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官”姓漫谈(作者:杜建成)

    中华上官氏网 2009年6月6日 杜建成


                                                       “上官”姓漫谈 

                                                                  杜建成

     中华民族有历史悠久的传统文化。5000年的姓氏文化博大精深。正史、方志、谱牒是华夏文化的三大载体。廿五史及各地方志书中涉及姓氏者颇多,而谱牒更是以姓氏为基础构建而成。做为华夏姓氏之一的“上官”氏,过去研究者很少,近人则有不少发现,弄清楚了许多问题,但总体来说因姓氏规模不大、其姓氏之谜团是不少,笔者就自己掌握的史料,略谈一二。

                                                                 一、“上官”姓的族源

   “上官”姓源于周代的楚国公族。要想搞清“上官”姓的族源,则要搞清楚国的族源。这个问题也很复杂,学者研究分歧较多,有多种说法。
     第一种为华夏说。
    “史记”司马迁说:“楚之公族出自帝颛顼高阳”。(“史记”卷四十“楚世家”),其世系为:黄帝—昌意—颛顼—称—卷章—吴回(为祝融)—陆终—季连。季连之后裔鬻熊—熊丽—熊狂—绎。三世至熊绎,封于“楚蛮”,子男子田。楚灵五十一年。楚王说:“昔我皇祖,伯父昆吾……”昆吾为陆终之子,季连之兄。(“史记”卷四十,“楚世家”)则楚之族源为华夏族,于史有证。楚之公族,另有屈姓,屈原“离骚”中说:“帝高阳之苗裔”也可佐证。但其他方面证据则少。
     第二种为土著说。
    《史记.楚世家》楚武王五十七年,楚曰:“我蛮夷也”。楚成王元年,周王对之说:“镇,原南方夷越之地,灭侵中国”。则楚地长江中下游,其文化灿烂,独成序列,近现代考古发现可证。但所谓“苗蛮”也是就地域而言,不能完全说明文化发展中没有华夏人的迁入。 
     第三种为东夷说。 
     以颛顼出生地和葬地近东方,就以楚人为东夷族。郭沫若,胡原宣等学者持此说。 
     第四种为西方民族说。
     学者姜亮夫认为楚人出自昆仑山区之民族。岑仲勉认为楚人源自西亚之半地区也。
     三、四说法仅为一说,比之一、二说更欠史证。
     第五,为民族融合法。
     学者张正明、王建洽等。或说楚先民是由华夏高阳氏一支南下与土著人融合。或说华夏族陆终氏与南方之鬼才妹女结合等,均说明楚先民为颛顼之后迁南方与当地人通婚形成后来的楚人。因为,周代至先秦有“同姓而婚,其类不昌”之说。颛顼后人迁荆蛮之地,必然也有可能与当地土著人通婚。相比之前几种说法,第五种最可靠。因上官氏源自楚国公族,楚国之族源亦即上官氏的族源。

                                                 二、上官氏的姓与图腾

    “上官”为复姓,在古则应称氏。因其为楚国公族,楚之姓即为上官氏之姓。
     姓为标志家庭系统的符号,原自原始社会的母系氏族时期。“氏”是姓的衍生,起源于父系氏族社会。  “姓”百世而不变,氏则数世一变。姓用于别婚姻,氏以明贵贱,姓是远族氏族的族号,氏是姓所衍生的支系名称。姓氏并非同一概念,战国以降,二者才混为一族。
     宋氏郑樵《通志·氏族略》中说:“三代以后,姓氏合二为一,皆所以别婚姻,而以地望明贵贱。”楚国的姓为芈,音mi,《史记.楚世家》中始以楚子熊绎,这个字很怪,很少见。其义难明,因楚国做为周王的诸侯国,是要进贡于周王的,有学者认为“芈”就是进贡于天子的一种植物茅草,用于大礼中荐酒。《史记,齐太公世家》中,齐桓公卅年春,齐桓公伐楚,言“楚贡包茅不入,王祭不具,是以来责”,有人认为“芈”就是“包茅”。《左传.鲁僖公四年》,管仲责楚“王祭不大供,无以缩酒”。就是说天子在祭祀中要将酒倒在“茅上”,使酒渗下,好象是神喝了一样,这种“茅”要楚国才能贡,可见不是一般的茅草。有人认为是占卜用的蓍草。学者魏昌在《楚国史》中引《史记索隐》和《说文解字》说“芈”为羊叫声,进而又说楚族的图腾可能是羊。到底“芈”的本意是什么,尚无定见。“图腾”一词源自北美,是“toten”的音译,意为“超自然保护神及其亲族”。一般指“图腾”指一种宗族徽号,民族名称,在古老的民族中,给予“图腾”以至高无上的崇拜。楚的“图腾”是什么呢?楚是位于南方的一个第五等爵位的子爵国,此处荒蛮,其文化形态与中原各国差异很大,具有很大的独立性,其民族的“图腾”为鸟类。这基本上在学术界已无争议。但具体为什么鸟,尚有分歧。一般根据,现今在楚之故地考古发掘中出现许多凤鸟图案,认为楚的“图腾”就是凤鸟。
     图腾与姓氏至关紧密,许多姓源于图腾,闻一多先生曾撰文论证姒姓。子姓、姬姓等与图腾的关系。而上官氏为芈姓中后起另立氏,当没有单独图腾,其图腾当是楚国的图腾——凤鸟。

