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中华亓氏论坛、团结姓氏兄弟、振我家声、兴我中华!
中华万家姓 >> 中华亓氏论坛 >> 新闻公告 >> 浏览主题 版主
 
 通讯录   事务讨论   新闻公告   源流古迹   家谱分支   姓氏人物   姓氏企业   芳 名 录   姓氏取名  全部分类
  主 题: 中华亓氏来源新探 已阅:7583 / 回复:14(楼主)

1367年,朱元彰称吴王,开始轰轰烈烈一统江山的伟业。同时也结束元末群雄争霸的局面。其中有一支义军与朱元璋并成为“吴王”,那就是号称张吴王的张士诚。与张士诚的战争为朱元璋迅速占领整个中原扫平了障碍。此时据江浙10年之久,地域辽阔的张吴王张士诚政权遭受到前所未有的创击直至彻底消失。亓氏就是在这种特殊的背境中产生的特殊姓氏。
    追溯亓氏发展的历史,也是亓氏来源探讨的历史。明朝万历年间时任礼科给事中的大臣亓诗教(九世)回家祭祖称“尝观往古数千年间,有一人焉起草莽经乱离,独创一家独开一姓,而根基气脉流贯滋息于数百年之远,只将于国运相始终,此者未易数数然也,乃于我亓氏。士伯公见之公,淮人也,自淮迁莱遂为莱人,有子世能。。。”(见始祖墓表);在此后的若干年中,有后人对亓氏来源进一步考证。亓氏家祠(建于清道光乙酉年,居莱芜西关,文革中被毁)的楹联上这样写道:“笄官后裔流光远;孔圣夫人播誉长。”指亓(丌官)姓的得姓源流与孔子夫人宋国的丌(亓)官氏;又佚名楹联“士气高昂冲牛斗;能力超群壮山河。”此联为以鹤顶格镶嵌唐代有亓姓名人亓士能名,为“士能”二字的嵌字联。说明亓姓与唐代亓士能的关系。山东师范大学教授亓宏昌从事多年古籍研究工作,引张世国文章指出“亓”字来源有四:一是来源于笄官氏中笄字的演化。“按家谱文献《莱芜亓氏家谱》中的记载,“亓”字最早见于商周时期之甲骨金文,初为“丌”。做为姓氏用字,则晚于秦、汉时期,始于中古时期之魏、晋,直至今日。在流行至今为北宋人士所编纂的《百家姓》中,有亓官氏复姓,而无单姓亓之记载。古今不少字书和姓氏典籍中皆称,单姓亓氏源于复姓亓官氏。例如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院张世国所撰《百家姓姓氏溯源》中记载:“复姓亓官主要是以官职为名姓……孔子十九岁娶宋国亓官氏女,在古代亓与笄通用,为掌笄之官,亓官氏就以官名为姓,成为复姓亓官。此姓少见,后改为单姓亓。”见诸其他文献典籍的亓氏名人也多有记载,如汉朝时期的阳阿侯亓石,唐朝时期的左军副使亓实、魏博将领亓志绍,元朝时期的大臣亓迩笃、亓文度等。”二是:源于鲜卑族,出自北魏时期安乐王元鉴,属于汉化改姓为氏;三是源于羌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四是源于蒙古族改“元”为亓姓。
   以上种种考证凝聚着亓氏人探讨的心血和足迹,丰富了亓氏来源的资料。在1999年由亓克德、亓承文发起第七次续谱,用了两年多的时间,于2001年正式成谱,七次续谱不仅仅集中了莱芜的谱,还对全国各地的家谱、家乘进行了合并,据家谱的记载,亓氏家族一世祖亓士伯,子四(有四个儿子)勤、宾、全、世能,原为江苏淮安府人,元朝末年,连年战乱,洪水横流而安栖无所,初居东关裴氏家(迁移到莱芜东关寄居裴氏家),  ( 原文图片:亓氏族谱)
后迁汶水之南叔子流寓羊庄定居,为莱芜亓氏始迁祖。
本次续谱在亓氏发展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页。
(原文图片:复原始祖墓碑)
   但是,若想清楚亓氏的来源,必须弄清楚亓氏始祖的身世。在诗教祖以后的各位考证者皆没有对始祖身世有更深的探讨。本文旨在遵循亓诗教研究的基础上在亓氏始祖身世上做探究。
“亓”在古代文献当中很少使用,或者没有这个字。比如唐朝丌志绍、宋朝丌赟。《皇宋通鉴长编纪事本末卷第五十》载:“三年二月乙酉,广南西路转运司言:广源州蛮侬智高请内附。诏转运司与本路提点刑狱、钤辖司具利害以闻。初,交趾发兵讨智高,不克,转运使新喻萧固遣邕州指使丌赟往刺候[1],而赟擅发兵攻智高,为所执,因问中国虚实。”校勘记[1]丌赟 原本作『开赟』,据《长编》卷一七○改。《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五十一》载“时魏博将丌志绍 【新旧书作志沼此从通鉴】 潜结沧镇反攻其帅史宪诚诏听出援击杀志绍 【旧书志绍败奔镇州为王廷凑所杀 】 封凉国公”皆使用“丌”字。可见将“丌”字改为“亓”只是近代的事情。而1368年,640年以前莱芜一直使用“亓”字现在的写法。所以亓诗教称“独创一家、独开一姓”。
该帖子被qnmamtf@163.com在2013-11-19 17:24:45编辑过

