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谯氏文化古迹】华蓥谯氏族谱编修序

    中华谯氏网 2014年1月22日 谯氏


 传承五千年华夏文明乃吾辈宗旨,弘扬民族传统文化乃吾辈使命。姓氏文化乃民族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姓氏是代表每个人及其家族的一种符号。中华民族的共同始祖炎黄二帝一个姓姜,一个姓姬。谯姓乃西周文王姬昌的后裔,京兆(注1)氏人,后因战乱,迁徙各地。自有谯国、谯姓至今已有3000余年的悠久历史。谯姓族人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成员。几千年来,保卫祖国、开荒垦植、发展科学文化,创造人类文明,谯姓族人做出了巨大贡献。
谯氏一族在华蓥这片土地上传承发展已有2020余年的历史。华蓥既年青又古老,古为巴国蜀地,秦为垫江、宕渠二县所辖,后领属几经变更,至民国时期为合川、广安、岳池三县分辖,新中国成立初期仍因之。1952年改由广安、岳池二县分辖。华蓥县级行政建置于1978年11月。华蓥谯氏,与广安、岳池谯氏的一支同宗同源。自阆中谯 玄汉平帝朝对策官拜议郎迁衣使者,闻王莽居摄(注2),遂弃官潜归故里,公孙述(注3)据蜀称帝几聘不应,述怒赐死以逼,玄子谯 瑛尽捐家貲保父命,彻家隐避广安军(注4)皛(xiāo)然山(注5)麓居住,繁衍发展。到明太祖洪武二十四年(公元1391年)至明宣宗宣德元年(公元1426年)四十六世聪、明、睿、智、宪、章、文、武八房临世未定其字派。弟兄分家,长房谯 聪移居西充县;二房谯 明、三房谯 睿、四房谯智、五房谯 宪皆移居南充县龙门坝;七房谯 文移居合州;八房谯 武移居渠县;六房谯 章留居本土。章公生子谯守忠字靖臣,明授云南巡检使乃四十七世。守忠公于明孝宗弘治十八年乙丑(公元1505年)增修家谱乃录八部分为八房又以“守正大继荣 应玉廷德绍 文明克崇先 述永成儒行”二十字派命名使后之宗支不紊而家规亦井井有条。吾多方查找得三本老谱,其记载了守字派1房、正字派1房、大字派2房、继字派6房、荣字派17房、应字派10房、玉字派26房、廷字派59房、德字派101房、绍字派14房、文字派18房、明字派21房、克字派寥寥无几。
迄今,吾华蓥谯氏已发展到六十六世行字派,每字派各有几房未能考查统计清楚。仅对 “克崇先述永”5个字派作了不完全统计,分别在13房、65房、138房、228房、269房以上。因水、火等自然灾害,加之“大四清”、 “文革”致家族老谱所存无几,祖茔尽毁,自继字派以后传存脉络无法考究清楚。廷X(因老谱残缺不知此字)字国琏生八子,取名德崇、德滋、德树、德超、德昌、德荣、德伟、德增,八位先祖出生年月日时及婚配皆有明确记载,可告终年月日时及墓葬何处均无记载。东安寨谯姓族人无不知晓吾先祖有一代是八房人分袢,终后葬于五棺坟、三棺坟。但该祖茔在“十年文革”期间被毁,不见碑记,又未找到其他文字记载,故不能肯定上述八房就是终后葬于五棺坟、三棺坟的八房。不过,吾推测认为五棺坟、三棺坟所葬先祖很有可能就是上述八公。其理由有三:①吾清楚记得,上世纪五十年代曾无数次看见五棺坟、三棺坟墓碑上有“清故显考、清故显妣”等字样。这说明五棺坟、三棺坟内所葬先祖是清朝年间亡故的。②上述八公生于清世宗雍正二年甲辰(公元1724年)至清高宗乾隆十二年丁卯(公元1747年)之间,清朝末代皇帝即宣统皇帝溥仪是己酉年(公元1909年)即位辛亥年(公元1911年)退位。这说明幺房德增公到1911年就已164岁。由此可见,德崇、德滋、德树、德超、德昌、德荣、德伟、德增八公到清朝末年皆已寿终,很可能就先后葬于五棺坟、三棺坟。因为没有他们移居外地的记载。③自先祖谯瑛彻家隐避皛然山以来,除四十五世谯弘道字广大、五十四世谯X字国琏、六十二世谯述金号骥生八子外,其他没有生八子的。然而,四十五世谯弘道所生八子除六房谯章留居本土外,其他都移居外地;六十二世谯述金所生八子除三房谯永棋、幺房谯祥病故外,其他六房均健在。
