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盖氏文化古迹】姜疃盖氏八世祖保衡王的美丽传说

    中华盖氏网 2017/3/25 7:02:05 盖俊继


             

 

作者:盖俊继

(二)先正祠的传说

威老的是格子房始祖,家庙叫先正祠,大约建于乾隆年间前后,传为黄县良工巧匠所建,蔚为壮观莱阳南乡无出其右者。据说西森埠庄的家庙也是仿照先正祠,长短方圆高矮阔狭,依样而建,但因地势不开阔,效果远逊于先正祠。

家庙基本是在过去姜疃的中心位置。家庙地基比我还高(是我儿童时期);家庙周围地势开阔、宽敞明亮;家庙西面、后面是 威老的之后裔聚居区;家庙前面大街是粮食市,还是经黄埠寨到莱阳的大车(大马车)道,直通村外,常年车水马龙。原来东门外的一段大道,现在已成了村东一条主要排水沟,真如民谚所说:多年的大道走成河;家庙东面是一个大戏台子,是全村乃至全镇的文化中心,常年热闹非凡,特别正月期间,逢有演出,农夫村妇红男绿女,白发耄耋总角垂髫,男男女女老老少少,南冲北衢行人如蚁,四面八方争相就道,熙熙攘攘人山人海,蒲团马扎矮凳高凳,里三层外三层,层层叠叠坐满了人,把个戏台子围得水泄不通。一些小人儿没有坐性,坐不住,便在大人的人缝中穿来穿去,追逐、捉迷藏,或用柳条编个圈儿,躲在老头的后面,把他的后衣襟套起来当“尾巴”搞恶作剧,老头也不知道(过去是便式袄,肥大),照样往家走,后面拖着一条“大尾巴”,一走一撅哒,常引起人们哄笑,别有一番情趣;家庙大门前是老人晒日头的首选位置,又开阔又暸亮又向阳,常年聚集着畅享大自然恩赐的老人们。家庙大门台两边有两条大理石石条,每条大约有3米多长,形成俩大斜坡,是小人儿经常光顾的地方,小孩子们争先蹲或坐在上面打“哧溜滑”,就像现在儿童游乐场所打滑梯,滑下来,再上去,再滑下来……看谁滑得最多最快,有时还放上一把面沙(一种特别细的沙)增加滑溜度,把两条大理石石条都磨得凹进许多。老人红光满面,孩子欢声笑语,这一老一少相映成趣温馨感人,显示了欢乐祥和与未来的希望;家庙的西面稍前还有一盘碾,至今留在我的记忆里。碾是客房的财产,解放后也无声无息归了公。碾的规模也是全村最大的,又在村中心位置,所以整日不闲特别繁忙。特别是星期天,孩子歇礼拜能帮上忙,都要头一天就拿根碾棍或拿点粮食撒在碾台上占碾。每到年根,碾屋里昼夜欢声笑语,灯火通明,人们忙着轧米、轧年糕、轧发面、轧豆饽饽、轧地瓜干等,挨号排队昼夜不停。过去有的用牲口拉碾,我们客房各支都轮流打扫碾屋、收拾牲口粪。如果碾磨光不快了,尊长派人挨家收个鸡蛋,请錾磨的师傅来錾一錾,碾台錾上细密的麻点,碾砣子錾上一道道扇形纹,新錾的碾轧起来,能听见粮食的唰唰声,快极了。斗转星移岁月悠悠,吱吱嘎嘎的轧碾声,伴随了我的童年。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后期机器磨兴起,碾也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退出历史舞台,也不知什么时候无影无踪了,碾屋、碾挂、碾台、碾砣子,也不知被谁弄到哪里去了,或散失民间,或湮没土中,会上的东西,没人留心,也没人追究。

1.先正祠雄伟壮观,雍容典雅气势恢宏,青砖灰瓦古色古香,出檐廓柱斗拱飞檐,五脊六兽椒图螭吻,石鼓门当木雕户对,两进大门雕花窗户,五级“进身之阶”(门前的大理石台阶),不一而足。

一进木制大门上镌有一联:“水源木本  春露秋霜”。传为日海所书。日海,格子房二十三世人,才华横溢,琴棋书画无所不精,不只是写得一手好字,也画得一手好画 ,字体苍劲有力。其书画遗作有一大黑老婆箱(当地一种大木箱),“文化大革命”期间,都被其后人打纸缸子(当地人将旧书泡成纸浆搅进黄家泥,再用适当大小的小缸当胎子,烈日下,在外边糊上揉好的纸浆泥,挺架时拿出小缸整好形晒干,再糊上布、报纸、花纸等。黄家泥即一种粘土,为防裂搅进纸浆,所以叫纸缸子,用来盛米面等。过去结婚时娘家陪送一对红花纸小纸缸必不可少。现在纸缸子已不多见)糟蹋了。据说某年的一天,县太爷下南乡路过先正祠,看到大门上的对联字体遒劲(jìng)、结构严谨,非一般书法家所能及,立刻下轿驻足欣赏多时,并连声称赞说:“这字写得确实好,不过习了画”。

里面大门洞子三四个小人儿扯手摸不到两边,有大人的两庹多宽。二进大门上的对联是:“水源木本承先泽  春露秋霜启后昆”,过年时用红对子纸书写。院里东边有两棵合抱多粗、象征福荫子孙的大桧柏,两三个小人儿扯手抱不过来。树势挺拔参天浓荫蔽日,枝叶苍翠秋冬不凋,亭亭如盖高耸入云,郁郁葱葱生机盎然,风来呼呼有声,森严异常令人生畏。树下还有一个烧香烧纸的池子。

在建先正祠期间,还有一个小插曲:据说当家庙建至平口,公共的钱付工匠的工钱不够了,工匠怕瞎了工钱想要停工不干。“宜和”(堂号)老掌柜的 指南(格子房,廿世),慷慨解囊,打发人从自己家钱柜里抬出上尖竖流好几抬筐(当地一种条编大筐,直径大约八十公分、深二十五公分 、上大下小,用来抬土、粪等)铜钱、铜子。工匠一看有钱了,打消了不干的念头,不敢怠慢,施出浑身解数,尽心尽力。在“宜和”的大力资助下,美轮美奂的先正祠终于建成。

2.每年腊月二十三日小年开始,祠堂门大开,开始给合族及全疃人写对子。贤哲挥毫泼墨龙飞凤舞,说地谈天道古论今;青年后生学习揣摩、研墨、裁纸、抻对子、晾对子;老人生火劈柴煮茶续水,家长里短柴米油盐,闲话桑麻溯祖追宗;小孩追逐打闹嬉戏玩耍。老老少少进进出出,喜气洋洋笑逐颜开,一派祥和繁荣的景象。

