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上官”与“官”姓

    中华上官氏网 2009年6月11日 上官昌永


                                                             浅议“上官”与“官”姓
                                                                  福建长汀 上官昌永

上世纪中叶,我在一所高校就读时,遇到一位来自闽省永泰县的官姓同系同学G君。我高兴地对G君道:“我们俩是同宗本家”。可是G君却冷漠地答道:“你姓上官,我姓官,何来同宗本家之说?”我道:“据我所知,闽省的上官姓和官姓都是上官子兰,上官仪,上官偕的后代,堂号是天水堂。难道仁兄不以为然么?”G君一面茫然,无言以对,只是无奈地摇了摇头。我又道:“G君,你所知道的官姓之始祖和入闽祖是那位?是何堂号?请赐教?”G君只好实话实说道:“惭愧,惭愧,这方面,我一无所知,无可奉告。”我还是一本正经的向G君谈了上官姓和官姓的渊源,并希望他利用假期寻寻根。G君1965年春假返校后,兴致勃勃地来找我,道:“你说的一点不错。‘上官’和‘官’确实是同宗本家。”这时,两双手才紧紧地握在了一起,久久没有分开。假期里,G君东奔西走,访老人,查族谱,察祠堂,寻祖坟,终于基本弄清了自己的老祖宗姓上官,堂号是天水。就全国来说,如G君家乡的上官姓人,多年以来,“畏繁喜简”,省略了上字,而称单官者比比皆是。正如G君所言:“长此以往,许多姓上官者,不知己姓上官,而误为己姓单官矣,如此,上侮祖宗,下辱己身!岂不悲哉。”今G君及其家乡的单官姓人依法恢复了自己的上官姓。
上官子兰是上官氏始祖。子兰公祖姓芈,楚怀王稚子,聪慧贤能,王甚爱之。初为楚国公族上官大夫(治吏之官),封地上官邑。怀王赐子兰公及其裔以上官为姓。楚顷襄王时任楚国令尹(宰相)36年。上官为著名的《荆楚十八姓》之一。张王刘李等143个单姓和112个复姓都是从这十八姓衍生出来的。自上官姓出现至今已有2300多年的历史。上官氏血统纯正、单一。上官氏发祥于甘肃天水故曰天水堂、天水郡。
官姓的存在,这是不争的事实。官姓的源流复杂:1、有相当部分上官姓人“畏繁而就简”,省略了“上”字,而简化成了官姓。2、据《姓源》载,刘定公夏为官师,其后以官为姓。3、《左传》、《姓苑》载,官,布世功,邑亦如之,古人以官命姓,故有官姓。4、据某《官氏族谱》载,唐末,山西解良人叫关膺的,为避黄巾军,改姓官,其后以官为姓。5、据说某《官氏族谱》载,官氏乃唐叔晋公之后。6、新疆锡伯族人官加,满族人官文、官保,其后是否姓官,无考。7、其他,待考。
以上第一种情形产生的官姓人占了官姓人口的绝大部分。经查,官姓的名人,除了官加、官文、官保等三人外,如福建的官献瑶、官崇、官谦、官寅、官荣、官希稷,陕西的官秉忠,山东的官廉,河南的官宗礼、安徽的官俊亭等都是上官子兰、上官仪、上官偕的后裔。
一部分上官姓人简化为官姓的原因,主要的是人们的“畏繁而喜简”和“从众”心理作用的结果。
汉民族创姓以来,单字姓的数量大大超过双字姓的数量。单字姓与双字姓并存,单字名与双字名并存。单字姓与双字名、单字姓与单字名,高度简明,一目了然,听之顺耳,易说、易写、易记。相比较,双字姓和双字名组合的姓名,取得好的,读起来抑扬顿挫,悦耳动听。如果名起得拗口的,则难读、难听、难写、难记。
