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第二节——雅安荣昌遵义敖氏由来

    中华敖氏网 2009年5月28日 敖乃彬


         荣昌县吴家镇的“敖氏祖籍”在江西瑞州府(今高安市)高安原是古三苗活动之地。春秋时属吴国管辖范围,越灭吴属越。战国时楚灭越属楚。秦始皇二十四年(公元前223年)秦灭楚后,高安属九江郡。汉高祖初改九江郡为淮南国,遂属淮南国豫章郡。
        高安建县始于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取名建成。建成县管辖的范围相当于今高安、上高、宜丰、万载四县(市)全境和樟树市一部分。
        西汉元始四年(公元4年)改建成县为多聚县。东汉建武元年(25年)恢复旧名;中平年间(184~189年),从建成县划出一部分设置上蔡县(今上高县)。东汉末年,三国鼎立,建成县属孙吴。黄武年间(222~228年),又从建成县、上蔡县分别划出一部分设置宜丰、阳乐(今万载县)两县。
晋及南朝时期,建成县仍属豫章郡。开皇九年(589年),隋朝统一全国,废望蔡(即上蔡),并康乐(即阳乐),宜丰复入建成,是时改豫章郡为洪州,遂属洪州;大业初年(605年),废州复置郡,建成县仍属豫章郡。
        唐朝改郡为州。武德五年(622年),为避太子李建成名讳,改建成为高安。据《太平 寰宇记》载:"地形似高而安,故名"。同时在高安设置靖州,恢复望蔡、宜丰、阳乐三县,增设华阳县,连同高安,五县悉统于州。武德七年(624年),先改名米州,继改名筠州;武德八年(625年)废靖州,将望蔡、宜丰、阳乐,华阳四县并入高安县,隶属洪州。
五代十国时期,高安先属吴政权、后属南唐政权所辖。保大十年(925年)复置筠州,领高安、上高、万载、清江四县,高安是筠州治所。
北宋大平兴国六年(981年),从高安、上高分别划出一部分设置新昌县(今宜丰县)。绍兴十三年(1143年),筠州改名高安郡,五年后复名筠州。宝庆元年(1225年),因"筠"字与理宗赵昀名同音,且恰逢州治后山的碧落堂发现一株十四茎灵芝草,视为祥瑞之兆,乃改筠州为瑞州,高安仍是县名,为瑞州治所。
        元朝改州为路,高安归瑞州路治。
        明清两朝改路为府,高安归瑞州府治。
        以上为瑞州府的来源。
        这一历史过程确实是存在过的,这是在元代末年、明代初年、清代初年连续进行的长期的移民运动。四川早在唐、宋时期非常繁华,当时乃至有"蜀亡则宋亡"之叹。可是,在巴蜀军民尽最大努力坚持了长期的抗金战争,终于取得了使金兵未能进入四川盆地的巨大胜利之后,又坚持了长达半个世纪的抗蒙战争。这场战争基本上是在盆地内部进行的。蒙古军先后曾三入成都,而蒙古大汗蒙哥也被击伤而死于钓鱼城下。长期的拉锯战使人民的生命财产受到极大的损失。从整个四川地区来看,以至有"蜀人受祸惨甚,死伤殆尽,千百不存一二"(虞集:《史氏程夫人墓志铭》,见《道园学古录》卷二〇)的记载。但经济极度残破,人口急剧锐减则是无可怀疑的事实。因为在近50年的拉锯战中,除了战火的破坏,还有长期战事带来的农业生产的凋残而严重缺粮,"沃野千里,荡然无民,离居四方,靡有定所,耕畴不辟,堰务不修,秋不得收,春不种"(见上引吴昌裔疏),这是当时必然存在的现实。此外,宋朝官军中也有不少军队在战乱中趁火打劫,残害百姓,或"剽掠于民财",或"焚毁于仕族",以至"骚动惨于敌祸,……故田里有内敌甚于外敌之谣,此害非一日矣"(吴昌裔:《论救蜀四事疏》)。这些记载都出于当时的蜀人笔下,应当是可信的。由于以上种种原因,元代巴蜀地区的人口锐减到不足南宋时期的十分之一,具体数字见前《民族与人口》一章。
        元代末年,红巾军农民大起义的烈火四处燃烧,原来属于徐寿辉部下的明玉珍率军攻入巴蜀,以后在重庆自称陇蜀王,再改元称帝。明玉珍是湖广随州(今湖北随县)人,他的军队也基本上是湖北地区的农民。明玉珍不仅带来十几万军队,也有大量少田缺地的农民随之进入人少地广的巴蜀地区开垦务农。这应是著名的"湖广填四川"的开始。
        元季大乱,湖湘之人往往相携入蜀"(见《匏翁家藏集》卷四)。明玉珍的"大夏"政权只存在了两世9年,就被朱元璋建立的明朝所统一。明代初年,湖广地区的移民继续大量入川,到明太祖洪武十四年(1381年),四川人口就上升到146万,外地移民,特别是湖广移民占了这一时期所增加人口的主要部分。正如光绪《潼川府志》卷五所载明人王维贤《九贤祠记》所说:"元法,军所至,但有发一矢相格者,必尽屠之。蜀人如余玠、杨立诸公坚守不下,故川中受祸独惨。明初,中江县开设,土著人户业七八家,余皆自别省流来者。
        而我们江西十三世玉库房桂高祖及亲人是最早元末明初就移民到了荣昌府新桥里江北嘴(吴家镇敖家坝)开垦立业繁系生息,为较早的江西移民。