作者:qnmamtf@163.com (2012/4/27 20:54:05)   回复此贴
  回复 楼主:“元”与“亓”的关系.. 第 1 楼

目前对亓姓始祖来源资料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点:
一是:祖居淮安。在亓诗教以前的碑文中就有记载,比如亓氏二世祖墓表:“二世祖行四,素履草莽,声誉无闻,故后世但以四名,未及讳传。稽祖之父(士伯)祖居淮适宋避元兵流于莱芜遂家焉。越数年生祖于斯,葬汶南羊庄村”---嘉靖二十七年十月之吉六世孙廪膳生恒省谨馔。“又比如诗教祖在始祖墓碑载:“士伯公见之公,淮人也,自淮迁莱遂为莱人,有子世能”等;
二是:亓氏始祖来莱芜的时间。在山东省莱芜市北梨沟亓家祖坟里曾经有一块碑,上面这么记载:洪武二年,自临邑迁至莱邑。(载于亓宏昌之家谱《亓氏来源考》)。又亓氏族谱中载:始祖士伯,元末避乱,携子世能,由江淮辗转至山东莱芜羊庄定居。
三是:始祖当时的情况。亓诗教这样说道:“尝观往古数千年间,有一人焉起草莽经乱离,独创一家独开一姓”。“起草莽、经乱离”说明始祖身世和迁到莱芜的原因。淮安地方志《淮安史略》之《古代的淮安》(下)记载“元至正二十六年(公元1366年),朱元璋占领淮河 两岸的大片地域。同年,置淮安府,领海、泗、安东三州,山阳、清河、沭阳、盐城、桃源、赣榆、天长、盱眙8县。旋又以泗州、盱眙、天长改隶凤阳府;并降安东州为县,仍隶淮安府,以邳州、睢宁、宿迁县改隶淮安府。时淮安府共辖二州九县。战乱使淮安及其周围地区人口逃毙殆尽,亟待移民充实。同时,江南地区的地主阶级人士有很多依附张士诚。故明朝初年,政治上的一项重要措施,是进行强制性的大规模的移民。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迁苏、松、杭、嘉、湖诸府之民4000余户至临濠垦田。又移江南民14万户于凤阳府。”
  “元朝末年,农民起义的烽烟四起,淮安路成为红巾军最早占领的地区之一,战事尤为频繁。早在至正十三年(公元1353年),元淮南行省平章政事达世帖睦迩即在淮南淮北等处招募壮丁,并总领汉军、蒙古军守御漕运中枢、长淮重镇淮安。次年6月,彭早住、赵均用率领的淮北红巾军就先后攻克盱眙、泗州。元军溃败后,元刑部尚书阿鲁又募兵讨伐泗州,被彭部将领薛显击败。至正十六年,元镇南王孛罗普化、淮东廉访使褚不华等镇守淮安,赵均用与彭早住自泗州来攻,褚不华派刘甲守韩信城,相为犄角,刘甲屡战皆胜。总兵与褚不华失和,将刘甲调离,韩信城遂失陷,淮安城成为孤立的据点。时义军将淮安东、西、南三面包围,北面又有大河为阻,加上褚不华与其他将领有矛盾,援兵观望不前,守城元军遂陷入粮尽援绝之境。“城中饿者倒地即被人食之,草木螺蛤鱼蛙燕鸟及靴皮鞍鞯革箱败弓皆吃尽,父子夫妇老幼更相食,撤屋为薪,人多露处。”《元史褚不华传》同年十月,淮安城被义军攻破,褚不华则被义军脔割,孛罗普化亦被杀。时淮安仅剩“面张”、“裱王”、“槐树李”等7家,几乎是一座空城。嗣后,赵均用称永义王、彭早住称鲁淮王。至正十九年,赵均用兵败北走山东,依附毛贵,淮安一带遂被张士诚义军占领。至正二十六年,徐达、常遇春完全攻克徐州以南张士诚辖境。四月,淮安、泗州被占领。攻淮安时,张士诚将领史文炳弃城而走,梅思祖出城迎降。时“江淮多流移之人,并安东、海宁(即海州)、沭阳、赣榆等州县俱废,其壮者已尽为兵,老幼无所归依”,所至十室九空,满目凄凉。”(淮安地方志)
