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中华上官氏论坛、团结姓氏兄弟、振我家声、兴我中华!
中华万家姓 >> 中华上官氏论坛 >> 姓氏人物 >> 浏览主题 版主
 
 新闻公告   源流古迹   家谱分支   姓氏人物   姓氏企业   芳 名 录   姓氏取名  全部分类
  主 题: 上官仪: 已阅:2161 / 回复:8(楼主)

(公元608~664年待考),字游韶;陕州陕县人(今河南陕县)。著名唐朝诗人。

作者:122.195.232.* (2008/11/21 12:33:37)   回复此贴
  回复:上官仪: 第 1 楼

上官仪,一个与洛阳有着不解之缘的人,一个久居洛阳死于洛阳的人,最擅长的是写诗、写奏折,舞文弄墨,精于案牍。

他写诗,没有李白的名气大,达不到妇孺皆知的程度;他从政,没有长孙无忌的威望高,最后还落了个身首异处。即便如此,他仍是一个真诚的诗人,一个被政治出卖的诗人。他创下的“上官体”,对推动唐诗走向成熟,有着不可磨灭的功勋。他赤胆忠心辅佐唐太宗、唐高宗,为救皇帝脱离困境,不惜押上性命!

历史没有刻意地去记忆上官仪的生日,却记住了他的死。古往今来,有的人死得很壮烈,有的人死得很古怪,上官仪就是一个死得很古怪的人。所以,他的卒年,历史记得很清楚,他的生年,历史记得很模糊。


作者:122.195.232.* (2008/11/21 12:34:09)   回复此贴
  回复:上官仪: 第 2 楼

他生于公元608年前后,这正是隋炀帝杨广最丧心病狂的时候,在他的黑暗统治下,老百姓死的死,逃的逃,没有安生日子。上官仪的家乡在陕州,也就是今天的河南陕县,离洛阳不远,直接受隋炀帝淫威的辐射。

这样,上官仪的生存环境很糟糕。在他很小的时候,父亲就被人杀害了。好心人把上官仪藏到一座寺庙里,使他侥幸逃过了仇家的追杀。后来,李渊父子率领农民起义军推翻了隋朝,建立了唐朝,解放了上官仪的家乡,上官仪这才结束了东躲西藏的窝囊日子。

童年的苦难经历,磨砺了上官仪的意志,使他拥有同龄人难以企及的成熟和智慧。他重拾学业,用心苦读,没几年便可写出漂亮诗文。乡邻们都说,上官仪真是个才子!


作者:122.195.232.* (2008/11/21 12:34:47)   回复此贴
  回复:上官仪: 第 3 楼

才子在民间,而朝廷不知,是很遗憾的一件事情。上官仪不愿自己的才华被埋没,决定考官。唐贞观初年,唐太宗李世民执政,普通人要想当官,必须通过科举考试,进士及第者,才有当官的机会。发榜时,上官仪榜上有名,考了个全国第三名,进士及第!唐太宗皇帝御笔亲点,让他当了弘文馆直学士,上官仪在这个岗位上参与编修了《晋书》。

唐太宗很快又提拔上官仪当了机要“秘书”,专管校对皇帝的诗文。上官仪成了最年轻的侍臣。唐太宗特别喜欢这个年轻人,每次宴会群臣,都要让他作陪。此后步步高升,俸禄越领越多,官职越做越大,及至唐高宗李治即位时,他又连升三级,先任秘书少监,再任西台侍郎,最后当上了世人瞩目的宰相!


作者:122.195.232.* (2008/11/21 12:35:22)   回复此贴
  回复:上官仪: 第 4 楼

当上宰相的上官仪诗兴大发,经常写诗。他写得最多的,是洛阳城的黎明,是洛河边的美景。因为上官仪一生中最得意的黄金时光,大部分是在洛阳度过的。他钟情洛阳,实在是因为他与洛阳的缘分深,而这种缘分,又因他生命的句号画在了洛阳而加深了。

唐高宗是个典型的惧内,皇后武媚娘咳嗽一声,都吓得他半天不敢说话。这武媚娘就是后来的则天女皇。传说她用毒辣手段害死了唐高宗的前妻王皇后和萧淑妃。或许是做贼心虚,她夜夜梦见这俩人化作厉鬼向她索命。为了睡得安稳,她就劝唐高宗换个“办公地点”,把朝堂从长安搬到了东都洛阳。

上官仪身为当朝宰相,自然也跟着皇帝来到了洛阳,在那里写下了千古名诗《入朝洛堤步月》。上官仪一生写诗无数,《入朝洛堤步月》是其代表作。有人喜欢这首诗,认为它对仗工整,遣词清丽婉转,值得细细品味。也有人认为它缺乏深意,过于雕琢,属于面目死板的应制诗。


作者:122.195.232.* (2008/11/21 12:35:54)   回复此贴
  回复:上官仪: 第 5 楼

上官仪的诗歌,确实大部分都属于应制诗。这倒不能怪他,实在是当时文坛风气使然。 初唐诗人受齐梁文风影响,写诗时过于讲究声辞之美。唐太宗是个文学爱好者,对这点更是看得很重。在他的影响下,唐初的宫廷文学多局限于应制咏物的范畴。

上官仪身为朝臣,难免受流习影响,所以他的诗作,多数有着奉命应制的呆板面貌。但与他同时代的诗人们相比,上官仪的诗歌还是可圈可点的。他避开了一般人言辞空洞、一味堆砌的毛病,注重细节描写,善于借景抒情。他以高度纯熟的白描技巧,把五言诗的写作方式大大地推进了一步,在技巧上独树一帜,很多人都非常赞赏,成为当时人们模仿取法的一种新的诗体,当时这种写法称为“上官体”。

“上官体”虽显呆板,但正因为有了一定的程式,使后来学诗的人有了范本可寻,却也承上启下,推动诗歌形式走向了规范。后人在欣赏李白诗歌狂放的同时,不妨也品味一下“上官体”的严谨。


作者:122.195.232.* (2008/11/21 12:36:39)   回复此贴
当前总数:8 每页5条 当前1/2页 [1] [2 


目前不允许游客回复,请 登录 注册 发贴.


当前在线:共1人 会员0人。列表: 游客
本论坛网络实名:中华上官氏论坛  执行时间:796.9 毫秒
本论坛内容纯属发表者个人意见,与 中华上官氏论坛、中华万家姓网立场无关
Copyright by www.10000xing.cn   中华万家姓   天驷文化
Powered by TSCC fangshuang Desig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