3.先正祠祀奉的,是八世祖的影像和八世至十四世远祖的神主。据说还有九世祖的影像,围着一床被(我没见过)。

威老的之影像,据说是南方优秀画师所绘。影像上,威老的头戴乌纱帽,身穿圆领朱红蟒袍、白玉带,足蹬粉底皂靴。威风凛凛,剑眉虎目银须齐胸;老祖母慈眉善目,头发是绾起的,戴刺绣头饰、金簪、金镶宝石耳坠,身穿深色绣凤衣裙。皆正襟危坐神采奕奕、不怒自威,两眸清澈黑白分明、双眼炯炯目光如炬。无论我在哪个方位、哪个角落、哪个角度,不管是蹲是站是跳、是侧身是正身、或一人或多人、或趴在大人身后、或躲在人缝中,总感觉他们像活的一样,头也随着我转,好像两眼都专门朝着我、一直逼视着我、紧盯着我,让我无处可躲,令我望而生畏肃然起敬。不禁感觉心里发毛、害怕,真是神了,因为那时候我还小。

4.先正祠里神主的制作,也相当考究:制作时,木匠师傅不能用脚踩、用腚坐所用材料,而要用膝盖跪压,所以此时木匠师傅的待遇是最高规格的。据说其材料都是用寓意“文官百代、立子千秋”的文官木、柏木、栗子木、楸木。即楸木套、柏木座、文官木和栗子木的神主碑(考妣一人一幢神主碑,一般是刷成白色的,也叫神主位)。神主碑也是柏木座,碑身是两合,前一合是文官木的,写考妣名讳、姓氏;后一合是栗子木的,中间有凹槽,写考妣功名、生前官职荣衔、生卒年月日时、丧葬地及朝向等。神主都是经过庄严的“点主”( 在传统文化里,为故去的长辈制作神主的过程称“作主”神主即写有逝者姓讳、身份、官职、封谥等供人们祭奠的灵牌,神主上书写:“显考、妣×公讳XX、X太君之神主”。主字少写一点,要请当地德高望重之人用朱笔补上灵牌上“主”字之一点的仪式称为“点主”。“作主”“点主”成为人们践行慎终追远孝道的重要载体。“点主”是丧礼的最高形式,也是丧礼中极其隆重的一项。点主多由学者或官人充当“点主官”在神主上点朱,继而在朱点上点墨,仪式繁杂,最少要由两个秀才以上的人,总之身份越高越好越体面。)仪式而成,然后请在祠堂供奉。威老的之神主一米多高,是单幢碑(考妣合碑),砖红色的,描金涂朱光彩夺目,威严异常。

5.逢年过节,先正祠的祭祀礼仪相当隆重:

届时先请(叫请,不能叫拿)出影像、神主,揩拭净洁。正北墙上悬挂威老的之影像,两旁张挂条山对联名人字画。据说有一副对联是“无药可延帝王寿,有钱难买子孙贤”。大香几上,威老的之神主安放正中,其余神主,依照辈次,左昭右穆,分放两边。                                                                                                                                                                                                                                                                                                                                                        

前边供桌由多张条桌、方桌拼成。前边方桌挂上刺绣的鲜红桌围,供桌前边的大供仰饽饽,一个比铜盆(洗脸盆)还大。做时先做一个小的、蒸熟,包上生面、再蒸熟,然后再包上生面、再蒸熟,反复几次,最后定型,一锅每次只能蒸一个大饽饽,十个大供仰饽饽就得两张方桌摆放;供桌后面,俎豆牺牲星罗棋布:整猪整羊活鱼全鸡,豆腐(都富、做官清廉、做人清白)、芋头(余头),石榴(多子)苹果(平安),枣儿(早儿)栗子(立子)花生果(长生果),油菜(有财)菠菜(百财)粘糕(年年高)……干鲜果品中西糕点,各种祭品花样繁多琳琅满目。香蜡烛纸烟花鞭炮,苍松翠柏红梅绿竹(松、柏、梅、竹枝插在大青花瓷花瓶里)万年青……,还有一架万名伞(亦叫万民伞)。一应俱全应有尽有,郑重其事庄严肃穆,毕恭毕敬神圣虔诚。

除夕,家庙里红烛高烧香烟缭绕,彻夜通明如同白昼。发纸(夜里十二点)时,火池里烧纸、烧香,烧纸都是一个个的大纸墩子,烟火冲天;鞭炮声惊天动地,爆仗都是一整盘一整盘地放:把铁锨放在火中烧红,往整盘爆仗上一擦,整盘爆仗齐爆,声震天地震耳欲聋。随后合族(格子房)齐集,男女老少,跪满了家庙的里里外外:尊长耆宿在屋里奠酒、焚香,其余众等,门里门外,直至大街,认真地顶礼膜拜。路格庄、塔南泊、张格庄、和莱西瑞应观等地的父老兄弟也都到家庙来发纸、给尊长拜年。看家庙的人整夜不眠,招些小孩跑里跑外、放鞭放炮,讲些老辈的壮烈故事。可谓盛况空前。

最热闹好看的,莫过于一年一度正月十五花灯节先正祠摆供的花灯:从送了年的正月初三日开始,直到头正月十五,这期间,心灵手巧的姑娘媳妇们就忙开了。先用豆面加香油揉成团(防皲防裂),再加上各种染料做各种面塑:什么二龙戏珠、三羊(阳)开泰、四季瓜果、五谷六畜、八仙过海、九莲宝灯、十二生肖;麒麟送子、凤凰牡丹、花鸟草虫、飞禽走兽、鱼蚌虾蟹、唐僧取经、桃园结义、待月西厢、梁山一百单八将……人物戏出、水生陆长,凡想象得到的,无所不有,林林总总包罗万象,俱栩栩如生惟妙惟肖。当然这不是哪一年的花样,这是多年所集,不过在此一并述出。届时全村老少,还有三里五村的人,云集潮涌般来先正祠观瞻花灯。

6. 威老的显灵保护先正祠的传说:

民国二十五(1936)年的冬至那天,日本鬼子的飞机轰炸姜疃。俗云: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堆高于岸,流必湍之。因先正祠在姜疃来说,是最大、最宏伟的建筑,可能鸟瞰非常突出、明显,还有追远堂(莱阳盖氏老家庙)、奉先堂(北五长支家庙),被列为主要轰炸目标,好几架敌机轮番轰炸,炸弹只落在附近,三座家庙安然无恙。

据说有人隐约看见有一个威风凛凛的白胡子老人,跨在先正祠的屋脊之上,手执钢叉,敌机抛下一颗炸弹,白胡子老人用钢叉向外一挑;抛下一颗炸弹,白胡子老人又用钢叉向外一挑……把钢叉都挑弯了。其中有一颗炸弹被挑落在西学校(原凤山小学)的西南角上,炸了一个大坑,后来就势挖了一眼大口井,我在西学校念书时,就用这口井里的水。而先正祠、老家庙、奉先堂都免遭其难。

