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栗氏古代名人】明朝栗成甫、栗成万、栗成功后裔的分布情况简介

    中华栗氏网 2015年8月18日 栗巨德


栗成甫、栗成万、栗成功后裔的分布情况简介

2014-07-08 09:53:38  来源: 栗巨德

      据山西盂县城武村2000年印刷的上下册《栗氏家谱》写道:世祖成甫于明朝洪武五年(1372年)由洪洞迁来,来盂兄弟三人,一上代州,一下栾城。其中,迁到代州壹股,实际上指的就是迁到山西崞县(明清时属代州管辖)大莫村,今为原平市子干村的始祖成万。原平市子干2004年编印的《栗氏宗谱》也有记载。大清道光二十八年季春谷旦墓碑镌文为:始祖成万“大明洪武时从盂县迁居爱阴宅实需此土”,碑中刻有九世以上先祖名讳。

2009年公安部身份证数据显示,栗姓人口30万,全国有11969个姓,栗姓人口排名为249位。《山西人口姓氏大全》一书中记载,根据1991年全省人口普查,栗姓人口为24945人。经过近两年对栗成甫、栗成万后裔人口查访,总数在10000人以上,约占全省栗姓人口的五分之二。

盂县家谱最后写道:“这次续谱,我族多人同心同德,力尽所能,但由于家谱断续年久,资料匮乏,时间短促,经费不足,加之我们水平所限,只做到这个状态。遗漏不清和有待访查接续的地方,还有不少,故而寄希望于我族有识有志之士,乐于公益事业者,补缺成全,使我族家谱更为完整地延续流传。更期望各地栗氏中贤达志士,能理清栗姓的来胧去脉,有一部栗姓史册问世。”

有鉴于此,我想在这方面进行一些探索,尽点义务,以抛砖引玉。近两年来,为了查找分散在外的栗氏后裔,查找栗氏的来胧去脉,先走访了山西洪洞、壶关、潞城、长治、襄垣、浑源等40余县,后到内蒙、北京、河北、河南等地进行考查。去北京的目的有二:

一是想找历史家谱。在洪洞《大槐村志》上查到,大兴县榆垡村有《栗氏族谱》,由明洪武三十年自洪洞迁居的。2012年7月5日我去榆垡镇派出所和镇政府,问询了20多位同志,他们说未听说这里有姓栗的,又说镇里5万人,几十个村庄,不易打听。随后听说大兴区沙窝店有姓栗的。此村栗宝生说,他们始祖一世叫凤仙,二世财旺,三世刚强,……有十几代,家谱虽文革被烧毁,但大多数名字记得,是明永乐年间迁来的,来时给土地、牲畜、农具、种子、免税等,有许多优惠待遇。但迁徙的年代晚。

二是想找26世家谱。在网上看到“栗焱凯,北京房山:族谱26世”,虽无其他资料,但也引起我的注意。因我族家谱也传至26世,处于同一时代。我到房山区长操村、山川村查找,他们说始祖由洪洞迁来,家谱烧毁,也无法排辈,其他还有好几个村有姓栗的,但人数不多,约200—300人,年代短,十来代。在北京市图书馆查到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有位市劳模,叫栗友三。后经多方面查找,在大兴区民政局办公室找到他的儿子栗国民(副主任、双拥办主任),国民说他叔父栗友华家里有家谱,他看过,但他叔父有脑病,不知电话和具体地址,需到房山区英水村打听,待进一步了解。

也到北京国家图书馆、北京市图书馆、河北图书馆、郑州博物馆、山西图书馆查阅资料,从中发现了许多本家庭的后裔。此外,还到河南商丘市夏邑县城关镇,即古栗国或栗城,为栗陆氏出身地,以及河南漯河市舞阳县贾湖,即栗陆氏的墓地,获取栗姓始祖生卒资料。

关于盂县栗成甫本支

原盂县家谱,共收集到成甫在世后裔1700余人,包括河北平山县杜家庄、五台罗家庄、阜平崔家庄(10余人)。这次,经初步了解,本支总数约5000人。2011年发现阜平民国二十五年栗懋功写的《本支家谱》,又发现该县好几个村庄居住着栗姓的人,后经阜平栗广洲考查,发现阜平王快镇栗姓已有990余人,传至二十一世。盂县迁到其他省市的估计也较多,待查找。浑源栗姓约3000余人,包括本县500余人,河北涞源县范庄旺村400余人,怀仁蒲里村400余人,应县200余人,大同新荣区光明村(分六支,传到12世)、栗恒窑村、左云县平川村等1000余人,分散到内蒙各地约有500余人。

