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必高-----南宋武状元

    中华倪杨氏网 2011年9月14日 倪杨元明


我们诸暨历来以“崇文尚武”而自豪,遗憾的是,在诸暨的地方志上,从未有诸暨出过状元的记载。然而近年来一些家谱资料和墓志铭的发现,填补了这个空白,证实了诸暨在南宋时期曾经出过一位武状元,他的名字叫杨必高。


近年来,随着民间修谱活动的复兴,一大批劫后余生的老家谱在雪藏多年之后被逐渐公之于世。这其中有《暨阳徐坞杨氏宗谱》、《暨阳(高岭霞)杨氏宗谱》、《暨阳城南倪杨氏宗谱》、《暨阳十都杨氏宗谱》、《诸暨概浦杨氏宗谱》、《暨阳泄溪杨氏宗谱》、《暨阳长塘杨氏宗谱》、《暨阳灵山杨氏宗谱》共八种家谱统属于诸暨的一个庞大的宗族——倪杨氏。这个宗族的先祖叫倪炤,仕宋为龙图阁学士,因为与王安石论新法不合,被流放新州,他的小儿子倪顺还是婴儿,藏在外祖父杨家,后来被仇人发觉,刚好外祖母孟氏也生了个小儿子和倪顺差不多大,为了不让忠良绝后,孟氏便把自己的小儿子交出去顶替,而保全了外孙。倪顺长大后,就改姓为杨,后来中了进士,历官韶阳主簿、侍御史等,卒后归葬于徐坞杨杉树湾。他的后人也世代以杨为姓,分布于应店街、次坞和城南的数十个村子,而杨顺则被后人尊为诸暨倪杨氏的始祖。
杨必高即为杨顺的玄孙,据家谱行传记载:万二公讳必高,又名高,字伯昂,由进士授南雄知府,合葬兆坞。配傅氏,封孺人,生五子:应元、应宣、应发、应辰、应昌。这其中《概浦谱》、《泄溪谱》、《长塘谱》又共同记载了杨必高的一篇墓志:


○宋故中宪大夫南雄府知府赐进士出身原任高州广右经略先君万二公墓志
杨氏为宝婺家派居越之暨者,甫百有余年耳。高祖迪功郎,所笔谱系甚详。曾祖松年公。祖千三公,故秉义郎,生子男七人。先君居长,讳必高,字伯昂,生于淳熙甲辰四月初二日丑时。先君性恬淡,仪峻整,约己谨言,坐立严重可惮,承顺先大父,无少忤。每以事亲日长为喜,诸弟咸化而恭,至于待人接物尤和易,无乖戾气,自幼力学,寝食不忘。叔祖师锐千十二公学孙吴书,师友讲习,相与为资。叔祖既登丁丑第,先君继于庚辰入右庠,季试屡居前列。及宝庆丙戌,试南宫为首选属,皇上谅阴,以廷魁例赐第。初筮殿司从戎,寻转武翼郎。及四考,丁祖母艰,服阕,除閤门舍人,膺面对言,救褚防边事,称旨特发差高州、广右经略。维时,徐公清叟剡于朝,檄守南雄,奉命将行,先祖讣至,即日就道,抵家服丧。甫半载,以哀毁成疾,卒乃淳佑辛丑四月廿三日也。妣傅氏,讳妙静,封孺人,生淳熙辛亥六月初一日,笄年归我先君,毕力内助,孝舅姑,恩族党,和妯娌,内外无间言,诸孤既失所怙,惟恃有慈母在。忽患风湿症年余,竟以是疾终淳佑己酉九月廿九日也。彼苍者天,曾不十年,既夺我父,又夺我母,不祸其身,而祸其亲,呜呼痛哉!考生五男:长应元,国学侍省内舍平奏进士,娶章氏;次应宣,娶傅氏;次应发,国学进士,早世;次应辰,拟授承信郎,娶刘氏;次应昌,未娶。一女适玉牒赵与彭。孙女一,尚幼。庐右有兆坞,先君在日,每登眺,则曰:“吾滕室必在是”。 先君死之冬,将负土母营于强奴侵扰,欲图别卜。则违先志。于是诸孤泣告于母,曰:“势不获己,姑附于龙窝祖茔之侧偏”。未决,及有司葬者乃妥。经数年得直,而俭岁继之,拟涓今十一月丁酉徙葬于此。谁谓先妣之丧继之耶。呜呼痛哉!千载之后,陵谷变迁,不可无志,爰泣血志其岁月纳诸圹中,先君居官大节,则有判府宝谟焦公炳炎所笔。
子应元兆一谨志


这篇墓志为杨必高长子杨应元所作,其中的“及宝庆丙戌,试南宫为首选属,皇上谅阴,以廷魁例赐第。”一语明确了他是宝庆丙戌的状元。那么这个记载是否可靠呢?2008年3月,在杨氏祖坟地兆坞出土了杨应元的墓志:


昔宝谟焦公炳炎志我祖考墓曰:“皎皎于东方者,古夫概之杨也。”信矣哉!概之地灵,以伦魁擢第,青紫相辉,自吾家始。祖考状元知郡必高,娶傅氏,封安人,嘉泰甲子七月望后之一日生我先考讳应元,字景善,以介川自号。貌清古,体修癯,性简直,攻典谟训诰,兼悦孙吴。端平甲午,祖考登朱荜,子侄该胄牒,仝升国学者五人,而先考预焉。月书季考,有圜璧声,岂意家多难,辛丑丁祖考忧,外侮侵攘,讼甫直,己酉丁祖妣忧,永怀怙恃,杜门读礼,同志勉其扬名显亲。癸丑试南宫,中选对,荣赐第四名进士。初◎◎◎◎滨西湖,一堤万柳、十里六桥间,小艇出,此乐何极!同僚殁而无以为殓,殓而无以为丧,◎周之至书九。考归,仍一寒耳。司业常公挺、少监吴公坚、检详赵公必普举亲民,授武冈军武冈县令。万山底接壤谿峒,往往为者鲜克终。丙寅领县事,不容吏奸,不畏强御,不秋豪扰于民,以“道理最大,条法无私。”八字户晓,期于易剑而牛。俗好斗,大囚案牍,三年凡十,如心迈种德,狱成而谳,咸中有庆,眼下现阴骘文之语:“贤牧”,触所见而发也。将解组,紫阳乡婆婆鬼啸聚滋炽,既不可以文谕,又不可以武胁。招乡之众,响者与之言道:“爱素宽误,兹蠢蠢挟妖澒洞,令去即安”。斯言一出,翻然悔艾,按堵如故。绣使张公性之、黉堂杨公巽、牟公巘、监州公孙止列剡于朝。循资合召,试閤职,七司法创,调殿司幕掾。沮抑之甚,问钧已得倅阙,天夙海立,息影山林,朔望课贝叶,结香火缘,余日修《近民录》及修《湖山杂具》诗稿外,癖览《通鉴》彻卷。廼癸巳之正月,谓中行曰:“《通鉴》载古治乱,只是一个天理人欲,汝知之乎?”中行承教,思所以纂其要领。迨二月,感脏腑微恙,药勿效,卧枕七日,言诀:“吾年视诸先世,吾独耄耄而死,死而◎◎何憾,但一生迂回,田薄庐弊,汝识时务者保守,罔有攸坠。”呜呼痛哉!先考享年九十,癸巳二月二十八日终正寝。先妣章氏,封孺人,生三男:长中行,次中孚、中本出继两叔之后,一女适宣桂发,俱亡矣。孙男晞圣、晞严习儒,孙女似娘,尚幼。宅兆家西赐琅山之原,取乙未十一月二十七日丁酉,忍死襄奉,欲乞铭。鸿硕蹙蹙靡所骋,姑叙岁月纳诸窆云。孤哀子 中行泣血谨志


这篇墓志是杨应元的长子中行所作,作为出土文物,其真实性是不容置疑的,这其中“祖考状元知郡必高”一语也明确记载杨必高的状元身份,况且祖孙间隔时间并非久远,作为孙子的杨中行是绝不可能为祖父杨必高伪造一个状元身份的。另据《乾隆诸暨县志•卷十九•缙绅》载:宋,杨高,高州知州。既然是状元,为什么家谱行传和县志都失载呢?让我们来看一份南宋的史料:


《梦粱录•卷十七•武举状元》(南宋吴自牧著)载:高宗朝中兴南渡,志不载武举姓氏,自于孝庙朝以后,俱可考之。淳熙八年,江伯虎。十一年,林。十四年,黄褒然。光庙朝,绍熙元年,厉仲祥。四年,林管。宁庙朝,庆元二年,周虎。五年,陈良彪。嘉泰二年,叶。开禧元年,郑公侃。嘉定元年,周师(杭人)。四年,林泌浃。七年,刘必方(杭人)。十年,朱嗣宗。十三年,陈正大。十六年,杜幼节。理庙朝,宝庆二年,杨必高(杭人)。嘉熙二年,刘必成。淳元年,赵国华。四年,项桂发。七年,张梦飞。十年,陈亿子。宝元年,程鸣凤。四年,章宗德。开庆元年,朱应举。景定三年,俞葵。度庙朝,咸淳元年,王国。四年,俞仲鳌。


原来杨必高中的是武状元,有宋一代,重文轻武,武状元并不为世人所重。尤其到了南宋,武状元的荣耀和文状元相比,是不可同日而语的,正史里面连名字都懒得为他们记上一个。再加上《梦粱录》里面杨必高的籍贯错误地记载成杭州,以至于诸暨县志失载。而家谱也因为历史上遭遇战乱破坏,再加上杨必高的仕途也并不十分显赫,后人逐渐忘记了祖先的武状元身份,以至于行传失载。


杨必高的祖先连续七代居住在诸暨,他的直系后代至今生活在诸暨应店街镇的长塘头和小马坞两个村子。他的墓地在诸暨应店街镇兆坞,方圆两公里范围内,分布着十多个倪杨氏的村落,而整个诸暨的倪杨氏人口多达15000人。据此,我们可以认定杨必高是诸暨迄今发现的唯一的武状元。


杨必高能考中武状元或许有着一定的家学渊源。他的高祖杨顺,便是“力学皆优”之人。他的叔父杨钦,传列《乾隆诸暨县志•卷二十二•忠节》,谱称他“天姿英特,膂力过人,泛滥图史,旁及孙吴兵法,进士出身,官授武义大夫,职任司法参军。”一生的经历都和军队有关,很可能是武进士。另一叔父杨师锐“幼通典谟训诰誓命之书,长习攻守奇正孙吴兵法,中选朱嗣宗榜甲科登第,出身授承节郎。”明确记载为武进士。堂叔杨论,授保义郎,任武库令,也是武官。另一堂叔杨谊,据家谱记载,便是南宋“端平入洛”事件中在洛阳城东遭蒙古军伏击的那位将领。堂侄杨贤,传列《乾隆诸暨县志•卷二十四•武功》,官至定江军节度使,卒赠中山郡王。倪杨氏在宋代除了众多的文武官员以外,还累世和宗室联姻。在这样一个名门望族中产生一个武状元,也就不足为奇了。
 


分享按钮>>倪盈------浦阳倪氏大始祖
>>杨应元-----南宋武冈县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