在“畏繁而喜简”和“从众”心理的作用下,有些双字姓就简化出了单字姓,如“欧阳”简化出了“欧”和“阳””,“夏侯”简化出了“夏”和“侯”等等。从《荆楚十八姓》衍生出来的112个复姓绝大部分简化成了单字姓。作为著名的“荆楚十八姓”之一的“上官”姓,也不能不受到一定的影响。
初,上官氏人认为“上官”受赐于先王老祖,有如“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故,从战国到南宋,我们的老祖宗罕见有简化“上官”姓的。老祖宗们为了与简化姓名的潮流接轨,纷纷取单字名。这样上官姓与单字名组合的姓名就与单字姓和双字名组合的姓名的模式基本一致了。
在姓名的衍化进程中,单字姓与单字名组合的姓名逐渐成为一种时尚时,上官姓人要再与时尚“接”轨,名已无法再简,一些上官氏人认为上官和官都是官,简化上字,无伤“上官”姓的本质。于是上官姓人中出现了大量的简化了“上”字的“官姓”人。这种情形尤以明清以来最为盛行。
这些简化了“上”字的“官姓”人,大多不忘自己的老祖宗,在他们的族谱里都不忘写上自己的先祖姓上官,在祠堂和家中的厅堂里贴着“天水堂上官氏一脉宗亲之神位”。在各种不同的场合,时而称自己姓上官,时而称姓官。而对他姓人士,称呼自己“小官”、“老官”或“上官”时,都有呼必应,均予认可。
沧桑巨变,时过境迁,久而久之,有部分简化了上字的官姓人,一时无法弄清自己的老祖是姓“上官”,还是姓“官”的人是有的。我们相信,通过他们自身的努力和众宗亲的帮助,迷茫是暂时的。
从初识字起,我发现故乡上官姓人或其他姓人在称呼、书写上官姓人的姓氏时,有很大的随意性。有称“上官”,也有称“官”;有写“上官”、也有写“官”,还有将上官二字合并组合成一个独特字的(即在官字宝盖上点右侧加一短横,读“上官”两音。这是上官姓人独创独用的“一字二读”的特殊字)。那时,称“官”姓者,大大超过称“上官”姓者。他姓者却没有此种现象。
对此我们很困惑。问年长者,不知所云(大多文盲)。请教老师,答曰:“‘上官’是复姓,由两个以上的字组成的姓叫复姓。‘官’是‘上官’的简写。上官是官,官也是上官,上官与官同祖同宗。”听了这一席话,我们既懂又不全懂。“上官是官“,不错。“官是上官”就难说了。
多识些字后,我们已经认得祠堂的神主牌上的字了。上面赫然写着:“天水堂上官氏一脉宗亲之神位”。知道了我们的老祖宗是姓上官的。 在报考初中时,老师又特别慎重的叮嘱我们:一定要将自己的姓氏写完整,一律写“上官”。我们所就读的小学是民国末期创办的,那时以来,在该校毕业的上官氏学生的姓,就再没有简化成单官的了。 因姓上官的不多,我们在各级学校就读时,以至参加工作之后,老师、同学、同事,一律称呼我们“上官”,难得有称我们名字的。在外求学时,同系同级有一姓“欧阳”的同学,我们很快成了好朋友。师生对我们也很关爱,无形中“上官”、“欧阳”成了标杆。她约束、诱导、激励着我们。我们都没有给自己的复姓家族丢过脸。《百家姓》和现实中的“欧阳上官”,在此成了一道不可或缺的风景线。
几十年过去了,故乡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上官氏对自己姓氏的称谓,在《身份证》上都已一律称“上官”。但在日常生活中,绝大多数的宗亲和他姓人,还是坚持“上官”与“官”通用,且称“官”为多。可见,“畏繁喜简”的影响力是多么的大。只有那些外出求学、工作、经商,从事百业者,才正正经经,大大方方,完完整整地称谓自己姓上官。