        明朝末,十世人瑞祖之后伯雅、仲雅和淑雅的后裔分别迁到了四川雅洲、重庆荣昌和重庆万洲。
        明末清初,天下大乱,明军、清军、农民义军在四川持续鏖战。作为清军在四川的头号劲敌,张献忠的大西军令清廷头痛不已。清军的精锐部队和临时招募的地方武装被紧急调往四川,对那支擅长流动作战的农民军进行围剿。顷刻间,四川的城市乡村开始遭受铁蹄的践踏和战火的摧残。
当时领军来镇压张献忠大西政权的清军将领名叫李国英,出于战事所需他派遣军营中的幕僚刘达到西北购买战马。刘达到达西北购买战马用了整整一个月时间,当他兴冲冲地带着一批战马返回四川时,沿途的情景令他惊疑不已。
  连续不断的战争像天空的云飘走以后,整个四川盆地呈现出的荒凉凄惨景象令人心痛。《荒书》记载成都城遭受劫难后的情形说:“成都空,残民无主,强者为盗,聚众掠男女屠为脯。继以大疫,人又死。是后虎出为害,渡水登楼,州县皆虎,凡五六年乃定。”
        战乱期间,玉库房荣昌府新桥里江北嘴(今吴家镇敖家坝)的敖鉴等和窗前房的敖子柱之子守应等人为辟乱奔黔、遵义、四川、湖北等地。一直从(1644)张献忠大西军入四川开始到康熙十九年(1680)清朝廷平定吴三桂叛乱后,才建立有效统治期间畅达三十六年,绝烟火三十载,荣昌人口总共才140多户,之后又经过吴三桂战乱荣昌人烟所剩无几了。康熙二十一(1682)八月清朝廷派知县史彰来荣昌治理,见城中无几人,偶有人汤,夕虎群串,草木丛深。
清朝廷面对如此残破的现实,为改变可耕之田,而无可耕之人,方多次下达诏书“移民四川”,并制多种奖励政策,带妻如蜀,插地永给为业,逃难回故均可入籍。
        正所如此清初“敖氏家族”才又返回故里。当先祖“敖帝锡”从遵义回到故里发觉自己田地被占,只好论之官府,出示保留下来部分田契,官府始发还自耕。后来“敖万仞”的后人经营有方,有“敖半县”之美誉。其子孙至今仍居住在荣昌吴家各地。荣昌玉库房现有族人3000余。荣昌窗前房现有族人1000余。
        从清初“敖氏家族”经历了长途跋涉,期间也有部分“敖氏族人”以各种原因在外地繁衍。 
     如今,荣昌管辖内玉库房和窗前房的敖氏家族分布地分别是:

玉库房十三世桂高祖之后裔分布地:海棠堰、千担丘、鸡爪坪、卷洞桥、李家坝、周家坝、吴铺湾、 清流镇、河包场、凤皇寺、 旧屋坝(旧田坝)、祖湾、江北嘴、香炉石、厅房、仙女湾、鱼广坝、白土坝、下胜坝和县里敖家巷等。
窗前房十二世忠大郎之后裔分布地:歧山塆、西河嘴、锣鼓壩、凃家塆、凃家坝、含珠桥、吴家嘴、吴家塆、铜鼓冲、吴家坝等。

这是荣昌县吴家镇敖氏主要居住分布图:

 2009.11.01敖乃彬修录。


分享按钮>>中华轩辕氏族---轩辕氏的“睢县老家”
>>重庆市荣昌县吴家镇的敖家祠堂残留一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