7.迫于当时的政治权势,先正祠土改时被充公,作为镇上的粮站。家庙里的物品留存民间:其中的锡香案、青铜祭器,毁于1958年为了赶英超美学苏联“大跃进、大炼钢”期间,进门寸铁不见寸铜不留,砸锅炼铁,连箱、柜的铜、铁饰件都起走了;还有一对一人多高的元青花瓷大花瓶,原存大队南仓库,后亦不知所踪;其中的其它祭器、字画、神主、威老的之新旧两张影像、以及老家庙(追远堂)的老谱,皆毁于“文化大革命”期间“破四旧、立四新、扫除一切牛鬼蛇神”红卫兵抄家,当时连一张半张也没匿下,全部拿出来撕毁、焚烧,还有一些老书、旧地契,就连谱匣、影匣都砸了。自此,再也看不到祖先那一直紧盯着我、逼视着我、令我生畏、让我无处可躲的目光了,变成了深刻在心中的美好记忆。

“文化大革命”期间,家庙被作为烈士纪念堂,悬挂烈士谱,进行阶级教育。嗣后树被伐、建筑被拆:拆下的材料用来建学校;大队木匠铺用大门来做了案板(工作台),1985年木匠铺解算不知弄到哪里去了;还有四条完整的大理石的大石条,铺在新建村办公室大门洞子两头和办公室门口两旁,2006年街道规划拆迁不知弄到哪里去了;现在先正祠的东西所能见到的,惟余两张破旧的方桌而已,就连家庙原址也找不到了。偌大的一座先正祠,像当地大多数祠堂的命运一样,就这样烟消云散销声匿迹荡然无存,只留下人们美好的记忆、历史的空白与无限惆怅、无限遗憾。自此,列祖列宗再也不能领受子孙后代之蒸尝祭祀了。

对于先正祠,有些是我记得的,有些是我听说的,大多是听说的。其时先正祠的辉煌不再,但仍觉得那里很神秘,因而很敬畏,甚至是害怕,所以印象也特别深刻,如今则不可复识、只在传说中!

(三)八世祖及其杀贼救民、保衡王的传说

1.“北五”支老的 勉、整、贵、端、振。长支、三支迁居姜疃;二支迁居庵里;四支居凤头西疃;五支居凤头东疃。

“北五三支” 贵老的,

生七子,进、朋、威、昂、勇、昶、美。单说八世祖

威老的:

·族谱记载,八世威,善骑射,精韬略,正德间就衡王聘,尊以师礼。为修格子房,时值流(刘)贼之难,同侄瑞,杀贼救民。敕授七品散官。雍正六年,褒封“忠节大将军”,崇祀忠义祠,载县志。

《莱阳县志》第七册,人事志·人物·忠节·第五十七页记载:盖威,世居姜疃。善骑射,精韬略。正德间,就衡王聘,王尊以师礼。及流(刘)贼来犯,同侄瑞杀贼救民。敕授七品散官。清雍正间褒封忠节大将军。祀忠孝祠(节选县志忠节传)。

盖瑞,威侄。流(刘)贼初窜入,瑞闻,即会集居民,精治器械,为守御计。贼至,前后杀伤(贼)百余人,生擒(贼)四人。

明年(正德七年)三月,贼更帅万骑东来复仇,围瑞居数匝,瑞据守,凡三昼夜,复杀贼四十三人,卒为乱箭射死,男妇百余口皆被害。清雍正间褒封忠节大将军,墓在村东北三里其死难处也。祀忠孝祠(节选县志忠节传)。

·第十二册,卷末,兵革 ·明代兵事:

莱阳兵事之惨,元以前史文不详。县之有志,自明咸怀良始。其书霸州贼刘六刘七陷城事,虽弗该备,参互错综较得其端倪焉。

刘六者,名宠;七,其弟也,名宸。并骁悍,善骑射。初与杨虎、齐名彦等投大盗张茂。茂诛遂降,旋复叛,聚众剽掠。及正德五年,贼众益多,遂分为二,杨虎赵燧等扰河南;刘六刘七齐名彦等转掠山东。(正德)六年三月,径寇登莱,众十余万。十月乃攻莱阳,绅民死力据守,历三昼夜,卒以众寡不敌,城陷,(贼)焚掠屠戮,(兵民)死者如麻。今可知者,邑致仕大名府通判徐铭;县丞王世美(之)子溥、怀义兄弟;太学生马负图;儒学生李臣、卢昌、咸英、王用;民兵隋潮、于河、王琇、王宽、接恩、姜勉仁也。事详忠节传中。

於时官军蹑至栖霞方山交战,(官军)败绩,会调边兵助剿,贼始遁去。

明年(正德七年)三月(贼)复来,邑城再陷。县丞陈韬死之,(贼)并分兵破姜疃寨,杀盖瑞族数百人,以前岁围攻不克,死伤甚多,故必破之,以泄愤云,旋复遁去。后走湖广,为兵部侍郎陆完阡灭……。

2.传说在修格子房期间,有一天威老的在庵里赴宴,酒酣,突然眼瞤心动、耳热眉跳寒噤连连、不觉杯箸坠地。威老的大惊,一丝不祥之感掠过脑际,心想:“要出事!”马上告辞离席,往家里赶去。

遥望红光冲天黑烟铺地,群贼蜂攒蚁拥普天而来,马嘶人喊尘头蔽日。原来是刘贼(刘六、刘七)犯境甚急,贼势浩大,如潮似浪云屯雨集。威老的顾不得回家取兵器(威老的之惯用兵器,是一百二十斤重的三股钢叉),顺手拔起路边一棵碗口多粗的小杨树,长驱直入,大喊一声:“反贼安敢犯吾境界!”,如地陷天摧山崩岳撼。遂东冲西杀锐不可当,如入无人之境,同侄瑞(进老的之长子)率族众奋勇杀贼。从者万夫,不如为首一人。贼兵虽众,本是乌合。群贼见势,未战而胆先寒,皆大惊失色魂飞魄散,一个个抱头鼠窜、夺路而逃望风而靡。威老的和瑞老的率领族众,长刀短枪矢石交攻,将群贼一直追杀到凤山以北,势如破竹,似摧枯拉朽一般,直杀得群贼弃甲丢盔尸横遍野,其余孽倒戈四散大溃而去,贼死甚众。

在返家途中,人困马乏,瑞老的在瑶头村西(现在的瑶头水库北边附近)歇息时,得卸甲风暴殒

(莱阳县志记载是乱箭射死)英魂归阴。后厚葬在此殉难处(传说与莱阳县志记载同),另葬有衣冠(盔甲)塚。我小时候常听老人们讲述他们英勇悲壮的故事,并依稀记得,跟着大人们去给瑞老的上过坟(“大跃进”前,一九五八年修瑶头水库时,墓塚被毁淹没),站在坟前浮想联翩。

3.关于八世祖保衡王进京,演绎了一个人间的“龟兔赛跑”故事:

传说正德十五(1520)年,朱厚燳(正德皇帝)南巡,途中垂钓于清江浦(今江苏清江),不慎覆舟落水,虽经全力救起,但时值秋末冬初,天冷水凉,因呛水入肺,又加受寒,秋风吹拂浑身瑟缩,自觉得彻骨生寒。从此圣躬违和高烧不退一病不起,且每下愈况,行将就木旦暮且崩,太医束手回天乏术。

眼看正德皇帝病入膏肓一息奄奄,阳寿将终魂游墟墓,朝野上下计无所出一筹莫展。

及至翌年(1521)三月,正德皇帝病已危笃,残息若丝,处弥留之际。他自知来日无多、大限将至,对司礼太监说:“朕病不可为矣,其以朕意达皇太后,天下事重,与阁臣审处之。前事皆由朕误,非汝曹所能预也。”鸟之将亡,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正德皇帝虽小毛病一身,但大事上却不糊涂,他知道,无嗣不光是他一人的大事情,也是天下的大事;知道胡闹是他的不对;知道这等大事必须由太后与阁臣审处。可见正德皇帝心里还是很明白的。

正德十六年三月十四日,正德皇帝驾崩于豹房,终年三十一歳,庙号武宗,谥号“承天达道英肃睿哲昭德显功弘文思孝毅皇帝”。回首绿柳方飞絮,转瞬红梅又著枝。正德皇帝的“万岁”梦只做了十六年。

武宗英年早逝,朝野震荡。由于武宗是单传,没有子嗣无继位者,又无遗诏。国不能一日无君,孝皇张太后与众元老大臣商议,决定按 “兄终弟继”的祖训 ,由最近支的皇室在武宗的堂兄弟中选择一人继承皇位。符合条件的有三个:分别是衡王庶一子朱厚燆、益王嫡一子朱厚烨、和兴献王世子朱厚熜。天无二日国无二君。皇位只有一个,而三王又难(nán

)兄难(nán

)弟,到底选谁,孝皇张太后与元老、大臣尺短寸长众说纷纭,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众论不一莫衷一是,一时拿不定主意。最后,孝皇张太后一锤定音:命拟懿旨三道,令三王即刻进京继位,先到为君,后到为臣,各听天由命。于是三诏齐发,三路钦差各自分路,打马如飞下诏去了。

却说朱厚燆(1502—1572),生于明孝宗弘治十五(1502)年,(是衡恭王朱佑楎庶一子;明朝第二次封第二代衡王;于嘉靖元年受封江华王;嘉靖十年改封衡世子;后在嘉靖十九年袭封衡王。他在位三十二年,在隆庆六年过世,谥号庄),是明宪宗朱见深(成化)庶孙,明孝宗(弘治)朱祐樘之侄,明武宗朱厚燳(正德)堂弟。其父衡恭王(一代)朱祐楎,是明宪宗朱见深(成化)的第七子。孝宗朱祐樘(弘治)之弟。成化二十三(1487)年,被册封为衡王。明弘治十二(1499)年,就藩青州。

赴衡王府下诏的一路钦差,很快就到达了衡王府所在地山东青州。衡王和其子朱厚燆(当时还不是衡王)接懿旨大喜,遂盛宴款待、重赏钦差,王府上下亦一片雀跃、张灯结彩、大吹大擂,安排大庆。

威老的和刘神仙(县志第十二册,附记·杂述·第二十页:刘神仙·神仙刘姓,名普真,后森埠庄人。传为成化间进士,与姜疃盖威同事衡王,尊以师礼。后遁入山中仙去。今人犹呼其先茔为刘神仙茔云)齐谏曰:“此天赐良机非同儿戏,宜早不宜迟,现在就应该立即启程进京,以尽快赶到益、兴二王的前面,早登皇位。我等皆欲攀龙附凤,藉以飞黄腾达建功立业荣耀门庭。望我王不可延误时日,早日安排动身。”衡王曰:“兴王府离京城三千多里,我料钦差一月内难以赶到安陆府。朱厚熜接到懿旨即刻启程,二十天内也赶不到京城。这一往一返,最少得历时两月;江西益王府离京城也有两千六百多里;而我们离京城仅八百多里,何愁他们能提前赶到京城去,此乃天赐皇位与我衡王府!今皇上新崩,按皇室规矩,应当先设坛致祭,然后方可上路。若是为抢皇位连大礼都不顾,就是登上了皇位,只怕天下人也会不服,说我们不义无德,鲜耻寡廉。一旦人心相悖,天下焉有不乱之理?”群臣亦以为然,应声虫似地随声附和。威老的又谏曰:“此事不能墨守成规,不可拘常,智者贵于乘时,要随机应变便宜行事。而今我们占天时、得地利、享人和,常听说‘天与弗取,反受其咎;时至不行,反受其殃’。若兴、益二王不依王法,倍道兼程、抢先入京,岂不坐失皇位?到那时将噬脐莫及矣!眼下顺时而谋才是当务之急,愿我王熟虑之。”不从其谏。

朱厚燆(当时还不是衡王)也自恃离京最近,一定第一个进京,皇位非我莫属。于是按皇家规矩,先在王府大设祭坛,盛祀七日,又接受当地官绅拜贺,然后择定吉日,按帝王礼仪,仪銮簇拥,呵殿(前为呵,后为殿)而发。左右白旄黄幡,前后金旌银节,回避肃静牌飞虎清道旗,鞭牌棍锁旗锣伞扇,金瓜钺斧朝天镫,一应俱全光耀射目。文官有文官的风度,武将有武将的气概,按部就班仪多礼繁。在我八世祖 威老的和刘神仙等文臣武将拥簇下,一路上吹吹打打,雄赳赳气昂昂,威风凛凛浩浩荡荡,向京城逶迤而进,耀武扬威其势甚是壮观,暂且不提。

却说 兴献王世子朱厚熜,是明宪宗朱见深(成化)庶孙,明孝宗朱祐樘(弘治)之侄,明武宗朱厚燳(正德)堂弟,兴献王朱祐杬嫡子。正德二(1507)年八月初十,降生在朱祐杬封国湖广安陆州(今湖北钟祥市)兴王府。其父朱祐杬(1476—1519),为明宪宗(成化)朱见深第四子,孝宗(弘治)朱祐樘之弟。成化二十三(1487)年册封为“兴王”。 弘治七(1494)年,就藩湖广安陆州。于正德十四(1519)年病故。兴献王妃蒋氏,与重孝在身的世子朱厚熜,在兴王府具丧葬之礼,一心守孝,自不必说。