《荆楚十八姓》中的112个复姓,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因各种复杂的原因大多演化成了单姓。唯独上官氏虽经汉唐二起二落,既有风光无限也有血雨腥风,但“上官”姓因其声、形、意具佳的独特魅力和深厚的人文底蕴而源远流长,长盛不衰。到两宋时期,上官氏已经是根深叶茂,声名远扬,单闽省在朝为官者就有数百人之多。宋朝官方编写的《百家姓》,把上官安排在数十个复姓中的第二位。百家姓上另一个与官相组合的复姓是亓官。据《姓氏探源》载:亓官,“亓与笄同,掌笄官之后”是春秋战国时专管笄礼的官。笄礼是当人15岁时,在头发上插“笄”的仪式,作为少年正式转为成年人的标志。亓官是个不重要的小官,其后从春秋到宋代也没出什么名人,但在“百家姓”上却占了一席之地。可见《百家姓》对全国的姓氏是收集得很全面的。而此时的所谓单官却书上无姓。 这里至少可说明二个问题:1、从战国到宋、上官姓人虽也“畏繁而喜简”但对自己的姓是很严肃慎重的,要简化就只能简化名字。故这段时期上官氏人取单字名的非常之多。而省略上字称单官姓者不能说没有,但是微乎其微。2、刘定公夏和唐叔晋公之后在全国还杳无声息,故在《百家姓》中不见单官的存在。明朝朱元璋登基后的改姓运动中,“亓官”也被省文简化成了“亓氏”而没有改成“官”姓,其主要原因是在改姓运动中已经有了大量的上官氏人省略了“上”字,而称“官”。这种由上官简化为官姓的人构成了如今“官姓”的主体。
上官姓(含官姓)人,饱经战乱,含辛茹苦,披荆斩棘,展转迁徙,在经历数十年,数百年后,除了少数人族谱保存完好的以外,多数人的谱均已遗失殆尽,这样就有一部分人有如成了无源之水,无根之木。查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有关姓氏书籍和辞书,几乎没有将“官”注释为姓的。只是到了八、九十年代才出现将“官”列为姓氏的著述。许多宗亲说:“上官与官是同宗本家”此话基本正确;说“上官氏人与绝大部分的官氏人是同宗本家”此话则完全正确。
近些年来,有官姓人在百度上撰写“官姓”词条,声称官姓老祖是:一曰刘定公夏,(另有刘定之一说);二曰唐叔晋公;三曰关膺。 众所周知,自明初朱元璋登基后的改姓运动以来,大量的上官姓人畏繁就简,省略了“上”字,涌现了众多的“官姓”人,这些人构成了官姓人的主体。准确的说,上官子兰既是上官姓人的老祖,也是天水郡官姓人的老祖之一。 但是“官姓”词条的撰写人却闭目塞听,充耳不闻,无视这一铁的事实。某些人坚持要将官与上官相切割的言行,是很值得天水郡上官子兰公的后裔们警醒和深思的。“官姓”词条的疑窦是明显的:一、刘定公夏、刘定之的后裔为何不姓刘,而改姓了官?唐叔的后裔为何不姓唐而改姓了官?词条不能自圆其说。二、关膺改姓官亦非常可疑。关膺是唐末的小小百姓,与黄巢义军并无深仇大恨,改姓为何?当时福建宁化确有不少由上官姓简化为官姓的人居住,但还没有形成名门望族。倒是黄、赖、卢、李等都是大姓旺族。关膺为何改姓了小姓弱族的官姓,而没有改姓其他大姓旺族的姓?为什么当地的府、县志对此没有任何记载,既找不到一个关膺的后裔,也不存在一丝民间的传说?
