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中华沙氏论坛、团结姓氏兄弟、振我家声、兴我中华!
中华万家姓 >> 中华沙氏论坛 >> 源流古迹 >> 浏览主题 版主
 
 新闻公告   源流古迹   家谱分支   姓氏人物   姓氏企业   芳 名 录   姓氏取名  全部分类
  主 题: 沙国涉国再考 三 已阅:1891 / 回复:0(楼主)

而事情初起时的涉佗,作为晋大夫,根据当时的制度,肯定有采食奉邑,且其地一定在晋国疆内。以涉佗在晋国朝臣中的位置,不过荀吴手下,侍勇求功之人,其封地不会多大多好,而晋国疆内,太行以西,莫不六卿王土,涉县乃狄间隙地,中原各国包括晋国用八十年始灭狄,时间正是此时也,涉佗以灭鼓之功得封狄地,也合乎情理也。从涉县地近邯郸的地理位置来看,其涉国之地望实有可能。我认为,涉宾或是涉佗之子,其所以依附邯郸赵午,原因可能就是因为简子杀了涉佗。故简子又杀赵午,涉宾才会和午子赵稷“以邯郸反”。涉宾依附邯郸,当是其地离邯郸不远,否则,邯郸再有势力也是鞭长莫及也。以是论之,涉县其名之来源,岂是无源、偶然者乎?是以,我知马端临的注释,非凭空造语也。当代舆史专家,也据此有所论证,其文如下:
涉国与春秋赵氏
作者孙继民、郝良真。
    春秋时期,河北地区曾经存在过一个以涉国为名的方国。不过,涉国一名在唐宋以前的文献不见于记载。马端临《文献通考》卷三一六《舆地》潞州涉县条最先著录,称:“涉,春秋涉侯国,隋县。”马端临的依据是什么,不详。但这一见解确实有一定的道理。涉县位于今晋东南地区穿越太行山东出河北平原直至邯郸的交通孔道上。这条通道自古以来就是长治盆地通向冀南平原的捷径。古时被称为滏口陉。涉县就是这条通道上的重要城邑,春秋后期至战国初期,赵简子、赵襄子在与晋公室以及诸卿的斗争中,就不断往返、穿插于晋都曲沃、邯郸、晋阳之间,其间就很可能利用过滏口陉。而且赵简子、赵襄子的家臣就有以涉为姓的。《左传》昭公二十二年(公元前520年):“荀吴略东阳,使师伪籴者,负甲以息于昔阳之门外。遂袭鼓,灭之,以鼓子鸢鞮归,使涉佗守之。”荀吴是晋国大臣。涉佗,杜注称是“晋大夫。”至迟10多年后,涉佗已经成为赵简子的家臣。《左传》定公八年(公元前502年)记有“晋师将盟卫侯于鄟泽,赵简子曰:‘群臣谁敢盟卫者?’涉佗、成何曰:‘我能盟之’。”可见这时的涉佗已是简子的“群臣”之一。涉佗是简子的家臣还见于《左传》的定公十年(公元前500年)条记载:
    晋赵鞅围卫,报夷仪也。初,卫侯伐邯郸午于寒氏,城其西北而守之,宵熸。及晋围卫,午以徒七十人门于卫西门,杀人于门中,曰:‘请报寒氏之役’。涉佗曰:‘夫子则勇矣;然我往,必不敢启门。’亦以七十人旦门焉,步左右,皆至而立,如植。日中不启门,乃退。反役,晋人讨卫之叛故,曰:‘由涉佗、成何。’于是执涉佗,以求成于卫。卫人不许。晋人遂杀涉佗。成何奔燕。
这次简子伐卫,涉佗和邯郸午都随从参战,涉佗最后被作为替罪羊而杀。
    引文中的邯郸午是赵氏的别宗,因封于邯郸,故又称邯郸午。邯郸午的家臣中也有姓涉的。《左传》定公十三年(公元前497年),“晋赵鞅谓邯郸午曰:……赵孟怒,召午,而囚诸晋阳,使其从者说剑而入,涉宾不可。乃使告邯郸人曰:‘吾私有讨于午也,二三子唯所欲立。’遂杀午。赵稷、涉宾以邯郸叛。”涉宾之所以在邯郸午被杀后与赵稷联手抗拒赵简子,原因在于他是邯郸午的家臣。杜预注称:“涉宾,午家臣。”以上事实说明,涉氏依附于赵氏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
春秋后期,赵氏势力西北至晋阳,东南至邯郸,涉氏作为赵氏的家臣,其原居地处于这一范围之内顺理成章。今涉县位于邯郸之西,恰好处在这一范围。而且历来姓氏之书就认为涉氏之姓就与涉县之名有关,如《中国人名大辞典》附录《姓氏考略》即称:“涉,晋大夫涉佗。其先食采于涉。以邑为氏。见《姓源》。望出河南。”不仅如此,在今涉县还发现有春秋战国之间的墓葬。据《邯郸日报》1982年8月18日《涉县发现古墓葬出土一百三十余件文物》一文报道,在涉县北关公路边,发现了一座中型竖穴土坑墓,出土铜器、石器、玉器、骨器共130余件。多是进行祭祀、宴享或其它仪式时所用的表示贵族身份等级的礼器。其中有造型优美、花纹精细的铜编钟和石编磬(见彩图二十四)。从这些器物的组合、造型、纹饰特征看,既有春秋晚期器物的特点,又有战国早期的因素。推断墓葬的时间是春秋晚期到战国早期。将这些文物与涉氏在春秋末年的活动以及涉县的方位等因素综合起来考虑,可以认为马端临所说涉县即春秋时期的涉侯国很有道理。

作者:218.24.205.* (2008/4/14 15:30:32)   回复此贴


目前不允许游客回复,请 登录 注册 发贴.


当前在线:共3人 会员0人。列表: 游客  游客  游客
本论坛网络实名:中华沙氏论坛  执行时间:140.6 毫秒
本论坛内容纯属发表者个人意见,与 中华沙氏论坛、中华万家姓网立场无关
Copyright by www.10000xing.cn   中华万家姓   天驷文化
Powered by TSCC fangshuang Desig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