   淮安地方志对当时的淮安的描述与始祖之经历和时间照应。说明始祖“洪(洪武)水横流而安栖无所,为避兵乱,由淮迁莱”(家谱描述)。“元朝末年战争频繁淮安所遭战祸尤为严重,土著居民死散殆尽,人口锐减。据黄梨洲为淮安杨士杰作的传记,以及曹镳《淮城信今录》、杨庆之《春宵呓剩》等记载,“明初淮人存者止七家”。“淮人”大概指的是城内居民,“七家”可能是指七个姓。据说这七姓是一“节孝徐(积)、槐树李、梅花刘、切面张、面合王、裱背王、南门潘(埙)”等几家。”(《吴承恩家事考》作者刘怀玉)。
那么为什么在本文开篇提出,亓氏产生的背景与张士诚等起义军有莫大关联呢?
理由还是亓诗教的一段话“尝观往古数千年间,有一人焉起草莽经乱离,独创一家独开一姓,而根基气脉流贯滋息于数百年之远也,只将于国运相始终,此者未易数数然也,乃我亓氏”。原因就在于“起草莽”三个字。
元朝,地处淮河以南的南宋旧地汉人,地位最低下,受压迫最深,灭亡元朝的农民起义军也首先在南宋旧地开始的。
   “1351年,颍州(今安徽阜阳市)人刘福通,以红巾为号,北方红巾军起义爆发;八月,麻城(今湖北麻城市)人邹普胜和蕲州(今湖北蕲春县西南)徐寿辉起兵,以红巾为号,南方红巾军起义爆发,并建立了最早的农民政权——天完政权。
   1357年,陈友谅袭杀倪文俊。1359年,杀害天完将领赵普胜,挟持徐寿辉,自称汉王。次年闰五月,杀徐寿辉,自立为帝。建国号大汉,改元大义。不久,河南、湖北一带则有“南锁红军”和“北锁红军”。
   1352年,定远(今安徽定远县)人郭子兴以红巾为号起兵,攻占濠州(今安徽凤阳东北)。三月,朱元璋投奔郭子兴。
   1354年,张士诚起兵,据高邮(今属江苏)称诚王,国号大周。
   1355年,刘福通在亳州(今安徽亳县)正式建立宋政权,改元龙凤,立林儿为帝,号“小明王”。
   1356年,刘福通分兵出击,发动了著名的三路北伐,意欲一举包围大都,推翻元朝。
   1357年,天完统军元帅随州(湖北随州市)人明玉珍开始进军四川,1363年,在重庆称帝,国号大夏;1361年朱元璋受封吴国公,十年自称吴王。
   1363年,陈友谅在鄱阳湖中流矢身亡,红巾军大汉政权灭亡。
   1367年,张士诚大周政权被消灭。
   1367年,元江浙行省中书、参知政事方国珍即被迫投降。
   1368年正月,朱元璋即皇帝位,建立明朝,年号洪武。八月二日,占领大都(北京)推翻元朝。同时相继平定各地地方割据军事势力和元朝军事势力。”(河南内乡蒙古族专家王建华编辑《元末农民起义汇总》部分)
   这里要看一看1366年前后的淮安是谁的统治:
   从上述淮安地方志的记载来看:1353年6月彭早住、赵均用率领的淮北红巾军就先后攻克盱眙、泗州;1356年10月淮安城被义军攻破,褚不华则被义军脔割,孛罗普化亦被杀。时淮安仅剩“面张”、“裱王”、“槐树李”等7家,几乎是一座空城。嗣后,赵均用称永义王、彭早住称鲁淮王。1359年赵均用兵败走山东,淮安被张士诚占领。一直到1366年徐达、常遇春完全攻克徐州以南张士诚辖境。四月,淮安、泗州被占领。攻淮安时,张士诚将领史文炳弃城而走,梅思祖出城迎降。可见在1359年到1366年这七年的时间里,淮安一直被张士诚占领。
  至正十三年(1353年),因受不了盐警欺压,张士诚与其弟士义、士德、士信及李伯升等十八人率盐丁起兵反元,史称“十八条扁担起义”,他为首领。后队伍逐渐壮大,攻占泰州、兴化、高邮等地。次年正月,在高邮称诚王,建国号大周,自称诚王,以天佑为年号。高邮曾一度被元大军包围,后因主帅丞相脱脱临阵遭贬,元军自乱,他乘势出击获胜。高邮大捷之后,张士诚名声大振,江浙一带的农民武装纷纷前来投奔。盐民以军趁势四面出击,不但收复了失地,而且占领了江南的大片土地。至正十五年冬天,张士诚派自己的三弟张士德率军渡江南下,到次年三月为止,先后攻占了福山港、常熟、嘉定等地。
至正十六年(公元1356年)三月,张士诚率领主力军进驻平江,把平江改名为隆平府。接着,张士诚定都隆平府,把承天寺改建成王宫,并设立了省、院、六部等行政机构,任命李行素为丞相,张士德为平章,蒋辉为右丞,潘元明为左丞,史文炳为枢密院同知,周仁为隆平太守。
至正二十二年、二十五年,张士诚在江浙地区先后两次举行乡试,遴选了一批优秀的读书人入仕;设立礼贤馆,广徕四方文士,江浙一带的知识分子纷纷前来投靠,施耐庵、罗贯中、陈基、陈维先等元末名士都曾在张士诚帐下任职,为其出谋划策。 在发展经济和文化教育的同时,为了抵御元军和朱元璋军队的进攻,张士诚加紧巩固各地城防,重修了无锡、常熟、湖州等地的城墙,并在隆平府城外修筑了外城,隆平府在当时号称“天下第一坚城”。 总的说来,张士诚统治前期的江浙地区可谓是政通人和,百废俱兴。在他的治下,老百姓得以休养生息,安居乐业。
至正二十三年(公元1363年),张士诚集团的力量到达了巅峰,他控制的疆域达到了空前的规模,“南抵绍兴,北逾徐州达于济宁之金沟,西距汝颍、濠泗,东薄海,地方二千余里,带甲数十万,户口殷盛,国用饶富”。这年九月,张士诚三次奏请元朝廷,希望朝廷能封他为王,却遭严厉拒绝。一怒之下,张士诚脱离元朝政府,自立为“吴王”,分封百官。
其中张士诚部下史文炳驻守淮安并重建淮安新城:
(原文图片:元末淮安守将,张士诚部下-史文炳) (原文图片:新城为张士诚部下史文炳守淮安所筑)
淮安新城在旧城北一里多,"高二丈八尺,围七里零二十丈,东西径三百二十六丈,南北径三百三十四丈,为门五:东曰望洋,西曰览运,南曰迎薰,北曰拱极,小北门曰戴辰。门各有楼,惟小北门无。东西有子城,角楼四,南北水门二,窝铺四十八座,雉堞一千二百座"。按:新城就是古北辰镇地,西瞰运河,北俯长淮,东南接马家荡。元至正二十五年(公元1365年),张士诚部将史文炳守淮安时始筑土城。明洪武十年(公元1377年),淮安卫指挥时禹取宝应废城砖石力口以包修,后明永乐、正德、隆庆、万历,清乾隆、咸丰中均进行过修治。(见《古代的淮安》下)
该帖子被qnmamtf@163.com在2014-4-1 13:38:41编辑过