正德十六年三月,十五岁的朱厚熜,守孝不到二年。一天,忽报钦差至,高呼蒋王妃和朱厚熜接旨。蒋王妃和朱厚熜急忙出郭跪接。钦差开读诏书,却是宣召朱厚熜入京继位。

蒋王妃和朱厚熜接到诏书一喜一忧。喜的是即将奉诏君临天下;忧的是兴王府离京三千多里路、衡王府距京城仅八百多里、益王在江西也才两千六百多里,而以三千之遥对数百之近,何以先到?!朱厚熜马上找一高人算命,高人给出“闪”、“囚”二字:“闪”的解释是要快。“囚”的解释是要扮成囚犯才能达到目的。   朱厚熜、蒋王妃先喜后忧,急聚众商议。幕宾严嵩胸有成竹,说:“衡王府离京八百多里,益王府离京两千六百多里,而兴王府离京却有三千多里,莫说明天启程赶不到衡、益二王的前面,就是今天启程也无济于事!路途如此悬殊,世子要想抢先进京,必须智取。常言道:‘朋友有信、兵不厌诈’。高人给出的‘闪’、‘囚’二字,和我不谋而合。我有一计,或许能助世子成功。”  朱厚熜虽然只有十五岁,却天资聪明。三王面临的实际情况让他从心底里感到绝望。这时听严嵩说有一计或许能帮自己成功,回愁作喜,迫不及待地说:“何计,快说!”严嵩说:“衡王、益王离京城最近,自知占有天时、地利的优势,必然从官道上大张旗鼓地行进,沿途官员也一定优礼接待,蜗行龟爬,行程甚慢。而我们只占天时、不占地利。以臣见,为能抢在他们的前面进京,可找一个貌似世子的人,冒充世子沿水路大摇大摆地行进,以麻痹衡、益二王,掩人耳目。只要在十五天内不被人看出破绽,事情就成了。而世子则轻装便衣,携太后懿旨,带几名心腹家将,今晚夤夜就出发,沿陆路经襄阳,日夜兼程,直奔京城,越快越好。如此方可出奇制胜,成就大功。此亦韩信‘明修栈道暗度陈仓’之计。”蒋王妃说:“世子若轻装便衣离开了大队人马的保护,途中出了问题,那还了得!”蒋王妃此言一出,满座皆惊!    一阵沉默,谁也没有好主意。严嵩说:”世子轻装便衣,一班人风风火火,的确惹人注目。为了不让沿途关隘验文阻挡,只有押送犯人的囚车,才不会引起人们的注意。如果让家将扮成公差,世子假扮钦犯,稳坐囚车,既无人敢阻,亦无人应接,神不知鬼不觉。就是那些断道截路的土匪,为避晦气,也不会为难我们。因为三千里路程,骑马日夜兼行,我们受得了,世子如何受得了。世子扮成囚犯,把马车外表装扮成囚车,里面照样铺垫舒适,这是在为世子着想,实属无奈。”蒋王妃久久地坐着,没看任何人一眼,最后下定了决心,斩钉截铁地说:“本妃本不欲让世子前去冒险,但坐失皇位,又实在心有不甘,皇位岂可一旦拱手送与他人?!此事重大,顾不得那么多了。本妃决定授予严嵩全权。”说到这里,蒋王妃肃穆地看着严嵩,说,“严先生,兴王府上下,悉听你的调遣,若有不服从者,可先斩后奏!”

坐囚车容易,途中进食粗粮不行!但不食粗粮,又难免引起路人怀疑身份。为了保证朱厚熜在赶路的同时能吃好,还不让中途有人看出他不是一个囚犯,严嵩又命府中厨师做一种吃肉不见肉的菜,作为他路上的食品。

有位叫詹多的厨师,心灵手巧,但忙中无智,一时也没做出这一符合要求的菜。正计无所出,詹妻见丈夫天时已晚还未回家,就带了蒸熟的红薯给丈夫吃,不小心弄破了红薯皮。詹多茅塞顿开、豁然开朗,悟出了配方,与众厨师齐心协力,将白膘猪肉、精瘦肉与鱼肉等分剁成肉泥,用食盐、香葱、生姜为佐料,用淀粉鸡蛋调和均匀,做成红薯状,表面上再用熟鸡蛋皮包裹蒸熟,外包一层红油纸,连夜做出一种形同红薯,而实为肉肴的“肉红薯”。

一路吃“红薯”进京的朱厚熜,对“红薯”情有独钟,登基后,詹多奉命进京为嘉靖皇帝做菜,他对“红薯”加以改进,做出了犹如蟠龙升天,以示庆贺天子登基之意的菜肴。嘉靖皇帝吃后,赞不绝口,并且赐名为“蟠龙菜”。命其纳入宫廷御用菜,记入宫中食谱,并加封厨师詹多厨王。从此“蟠龙菜”便成了明代宫廷佳肴,距今已有近五百年历史。由于些菜味道鲜美,兼鱼、肉香,且质地鲜嫩、色泽艳丽、造型美观,一直深受人青睐,经久不衰,流传至今。几百年来,钟祥人逢年过节、婚嫁宴请都离不开这道传统名菜,并有“无龙不成席”之说,这是后话不提。

为了减小目标,严嵩将随行人员减少到最低,皆更衣易服,轻车简从,马车在外面作了囚车的标志,家将化装成押解的军士。严嵩是此次行动的决策人,扮成押解的军官,一起随行。于夤夜时分,马勒口、人衔枚,一行人无声无息、秘密离开兴王府,避官道而就近路,跋山涉水披露带霜,渴饮清泉水饥餐“肉红薯”,夜以继日风雨无阻。一路上风风火火,直奔京城而去。

随后,兴王府造出声势,设坛为正德皇帝设祭七日,又找一个貌似朱厚熜的人掩人耳目。七日后,发兵二千护送,大队人马顺汉水大张旗鼓地向京城出发。为了避免露出破绽,假朱厚熜一溜道上称病不见任何人,沿途官员蜂拥求见,俱被挡驾。人们谁也不知道,此时朱厚熜并不在这支队伍中,而是已经快到京城了。

却说严嵩等一行人,风尘仆仆行色匆匆,每天只停留一两个时辰给马点草料,然后马不停蹄人不离鞍。不管什么月淡星稀霜重雾浓,不管什么暮鸦归巢子规夜啼,也不管什么水穷山尽径断路绝,更不管什么山道崎岖险坑坎行路难。戴月披星栉风沐雨,忧心忡忡心急如焚,问径樵夫探路老农,不分白天黑夜急急匆匆只顾赶路。

金乌西坠玉兔东升,西山月下东山日上。历经千山万水,过了一天又一天走了一程又一程,也不知走了多远,也不知到了何地。一天,他们急三火四,正在路上疾行,前面隐约传来鼓乐之声。严嵩心中疑惑,便止住车马,下马寻老农问之,老农说:“军爷有所不知,前面是衡王府的大队人马,已临近京城,马上就要做皇帝了。”   众人一听,皆有喜色。严嵩对老农说:“老人家,我们是押送钦犯进京的军士。大明律法,囚车不能超越王公大臣的车马官轿。我们的期限很紧,衡王府的大队人马又挡住了我们的去路,附近可有其他路能够绕到他们的前面去?”