浑源的栗姓由何迁去,这个事有点争议,现将争论的内容简述如下:

一是来自繁峙县口泉村。从所周知,浑源栗毓美(1778—1840),任河东河道总督,他去世后,道光皇帝追封他为太子太保,为他作了祭文和碑文,碑刻保存良好,该地人称“栗家坟”,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栗毓美年谱写着,高祖栗有库由繁峙迁到浑源。口泉村有栗毓美捐建的家庙,铸有铁钟,钟上刻有栗毓美投资的名字,口泉栗姓人按国、恩、迺、永、锡、嘉、庆、晋、其、昌起名,村里还有栗毓美的半付銮架,过去家家户户供奉的牌位上写着栗毓美的名字,村里人到浑源观灯按上宾客待遇,还有浑源郭家庄民国十八年三月的家谱写着始祖栗官“从繁峙口前村迁来”,村里栗姓人口200余人,传至十世。足见口泉村栗姓与浑源栗姓之间的密切关系。因口泉旧荣谱写着:始祖进举“从洪屯县迁来”。因而,浑源的栗姓是由洪洞县迁来的。

二是来自原平市子干。原因是子干家谱十八世存美,村里人传说存美与毓美为弟兄辈,有来往交情。子干十八世有毓珍、毓修、毓昌、毓文、毓锦、毓正、毓英、毓秀、毓祥、毓瑞等,与浑源毓美处于同一年代。十五世有有全、有恩、有益、有祥、有明,与浑源栗毓美的高祖栗有库处的年代相近。代县下花庄栗姓后裔,有叫毓英、毓馨、毓华、毓秀、毓祯、毓亭、毓禅,与浑源毓美的生存年代相近。繁峙岗里栗姓传说,毓美为官时曾派人到岗里,让栗姓人签名为他担保。繁峙砂河栗迺瑞说,他爷爷把家谱剪成两半,一半给了繁峙口前,一半留在他家。还有五台南头村栗存堂说:我们墓里有一个空墓,还立着的石碑,说此人原叫栗之云,迁到浑源,后改了名,可能就是栗毓美。

三是来自阜平。栗毓美的孙子栗国华,在填写履历表时,说栗有库由阜平迁到浑源。阜平的栗广洲(他祖父栗懋功,曾编写过阜平的《本支家谱》说,听老人讲过,先祖有迁入口泉的,口泉原属阜平,抗日时期,有24个村划归了繁峙县,后来,又划回16个村,口泉没划回来。繁峙口泉村民也传说,口泉村及口泉沟原属河北省阜平县,但据清道光十六年(1836)版《繁峙县志》记载,口前属繁峙村庄。有待进一步了解。如来自阜平,始祖也是盂县成甫。

四是来自应县。应县栗姓存在较早。辽国萧太后(953-1009)驻守在应县栗家坊时,在村筑有城堡,驻守的将军姓栗。说明一千年前就有栗姓存在。在2011年冬,代县栗锈凯在应县一个村里收购红芸豆时,有一位年约90岁的栗姓老汉拿出一张家谱,约60厘米见方,上面写着栗寨明有三个儿子:有文、有巨、有库,找到毓美上五代。栗寨明弟兄4人,因吃饭时饮酒过量,忘记了村名。正在查找。大临河村民说:我们村人祖祖辈辈传说,栗毓美先祖在这儿住过,先在栗家窑村建窑洞安家,以后致富了,逐渐在离村内四里的地方建起了栗堡。堡南北约80米,东西约60米,现有残墙高约3米多,还有残门,堡内有数间土窑洞,堡外还有高约6米、宽3米的风水高塔。堡外有300亩地,称栗家湾,因栗姓全部迁到浑源,地无人耕种,便由大临河村民耕种。该堡建于什么年代,是浑源栗毓美本支或是先祖哪一支,无资料考究,有待进一步了解。

