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氏文化古迹】迁入台湾

    中华曾氏网 2013年5月22日 万家姓


 曾姓迁居台湾是在明末,最早到台湾开基立业的曾氏先人是漳州府海澄人曾振吻,他在明崇祯十五年.(1642年)便到台湾开垦了。    曾姓大举移居台湾却在清朝,从清康熙到光绪年间曾姓入台者30人:    康熙年间,一人与许姓合垦新竹县香山乡(今归新竹市),一人到今彰化县竹塘乡开垦;    康熙末年,曾机禄、曾瑞文入垦深耕堡(今新化县沙山乡);    康熙雍正年间,曾某与邱、乌二姓,合垦屏东县车城;    雍正三年(1725年)福建南安(今属福建)人曾才开垦大棣榔堡溪南庄;    雍正五年(1727年)广东陆丰(今属广东)人曾国鹄入垦竹北二堡圆山(今新竹县红毛乡);    雍正初年,曾某与巫、何二姓开垦猫罗堡柳树林庄、登台庄;    雍正年间曾某与许、叶二姓合垦今新竹县香山乡社寮角、下厝角、香山;    乾隆六年(1741年)漳州(今属福建)人曾合记入垦今台北县新店镇(今新店市)顶城里;    乾隆八年,广东人曾某与广东人赖、曹、温三姓,福建人田、庄二姓,开垦苗栗二堡通霄庄(今苗栗通宵镇);    乾隆三十年,同安(今属福建)人曾某入垦今台北县八里乡埔头村;    乾隆四十年曾某与何、巫二姓合垦今台中县东势镇;    乾隆四十一年泉州(今属福建)人曾壁章开垦今台北县林口乡青湖村中湖;    咸丰六年(1856年)广东人曾宣再与钱、詹、黄三姓合垦今新竹县横山乡田寮村;    光绪二十年(1894年)曾干运入垦新竹县宝山乡。    迁徙台曾姓族人的籍贯    迁徙台曾姓族人以福建、广东居多,多系龙山派苗裔。    新竹县竹北乡莰顶曾氏的祖先,就是第67派裔孙,于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自福建同安渡海入台的。    台北县曾氏,亦出晋江曾氏。桃园新屋乡永安村曾氏,则来自广东陆丰县,自武城繁衍而来。    迁徙台曾姓族人的分布    迁居台湾曾姓族人的聚居地看主要在新竹、南投、台南等地    晋江新市武城曾氏迁往台湾府、承天府、盐水港鱼寮庄(今属新竹市)、竹堑、彰化、淡水(今属台北县)、大坪庄、东螺、澎湖屿、浯岛;    晋江畲店曾氏迁往咬狗竹、盐水港;泉州龙笋曾氏迁往彰化城内、府城等。随着当地曾姓居民的增多,随之也出现了以曾姓命名的自然村,在台湾彰化县秀水乡有曾厝村,田尾乡有南曾村、北曾村,在基隆市中山区有曾仔寮、曾厝等。    民国四十二、三年间(1953--1954)台湾省文献委员会对台北、基隆、台中、台南、高雄5市,阳明山一特别区,及台北、宜兰、新竹、苗栗、台中、南投、彰化、台南、屏东、花莲、澎湖11县所作的调查表明,除桃园、云林、台东、高雄4县外,全省住民828804户中,有曾姓12002户,占全部户数的1.45%,居全省737姓的第16位。    移居海外    福建德化县浔中镇《武城曾氏重修族谱》(民国三十七年重修)载:108名族人移居南洋,    晋江《武城曾氏宗谱》载: 34人到海外谋生。    安海《武城曾氏族谱》载:“应助,明威将军,生于顺治己丑年(1649年)五月二十八日,卒康熙乙亥年(1695年)十月初四日,旅葬安南国(今越南)”,    《武城曾氏宗谱》记载有的毓萱、毓应、毓蒲、毓宁4人:     毓萱,字秉可,号仕受,生康熙戊戌年(1718年)九月十九日,……少游东瀛……;    毓应,生雍正五年丁末(1727年)二月廿二日,往番邦;    毓蒲,生乾隆丙辰年(1736年)七月初九日,往暹罗;    毓宁,生雍正壬子年(1732年)九月初八日,卒乾隆甲寅年(1794年)七月十三日,葬在暹罗。    安海《武城曾氏族谱》有坤观、衍国两人:    坤观,字贻地,生乾隆乙酉年(1765年)十月十四日,卒乾隆辛亥年(1791年)六月初十日,殁于吕宋;    衍国,号怀远,生于雍正丙午年(1726年)八月十八日,卒于乾隆乙酉年门765年)九月廿九日,殁葬吧地。    德化县浔中镇《武城曾氏重修族谱》载:    传龙,生光绪二十三年丁酉(1897年)正月初二日,往南洋。子纪炉、纪案、纪坛均在南洋;    传挺,生光绪十四年戊子(1888年)七月二十日,在南洋。配连氏,生光绪十七年七月初十日,在南洋。子纪照、纪饯、纪墀均在南洋;    纪巩,生宣统三年辛亥(1911年)九月二十二日,往南洋。配陈氏,生宣统二年庚戌五月初十日,卒民国二十四年乙亥(1935年),葬南洋麻坡沙仑永德公冢山;    纪烈,生光绪十三年丁亥(1887年),民国十七年(1928年)因匪乱,携妻徐丽,子广坡、广闯、广切、广苔、广锡等人往南洋拉美士。夫妻卒葬南洋,子孙现在拉美士;    广听,生光绪二十一年乙未(1895年)八月初七日,往南洋。配陈氏,生光绪二十六年庚子(1900年)九月初五日,卒民国十六年丁卯(1927年)四月二十九日,葬南洋麻坡沙仑永德山公冢;    昭美,字口焕,生光绪十一年乙酉(1885年)九月二十八日,卒葬南洋。配黄氏,生光绪十九年癸巳(1893年),卒民国十八年己六月初九日,葬南槟榔屿眼唐。    晋江《武城曾氏宗谱》载:    庆(亻平),生于民国九年庚申(1920年),卒1978年戊午三月十一日。配缅甸仰光口氏,子五,长台升,次台金、三台前、四台源、五台江。合家现住在仰光。    从侨居的地点看大部在南洋,新加坡、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尼、泰国、柬埔寨、缅甸、越南等地都有曾姓族人定居。    曾姓族人已开始向世界各地播迁,到目前为止,除大陆、台湾以外的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菲律宾、泰国、越南、缅甸、日本、美国、法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等许多国家和地区都有曾姓族人的足迹。  