作者:qnmamtf@163.com (2012/5/9 15:27:58)   回复此贴
  回复:“元”与“亓”的关系 第 2 楼

在张士诚占据江浙的同时,农民起义军中的另一支队伍也在不断发展壮大,他,就是朱元璋。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徐达、常遇春完全攻克徐州以南张士诚辖境。四月,淮安、泗州被占领。
士诚自起至亡,凡十四年。
亓氏始祖就是在1366年以后“洪(洪武)水横流而安栖无所之时,由淮迁莱”。亓诗教所说“起草莽、经乱离”可以看出,亓氏始祖绝非出自朱元璋部下;而是在张士诚的属下或所辖。那么亓氏始祖可能是淮安当地的地方武装,也可能是随张士诚一块起义“十八条扁担”当中的一个:
  
(张士诚十八条扁担起义地,草堰的北极殿)
张士诚首义十八人: 张士诚早期起义传说有十八人。据王达银先生《盐徵古韵》云:张士诚“弟兄四人连同患难知己李伯昇、潘原明、吕珍、徐义、徐志坚、蒋辉、史文炳、
张天琪、潘元绍、卞元亨、莫天佑、朱暹、赵子雄、杨启宗等十八人在草堰北极殿,燃香结拜,歃血为盟,扯起了造反大旗。”十八人姓名未知何据。一说为高邮破围十八骑,事见《吴王张士诚载记》。兹一一考之。 张士诚,又名九四。张士义,又名九五。张士德,又名九六。张士信,又名九七。以上四人是张氏四兄弟,名列十八人中无疑。 李伯昇,泰州海陵人,与其父李行素同参张氏起义。李行素,原职江湖术士,曾任张氏的丞相。李伯昇制军事,张氏降元后曾任行省左丞、平章等要职。名列十八人中无疑。 潘元明,潘元绍,为弟兄两人,泰州海陵人。其父潘懋,母戴氏。张氏未起事前,潘懋就与之有交往,戴氏对其子元明说:“此人豪也,谨事之。”张氏举兵,潘懋率子从之,任荣禄大夫,淮南行省右丞,进封郑国公,戴氏封郑国夫人。潘元明,潘懋之长子,任张氏中书左丞,及行省枢密院浙西江东两道廉访司等。潘元绍,潘懋之次子,张士诚女婿,任江浙行省左丞。潘氏弟兄名列十八人中无疑。 史文炳,一名椿,楚人,淮南即属楚。张氏起事腹心。官至统军元帅,同知行枢密院事。早期军事,多为前锋,战绩炳赫。后被徐义诬叛而死。其名应列十八人中无疑。 吕珍,字敬夫,兴化人。先至潘懋家,潘妻戴氏见其意气俶儅,对潘懋说:“来客甚健,何不引见张公?”士诚一见大喜,定刎颈交。吕珍善战有智勇,任行枢密院同佥事、行省左丞等职,是张氏部下大将。其名应列十八人中无疑。 张天琪,兴化人,与张氏同起事,镇守湖州。其名应列十八人中。 徐义,张氏谋臣也。为张氏典亲兵,任江浙行省左丞。观其能诬史文炳,必在十八人之中。蒋辉,张氏谋臣也。张氏自高邮来姑苏,任蒋辉为右丞,居内省,理庶务。事见《辍耕录》。按此时为张氏为政早期,能任如此高职,其名应列十八人中。 徐志坚,张氏骁将。能否列入十八人中,存疑。 朱暹,字秦仲,张氏大将,以善战闻。曾镇淮安,率兵援湖州。能否列入十八人中,存疑。 赵子雄,经考张氏有部将名赵世雄,投降朱元璋。张氏兵败欲闭门自尽,赵世雄和李伯昇(当时均降朱明)破门将其抱解开。张氏遂被俘。能否列入十八人中,存疑。 卞元亨,盐城卞仓人,曾入张氏军中为将。能否列入十八人中,存疑。 杨启宗,史籍无考。 莫天佑,字惟吉,无锡、常州一带人也。当时兵乱,聚众自保。张氏取常州,招之不从,攻之不胜。后张氏降元,乃来归,受命为同佥枢密院事,累立战功。故其必不在首义十八人中。 愚意如李行素、潘懋等,似也应列入十八人中。又,苏州报恩寺张士诚记功碑中,天空有十二人着常服站云上,故十八人中当时已死的恐非张士义、张士德两人,这只是猜测而已。(黄同诞《张士诚早起史事续考》2008.6.3)但在清朝人编辑的《隆平纪事》中十八人与此十八人略有不同,且指出“士诚起事,义社十八人:李伯升、潘原明、潘元绍、莫天祐、莫天锡、徐义、徐志坚、韩谦、钱辅、宋兴祖、张天麟(一云俞中)、李宁、花同佥、吕珍、五太子、及其弟士义、士德、士信也。吴亡,土义三人皆前死,余无一人死难者。”