官姓上世纪80年代,在宁化石壁村兴建了气势恢宏的《客家百姓宗祠》,以纪念北方南迁的百姓祖宗。祠堂内供奉着包括上官姓在内的一百多个姓氏祖宗的牌位。唯独没有“官姓”祖宗的牌位。这是因为人们清楚的知道闽省各县的官姓都是清一色的天水郡上官姓的简写,故不分立上官姓和“官姓”两个牌位。 “官姓”词条的作者,为了证明东阳郡官姓“源远流长”、“人才辈出”,竟然张冠李戴,移花接木地将众多由天水郡上官姓简化而来的历代官姓名人,统统说成是东阳郡官姓名人。如明代的闽省长汀名人清官官谦是笔者的叔祖公;明代平度名人廉吏官廉是民国名将上官云相的伯祖公,清代闽省安溪的名吏官献瑶明明是上官偕的后裔,都被“官姓”词条的作者收归为东阳郡官姓的名人,实在匪夷所思,令人贻笑大方。
“官姓”词条的作者某官姓人写道:“官姓确切得姓,古人即含混不清”。古人含混不清,可谅解,今天《官姓》作者还含混不清就不该了。
上官子兰公是被作者排除在官姓始祖之外的。全国众多的上官姓人去繁就简,省略了上字而简称官姓的事实,是客观存在。是任何人都忽视不了,否认不了的。
根据现有的资料,官姓的存在是个不争的事实。官姓人大致可分两系:
一是天水郡之官系。 二是东阳郡中山郡和关膺之官系。
天水郡之官系是由上官姓人省略上字简化而来的官姓,其始祖与上官姓始祖相同,都尊战国时期楚国令尹上官子兰公为始祖。天水郡官氏人口众多,大陆、港、澳、台,海内外均有分布。该系人口占了官氏人口的绝大部分,构成了官姓人口的主体。
东阳郡中山郡和关膺之官系可分若干分支:
 (一)是刘定公夏支(也称刘定之分支),凡是尊刘定之为始祖的官姓都属该分支。
 (二)是唐叔晋公之支,凡是尊唐叔晋公为始祖的官姓均属该分支。
 (三)是关膺分支,凡是尊关膺为始祖的官姓均属该分支。
 (四)是官加、官文之支,凡是尊清代锡伯人官加,满人官文为始祖的都属该分支。该系虽分支不少,但人口稀少,分布面非常有限。
 官姓的存在是不争的事实。我在《浅议》文中多次说过:“官姓的存在是不争的事实”。“事实”,就是客观实在。“不争”,就是没有必要争论。客观事实是:一、上官氏族的发展史上,曾两次遭政治陷害,惨遭毁灭性的杀戮。许多上官姓人为躲避政治追杀,纷纷改姓没名。其中多数是上官改官姓。二、更多的是上官姓人去繁就简省略“上”字,而衍生出官姓。三、“官姓家族”网站中还有尊唐叔(唐叔虞、唐叔晋公)为祖之官姓;尊刘定公夏(刘定之、刘定)为祖之官姓;尊关膺为祖之官姓;还有尊其他人为祖之官姓。无论长城内外、还是大江南北之官姓人,均以前一、二两种情形为多,大都尊上官子兰为始祖,以天水为郡。他们既构成了官姓人的主体,又是上官家族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这是不可否认的客观实在。
我们与某些人的辩论,并非争论官姓的有无。辩论的焦点是:官姓中的绝大部分人与上官姓人是否同宗共祖。对此,上官姓人和绝大多数的官姓人自古以来一直持肯定的观点。有人多次曰:“你们福建的族谱不是也承认东阳郡官氏的存在吗?”不错,我们福建宁化、清流、长汀诸县的清末民初修订的上官氏族谱都有这样一段活:“上官,楚之名邑也。天水,子兰之后裔所居也。因以邑为氏,以居为郡。此则天水郡上官氏开源之始祖也。岂东阳郡单官氏者之所能混乎?”
综观全文,此段话至少可作如下解读:一、上官氏是复姓,其始祖是战国时期楚国令尹——上官子兰。二、上官氏成为名门望族的发祥地是甘肃天水。三、尽管北宋《百家姓》中只有“上官”和“亓官”复姓,而没有“官”姓,但是“畏繁就简”是人之常情,明清以来从上官姓人中衍生出了大量的官姓人。三、当时应该出现了自称是“东阳郡单官”姓者。四、告戒福建宁化、清流、长汀等三县的省略了“上”字而称“官”姓的梓叔兄弟,不忘祖宗,牢记自己姓的“官”,是“天水郡上官之官”,而不是“东阳郡单官之官”,两者不能混同。五、认为凡官姓人都出自天水郡,都与上官姓人同宗共祖的观点是不准确的;认为凡官姓人都是出自东阳郡,跟上官氏族毫无关联,将两者完全割裂,是百分之百错误。六、全国绝大多数官姓人与上官姓人都是出自天水郡,同宗共祖;而不是所有的官姓人都与上官姓人都出自天水郡,同宗共祖。