                                                                   三、上官氏的来由

     楚国最早活动于荆山(今湖北南漳县西)都丹阳。战国时拓地千里而成为大国。楚国的公族昭、屈、景为杰出代表,庶族以熊、鄂、罗、龚、督、申为代表(除了上述华夏族的“芈”的姓氏外,还有巴蛮七姓和巴南六姓,不再详说),而“上官”氏则为楚国公族的氏,学术界已成定留论。然而“上官”一氏的名称如何来的,却有两种说法:
     第一种说法以官职为氏。夏商周三代皆实行贵族官位世袭制,即所谓“世卿世禄”制度。上官氏先祖世官上官大夫,其后代以先辈职官为氏,所谓的“官有世功、则有官族”,“上官”为官职的名称。“上官大夫”职掌什么呢?周代贵族分天子—诸侯—卿—大夫—士五级。楚国的职官与中原有别,最难解释。《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中说屈原曾位三闾大夫,掌楚之公族昭、景、屈以齐宗族。又说,屈原任左徒。“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按遇宾客,应对诸侯”,可见职权不些 下面又说“上官大夫与之同列”。则“上官大夫”一职也很重要,其职掌是什么?我个人估计是一种管理楚王朝中高级官员的官,类似于后来的吏部和现今的组织部什么的。否则,也不是以与官职重要的屈原同争以至千宠。我个人的认识是否妥当,尚待大家进一步改证。
     第二种说法,以采邑为氏。采邑就是周氏贵族们(卿士夫)被天子或诸侯所封的封地。上官氏祖先被封于上官邑,其后代便以封地为氏。这样“上官”成为地名(相当于现代的县),“上官邑”在什么地方呢?有有人认为是今河南滑县东南一带。滑县地在今河南省濮阳辖境,春秋时为宋卫之地,战国时为赵国之地,似乎楚国的采邑不能临近黄河,更不能达到豫北。因此这一说法值得怀疑。还有人认为,上官邑就是陕西之上邽,今甘肃天水、渭源一带,这更是荒唐,楚国的采邑怎么能在当时的秦国境内呢?显然更无可能性。因此上官如果是邑名,这个邑名就大值得研究了,因为这关 系到上官姓氏的来源,不搞清这一问题,上官姓氏文化研究便面临着不可克服的巨大困难了。
    综上所述,上官氏有以上上官大夫之官职命名和以上官邑命名两说,前者见正史,后者见家谱,很难取舍,如果,真如有所肯定的话,我倾向于第一种说法。
    上官氏的得姓之祖也有疑点。牒谱学兴起后,一般认为是楚王之子子兰为上官大夫,后代以官职命氏,但子兰在《史记》中司马迁认为是楚怀王稚子(也就是小儿子),但襄王登基后,曾任楚王令尹(相当于别国的国相之职)。上官氏谱牒中也承认子兰为命氏之祖,但却认为子兰为楚庄王之子。子兰究竟是哪个楚王之子,尚待论证。
     有人以《史记》中子兰任令尹。周氏又是世卿世禄制度,又认为子兰没有任过上官大夫,楚怀王被被囚,怀王长子登基,其少子由上官大夫改任令尹,事出突发,也有可能。
     另一种说法,认为上官大夫就是靳尚,这疑点更大,早为古之谱牒所弃。