   此十八人皆是有名望、有记载的起义军领袖,其部下将领更是很多。其中“起草莽、经乱离”下落不明的肯定有,投降朱元璋居多,详见《隆平纪事》(清),在此不去追寻,留待后来研究。旨在说明“起草莽、经乱离”或逃亡或死伤的人大有人在。
还有一种可能供大家推敲:就是亓氏始祖为元朝末年淮安当地的地方武装,或者在淮安参加了起义军政权。在1366年四月徐达、常遇春攻克淮安,攻淮安时:张士诚将领史文炳弃城而走,梅思祖出城迎降。时“江淮多流移之人,并安东、海宁(即海州)、沭阳、赣榆等州县俱废,其壮者已尽为兵,老幼无所归依”,所至十室九空,满目凄凉。(《淮安地方志》)“至正二十六年(1366)夏四月,朱元璋的大将徐达率兵攻至淮安。闻张士诚将徐义兵在马骡港,夜,率兵在袭之,破其水寨,徐义泛海遁去。舟师进薄淮安城下,张士诚的中书右丞梅思祖等将淮安的军马府库簿籍献出出降。徐达宿兵城上,民皆安堵。后即命指挥蔡先、华云龙守其城。(《历史上的淮安》)”。在清朝《隆平纪事》中记载:“1367年徐达籍所获官属,平章李行素、马玉麟,参政陈恭、谢节、董绶、王原恭,右丞徐义,左丞潘元绍,同佥高礼,内史陈基、饶介等所部将校,及杭、湖、嘉兴、松江等郡官吏、家属,及外郡流寓之人凡二十余万人,并元宗室、神保大王黑汉等九人,皆送应天(南京)。”亓氏始祖在此种情况之下,逃出了徐达的管辖,后隐姓埋名几经辗转,到达莱芜。因此亓氏始祖也可能是一般将领或官僚。
结合亓氏始祖长子二世祖亓勤分析,亓氏族谱中记载:“1368年2月亓勤从军,1368年7月充华(华云龙)指挥部下拔燕山左卫,克北平,征和林,到颖州平寇,二十二年因老免役,其子亓忠后被册封明威将军镇南指挥佥事”(见亓氏族谱)说明亓氏始祖后代还是归附了朱元璋。从亓勤的经历也可以看出亓勤刚刚从军即具有战场杀敌的经验,是战场中的骁将。从一个侧面反映其不平凡的军旅背景和军事素质。或许能看出亓氏始祖的军事背景。并推测出亓氏始祖1368年年龄在50岁左右。
从改姓的这一动作可以看出:一是亓氏始祖身份特殊、位置显要,在逃难过程中目标太明显、必须改姓;二是亓氏始祖在从淮安逃兵乱的过程中,遇到了特殊事情,被迫改姓。但改姓的时间一定在1368年(洪武元年)2月之前,因为亓勤2月从军时已经有姓“亓”的记载。
为什么改为“亓”姓,没有资料可以查询。汉族人没有特殊情况是不会随便改姓的。但张士诚后代改成“府”姓,却有据可循:
明初姑苏王张士诚战败后,他的后代有很多被朱元璋虏获,只有一个儿子逃了出来。逃亡路上,遇到天黑,这个张姓后人打着一盏上写“张府”两字的灯笼照明。那天晚上,几个朱元璋的士兵截住了他,情急之下,这个张姓后人连忙用手捂住灯笼上的“张”字,谎称自己姓“府”,才得以脱险。后来,这个张士诚后代隐居乡间,索性改姓为“府”。(《府姓起源》)
以上结合淮安当时的情况和亓诗教的考证,对于亓氏始祖身份的范围进行探讨,对亓诗教始祖墓表的记载进行了进一步诠释。说明亓氏来源应该跟古代笄官氏没有关系,和古代丌姓人也没有关系。是在“洪(洪武)水横流而安栖无所”之时为避兵乱,独创一家、独开一姓,从而分析得出:亓氏莱芜始祖应该属于汉族,之前并不姓“亓”。既然是起义军出身应该与蒙古族、羌族没有直接关系。是在特殊环境产生的特殊姓氏。亓氏的历史就是1368年以后的历史,关于1368年以前的历史,不属于亓氏的历史。
亓氏祖茔
愿历经沧桑的中华亓氏,历久弥新、渊源留长。
(本文作者系亓氏始祖后代:世能祖后代林祖后斌祖系二十三世孙。)
该帖子被qnmamtf@163.com在2014-3-29 14:33:58编辑过