二、关于栗成万本支

2004年编写的宗谱记载:子干1200人、停旨头400人、平地泉100人。近二年来又扩大了线索,发现3000余人。总数在6000余人。如停旨头新增300余人(即大同口泉、榆次、台湾等),平地泉300余人、代县下花庄、呼和浩特市的土默特左旗等约700人,繁峙岗里近300人,砂河镇200余人,朔州、运城、大同近100人,内蒙武川县圪妥村、碌碡湾等村约1000余人,呼和浩特、包头、集宁市等地约500人,五寨县的栗家畔、大村200余人,原平市神山堡、龙眼、轩岗、苛岚、运城等地400余人,五台县阳白乡南头村400余人,定襄神山、下东留约100余人,全国其他各地有300余人。忻府区奇村镇南高村、三交镇原冶子岭等地400余人,传至15世,一世仲仙,二世尚仁,待查证,也有可能是由子干十一世后裔迁去的。

以前的家谱,多数只记男姓名,岐视女姓,不计姓名,只是个世系表。现在家谱都记每个人(包括妻子、女儿、女婿)的姓名、出身年月、原籍、现住址、文化、单位、职务、职称、联系电话,较有名望或业绩者,需有简历、自传、业绩、照片等。

三、关于栗成功本支

盂县家谱指出:始祖三弟栗成功去了栾城。据栾城县志记载:本县栗姓102人。2012年7月14日,我去栾城北石碑村了解,该村栗姓约20多户、100余人,单传八代,有十几代,年代短,与成功不在一个时代。其他村,也有一、二户,人很少。2012年7月13日,我从北京到了石家庄,见到了平山县杜家庄栗成甫的后裔栗亚东,他说,他们公路局下属单位有个姓栗的,是正定县韩家楼村的,说那个村栗姓的较多,可直接去查访。我到该村见到族长栗文华,他说,这个村栗姓人口1400多,还有村叫曲阳桥村,有300多栗姓,也是由我村迁去的。我们村栗姓由洪洞迁来的,原来有家庙、家谱,在明末李自成起义军失败往西南撤退时,路过我村要钱粮,我村栗姓人小有反抗,结果被李自成部兵几杀光,房屋被烧毁,坟被坦平,家庙烧毁,家碑被打碎,家谱被烧掉,只留下一个十来岁的男孩。现在的栗姓就是那个小男孩的后裔。从那个小男孩起,后来又建起了族谱,有好几包,不幸在“文革”中又被烧毁。那个幸存叫宗抚,二世晋原,三世登远、登科、登亮……。在今年4月有9日,我又与栗文华联系,他说:去年底,在闲谈中,我族老者栗玉山,年73岁,他说在1958年平整土地时,发现一块残碑,上面有“成功”“洪洞”字样。当时一块劳动者中文盲多,对家谱也不重视,未引起重视。由此,可断定我村栗姓应属栗成功的后裔。他属二十代,已传至28世。从此,栗成功有了下落。

此外,从洪洞本族家人同时迁出的还有三股,即:今河北易县一股,长治一大股,山东胶州市、聊城一大股。去年我到易县,在县志办查阅了大量资料,未发现栗姓。石庄村有栗姓100余人,家谱文革被烧,只有六代,也无再续。周围也未发现其它村庄有栗姓。到于长治市,查过七个县区,也无果。

四、我们的祖籍在哪里

为了说明这个问题,首先了解栗姓在山西的分布情况。根据山西人口普查,1991年统计,全省栗姓有24945人。其中,大同市1185人,朔州市207人,雁北地区1420人,忻州地区4140人,阳泉市698人,太原市1166人,晋中地区616人,吕梁地区735人,临汾地区1716人,运城地区1236人,晋城市2252人,长治市9544人。