值四川谯氏族长南充龙门坝谯大德牵头编修谯氏族谱之际,吾历时一年多,顶酷暑,冒严寒,到广安、岳池、邻水等县区查史志,找老谱,对华蓥市永兴、明月、华龙、阳和等十多个乡镇、街道办事处谯姓族人进行访查登记,根据《华蓥市志》(注6)、《华银山志》(注7)、华蓥市明月镇《谯述远家谱》、广安区广福镇《谯述平家谱》、华蓥市永兴镇《谯小松家谱》、华蓥市禄市镇《谯先祥家生庚簿》、华蓥市永兴镇《谯述田家生庚簿》和访查记录,编修吾华蓥谯氏谱谍,记录吾华蓥谯氏自先祖谯瑛彻家隐避皛然山麓以来的传承发展。同时说明,华蓥谯氏及广安、岳池以“守正大继荣 应玉廷德绍 文明克崇先 述永成儒行”二十字派命名的一支谯氏不是“湖广填四川”(注8)而来。因为“湖广填四川”是中国移民史上明末清初以来的重大事件,距今才300多年,而那时我们这支谯氏已在皛然山下发展1600多年了。当然,“湖广填四川”是有谯姓族人的。吾以为“湖广填四川”的谯姓族人可能来自两个方面:一是源于四川的这支谯氏移居湖广等省后又在“湖广填四川”时返川,二是源于安徽亳州的那支谯氏移居湖广等省后在“湖广填四川”时入川。
据不完全统计,华蓥谯氏现在约2000多人,主要分布在永兴、明月、阳和、古桥、双河、华龙、禄市、天池等乡镇、街道办事处。“行”字派即六十六世孙年龄最大今年20岁,但“行”字派人数尚在20人以内。“崇”字派老人十分罕见,“先”字派的也屈指可数。虽然有五十三世孙谯 瑛携五十四世孙谯廷禄谯廷枢于清世宗雍正十年壬子(公元1732年)续谱并预定30字派“金明以时勃 木本甫盛朝水源相汉月 火照吉星高 土维五仁育 生柱富贵尧”,可尚未启用。《四川谯氏族谱》编委决定族人自六十七世起按新排字派命名。新排字派40字:吉孝颂廉举 俊念福寿庆 端庄笃实信 诚执续康宁 颖慧献华夏 秉恭表纯真千秋展鸿图 勋业万代春。后世子孙命名不用新字派的字,也应知道自己属于哪一字派,切不可乱了辈份。同时应谨存谱谍并补修之,不忘根本。
由于水平和资料有限,加之访查工作未完全到位,故本谱错漏在所难免,诚望族人更正、批评。

注:
1、京兆。公元前11世纪,周文王姬昌在沣河西岸建立丰京,其子武王姬发后在沣河东岸建立镐京,统一华夏,开创了西安长期作为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历史。丰镐两京隔河相望,镐京为西周王朝政治中心,丰京是祭祀宗庙场所,直到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阳之前,这座京城一直被全国各地诸侯奉为“宗周”。春秋战国时期,来自陇南(今甘肃天水一带)的秦人崛起于关中盆地。秦武公和秦穆公时,设立了西安附近最早的县--杜县(前687)。这是西安地区行政区划的开始。战国时代秦国先后迁都栎阳(今阎良区武屯乡一带)和咸阳,今西安城区附近成为咸阳的郊区。秦统一全国后,在今西安北郊建了许多著名的宫殿,如阿房宫、章台宫、兴乐宫、信宫等。地方上实行郡县两级行政建制,设内史辖京畿各县(内史政区与官职同名,为郡级建制),今西安市辖域属其管辖范围。秦末楚汉相争,咸阳宫室被毁。