   


摄友田野_6楼曾姓家谱介绍    曾姓的最早家谱修于何时,已无从可考,《宋史·艺文志》记载的曾肇的《曾氏谱图》一卷,算是曾姓的最早族谱了,该谱已佚。    现存族谱大都是明以后所修;从地域上看包括安徽、湖南、福建、浙江、广东、广西、山东、四川、湖北、江苏、江西、香港、台湾等地区,尤以福建、广东、四川、江西为多。    其体例大多采用前序、后跋、中正文的体例,分别阐述修谱源起、家族起源、各支谱系、族规家法、宗祠祭祀等内容,其中尤以谱序最具影响和家族特色。    另外,修谱往往都要请学者名流、政界要人或本族名人作序,宋代大文学家欧阳修、明代刑部尚书何乔新都曾为曾姓族谱作序。


摄友田野_ 曾姓字辈    辈分就是家族中的世系次第关系,又称辈、辈行。字辈是辈分的代表字,中国古代每个家族的字辈谱是十分讲究、严肃的,族谱中字辈谱往往是必不可少的内容。而且,到了清代,封建统治者还专门为曾颜孔孟四姓御赐统一的名派。    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曾姓第 63派(“派”与“传”、“代”、“世”同义)起使用圣祖仁帝所赐的3句、15字名派:    宏闻贞尚衍,兴毓传继广,昭宪庆繁祥。    后宣宗成皇帝续赐名派2句、10个字:    令德维垂佑,钦绍念贤扬。    民国元年(1912年),中华民国刚建立时,大总统袁世凯(一说是孙中山,又说为孔子七十六代孙令贻所续)又为曾氏赐名派4句、20个字:    建道敦安定,懋修肇彝常,蔚文焕景瑞,永锡世绪昌。    曾氏家族在统一辈序之前,各地曾氏没统一的辈序,龙山派语为:    奎璧呈云瑞,人文焕国华;召衡思继武,鼎甲励承家。一贯书绅永,千秋锡福遐;眙谋资燕翼,世业仰清嘉。  