老农不假思索地回答:“有啊,像他们这种走法,一天走不了二十里路。你们从这里绕过去,不出一个时辰就能超过他们。不过岔道太多,只怕你们不识路,我带你们绕过去就是了。”在老农的带领下,他们很快就绕到了衡王府队伍的前面。此时的朱厚熜等人已赶到了朱厚燆的前面,一个个眉飞色舞、欣喜若狂。然后加鞭纵辔、一口气赶到京城。

正德十六(1521)年四月二十二日,十五岁的朱厚熜面南称孤,登上了皇帝宝座,成就了帝王之梦。他,就是嘉靖皇帝,史称明世宗,以第二年为嘉靖元年。

以此事观之,事之成败,非惟天时地利,抑亦人谋也。

长话短说,不说嘉靖皇帝稳坐龙庭。却说衡王府朱厚燆一路人马,三里一小宴五里一大宴,未晚早住宿鸡鸣晚登程,高枕无忧作无事者。文臣武将前呼后拥,一程一程依礼而进。沿途官员闻风而动,净水泼街黄沙铺道,焚香礼拜接风洗尘,溜须拍马巴结迎奉,率领当地乡绅社会名流,箪食壶浆奉觞进酒,跃跃欲试争先恐后,摇旗呐喊放屁添风;附者如蝇蚋汇集腥膻、聚蛾之投炬火,像屎壳郎跟着屁哄哄,牛皮马屁连吹代拍;百姓观者,万人空巷比肩继踵。沿途的官员越来越多,衡王府一路人马的行程越来越慢。

威老的苦谏再四:“沿途官员百姓,其情可感其诚可嘉,但以不见为妥。兵贵神速,迟则有变恐生不测,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孟子云:‘有智不如乘势’,处乱世、当大事,应乘势而为之,应抓住这天赐良机,先迅速进京抢先即位,然后施恩布泽不迟。” 朱厚燆曰:“我现在就是皇上了,从现在起就要开始抚慰百官百姓恩加四海。如果不见沿途官员百姓,使其受到冷遇,我怕传扬出去会冷了百官和百姓的心,让他们离心离德。益、兴二府路途遥远,现在恐怕连一半也走不到。咱们现已临近京城,再有两天,我就要位正九五,皇帝非我莫属,不要失了皇帝的身份,到那时候他们只有低头屈膝俯首称臣的份。” 朱厚燆自恃独占天时地利,有恃无恐。此时文武百官亦纷纷谏诤,不从。正是:气骄言难入心小谋易从。可谓燕雀处堂不知大厦将焚矣!

临近京城,忽闻朱厚熜先一天进京,登上了皇帝宝座,朱厚燆乐极生悲如雷击顶,昏倒在地不省人事。护卫们眼明手快,赶快扶住,七手八脚慌忙急救:掐人中抻胳膊,锤后背摁前胸,手忙脚乱连呼带叫半晌方醒,然后一扫往日斯文,气急败坏地急奔金殿。见朱厚熜君臣等人齐集一堂,正筹备颁布即位诏书,准备诏告天下。朱厚燆众等,皆横眉怒目咬牙切齿,功亏一篑,徒有噬心之悔。威老的须眉皆动两眼喷火、逞一时之忿,手起一叉,将对面的刘太师刺死,双目怒视格扇。文武百官尽皆失色面面相觑,目瞪口呆不知所措。凡事留人情,日后好相见,嘉靖帝初得皇位,不敢怀怨待人,为稳定眼下局面,他强压心头怒火,将心比心,没有怪罪威老的众等,说:“盖爱卿,你是否看好了格扇?” 威老的没好气地说:“嗯!”嘉靖帝说:“朕将此格扇赐给你!”又优礼相待,特许回家仿照皇宫格局修建。又封朱厚燆为江华王,给与从众厚赏,稳定了大局。

到手的皇位黄了,煮熟的鸭子飞了,竟成墙上画饼镜花水月,一切化为泡影,不异南柯一梦。朱厚燆众等皆悻悻而去怏怏而回,默然拜辞退去。

命中只有八合米,走遍天下不满升。命中八尺,难求一丈。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人命不可改,天命不可违。朱厚燆既得天时又得地利,命中没有,奈之如何?此乃天数。天运之变幻莫测如此,威老的空有冲天之怒,亦于事无补,即使子牙再世子房重生,亦无计可施矣。

后来 威老的回家俢格子房,出现了上述杀退刘贼的故事。

胜王败寇,以成败论英雄,本庸者之论。想当初,大汉刘家皇叔,手下谋士如云猛将如雨,既得卧龙又得凤雏,皆雄才大略旷世奇才。如此之将相,以星星之火成燎原之势;以三略六韬,东讨西杀南征北伐,攻必克战必胜,到头来亦只不过鼎足三分,天下未为一统不能克服中原,而最终蜀灭吴降天下归晋。数之既定,无复可逃,人不可与天争也。

往事似梦如烟,岁月几度匆匆,人生如风无痕,绝大多数人连个名字也留不下,在历史面前,谁都是匆匆的过客,流芳遗臭俱是千古。现依瓢画葫芦,摘录一幅明万历间,洪应明《菜根谭·人生哲理篇》里的对联(经后人改写):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毁誉由人,漫望天上云卷云舒,聚散任风。

嘴是扁的,舌是软的,怎么说都有一定道理,任人评说去吧!俱往矣,逝者如斯。江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祖宗碑坟,经牧樵耕夫践侵及人为破坏,已消归于乌有,由于日深年久又缺少文字记载,仅靠口口相传出现史迹模糊的情况再所难免,传说终归是传说,弹指间近千年过去,千人千口言人人殊,各种说法各种版本,经口耳相传讹以传讹,已无源可溯无籍可考,往往于史实谬之千里,不足为凭,正史上不一定有,不过当地有这个传说。何况有些传说本就无稽离谱离奇,不是正史,可以任意胡编,难免有张冠李戴攀缘附会、拾人牙慧之嫌,含糊牴牾及牵强之处亦所难免,只能止于传说。时过境迁物故人非,地老天荒去古已远,谁也没有看见,姑妄言之姑妄听之,信则有之不信则无之,自说自话也没人争讲,经不起方家考证深究。