汉高帝七年(前200)建都长安,主要宫殿位于城的南部,宫殿面积占长安城总面积的1/2以上。除宫殿、衙署、达官显贵府第和宫廷作坊外,有9个商业区和160个居民闾里。城市规模宏大,建筑密集,街衢通达,交通便利。西汉高帝二年在原秦内史地设置渭南、中地、河上三郡,分别领有今西安市辖地。高帝九年(前198)撤销三郡复置内史,治长安城中。景帝二年(前155)分置左右内史,武帝太初元年(前104)将右内史东部改为京兆尹,西部改为右扶风,左内史改为左冯翊,称为“三辅”,共治长安城中。这三者既为地区名,也为官名,与郡守相当,共同管辖京畿地区。征和四年(前89)置监察区司隶校尉部,三辅属之。西汉末平帝元始四年(4),分京兆尹置前辉光、后承烈二郡。西汉末年,王莽废汉称帝,国号“新”,改长安为常安。东汉复置京兆尹、左冯翊和右扶风,隶于驻洛阳的司隶校尉部。左冯翊治所迁至高陵,右扶风迁至槐里(今咸阳兴平)。三国曹魏文帝黄初元年(220)改京兆尹为京兆郡。黄初二年(221)封皇子礼为秦公,以京兆郡为秦国,黄初三年又改名为京兆国。魏明帝青龙三年(235)封皇子洵为秦王,改京兆国为秦国。齐王(曹芳)正始五年(244)改为京兆郡,今西安市属5县,除周至、户县外,均在辖区内。西晋时仍置京兆郡于长安,辖区较三国魏时缩小。十六国南北朝时期前赵、前秦和后秦、西魏、北周相继建都长安(后秦称常安),均在此设置京兆郡(或尹)。隋唐两代均都长安,另建新城。隋称大兴城。唐高宗永徽四年(653)改名长安城。在长安城周围的京畿地区,隋唐均设京兆尹(郡、府)或雍州,作为郡级建制以统长安、大兴(唐改为万年)等20余县。后梁开平元年(907),改京兆府为雍州,后又改为大安府。后唐同光元年复为京兆府。后晋、后汉、后周一直沿用,辖有长安、万年等10余县。长安城周围地区,宋金两代仍在城中置京兆府统之,辖长安、万年(樊川、咸宁)等14县(金12县)。元初仍置京兆府于长安城中,至元十年(1273)改为安西总管府。皇庆元年(1312)又改为奉元路。明初改奉元路为西安府,“西安”由此得名。明太祖将次子朱木爽封为秦王,镇守西安。明将五代、宋、元的长安城向北、向东加以扩展,形成今天西安古城的规模。清代在西安城的东北隅修建了满城,占有今北大街以东、东大街以北。其他街巷一如明代。清继续沿用西安府名,辖长安、咸宁等15县,1州,孝义(今柞水)、宁陕(今县)等2厅。1913年,民国政府在关中地区设立关中道,辖长安等41县。1914年撤销咸宁县,并入长安县,结束了汉代以后一城由两县分管的局面。1928年,割长安城及近郊设立西安市。1930年撤市复归长安县。1933年再设立西安市,为国民政府行政院的6个直辖市之一。1938年长安县迁至城南大兆镇。此后不久西安市再次撤销。1941年复设西安市,改为陕西省辖市。1947年再次升为全国13个直辖市之一。1949年5月20日,中国人民解放军进驻西安,25日成立西安市人民政府,辖12个区,隶属于陕甘宁边区政府。1953年升为中央直辖市,1954年又改为省辖市,同时把原来12个区调整为9个(今7区除阎良,再加上长乐区、阿房区和草滩区)。从此以后西安市的领属关系再未发生变化,但所辖区县不断变迁,直到1983年才稳定。
2、王莽居摄。汉哀帝元寿二年(公元前1年)六月,汉哀帝驾崩,没有儿子,王政君、王莽和大臣们商议,迎立年幼的中山王刘箕子继承皇帝宝座。刘箕子就是前此被傅太后陷害而死的元帝冯昭仪的孙子,后来改名刘衎(kàn),即西汉孝平皇帝。平帝继位时年仅9岁,由太皇太后王政君临朝称制,大司马王莽摄政。