摄友田野_ 宗圣曾子  曾子(前505~前435年),系春秋时期鲁国南武城(今山东嘉祥)人,名参,字子兴,是我国古代儒家思想的“四大圣贤”之一。其主要贡献就是“道传一贯”。他继承和发扬了孔子学说,培养了儒家思想重要继承者、传播者子思,子思之后孟柯后来成为儒家思想文化的一代圣贤,被后世尊称为“亚圣”孟子。 唐朝总章元年(668)唐高宗赠其为“太子少保”;元朝至顺元年(1330)元文宗加封其为“成国宗圣公”;明朝嘉靖九年(1530)明世宗加封其为“宗圣曾子”。 曾子的主要贡献和成就人所共知,其修身养性和做人的风格尤其为后人称道。 曾子16岁时,奉父命至楚,从学于孔子。孔子开始对他的印象是“参也鲁”,即曾参鲁钝。但他能做到“吾日三省吾身”,天天进行自我检查,检查自己的为人做事是否尽心尽力了?与朋友交往是否做到忠信诚实了?老师传授的学业是否认真学习、牢固掌握了? 曾子22岁时,随孔子从卫国返回鲁国。他“敞衣而耕”,常“日不举火”,鲁国的国君听到后,要赠给他“食邑”。他坚决不接受,并对鲁君说:“我听说过,受了人家恩惠的,常常怕人家;给予人家恩惠的,常常在人家面前显露出骄傲来。即使国君你对我不骄傲,我怎么能不畏惧呢?我与其富贵而问心有愧,不如贫贱而心安理得。”孔子听到后,称赞他能坚持气节。曾子向孔子详细请教了冠婚丧祭之礼,聆听了“内修七政,外行三至”的所谓“君王之道”,认真修养了“孝悌忠信”至之德,学业品德大有进益,成为孔门高足。曾子做人的品德为人们所敬仰,推动了儒家思想的发扬光大,为“孔孟之道”奠定了基础。 曾子24岁时,孔子的高才弟子颜渊病故,曾子就成了孔子学说的主要继承人。曾子26岁时,孔子把他叫到跟前,向他说:“参啊,我的学说可用一句话贯通。”曾子回答说:“是的”。孔子走后,弟子们问曾子:“老师说的是什么意思?”曾子回答说:“老师的学说‘忠恕’二字即可贯通啊!” 曾子31岁时,父曾皙卒,曾子“泪如涌泉,水浆不入口者七日。”以后,每读丧礼,就泣卜沾襟。曾子之妻到集市上去,其子要跟着。其妻对儿子说:“你在家等着,回来我杀猪给你吃。”妻回来后,曾子果真杀猪,妻说:“我本是给孩子说着玩的,你怎么当真呢?”曾子说:“我们不该教育孩子骗人,我们说话不算数,就是教子骗人,这怎么能行呢?”于是就杀了猪给孩子吃,以表示说到做到。 曾子70岁时,得了重病,卧床不起,他把弟子们叫到跟前自言自语地说:“君子修养之道贵在三条:一举一动完全没一点粗暴放肆,而正好适得其中;端正面色,则没有丝毫虚假造作,而完全出乎其然;一言一语,则完全没有粗俗鄙陋,正好顺理成章。这三条我能做到吗?”至死不忘其自身修养。由此可见,曾子已将修身养性作为终生必修课对待,虽然面对死亡,而不忘记“君子之道”的修养,也是其感召后代的重要人格力量所在。 曾子卒后,葬于南武山西玄武山下。后人为怀念曾子为其建造了“宗圣曾祠”。祠庙内宗圣殿门上方有清雍正皇帝御笔“道传一贯”木匾一幅,清乾隆皇帝为其题写了“宗圣曾子赞”御碑一座,教育激励人们不要忘记宗圣曾子不可磨灭的功绩,尤其要认真学习他做人的美好品格。  



分享按钮>>【曾氏文化古迹】南康市曾氏宗祠竣工庆典暨南康市曾氏教育基金会正式成…
>>【曾氏文化古迹】宗族特征--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