我是一个普通得再也不能普通的普通人,默默无闻无声无息,卑微的不能再卑微。樗散之材不中绳墨,不堪梁柱难支大厦。生于民生荼毒兵荒马乱的建国前十天,民不聊生国乱岁凶;长于艰难困苦举国若狂、噤若寒蝉言不由衷、瓦釜雷鸣小人得志、报喜得喜报忧得忧、不敢怒不敢言、阴阳两界俱不得安生的动乱时期,衣不丰食不足,正赶上“老三届”末班车;及至稍长,为求温饱,身疲心倦汗流终日,面朝黄土背朝蓝天,土里刨食艰难求生,披星作戴月归,心灰志消坐守其窘,局促于矮檐之下奔走于闾巷之间,饱尝人间五味遍识人世百态,历经人情冷暖看透世态炎凉。现已近古稀发衰齿豁,两鬓有霜一事无成,门楣不耀矮屋无光。随着年岁、阅历的增长,觉得小时候学的东西很多都不是真的。我常想的是过去,对过去的事,情有独钟,对过去始终不能释怀,童年的记忆深刻在脑海,旧时的许多回忆,常常浮现在眼前挥之不去。既有创巨痛深不堪回首的往事,又有回味无穷耐人寻味的苦乐年华,除了生活上的困苦,就是精神上的束缚,每每想起来,常常有想写出来的冲动,但胸无点墨不学无术,更无七步之才,分不清已巳己,辨不明于干千,总是有种像老鼠啃天无处下口的感觉,千头万绪而无从下笔,真是:“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

今欣逢盖氏始祖碑复立一周年及 范老的荣登龙虎360周年,又闻 松亭、如钢公等倡议第五次续修族谱,欣喜之余强搜枯肠,装腔作势拙笔弄文,在此也学附庸风雅故作高深。因而东扯葫芦西拉瓢,语无伦次冗言赘语喋喋不休,信口开河胡诌八扯杂乱无章,以管窥蠡测陈词滥调而滥竽其间,横看竖看,连我自己也觉得漏洞百出粗俗草率,自相矛盾劣不成章,班门弄斧效颦学步瞎说一通。欲画西施貂蝉,反成嫫母无盐,必然贻笑大方之家,也只能算是工余饭后的笑谈,只不过随手引用,当故事说说,可信度不高,聊且以为亲友相聚作酒后茶余之谈资,以博君一笑耳。

以上所记,或有所闻亦有亲历,并非杜撰亦非子虚,也非向壁虚构。或取自网上传闻道听途说;或取自典籍家乘稗官(小说)野史;或取自街头巷尾田间地头的闲言碎语;或取自瓜棚篱下父老村人之口。经我寻章摘句东拼西凑,移花接木添枝加叶臆造演义,借“格子房及八世祖的故事”,将诸多传说参差错落相互穿插垒砌而成,列举不周挂一漏万。祖上没有高官显爵,亦无惊天动地彪炳史册的事业,乏善可陈。我生也晚,有些东西依稀记得,有些也记得非常清楚,不过是想借这些村言俗语街谈巷议陈芝麻烂谷子,穿凿附会顺着杆子往上爬、小题大做借题发挥而已。现在语境比较宽松,胡言乱语无人追究。有些话则意在言外点到为止,弦外之音君自听之。

寻根问祖历来是国人一个饶不开的话题,但难以获得翔实可信的文献资料。我本山野村夫蓬茅塞胸所知甚微,现将一些所见所闻民间的传说民间的物,民间的语言民间的事收集整理成篇,蛇足之作以助雅兴,一得之愚意在抛砖,借以唤起更多同胞对我盖氏传说进行挖掘、收集、整理和研究,为其增美添色,让这一悠久的盖氏文化得以更好的传承和延续。

陋巷村叟  盖俊继

岁次乙未 十月一日  于陋巷草堂

注:以上所说的《莱阳县志》,是民国24年(1935)版铅印本,繁体竖版无标点。段落、标点是摘抄时加的,有待方家斧正。

 

附   记:

·《莱阳县志》第十二册,十五页,附记,杂述:

云南迁民:居民传说,其先世率於明洪武二年迁自云南。然按氏族,略其为唐宋故家、金元逸民,仅廿余族。余各姓,除从军或流寓,历年尚少。则凡传二十余世,历五百余岁者,大率相同。而能确定其原里居,亦无多族,十之八九漫称云南。又谓户有占山、买山,宋、元旧家则为漏户。及诘其所以迁徙及何以占山买山?何以旧家若是之少,新迁如许之多?无论乡僻野老,莫能道其原委,即荐绅世家,亦语焉不详。

征诸历史度以理势:滇、洱蛮荒,久寄化外(唐属六诏宋属大理),元置行省不及百年。而洪武二年,梁王(云南南部)犹为元守,大理仍属段氏(世为酋长),明兵力未及,安得有迁民之举(洪武十四年始平云南)?此其说不攻自破者也。

且考明史本纪:洪武四年三月,徙山后民万七千户,屯北平(山后即山北,石晋以来,燕曰山前,云曰山后,号为燕云十六州);六月,徙山后民三万五千户散处诸府州县,又徙沙漠移民三万二千户屯田北平,又徙浙西、山西民於滁和北平、山东、河南;九年,徙山西及真定无业者田凤阳;永乐元年,徙苏州等十郡、浙江等九省富户实北京;二年,徙山西民万户实北京。是明初亦无云南迁民之事也。或谓云南为豫南汝南之讹,或谓小云南在安徽境,或谓小云南在山西地,亦均之无稽。虽然,要自有说意,即洪武四年山后内徙之民也,盖阴山之南、恒山之北,曰郡、曰州、曰府、曰路,昔即以云称,(晋察绥之交,战国曰云中,故城治今托克托;秦汉置云中郡於此;北周置云中县,治今大同;隋改云内县,治今怀仁;唐置云中郡,兼置云州,治今大同;宋於此置云中府路;辽以古望川地置云县;金改为州;元因之(治今赤城县望云堡)。则云中、云州之南或云冈(在大同西,为名胜地)、云阳(谷名,在左云县)、云泉(山名,在张家口西)之南,其土人必有以云南称者。而莱阳自金元以来,用夷变夏屡经兵祸,(读通鉴,金贞佑二年,蒙古军下山东,人民杀戮几尽,金帛、子女、牲畜皆席卷而去,屋庐焚毁,城郭邱虚),民之死于锋镝或掳掠流徙者,当不知凡几。用是移民来此,其先至者,领地开垦,谓之占山;后至者,购熟地耕种,谓之买山;土著移民得脱於兵匪驱掠者,谓之漏户。而迁者不忘旧居,故传称云南。又以非云南省,故又别之为小云南。犹吾东府人侨居关外,概呼登莱为海南耳。今走辽吉,问其先世,率称海南,而诘其籍贯则莫能祥。即附近同姓,谓同族与非同族,亦往往无征。是则远徙异域,无谱牒以为联,属大类。县中同姓世传为一家而系统无考者焉,惟当日迁至小云南者,或不如传闻之众。即称为漏户者,亦当不如现时之少。是则历明及清,迭遭惨杀、死亡、流离,宗谱损毁或畏避徭役,迁至他处原无谱牒,历年既久,传闻失实,遂胥附於迁自云南之说矣。顾荐绅先生必执云南二字确信为滇、洱编氓,殆於明初迁民之事地未考核焉。

·以下是原文从网上抄录的两篇文章:

· 《莱阳县志》中记载的宋代趣果寺碑.在民国《莱阳县志》中有一篇《大宋莱州莱阳县趣果寺新修大圣殿记》的碑文。碑文详细地记载了宋代庆历五年(1045)趣果寺和尚方教带领弟子化缘集资30万钱请来檀木大佛,并建造大圣殿的过程,碑的阴面是捐资信众的名录,罗列乡党人物500余名,包括莱阳周边县的信众,是ー份研究宋代莱阳历史的重要资料。趣果寺在莱阳县城以南40公里外的陷牛山(今莱阳的

贤友村)。和尚方教,俗姓吴,胶东东牟人,12岁到莱阳出家,成人后为趣果寺主持。

民国志称,该碑发现于咸丰初年,出土于城北关外的真武庙之西的农田浅土中,农人弃掷田畔,被学士吉邵臣、张勧二人发现,经清洗辨析,发现是ー座宋碑。志书称“素慨邑志明以前略甚,碑中所提先达,皆志书所未载者。”这主要是因为金元两朝战争浩劫,莱阳文字资料尽被兵火,数百年以后,能够在古碑上看见这么多古代人士的资料,实属难得。二人将该碑移到了真武庙里(北城门外),并抄录碑文准备补充进县志里,光绪年间碑文被载入《登州府志》.民国二十ー年战乱时该碑又被人埋入土中。

这座趣果寺新修大圣殿碑为我们-提供了四方面的情况,一是北宋初年阳佛教的情况,碑中称“百民五僧不为诬矣,方今之盛颇近萧梁”,二是提供了一些莱阳当时的乡村区划情况,如,坊内、莱凤乡、开元乡、永福乡、礼泉乡等10余个乡,另外还有今海阳、即墨、掖县等县的ー些乡名,三是记载了数位进贡的人名,如乡贡张从谏、郝朴、徐进,宫枢等,说明当时的莱阳已经是文化比较发达的富庶之乡;四是从记录的大量信众姓名上可以看出莱阳当时人口中姓氏的构成。

该碑为何从县境南端迁移至县城北,已是谜案。康熙《莱阳县志》中记载有一座潮果寺,也在县南40公里,创建于元代至正年间,也许潮果寺和趣果寺是同座寺院,元代建庙时未见宋碑罢了。民国《莱阳县志》记载潮果寺废于1930年。贤友村民传说,村里曾有古庙叫潮廊寺,当初是见海上潮出石狮子、石象数尊而建寺,由此可见古寺肯定是经历了几度兴废的,并且带有明显的海洋色彩,是研究莱阳海洋的重要线索。

 

· 潮果寺与蚬子湾钩蚬人的传说

                                  刘向军

  元朝末年,蚬子湾已经不再受水的威胁,前些年村东的五龙河主流于村前斜向西南,和村西的西河汇合南下走金口入海,那时蚬子湾东南西三面环水,水域宽阔,每当潮水退去海滩上就会有许许多多赶海的人。那时浅滩上密密麻麻全是蟹子,而人们不屑于这些,更钟情于淤泥下的蛏子,但人们直到现在叫它蚬,因为这个好吃,可以卖钱养家,那时海边的大人孩子几乎都会钩蚬。“蚬子湾吕家滩,大人孩子会钩蚬”这个顺口溜一直流传到我们这一代。蚬子湾也因蚬得名。

随时间流逝,地面渐渐抬升,海水越淤越浅。终于一场空前的洪水,或是一次海啸,村东对南的一条支流被彻底冲开,形成了五龙河。

海水年年后退,海滩形成陆地。要钩蚬就不能在家门口了,只好向南,并且越走越远。

到陷牛岛【今贤友】不用坐船或木筏了,两村不再被海水阻隔,已是一片陆地,也有了道路。

陷牛岛南是吕家滩,三面环海,滩涂广阔。许许多多蚬子湾钩蚬人翻过陷牛岛,在陷牛岛西南、吕家滩西北一个名叫“小香岛”的地方钩蚬。

一个阳光明媚的早晨,蚬子湾的一帮钩蚬人照例在潮水退去后来到海边,他们来的最早,与以往不同的是海边竟然多了一对石狮子,这对狮子差不多一人高,是红石的,刻得栩栩如生,乍看威严,细看则有一种慈眉善目的感觉。

人们没有过多的考虑此物来的奇怪,相继下海钩蚬去了。

今天的蚬特别多,没多大会儿,人们就钩满了篮子,陆陆续续上了岸。

在岸上石狮子旁,人们休息一会,一个人不经意间推了一下石狮子,奇怪,那么大一个石狮子竟然能推得动,好像很轻,张开双臂一抱,果然很轻,能抱起来。于是人们说把它抬回家放大门口。

钩蚬人来回都是挑着担子,一根很轻很短的小扁担,两头用细绳系着篮子。这回人们把东西颠倒了一下,每根扁担挑四个篮子,省下两条扁担,用细绳把石狮子绑好,拴上扁担,两个人一抬,很容易就抬了起来。

于是,一伙人前边抬着石狮子,后边挑着篮子往回家的路上走去。

离开海滩就上了山路,虽然山路崎岖,但谁也不觉得累。

陷牛岛西坡比较平缓的地段住着人家。一行人不知不觉来到村旁,村后往北就是下坡,再走三里路才是蚬子湾。虽说不是很累,可这陷牛岛是人们休息的驿站,几乎无论谁走到这儿都要坐在路旁那平滑的石头上休息一下。

来到石头旁,一声“休息”,抬着的,挑着的,不约而同放下了肩上的东西。

村里人被这有点威武带点壮观的场面吸引过来了,纷纷过来观看。这么大的石狮子,轻易就能抬起来,真是不可思议。

于是有人也要试试究竟多沉。一推,哪里推得动。

蚬子湾人笑了:“看我的。”哎,怪了,刚刚还轻轻松松就能抱得起来,这回咋一动不动了呢?

其他人不信,也起来试试,果然,已不再是先前的样子,几个人一起努力也一动不动。

人们想可能我们刚才一路抬来都累了,先把东西送回家,叫上村里壮劳力一定能抬回去。

回家后,搬来十多个壮汉,拿着粗长的扁担,可无论怎么用力,十多人甭说抬两个,就是抬一个也根本不可能。这石狮子就像生了根,任凭人们推、掀、抬,就是纹丝不动。最后只好作罢任两个石狮端立在路边。

事件过于神奇,很快传的沸沸扬扬。有人报与县衙,县衙觉得不可思议,亲自察看,认为石狮不可能随潮水漂来并涌上岸,两个人能用轻巧木杖抬起千斤石狮,且轻松行走千米之远,必有神灵暗助,既然走到这儿不走了那一定是相中了此处,就在此安家吧。

很快,官方出资在此修建了庙宇,蔚为壮观的门面上有县官的亲笔题字:潮果寺。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