第二年(公元1年)改元元始。元始五年(公元5年)五月,王政君下诏赐王莽“九锡”,就是九种对待臣子的特殊待遇和赏赐,成为篡位的先兆。当年十二月,汉平帝暴毙于未央宫中。据说是因为王莽恐怕哀帝时代傅、丁等外戚与其争权的往事重演,不允许平帝的母亲卫氏居住在长安,更不允许进入宫中探亲,平帝年龄渐长,对此每每口出怨言,于是王莽趁着年终祭祀的机会,进献添了毒药的椒酒,平帝才喝了两口就咽气了。平帝从9岁登基,死时才不过14岁。14岁的孩子就已经有了自己的想法,不甘心只做一个傀儡,这点令王莽非常担心。于是,王政君要他挑选新皇帝人选,他就排斥众多已经成年或即将成年的藩王,而从宗室中找了一个年龄最小的——宣帝的儿子刘嚣被封为楚王,楚王的曾孙刘婴才降生一年多,正符合王莽的要求。
   第二年(公元6年)三月,王莽立年仅2岁的刘婴为帝。因为这个孩子是西汉朝的末帝,所以没有谥号,史称为“孺子婴”。才2岁的孩子当然无法主政,王政君干脆让代其执政的王莽称“假皇帝”,改年号为“居摄”,也就是暂居摄政之位的意思。

3、公孙述。公孙述(?-36)字子阳,扶风茂陵(今陕西兴平县)人。西汉末,以父官荫郎,补清水县长(在今甘肃省境内)。王莽篡汉,述受任为导江卒正(即蜀郡太守)。王莽末年,天下纷扰,群雄竞起,述遂自称辅汉将军兼领益州牧,至东汉光武帝建武元年(公元25年),乃自立为帝,国号“成家”,建元龙兴,改益州为司隶校尉,以蜀郡为成都尹,设置三公以下各级职官。又自恃四川地势险要、物产丰饶、户口繁盛,意颇昂扬自得。公孙述素性苛细,迷信纬谶(注9)符命之说,好察小事而忽略大体,即位后,贸然废止铜钱,而设官铸铁钱,致使民间货币不通;霸业未成。光武帝内日数遣使劝喻归顺,述怒而不从。建武十一年(公元35),汉廷乃派兵征讨,被述所拒。次年,复命大司马吴汉举兵来伐,攻破成都,纵兵大掠,尽诛公孙氏,“成家”为东汉所亡。计公孙述割据益州称帝,凡十二年。后世称之为“跃马”。                                        
 4、广安军。据《中国古代地名大词典》,南朝梁置始安县,隋改曰 賨(cóng)城;唐复曰始安,后改曰渠江县;宋于县置广安军,改曰宁西军;元军废,升为广安府;明改广安州,以州治渠江县省入,属顺庆府;清因之。民国改州为县。
5、皛然山。皛然山亦名白岩山,宋理宗赵昀于宝庆元年(公元1225年)阅《图经》,怀念安丙,因安丙著有《皛然集》改白岩山为皛然山。位于现双河、古桥两个街道办事处辖区内,在华蓥市治所东南侧约6公里处,山西麓是南北走向的襄渝铁路。海拔1198米,最低点451米,相对高差747米。山上有白色绝崖长达4.5公里。山麓至山顶约600米,山势悬崖突兀,叠翠盖顶。山中多溶洞,如圣水洞、仙女洞,洞内钟乳滴泉,幽静深邃。山上多竹木,富茶叶,誉称“硐茶”为宋代贡品。
6、华蓥市志。《华蓥市志》是华蓥市历史上第一部志书。华蓥县级行政建置后,经过四届编委和修志单位、修志工作者十易寒暑艰苦努力,查考广安、岳池、合川、江北、邻水、渠县等县(市、区)志以及档案馆资料、其他有关文献,深入民间调查考证,于1995年5月定稿出版。
7、华银山志。《华银山志》,华蓥山亦作华银山。清咸丰九年(公元1859年)八月,伏虎寺(位于华蓥市溪口镇境内,曾被毁坏,已重建,现有香火)住持僧虎溪撰写,由清末著名书法家、学者岳池县武尚仁写序并校订。全志20万字,图文并茂,共4册18卷。分星野志、图考志、疆城志、形势志、开建志、寺庙志、灯田志、古迹志、护法志、游览志、道派志、名僧志、物产志、灵异志、义学志、义地志、词翰志一、二。