经查访,第一,我们的祖籍不可能是阳泉、雁北、大同、朔州、忻州等地区,因为这里基本上是成甫、成万的后裔。

第二,祖籍不可能是太原。因为太原的栗姓人口,基本上是新中国成立后,因种种原因从外迁移的,而且成甫、成万的后裔也占了相当多的数量。

第三,祖籍不可能是榆次。晋中栗姓最多的是榆次市西洛镇李墕村,有栗姓人口近300人。这里的栗姓始祖栗周是从明朝洪武初年广东番禹迁到榆次的。

第四,祖籍不可能是吕梁地区。因为这个地区栗姓最多的是孝义市那庄,这里有栗姓人口400余人。一世栗明义,二世公道、守道、志道,传至22世,晚于成甫、成万。

第五,祖籍也不可能是临汾地区。首先从家谱记载看,始祖由洪洞迁来。是否真从洪洞迁来?2012年5月16日,我去洪洞县县志办查询,《大槐树志》只记录了何年何月,从何地迁移的居民,集中到大槐树的地方,然后发放迁证,到所去的地方,只有总人数,并无具体人名,因而难以难以查询。县志记载有栗姓80人,分布情况不清。据洪洞一中教师栗殿侯(1940年生)介绍:他始祖原姓李,亲弟兄4人,由洪洞迁到河南沁阳县肖寺村,弟兄4人改为四姓:李、栗、吕、王,在村东、南、西、北4条街,各住一处,现在还如此。县志办的人解释:当时有规定,一家人不准往一处迁,怕时间久了形成势力。他这一家不愿骨肉分离,所以改了姓迁到一个村。殿侯说,70年前,他父当木工,带了他们一家和侄儿又回到洪洞,一大家人不少。他一直在中学教书任教务主任,现任洪洞老年大学副校长,在中学几十年也未见过一个姓栗的,赵城也没有。前几年见洪洞科技副县长栗俊昌,晋东南人,但他说始祖原姓朱,明末怕跟朱元璋受害,便改姓为栗。可见,始祖并不是来自洪洞县。

其次,临汾地区栗姓最多的地方是乡宁县。该县光华村以及由该村迁到北山圪垯村和襄汾尉村的栗姓,现已二十世,总计栗姓人口超过千人。其始祖因战乱和自然灾害,为谋生从河北迁来。根据其传说、碑文推断,应为明朝中期,也晚于成甫、成万年代。

第六,祖籍也不可能是运城地区。因该地区栗姓人口比较多的是稷山县228人,河津县394人,平陆县331人,再往下分散到各个村庄,相对来说,村里的栗姓就更少了。从栗姓人口的数量上看,年代不会久远。

第七,祖籍也不可能是晋城地区。该地区栗姓较多的地方一是高平县有441人,该县栗姓较多的北里村,也无家谱,传说是明末清初从河南林县迁来的。二是阳城,有栗姓1202人,分布在上伏村、润城村的不多,分布在北庄村的约300余人,最多的是北留镇北村,全村栗姓有500余人,但既无家谱,也无传说从何处来。估计是明朝初期或中期从洪洞迁来的。

第八,祖籍可能在长治市。在这个市里,首先应排除襄垣县。该县栗姓人口有2832人。据《襄垣郝村栗姓志》介绍,始祖显公于明洪武三年(1370年)由河北大名府迁居而来,加上由此到黎城、长治、武乡、汾阳、沁县等地的约5000余人。

其次,应排除沁县。该县栗姓有1066人。经查询,赵家沟、中里以及附近其它村庄,栗姓约600余人,传自11代。年代短,另一部分栗姓,来自襄垣。

再次,应排除潞城市。该市有栗姓417人。经秦家庄、李庄考察,原家谱已毁,现有11世,年代少。传说也是从洪洞迁去的。

最后,祖籍落实到壶关县、长子县、长治县。重要的原因,栗姓存在久远,人数较多。壶关县有栗姓人口1370人。最多的村庄时石坡村,有1200余人。这个村栗姓坟里有棵大松树,几个人都搂不住,估计有一二千年,砍倒后割了18付寿材板。可惜家谱毁于日寇烧杀年代。1998年河南林州市临淇镇去人考察,他们县有几千人,记载从石坡村迁去的。临淇镇家谱也有记载:我栗氏大旺从潞州上党分支从明迁来,并播迁于汲县的左儿庄、三里屯,辉县的姚家屯、明家岗、小凹村。

此外,明朝该地区出现过一些名人,如栗铭,潞州(今长治)人,明弘治十二年进士,历任知县、知府。其孙栗永禄,进士,曾任甘肃巡抚。长子县的栗应麟,嘉靖八年(1529年)中进士第三名,授陈州知州,其弟栗应宏,明代学者,著有《大经集》。这些名人的出现,说明那时这里为栗姓的旺族。

上述情况,有待进一步考察。

但是,还有较大的迷团,一时难以说清。宋朝时,栗姓大约不足一万人,主要分布在河北地区。明朝时,栗姓大约有二万六千人,主要分布于山西、陕西、山东,这三省栗姓大约占全国栗姓总人口的87%。栗姓的第一大省是山西,大约占栗姓总人口的48%,为12480人。明朝时山西向外迁民约3000人,而留在山西的栗姓约9000人。这也不是个小数字,估计分布在许多县中。现在除了襄垣的栗显公、盂县的栗成甫、原平的栗成万三人的后裔15000人外,还剩了10000人。经过六百多年的发展,原来的9000人,现变为10000人,人数的变化不大,这值得我们思考。