天水郡上官姓和官姓的存在及东阳郡官姓的存在,都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实在。我们尊重历史、尊重客观,尊重现实。
由上官氏所衍生的官姓,其始祖是楚之上官子兰。上官氏衍生众多的官姓人,其因虽多,但主要有两条:一、上官氏第8世叔祖上官揆家族,受其堂兄上官杰莫须有的“谋反”大案牵连,被霍光把持的西汉政权斥藉。其家人及裔或被杀,或逃亡、或改姓官、管、上、尚、严、包、刘 等姓——这是在封建政治高压下被迫改姓。二、上官姓之改为官姓,更多的是在畏繁就简和从众心理的作用下,一种自然的潜移默化的行为结果。
闽省许多乡村的上官及官姓人,将“上官”姓和“官”姓相等同。他们在不同的时间和地点,时而称姓“官”,时而称姓“上官”。 长久以来,这里存在一种有趣的现象:同祖同支同系甚至同一家庭的宗亲叔伯兄弟,有的称上官姓,有的称官姓;上官姓者可称官姓,官姓者也可称上官姓。他们一同祭祖祠,祭扫祖墓。正因如此,人们说:“上官与官同宗共祖一家人”。
现在,许多官姓人已认识到保持自己姓氏的完整性的重要性,纷纷恢复复姓上官。M君曾问我:“官姓人除了尊子兰公为始祖的外,还有尊其他人为始祖的支派么?”我推荐他关注“上官家族网站”和“官姓家族”网站。
近年来,德高望重的M君,在家族事务上,做了两件“改弦易辙”“认祖归宗”的大事:一、给父母建了坟墓,墓碑上将其父的姓刻为上官。二、给三个孙子女申报户口,都称上官姓。有人问:“父子姓官,孙辈何姓上官?”M君哂曰:“吾本复姓上官,因图便捷,略上字久矣!虑千秋后,裔孙不喑源流,岂不悲哉!乃复上官”。M君所为,乃顺理成章之事,因其身处上流社会,其行为产生了较大效应,给官姓宗亲以启迪,以示范。
上官姓与官姓是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两个姓,两者不能割裂也不能等同。
一、两者之联系:
1、上官姓与主体官姓之共性:众所周知,历史与现实都充分证明:从上官姓中衍生出来的官姓人占了官姓人口的绝大部分,是官姓人口的主流,构成了官姓的主体,是上官姓的有机组成部分。(我们姑且将其称为“主体官姓人”。)上官姓人与主体官姓人存在着共性:源流单纯——同出于天水郡;共同的开姓始祖——楚国之令尹上官子兰;上官姓与主体官姓人是同宗共祖的一族人。两者之间的密切联系既是历史的,又是现实的,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普遍而客观的联系。
2、上官姓人与非主体官姓人之共性:两者都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理应互相尊重。
二、两者之区别:
1、上官姓与主体官姓的区别:上官姓是多字姓又称复姓;主体官姓是单字姓或称单姓,是两个不同的姓氏。
2、上官姓人、主体官姓人跟非主体官姓人的区别:(1)、源流不同:上官姓人、主体官姓人源流单纯,都尊楚国令尹上官子兰为始祖;非主流官姓人源流繁杂。 据“官姓网站”称:a、有尊刘定公夏(有称刘定、刘定之的)为始祖之官姓人;b、有尊唐叔晋公(有称唐叔、唐叔虞的)为始祖之官姓人;c、有尊唐末关膺为始祖之官姓人,d、有尊满人为始祖之官姓人。(2)、郡堂不同:上官姓与主体官姓的郡堂:天水郡(天水堂)。非主流官姓人郡堂:a、东阳郡;b、中山郡。
3、亲情观念不同:上官姓人主张密切上官姓与官姓之联系;少数非主体官姓人却主张将官姓与上官姓相切割。
从前面的分析中,我们已知道,官姓已经不再只是个单一源流的官姓,不再只是上官姓的简化和缩写,而是个多源流多支派相汇集的单字姓氏。正因如此,从上世纪中叶以来,越来越多的主体官姓人,在认祖归宗的潮流中,陆续恢复自己的祖姓上官,这是是顺理成章,情理中事。