8、湖广填四川。湖广填四川是指在明末清初的数十年间,四川由于战乱、瘟疫及天灾接踵而至,境内人口锐减,耕地荒芜。在这个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清王朝为了解决四川劳动力和生产粮食的问题,采取“移民垦荒”的举措,全国包括湖北、湖南在内的湖广省等十余个省的移民相继到四川定居,其中来得最多的是湖北、湖南省。据统计这次移民的持续时间长达一百多年,入川人数约一百多万人,其中湖北、湖南省的人数达一半之多。而在湖北省的移民中,麻城移民又占居重要地位。

⑴实施“湖广填四川”政策的背景
   在中国移民历史上,清代的“湖广填四川”是历史上引人注目的重大事件。四川之所以要“填”,是人口极度稀少,需要充实。明末清初30年战乱,四川被祸最惨。1644年,张献忠率领农民起义等入川,12月称帝建立政权,国号“大西”,定成都为“西京”。四川成了四战之地:明军滥杀,清军滥杀,地方豪强滥杀,乡村无赖滥杀邀功,张献忠也有滥杀之嫌。继而是南明与清军的战争;还有吴三桂反清后与清军的战争。四川人民遭到了一次次的战乱和屠戮。据官方统计,1668年四川成都全城只剩下人丁7万人。一些州县的户口存损比例,原有的人口只剩下10%或20%。四川全省残余人口约为60万人。
       清政府在统一后,施行了一系列“填四川”政策;主要是鼓励外省移民入川垦荒。如规定凡愿入川者,将地亩给为永业。各省贫民携带妻子入蜀者,准其入籍等。对入四川招民优惠政策与各级官吏的政绩升迁、奖励垦荒招民紧密联系起来;在赋税政策上实行额外的优惠。康熙下诏对移民垦荒地亩,规定五年起才征税。并对滋生人口,永不加赋。还规定对移民原籍地当局和入四川落业定居地当局,要求配合移送核实,安排上户籍、编入保甲。这些政策为移民创造了好的环境和条件。

   ⑵麻城移民入川的条件、形式和人数
    据《光绪广安州新志》提供的数据,湖北黄、麻籍占入广安州人数的26.64%。湖北、湖南合计约占60%。湖广填四川的移民运动,对中国社会产生了巨大的积极的推动作用。其中麻城移民入川占有重要地位。从地理位置看,湖北省地理位置离四川最近,又有长江通入四川盆地,在古代的条件下,是最佳进入四川的路线了。所以湖北麻城从元代至清前期的移民填四川中,进入四川落业的人最多。
麻城移民条件有三:①麻城离重庆不远;②麻城移民历史悠久,在元代、明代初年就有大量的麻城移民入川。③与张献忠农民起义有关。张献忠在鄂屯兵时间长,后又转战湖广、江西,特别是麻城,有许多农民入伍。故张献忠部下不少是麻城人。张献忠失败后,有一部分人隐姓埋名留在四川。
移民入川的形式: ①奉旨入川。四川南川县的移民都是来自湖广省,尤其以麻城孝感乡鹅掌大丘人(明初麻城设四个乡,明成化年间并孝感乡入仙居乡内)为多。当时朝廷颁发“楚民实川之诏”时,基层的实施部门采取武的办法强行捆押方式,把一个个村子围住强行入川,所以移民的原籍不仅大地名相同,连小地名也相同。著名作家马识途的祖先来自麻城,那是在乾隆年间,马氏四兄弟从麻城奉旨垦荒,他们从长江溯江而上,到达忠州(今忠县)境,离石宝寨十多里的弯丘和沙地坝落业,以后这里的小地名就叫马家山和马家湾了。马氏四支人在这长江边的平出村共繁衍后代千余人。②求生存入蜀。著名作家艾芜的祖先原籍麻城孝感乡,以种田为生。但因失掉了土地,康熙中叶在“湖广填四川”的大背景下,只有到西蜀去求生存,于是携妻带子,从长江水路进入四川,最终选在成都府的新繁县与彭县交界的平原上,着水沟插占务农。③经商入蜀。清前期湖北与邻省四川的贸易十分方便,有的就近入蜀定居。如原籍湖北麻城的从事贸易的刘廷奇,在康熙39年命家人刘俊臣到中江“相土”定宅,之后偕妻沿途贸易到中江定居。④为官改籍定居。如四川龙安营都司梁光裕,原籍湖广麻城人,入四川后任都司改职后,遂家于江油县全门乡五甲三木里。
