禤氏祠堂,处处承载着过去的故事

    中华禤氏网 2011年7月19日 万家网


 

中国古代封建社会里,家族观念相当深刻,往往一个村落就生活着一个姓的一个家族或者几个家族,多建立自己的家庙祭祀祖先,而这种家庙一般称作“祠堂”。现代社会,这些老祠堂或颓败或荒废,但即便如此,在原著村民的眼中,老祠堂还是处处承载着老祖宗的故事,承载着一代代人的记忆。

  禤氏背后的故事

  在记者来到三水前,对“禤”这个姓氏的理解,仅仅局限于这是一个姓氏,一个在打小不太常见的姓氏。然而,来到三水后发现,翻看禤氏宗族编制的族谱,发现原来这个在看似不常见的姓氏,在唐朝时已经是广东七大姓之一。而现在仅是三水,就有12条村的原著村民是姓禤。在采访过程中,他们总把其他村亲切地称呼为“兄弟村”。

  圳西村年近80的老人福生伯告诉记者,禤姓的起源有很多种,但大家普遍认同的是汉光武帝赐姓一说。“相传汉光武帝时期,我们祖先纯旺公是爱国名将,当时打仗立了大功,被皇上召见当面封赏。”福生伯笑了笑,点了口烟,继续说道,皇上问纯旺公想要什么赏赐,纯旺公一时也想不到,就说请皇上封一个大大的官。谁知,皇上听成了代代为官,就封了个世袭的官,还赏赐了朝服一套。“后来,纯旺公想到自己有名无姓,就去问开口奏请皇上赐姓。但皇上忙于国务,就指了指那个装朝服的盒子,其他大人就告诉纯旺公说已经赐姓了。”纯旺公想不透,与有文墨的部署、同僚详谈,大家打开盒子没发现赐姓字迹,就开始把赐姓和赐衣帽联系起来做文章,用所赐的衣帽拼成一个“禢”字。其后因为这个词常被误会成“榻”姓,所以就把“禢”改成“禤”。

  根据《三水禤氏族谱》记载,“禢”字左边是衣,故取不衣,左边是帽,古代帽称为冕,所以“褟”字右边是取冠冕字之上部分曰;又因武将的头盔大多插有羽毛,雉鸡尾。所谓雉尾高挑,故曰加上羽毛,便是“褟”的右边。

  福生伯还跟记者说了个关于“禤”姓读音的有趣事儿,“因为纯旺公有姓牛一说的缘故,为了表示不抛弃牛,永远要牵着牛,所以说‘禤’的发音是和‘牵’字相谐的。”

  祠堂:承载着一代又一代的记忆

  “我们这附近有9条村都姓禤,每到清明,大家都会去拜祭大太公。”和圳西、圳东村的老人说起禤氏的一切,他们总会提到乐平镇上的9条禤氏村落,提到他们是宗亲。 
 

从小生活在圳西村的颖仪说,附近的禤氏村落都有自己的宗祠,但要说到“祠堂的‘岁数’,就真是难以考究了”。而年近八旬的福生伯则说,圳西村的祠堂肯定有百多年历史,名为“有贵禤公祠”,其是为开村始祖有贵公所立的,据记载在清光绪年间(1875-1908年)已重建过了。在抗日战争时期曾经被烧毁,“原来光绪年间重建的祠堂是三进的青砖大祠堂,改革开放后又重修了”。据了解,圳西村的禤氏宗祠只剩下第一进是原来的,有百多年历史了,而第二进则是重修的时候盖的,原来的第三进至今已经荡然无存了。站在祠堂外,我们还能看到如意、葫芦等象征吉祥的木雕还深深地刻在祠堂的屋檐下。

  而在圳东村禤氏宗祠门口,记者偶遇了纳凉的80多岁的阿发叔。“这是旧祠堂,大概是明朝隆庆年间建的,几百多年历史了。日军进村实行‘三光’政策的时候被烧过,幸好村民趁日军离开就马上出来救火,只烧了神台和神龛。”发伯称,旧祠堂的瓦头上的“寿”字在文革期间被磨掉,“当年就在那小操场,我们打烂了多少瓦片、瓦碗,现在想来真可惜!”夕阳下,发伯指着不远处的篮球场,像是想起了过去那段事儿,无奈地摇头。

 
大山村的祠堂与其他两个村相比,是较为宏伟的。“我们的祠堂在九条村中保留得算是比较好的,当年日军侵华,这里也曾经被炸,但祠堂的主建筑在炮火中躲过了一劫,只有侧厨被炸毁了。”阿贤叔指着祠堂旁边新盖的侧厨,说着过去从老人口中听来的战争故事。他笑着说,“村中有婚嫁、点灯等喜事都会在祠堂举行仪式,记得那年村中出生的男孩子特别多,那年从年初四开始,一直连续点了9天的灯,可谓是热闹非凡。”

 祠堂内的大屏风已不见,历史沧桑尽显

       据了解,大山村的禤氏宗祠建于清光绪年间,原祠堂面积约有400平方米,祠分为两进,花岗岩、青砖、木、瓦结构建筑,门前是青石台阶,两旁是花岗石柱,并有石狮相衬,祠内两进均为圆木柱疊木金钟,是一座建筑工艺考究的惊喜清代建筑。经历了历史的洗礼,祠堂的石柱上的石狮已经不见踪影了,而祠堂内的一扇大屏风和疊木金钟也在文革时期被破坏。村中的老人边带记者参观边感叹,当时不会保护,这些属于祠堂的特色和记忆就找不回来了。

  老人的担心:逝去了,历史就无从追寻

  听过了不少老人讲关于祠堂的故事,讲他们禤姓的故事,但他们最后总会有意无意地说一句,现在的年轻人都不愿意知道这些事情了,“我们走了以后,这些故事也就没有了,老祖宗的故事也就难以考究了,这里历史也无从追寻。”

 大山村中保留得较为完好的慕溪家塾
颖仪今年20多岁,读大学之前一直生活在圳西村中,但当老人问起她知不知道那些过去的故事的时候,她也是只能摇摇头。她说,虽然家中放着宗亲们花费了很多心血编制的族谱,但还没有认真翻看过。而这里面所记载的,就是那些曾经被遗忘而又被寻回来的故事,它们静静地诉说着这片区人们过去的历史与文化。

  “村里的故事很多,都是没有文字记载的,只能靠一代代人口口相传。” 阿贤叔徐徐关上祠堂大门,感叹地说道,“但现在年轻一代不爱听过去的事,很担心这种乡土文化这种历史就这样没有了。”

  老祠堂承载着一代又一代人的故事,见证着村落走过的一个个时代。村头的大榕树和老人,还有那在可能已经不再辉煌不再受关注度老祠堂,他们总在默默地说着过去的故事。这些可能就是多年以后我们会提到的,“失落的历史,失落的文化”。
 


分享按钮>>明湖广副使、户部左侍郎侯纶
>>临沂养殖鲁西南优良品种肉牛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