等诗人43家;《小亭云馆芝言》10册,收录93人诗作,这种行径在当时中国文化最发达的三江(江西、浙江、江苏)地区也并不多见,因此时人赞他“天下才子数三江,敢在三江当才子”。甚至在解官之后,地方绅民在迴龙宫为他祝六十岁寿时,他仍心系地方文献与民众生计,记挂着:“编纂未完校拙”,又“愿将介寿樽中酒,酿作田间岁岁春。”

师范博学多才,诗、书、画都有很深的造诣,其诗风雨争飞、鱼龙变化,书法清俊有骨,山水得倪瓒意。他为官之道是在政闲中自娱以修身,从政惟简;在闲暇里关心民众,与民同乐、戒奢安贫。他曾在县衙大门上写了这样一副楹联以明志:“政简入琴堂,常对一泓秋水;心清在茅屋,平分万户春光。” 师范“肯赋新诗为写真”,一生写诗五千余首,可以说诗成了他一生的伴侣。在望江任内,整励风俗机要、处理饥荒干旱水灾等事件,他均有诗文记述。《采榆树》记叙了灾荒年景,百姓采榆叶、剥榆皮、掘树根充饥的悲惨景象。诗云:“朝采榆树,暮剥榆皮,根如可食,掘已多时;提筐泣坐树旁路,此处全空向何处?风吹榆叶入黄土,一夜安能长成树!”;《大麦黄》生动刻画了老妇灾难中挣扎哭诉的形象,完全可以与杜甫《石壕吏》相提并论;《甲子六月八日同景山明府勘水泊大湾咸作》中,他记叙了“田庐半漂荡,烟树远浮沉”、“冒水浮菱茨,沉波失稻梁”的悲惨境况,也描绘了他因官卑职小“无术起疮疾”不能济民于水火的复杂心情,只能悲愤地感慨:“大息前年账,空冯案牍稽,回狼堪一饱,狐鼠互相欺,剜肉惟填壑,因公转济私,与民今发誓,忍死不言饥”,同时也谴责了贪官污吏的恶劣行径“月牙当知之” (《月牙侧》)。师范为官清廉,以致致仕后因贫不能回归,他只好无奈地感叹道:“乡情宦味两难分,已愧沙头白鹭群。手版未抛身是客,朝朝拄杖看浮云” (《怀乡诗》)。师范在望江县任职期间唯一留下的遗物是一方砚台,其砚背有他亲笔竖写楷体铭文,其书工整隽秀,捉刀有力,娴熟优美,其文格调高雅、颇见风骨,文曰:“其体方、其色花,足以发山水之秘,而增翰墨之光,君试抱之贡玉台,千秋万岁毋相忘。嘉庆丙寅”,而他题望江三孝祠联则对仗工整,简洁优美,充分颂扬了王祥卧冰、孟宗哭竹、仲源泣墓的孝行。联云:“泣于竹,卧于冰,绕于墓,三子岂寻常孝行;山有台,堤有池,里有墩,千秋共仰止芳名” 《八卦门外守风遂登大观亭》却写得苍茫:“江城是处可登临,望远难抛一片心。路入吴天真浩淼,愁连楚树半浮沉。余公墓倚清潭冷,靳相祠凭蔓草侵。不见北风吹舵转,荻花霜叶寄微吟。”

师范不仅擅长文学,还熟悉地理、水利、边防军事,著作颇丰,除前述之作外,还著有《南诏征信录》三卷、《金华山樵集》二卷、《课余随笔》三卷、《荫春书屋诗话》一卷,并编辑、整理《历代诗文》六十卷、《国朝百二十余家古文抄》二百卷、《经史涂说》四十卷。其著作中最负盛名的是《滇系》、《南诏征信录》和被称为“一部廿四史”的一百零八首《咏史诗》。《滇系》是一部七十六卷本(共四十册)的巨著。师范于1806年开始编纂,1808年成书,计40册,约45万字,记述云南的历史、典故、艺文等内容。《滇系》一书有许多精辟的论断,其中《滇南经费略论》、《滇省利弊》、《论钱法》、《缅事述略》、《征安南纪略》、《金沙江议》等篇,已收入《皇朝经世文编》中。此书在安徽望江县刻板印刷,姚鼐称此书为“撰论古今之是非,综核形势之利病,兼采文物,博考故实,此史氏一家之美” 。《滇系》是研究云南历史的宝贵文献,已收入《云南丛书》。先生的《咏史诗》共吟古代历史人物108人,以国家二十四史人物为主线,其前后次第皆有微意存乎其中, 刘文典先生赞其“论史有卓识,所谓《咏史诗》与夏存古、贾长沙、王子安、李长吉并列”。

师范于1811年病逝于望江,去世时,“家无余财,惟书籍千卷”。 其家属和棺柩由生前好友济南太守张溟洲代为筹划资助,并派人护送回云南弥渡。邑人感叹:“生有文章惊海内,死无骨肉送泉台。”据说,他的灵柩离开望江时,满城绅民阻道哭送。这是何等壮观,又是何等凄凉。张鹏升运送师之灵柩回乡,也是感慨万端,写下了《师荔扉先生柩还滇感赋》一首述怀,诗云:“早负才名走四方,得官拢自滞雷阳。生名著述终传世,老死风尘总恋乡。万里难归穷臣骨,一书已断故人肠。妻拏寄托寻常事,不觉交情乙范张”。 师荔扉走了,留下给望江人民一个“才子”、“清官”的形象,留给望江的是那雷音塔中和“师楼”中数万片刻书版片和那一部部至今人为珍视的文献古籍,望江人民记着师荔扉,每逢生日、忌日,都到“师楼”师荔扉画像前送上三炷清香,寄以一缕怀念。
  师荔扉归葬后,号称“滇中铁面御史”的乡友谷西阿题写碑记,张登瀛作了墓志,万本龄书丹,表达了生者对死者一分最真诚的心愿,这也是历史一种评价。

     



中华姓氏网--弘扬姓氏文化,传承先祖精神;寻根联谊互助,激励子孙奋发!


分享按钮>>陕西《吴堡弓氏族谱》发行仪式暨系列活动图片集锦(一)
>>【师氏网新闻】云南师姓先贤及历史文化名人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