    麻城移民人数整个明末清初的移民达一百多万人,有一半来自湖北、湖南。其中湖北约有30万人左右。麻城无疑占有重要比重。但麻城入四川多少人,查阅麻城清代历朝县志,对移民这件大事均无记载。据清光绪8年刻本《麻城县志》户口记载:明嘉靖35年册定麻城人口148240人。明万历47年册定人口116234人。清代年初册定人口110287人。从这个数字推论,明末清初有37953人可能是移民方式到了四川。当然这里面还包括参加张献忠农民起义人员在内。但估计移民人数有3万人左右。这个数字如果属实,占到湖北移民人数的10%。在县级当中应当是较多的。这还不包括明代初年入四川的人数。如果算在一起估计不下10万人。据四川大学教授胡昭曦多年前就重庆、合川、南溪、广安四地58份族谱作了研究,清代以前入四川的118户,其中湖广占有85户,而这85户中有65户来自麻城。

  ⑶麻城移民入川的管理和作用
   ①麻城移民的相对集中管理。如在云阳“邑分南北两岸,南岸民皆明洪武时由湖广麻城孝感敕徙来者,北岸则皆康熙、雍正间外来寄籍者,亦惟湖北、湖南人较多”。(咸丰《云阳县志》)对入籍移民,加强户口管理,印照验收,编入保甲,使其安心务农。
   ②引进新的农作物和种植技术。如麻城的红薯、甘蔗、蚕桑、种烟等农作物和技术被移民传至四川。
   ③促进商业发展。麻城籍商人从事山货、粮食等重点行业,还从事铁锅、布行、麻行、酒行、猪行、磁器、杂粮等货物交易。
   ④人口繁衍。如邻水县甘氏“在明洪武四年(1371年)湖北麻城孝感乡甘承先率领同族移住复盛甘家沟,历数百年,子孙繁衍,发展成为邻水人数较多的姓氏。现集中分布于复盛、丰禾、八耳、石永等地。并散居在县内各地”。
   ⑤传播文化。如麻城人阚昌言,是雍正8年进士,乾隆5年(1740年)任四川德阳县知县。他在任内“常巡视陇亩,劝课农桑”,根据四川的自然条件及经济状况写成了《家事说》一书。该书就天时、地利、人力三方面,分别讲述抓紧农时、改良土壤、讲究耕作技术诸多农事。
  ⑥移民户与麻城保持着联系。著名作家艾芜的家族汤氏,其入四川始祖在清初从麻城到新繁定居,是带着“烈希承宗祖,美德正乾坤”的韵文来的,后代相传。到艾芜的父亲一辈是“坤”字辈,已是清代末年,人丁繁衍,编排名字不够用,便又派人到麻城去访问祖先的家族,才带回好些韵文,印到族谱里去。头两句是“道继宽仁著,功昭勇智闻”,艾芜按此韵文为“道”字辈,他被其父亲取名为汤道耕。

  ⑷一些县居住的主要麻城大姓
  ①广安州(广安)“惟湘鄂特多,而黄麻永零尤盛”。据《光绪广安州新志》提供的数据,湖北黄、麻籍占入广安州人数的26.64%。湖北、湖南合计约占60%。又据毛毛著《我的父亲邓小平》上卷载:邓小平的家乡是广安县。前面提到光绪广安州志载入籍广安的湖北省黄安、麻城人约占三分之一。而邓小平的祖辈也可能是从麻城移居去的。据毛毛在书中介绍:“有许多研究我父亲生平的人,都曾考察过我们家庭和家族的历史。有的说我们家是从湖北迁来的移民。——连我的叔叔也说,小时听大人说,邓家是从湖北迁移来的。”(《我的父亲邓小平》上卷第23页)毛毛的叔叔邓垦在武汉工作,他曾多次去过麻城,认为邓家祖辈是麻城人。可见邓小平同志的祖辈也很可能是从麻城移民去的。
   ②邻水县。据该县志载,移民姓氏有65种之多,其中“湖北籍最多,尤以该省之麻城为最。”其中著名的有清代大理寺正卿甘家斌、台湾挂印总兵包永才等著名望族都是麻城人。甘氏前已提及。包氏在“明洪武年(1371年)麻城孝感乡包元恒率领同族移住兴仁乡绿豆湾落业,现集中分布于兴仁、护邻、石滓等地”。