(注:《浅》文中非主体官姓资料,均引自“官姓家族”网站,其中真伪无考,我们姑且当真。
有人在网上作了调查:将大姓望族和上官等复姓放在一起,以你最喜欢的姓氏为题,让网民投票。结果,上官姓名列魁首。上官姓人少名气大。单从字面上看,上官姓是“大”,是“高”。上,旧时指皇帝;官,指政、军中具有一定等级的公职人员。上官,古今皆指上级、高官。上官囊括了社会地位较高和最高者,似有“不够谦虚”之嫌,还有“树大招风”,“高处不胜寒”之感。这可能是一些上官姓人省略上字留而称单官的原因之一。认为上官姓人姓了上官就有失谦虚的观点,是一种望文生义的偏见;是风马牛不相及的牵强附会。正如马、牛、羊、苟、巫、无、卞、少等姓人中,不一定都是谦虚者,也可能有傲慢者一样;皇、王、侯、将、相、上官、司马、司徒、司空、司寇等以老祖官职为姓的人中,既有众多的谦逊者,也有极少数傲慢者。上官,在姓名中是个复姓符号,是老祖宗留下的精神文化遗产,是个区分氏族的标志。上官姓人要珍惜这份宝贵的精神文化遗产,不要落下上字或官字。不要给人留下“着实诨到家了,连自己姓什么都分不清”的印象。
公民有姓名权。官姓人恢复祖姓——上官,是应该的,可能的。如何恢复上官姓,可因地因地制宜,因人制宜:分散户,一般单人独户办理;集中住户多由所在村庄集中统一办理。如长汀县策武乡禾上田村官姓人,推举代表持族谱(家谱)和县上官氏理事会出具的证明,赴公安部门统一办理恢复上官姓的手续。宁化县泉上镇上官氏理事会统一打报告,将全乡的官姓人恢复上官姓。据说浙江某村的包姓人恢复上官姓也是这样做的。集体行动,既可降低公安部门的工作量,又可节约宗亲的办事时间。
有些官姓人阅历丰富,身份特殊,手续繁多,恢复上官姓难度较大的:一、可以向M君学习,从易到难,先把儿孙的户口的姓氏申报清楚,不要再将难题留给后人。二、要在家谱中将自己的姓氏源流写清楚,不要再给后裔留下难解之迷。
对上官姓人起名和改名的建议:
好姓名,好人生。吉名相伴,终身受益。上官姓是好姓,上官人是好人,好姓好人要配好名。上官姓人要起好名,需注意以下几点:
        一、最好起双字名。在百家姓知识未普及的今天,起单字名,容易被误认为你姓上,名官某;容易重名,不但与同辈重名,而且与长辈甚至与老祖辈重名。复姓起双字名重名的概率非常低。上官姓加上响亮的的双字名,抑扬顿挫的声调,犹如高山流水。在任何场合,我们的姓名都会第一时间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给你的生活、学习和工作带来方便;同时无形中我们会自觉或不自觉地,潜移默化地约束自己的不良倾向,而将自己的优良倾向不断推向新的阶段。鉴于当代中国重名给社会生活带来诸多不便;四字姓名重名概率低的状况,姓名学家曾几度大声疾呼:起名要起四字姓名。 
        二、要结合自己的生辰八字,木火土金水五行,根据易经的平衡原理,缺什么,补什么,什么过多,就抑什么。
        三、要注意笔划数的数理五行的吉凶,避免不吉的数理五行。
        四、名字的声、形、意均佳:(1)名字要响亮,注意平仄配制,声调要有起伏。上官姓起名的平仄有三种模式:仄平仄平,仄平平平,仄平平仄,仄平仄仄。以前两种模式为佳 ,后两种模式次之。(2)名字形状要易认、易读、好看、好写,不用生僻字。(3)名字含义要高雅。 (4)、小名(乳名)用重叠字,有亲切感;大名(正式名)用重叠字,会给人单调,呆板的感觉。
       五、要避免不雅的谐音。不雅谐音会产生绰号——会伤害人一辈子。
       六、要避免与长辈和祖辈重名。与长辈和祖辈重名,是对前辈、长者的不恭不敬;是智慧浅薄的表现。


分享按钮>>【安氏教授名人录】山东大学医学院副教授安勇
>>【安氏历史名人录】东兴楼的领东掌柜安树塘安耀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