作者:qnmamtf@163.com (2012/5/10 15:36:27)   回复此贴
  洪水横流,不是发洪水---见淮安历史年表 第 3 楼

至元元年(1335年) 淮安、清河等县水灾。

  至正十六年(1356年) 张士诚义军攻占淮安,脔割守臣褚不华。

  至正二十五年(1365年) 张士诚部将史文炳于旧城北一里许建筑“新城”。

  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 明军徐达、常遇春部击败史文炳,占领淮安。是年,朱元璋置淮安府,府治山阳,领海、泗、安东3州及山阳、清河、沐阳、盐城、桃源、赣榆、天长、盱眙8县。

  明

  洪武元年(1368年) 京畿都转运使薛祥分司淮安。设淮安卫和大河卫。淮安卫指挥使华云龙镇守淮安,被封为淮安侯。

  洪武二年(1369年) 日本倭寇劫掠淮安。

  洪武三年(1370年) 淮安知府姚斌于新城东门外建仁字坝,后平江伯陈煊又筑义、礼、智、信4坝,合为5坝。漕船由仁、义2坝入淮河,商船从礼、智、信3坝入淮河。

  洪武四年(1371年) 知府姚斌创建淮安府医学公所,旋创设惠民药局。

  洪武五年(1372年) 卢续祖应荐至京,题授御医。卢乃迄今所知最早的淮安籍御医。

  洪武六年(1373年) 山阳知县凌泽修建养济院,收养孤贫无依者。

  洪武八年(1375年) 淮安大水

  洪武十五年(1382年) 设僧纲司和道纪司,司驻淮安。划邳州及睢宁、宿迁隶属淮安府。

  洪武十六年(1383年) 山阳县民贡献碧玉1块,重224两,朝廷赏赐钞20锭。

  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 五月,岁旱民饥。

  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 诏赐杨靖死。靖曾任庶吉士、户部侍郎和尚书、刑部尚书、左都御史,因代乡人改诉冤状被弹劾。后昭雪,邑人建墓筑祠纪念他。

  永乐七年(1409年) 淮安大水。

该帖子被qnmamtf@163.com在2013-5-2 18:07:56编辑过

作者:qnmamtf@163.com (2013/2/17 17:17:41)   回复此贴
  1368年前后淮安三次洪水 第 4 楼

至元元年(1335年) 淮安、清河等县水灾。
洪武八年(1375年) 淮安大水
永乐七年(1409年) 淮安大水。
在1368年前后淮安没有发生洪水,最近应该在洪武八年。所以家谱上“洪水横流而安居无所,为避兵乱”应该理解为:洪(武)水横流,安居无所,为避兵乱。所以始祖与朱元璋是对立的人,与:“起草莽、经乱离”照应。

作者:qnmamtf@163.com (2013/5/2 18:13:28)   回复此贴
  回复:中华亓氏来源新探 第 5 楼

我查了一下,淮地在元朝时期就是指的淮安,当时河南的淮阳叫陈州,所以“由淮迁莱”应该是指淮安。至于“淮阳”在历代亓家名人中都没有这种说法。
淮河流域地域广泛,包括河南、安徽、江苏大片地区,家谱上说来自“淮上”也可能指包括淮安在内的区域,其中淮安在军事上的地位尤为重要。以上受克德公启发,供探讨。
该帖子被qnmamtf@163.com在2013-5-26 18:58:52编辑过

作者:qnmamtf@163.com (2013/5/16 10:40:20)   回复此贴
当前总数:14 每页5条 当前1/3页 [1] [2] [3 


目前不允许游客回复,请 登录 注册 发贴.


当前在线:共8人 会员0人。列表: 游客  游客  游客  游客  游客查看全部(8)位游客 +
本论坛网络实名:中华亓氏论坛  执行时间:1,009.8 毫秒
本论坛内容纯属发表者个人意见,与 中华亓氏论坛、中华万家姓网立场无关
Copyright by www.10000xing.cn   中华万家姓   天驷文化
Powered by TSCC fangshuang Desig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