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中华老氏论坛、团结姓氏兄弟、振我家声、兴我中华!
中华万家姓 >> 中华老氏论坛 >> 源流古迹 >> 浏览主题 版主
 
 新闻公告   源流古迹   家谱分支   姓氏人物   姓氏企业   芳 名 录   姓氏取名  全部分类
  主 题: 明代南海县蚝壳的分布 已阅:822 / 回复:0(楼主)

chinesemahan

广州华南农业大学农史研究室吴建新博客撰文《清代珠江三角洲沙田区的农田保护与社会生态--以蚝壳带的个案为中心》称: 明清时期珠江三角洲农业比明代又有了更大的发展,同时又面临环境更为恶化的局面。他以清代珠江三角洲沙田区的蚝壳带作为案例加以说明。

蚝是分布在咸淡水交界线的贝类动物,随着海岸线的推移,大量的蚝壳就堆积于地下,形成一条条长长的、累累沉积的蚝壳带。珠江河口的蚝壳带,就是海岸线随着珠三角平原扩展而渐次推移的历史地理证据。

早期的围垦(主要是明代),为了节省成本和加固沙田的基础,围垦者多选择蚝壳带为基础,在其上修筑土堤,防止风浪对田土的冲击和侵蚀。所以珠江口的很多沙田之下,往往就有蚝壳层。后来的记载多提到「海坦田多系蚝壳基址」。珠三角大部分的沙田都是在清代到近代形成的,以石坝圈筑“未成之沙”,则不必依靠蚝壳带作为围垦的基础。

据佛山地区革命委员会编写组《珠江三角洲农业志》第一册,1976年。该图是经过实地调查之后绘制的,作者根据其它文献做了补充,大致勾勒出蚝壳分布的主要地点。

作者指出:原图忽略了珠三角蚝壳最北的分布地点。宣统《东莞县志》已经指出,在广州近郊东面,「猎德而下至于虎门,所有沿海坦田多系蚝壳基址」 ,说明从广州附近的猎德到东莞的麻涌有一条宽大的蚝壳带,在清末遭到大肆挖掘。

作者也指出:原图还忽略了南海县蚝壳的分布。根据地理学家曾昭璇教授的实地考察,西樵山的东南部最多蚝壳带,而在西樵山的北部则有古沙堤的分布,在说明桑园围内西樵山东南部曾经是古海湾,山的东南向大海,向北挡住北江来沙。明代南海县蚝壳带上的沙田已经开发,清代南海县没有挖蚝壳带的记载。可能由于南海县的沙田成田时间较早,到了清代,蚝壳带上覆盖的淤积层非常厚,所以没有挖壳的记载。

该图标示顺德、番禺沙田区中的蚝壳分布最密集,也是和文献记载一致的,如咸丰《顺德县志》卷1《图经》)记载:“简岸、槎涌、独洲村户联络皆南近黄涌,洵为水乡乐土,村外海底多积蚝,不肉而壳自能产育,动产数百丈恃以固田庐 。清初番禺县的茭塘村多蚝壳,「掘地至二三尺,即得蚝壳,多不可穷」。民国《番禺县续志》卷十二《实业·矿业》记载番禺境内,蚝壳矿「相叠成山,蔓延甚广。承办壳矿,在昔颇盛」,有十二处挖掘蚝壳矿的地址。

原图仅标识在新会县城附近有新石器时代的贝丘遗址,而乾隆《新会县志》卷之十三《附余志》记载乾隆年间在会城附近河面有「壳埠」,「商民粜籴壳石之所,常以数十壳船横亘其中」,乾隆年间因为挖掘蚝壳的船只太多,“所余河面无几,并舟不行,每以阻挤争闹”,县令考虑将挖掘地点迁移。

从该图来看,上世纪的60――70年代,蚝的人工养殖场分布在珠海的斗门最南部到横琴岛、今深圳沿海一带。随着海岸线的推移,这些养殖场的分布地将来也成为蚝壳带。


作者:chinesemahan (2016/3/1 16:12:08)   回复此贴


目前不允许游客回复,请 登录 注册 发贴.


当前在线:共1人 会员0人。列表: 游客
本论坛网络实名:中华老氏论坛  执行时间:136.7 毫秒
本论坛内容纯属发表者个人意见,与 中华老氏论坛、中华万家姓网立场无关
Copyright by www.10000xing.cn   中华万家姓   天驷文化
Powered by TSCC fangshuang Desig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