                                                        四、上官氏的姓氏文化特点

     首先,上官的家族源流单一,血统纯正。上官氏自得姓后,秦代作为楚国贵族被秦所监视,上官氏是楚国公族,部分族人可能已随楚公族被迫迁至关中。汉朝建立后,汉高祖又以地方豪族实关中,上官氏又被迁往陇西上邽。中国的各族人被统治阶级迁移的历史都是血泪史,从明代洪洞县移民留下“解手”一词,就可见一斑。上官氏虽被迫背井离乡。但族人发奋图强,很快在天水成为望族。上官桀随贰师将军李广利征西域,立下赫赫战功。被封为左将军,可见《汉书.李广利传》,因上官桀在《汉书》中没有传,后人仅凭《汉书.上官皇后传》中有上官桀以谄媚邀宠一事,就认定上官桀是因此被封的。其实也并非主要原因,上官桀本人确实是有功于国的。唐代陕郡人上官仪,诗创“上官体”,官居西台侍郎同中书门下三品,不论官位、人品还是诗作都望重一时。唐末以后,上官氏又多南迁,后来上官氏在福建邵武等地又发扬广大了。
     但是,上官氏自子兰得姓后,在汉代上官安因与霍光等争权,以“谋反”被灭门。其实争权争利是上官安之短,但其女贵为皇后,他也不至于“谋反”,上官安灭门后,上官氏家族遭到了沉重打击。
     唐代上官仪完全靠自己的才学,才从平民中脱颖而出,再次成为显贵。但因妨碍武则天掌权而又被诬以“谋反”,自己与长子庭芝被害,上官氏又遭二次奇祸。所幸的是上官仪次子庭璋一脉独存。从《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中可看到。这也显示出当时并没有像汉代霍光处理上官安事件一样,将其家灭门。侧面看出作为武则天作为一代杰出政治家的独特之处。
      上官氏受姓于楚王之子,遭汉、唐两代奇祸,所以氏族人口发展缓慢,可能有上官氏改姓其他姓氏的原因,但总体上说发展规模有限。有资料说,现今全国仅26万人,约占全国总人口的0.02%。我查了袁义达先生的全国姓氏排名,全国常用姓氏近3000个,而前100大姓就占全国人口的97%,前三百姓中没有一个复姓。可以肯定的说,上官姓人数虽少,但源流单一、血统纯正,没有其他姓改冒而入的。
     上官氏因为在天水最先成为望族,古人就以上官氏成为望族显贵的天水郡作为上官氏的郡望。郡望是古代门阀制度兴起后,用来区别姓氏、宗族的社会地位而定的。天水郡为上官氏的郡望,换句话说,也就是出自天水郡的上官氏在上官氏家族中社会地位最高。天水郡相当于今之甘肃省天水一带。
     旧时,许多姓氏还有“堂号”,“堂号”为姓氏某一支某一房的称号。宋代的上官怡,母患重病,相传他侍侯一月多未曾脱衣睡觉,母亡后,极尽哀,兄死后又养嫂抚孤,敬爱有加,人称其“既孝于亲,又友于兄弟”故上官怡一支的上官氏及堂号为“孝友堂”,显示出了先祖美德懿行。
     旧时,同姓家族多建祠堂,以聚族祭祀,现今虽不再有祠堂祭祀之礼,但祠堂的对联却也反映出富有中国特色的姓氏文化内涵。这些对联移史联,意在表彰先贤,显示宗族光荣历史,如上官氏的祠堂联为“望出天水,原自子兰”表明了上官氏的渊源。一联为“天水世泽、西台家声”显示出了上官氏的名人。还有联“上正下必顺、官清民自安”,上下联首字嵌“上官”二字,也很有意思。
      以上所读上官氏因资料有限,见证不够,言不及意感或谬论之处定然不少,敬请专家批评指正。

                                                                                                                 作者单位:河南省渑池县党史办公室


分享按钮>>浙江省临海市小芝包姓改回祖姓上官氏
>>上官家族居住地分布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