   ③新宁县(今开江)明代麻城移民大姓有张姓,原籍麻城,明洪武二年迁入分别落业于接龙桥、沙树湾、张家湾传至18代。清代移民有麻城郑、高、薛姓。
  ④彭县(现名:彭州市,又名天彭。属于成都市管辖内县级市)。明代移民有麻城周氏明初迁蜀,居彭县野鸭河,今万年乡一带。黄姓清康熙年间由麻城迁居彭县升平八字坪。
   ⑤金堂县。大姓张氏,于前明时由麻城迁居金堂县关东外,数世科举。至今15代。
   ⑥宣汉县。元代有王姓、向氏、冉氏、袁氏由麻城迁入。明代有49支姓氏迁入,其中麻城占据22支。清代迁入18支麻城3支。
    ⑦南部县。王姓一支是清初从麻城迁入,至今约传20代,以住地形成名者120处。不少乡有宗祠。张姓是清康熙36年由麻城入县,至今传16代。
    ⑧岳池县。康姓祖籍麻城,清康熙23年迁入县三乡;范姓祖籍麻城,也是同一时期入本县四乡;傅姓麻城孝感乡,清乾隆12年入本县。蒋姓于清康熙21年迁入6个乡。此外南充县、潼南县、新都县等麻城迁入者都比较多。
9、纬谶,读音:wěi chèn。纬,是汉代神学迷信、儒家经义的书;谶,是秦汉间巫师、神汉编造的预测吉凶的隐语。纬谶也作谶纬,就是迷信的人所指将来要应验的预言、预兆。
⒑安 丙。据出土墓志和清光绪本《广安新志》记载,安丙字子文,号皛然山叟,南宋四川广安军甘溪场(现华蓥市永兴镇)人,祖籍山西应县。生于南宋绍兴四十八年(公元1148年),终于南宋嘉定十四年(公元1221年),享年74岁。30岁中进士,官历大足县主簿、新繁、小溪(四川遂宁)、隆庆府通判,湖广安抚使、四川宣抚使、同知枢密院事。曾诛叛贼吴曦[(1161~1207) 宋绍熙四年(1193)五月,任武宁军承宣使,后因贿赂权相韩宅胄,得以升任四川宣抚副使等职。开禧二年(1206),为陕西、河东路(今山西省)招抚使,主持西线对金作战。在金人利诱下,吴曦坐阵兴州,按兵不动。是年十二月,叛宋降金,受金朝诏书金印,受封为“蜀王”。开禧三年正月,公开叛宋,僭(注11)王位于兴州,治所为行宫,国号为“转运”,改兴州为兴德府。开禧三年二月二十九日,被安丙、杨巨源、李好义等宋将诛杀]和平定四川“红巾之乱”( 指溃军张福、莫简抄掠四川的“红巾之乱”, 被安丙指挥宋军镇压)。安丙又发动了联夏攻金的“秦巩之役”,整顿财赋,改革军政,镇抚蛮夷。其平叛戡乱之功、镇蜀治巴之效,既受到朝廷的奖拔,官至同知枢密院事,钦赐修建昭勋寺表彰其功勋,修建住宅褒先寺。又得到四川士庶的爱戴,其生祠“遍蜀中”,从而使他成为十三世纪初中国政坛上的一位风云人物而名垂宋史。卒赠少师,谥号忠定。
安丙墓地是安丙及家族墓,位于华蓥市双河街道办事处东侧2公里处皛然山麓昭勋村。其规模宏大,占地约300亩,是迄今为止国内保存最好、规模最大、规格最高、墓主身份最高、最具艺术价值的一处南宋墓葬。墓内发现的大量精美石刻和珍贵文物,堪称十三世纪文物的精粹。1997年,安丙家族墓地被评为“96全国考古十大新发现”,200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如今是广安、华蓥一开放旅游景点。
⒒僭,读音:jiàn。超越本分。古时指地位在下的冒用地位在上的名义或礼仪、器物。僭王位即冒用王位。
                                       六十二世孙 述字派谯九生自序   旹
                      公元二00八年七月二十二日


分享按钮>>【谯氏家谱源流】湖南沅江谯氏源流
>>【谯氏文化古迹】华蓥谯氏族谱世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