五、关于栗姓的来源及分布

来源之一:栗陆氏之后有栗姓。据《易系辞疏》、《礼记正义》、《帝王世纪》和《汉书古今人表》等多种史料记载,太昊庖羲氏,女娲氏立为女皇,亦凤姓,承庖牺制度,女娲氏没,次有大庭氏、柏皇氏、中央氏、栗陆氏、骊畜氏、轩辕氏、赫胥氏、尊庐氏、混沌氏、昊英氏、有巢氏、朱襄氏、葛天氏、阴康氏、无怀氏,凡十五世,皆袭庖牺之号。可见,栗姓出自华夏最古老姓氏之一的栗陆氏,即伏羲氏后人,后省文作栗姓,栗姓子孙尊栗陆氏为其得姓始祖。据《中国远古帝王谱》记载,栗陆氏生卒年代为公元前6890—6826年,为帝王,执政30年。她去世后,接她的两个帝王,都号称栗陆氏,总共任帝王124年。

来源之二:栗,商代古国(故地在今河南夏邑县城关镇),后被周所灭,子孙以国为氏。

来源之三:源于李姓。安史之乱爆发后,长安城的唐玄宗李隆基西去蜀地,那时有一个李姓王孙与皇族走散,隐于渭河以北的一座山谷中,而后为敝人耳耳,把李姓通为栗姓。

来源之四:源于宋姓。古时有宋姓人躲避官府追杀,改为栗姓。

来源之五:源于满姓。满族中也有栗姓。

从栗陆氏诞生至今约9000年。栗姓繁衍播迁到全国各地。据《史记》记载,早在2000多年前的战国时,燕国有宰相名栗腹(?—前251年),表明了栗姓在先秦时已分布于今河北省境。另据《汉书》记载,汉景帝妻栗姬以及西汉末之名士栗融皆为齐人,又《儒林传》中所提及的泰山人栗丰,表明了栗姓在秦汉之际已居住于今山东北部之淄博以及南部之泰安一带。《风俗通义》中讲栗姓郡望有二,分别为江陵县和长安县,表明栗姓先人早期曾长期繁衍滋长于湖北之江陵与陕西之西安一带。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因中原板荡,战火连绵,栗姓因避难、谋生、居官、逃荒等原因,在北方以今陕西西安为中心,迁徙于山西、河南、甘肃等地,在南方以湖北江陵为中心,迁徙于湖南、四川、江西、安徽、江苏、浙江等地。五代十国至宋元之交,又是一个动荡的时代,推动了栗姓的南迁。

当代栗姓人口主要集中于河南,占据栗姓总人口的一半,其次分布于河北、山西、安徽、陕西等地,已遍及全国各地。

以上资料,仅供参考。

在查询中,本家族有许多人从各方面给予积极的支持和配合。如盂县的栗根舒、栗本礼、栗有荣,河北平山县的栗政忠、栗庆瑞、栗亚东,阜平的栗凤章、栗广洲,繁峙口泉的栗书文、栗嘉秀,浑源的栗永德、栗永勤、栗培林、栗海滨、栗国泽,原平子干的栗首荣、栗如祥、栗翠田、栗根兵、栗继林、栗继宏,还有通过网络在全国查询的栗锡龄、栗泉书、栗培平(五台罗家庄)等同志,在此对他们深表谢意!

 

栗巨德,1937年1月生,原籍繁峙县岗里村,始祖崇学为原平子干成万九世后裔,本人为二十二世,于山西大学毕业后,先后在太原市教育学院、市委政研室、市直机关党委、市人事局工作,副县级、副教授。

宅电:0351—3040086   13834613806  

邮箱:ljd888666@126.com

 

为便于今后联系,提供以下联系电话:

 长子:栗继东  太原市委政研室副主任  13834115369

 次子:栗继光  太原市委办公厅督查室  13934143435

 女儿:栗继林  省中行人力资源部主管  15834062003

       (邮箱:lijilin1234@163.com  qq:578321367)

 侄女:栗秀萍  中北大学博士、教授    13934238448

 侄儿:栗继宏  研究生,中北大学科技园办主任 13934627803(qq:26216435)

 

 

                         2014年5月8日于太原

 


分享按钮>>【栗氏古代名人】再谈清代名臣“河帅”栗毓美之家族史
>>【栗氏名人楷模】《沁县人物志》中载入栗氏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