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氏家谱源流】欧阳欧氏族譜序

    中华欧阳氏网 2013年6月20日 万家姓


(一)歐陽譜圓序
  歐陽氏之先,先出於夏禹之苗裔,自帝少康,封其庶子於會稽,使守禹祀,傳二十餘世,至 於允常、允常子曰勾踐,是為越王,越王勾踐卒、子王石與立、自石與傳五世,至王無疆,為楚威王所滅,其諸族子,分散爭立,而無疆之子蹄,封于烏程歐余山之陽、為歐陽亭侯,其後子孫,遂以為氏,自別於越,其後子孫散亡,不可悉紀,其可紀者,青州千乘,冀州渤海之後,千乘之族,以尚書險于漢,自生傳至歙八世,歙子複無後,世絕,經不傳家,其他子孫,亦遂微弱不見,而渤海之後,獨見於今,然或微或絕,其間失其世次者再,蓋自質奔長沙,至於景達,七世而始見,自  至安福居,又八世而始見,其後遂不絕,安福君之九世孫曰修,當皇佑至和之間─以其家之舊譜,問于族人,各其所藏諸本,以考正其同異,大抵文字殘闕,取其所同多者,並列其世次,為譜圜乙篇,而備存其所載。

(二)金澎歐陽歐氏族譜序
一、溯述淵源
  越國至勾踐稱王,已傳二十餘世,其始祖姒無餘,乃夏禹之苗裔,少康之庶子,先封於會稽,以奉  禹祀,勾踐七世孫無疆,封其次子蹄,于烏程之歐陽亭,為亭侯,是以歐陽為姓,被楚敗後,舉族北移,經江蘇遷抵山東,定居千乘,後遭黃巾賊,黃巢反唐,烏蜂賊等亂,及諸其他緣故,屢曾遷徙分散,至溯其淵源,咸同出自夏後氏。
二、略修世紀
  大始祖諱昌公,即烏程,原系唐朝江西人也,延及來閩,即福建省,為泉州府通判,因致家於泉,故泉州之有歐陽也,時而生四子,詹居其四也。詹公自行周,讀書于溫陵石室,友人徐興公偕焉,生平性至孝,友人無閑言,
  由是從聖人之教,慕愷悌之化,出言有章,萬民所望,實則我祖之于文,可謂炳矣,蓋閩自漢武開疆以後,至唐貞元八年,應試登進士第,實為八閩開舉首舉,與韓昌黎、李絳,諸君時稱龍虎榜焉!則視為尋常第一者,固有間已,時而閩人文章規範始恢,富有之業始勵,日新之德始宏,出類拔萃生民未有,而我祖之於業可謂精矣。迨至唐朝十五年之際,官居國憲,入禦史,勒教精勤,所著文集數百卷,仁德傳芳,則其名可謂彰矣。立國之華,守約施博,且 以振閩海之疆,興文風之雅化,足征出入,俱經籍之光,則我祖之于名可謂成矣。邇來,幹隆庚午歲,莆林修,伊何故耶,是公與莆人、林藻,林蘊,兄弟相交,善同肄業於靈岩精盧,後公卒墓葬莆城之南,廣化寺北,即為林家所混,因芳馨公赴省鄉闈,觸處洞然,而知其理,幸道憲白老夫子查勘公塋,而公複竣,我祖之先機可謂靈矣,然其豐功偉烈,卓越今昔,嘖嘖人口,彰彰如是,曆唐而宋、元、明、清,以來,延及子孫,累襲祖職,連登仕籍,難以枚舉,沽即其遞,遷者而志之,俾吾人知厥由來耳,聞之禮雲,尊祖故敬宗,敬宗故睦族。當以明人倫須篤,親其親之最要也,且夫人之有祖先,猶木之有枝幹,水之有源流也,雖支分派別,而源本則一,然欲知是非者,須先交以道接以禮,定親疏者,違邇以譜也者,所以溯淵源,序昭穆,紀來歷,而考世系也,茍聽其世遠年湮不彰,後輩之人,將何以正其本,而清其源也,既不能正本清源,不特視親愛如路人也,而且視骨肉如秦越,粵稽古帝放勳先詳親睦協帝,首重慎徽推之十義,以序人倫,七教興民德,三物與賢孝友,與睦  並重,四術造士致孝,與崇德兼詳,猗歟休哉。凡所以溯其所由來也。而達其所終極者,惟譜是賴,而修譜之功用不已大乎,是則與父言慈,與子言孝,兄也論友,弟也論恭,出入起居,悉本此譜以維之故網常明教,足以立千古訓行之隆,至孝近王,至弟近霸、立愛惟親,立教惟長、酬醡往來,莫非此譜,以操之故典禮惇庸,仍以堅百代教之則。
三、序述衍派
  我聞始祖住居泉州府,晉江縣南關外三十五都潘湖鄉,流傳數代,戶口繁多,原其古者,祖宗綿遠,測其今茲,子孫雲集,迨因明朝洪武二年遭亂,名曰烏蜂為害,上游於興話之莆田,下入於漳州之彰蒲,或居南靖、海澄、長泰、亦有在泉之晉、(晉江)南、(南安)同、(同安)溪、(安溪)祇緣同安縣鼎尾社分遷以後,或移居台郡(台南)以及嘉義,或往澎湖、地號雞舞塢,並仔接,及潭邊、吉貝嶼、大案山、媽宮、太武、林投、西溪、紅羅罩、良文港、土治公前、港仔、港尾、大赤崁等鄉,皆同一派並分而出也,迨有潭邊鄉啟曉因念木本水源悠長,譜系殘缺,與諸祖父及伯父大人,每于風朝月夕之際,未常不撫胸而歎惜,欣感也者,幸矣哉,得游青衿年近少時, 爰是博搜遠擾,慎修謹志,並  字行而列於後,斯任以人貴,而譜亦以人傳也。是則餘惓惓之意耳,參互考證,垂之後昆,俾後之閱者,可於由流而溯源,因本而達未,咸知尊祖敬宗,而睦族矣,是以為序。
  時維大清道光拾捌年歲次戊戌仲冬望日長房七世孫啟曉拜錄開澎續編通族世系字行臚列于左:
甲:俊勤中彬宜,輝啟清和時,承宗隆世德,纘緒顯邦基。
   以上二十自列記在族譜傳系澎湖自編。  曉啟曉啟
乙:德莆懋爾昔,卿士公侯伯,世肇將彥良,可謂族中易。
   以上二十字列在五德祖簽傳系來自福建。
丙:德甫慕爾飾,卿士公侯伯,世兆鍾彥良,可謂族中易。
   以上二十字金門在用與大德大同少有出入。
丁:詩書承祖澤,忠孝振家聲,  子孫能繼志,文獻有明征。
   以上二十字金門續編。


(三)歐陽修萬世欽崇
  歐陽氏,跟單姓的歐氏一樣,都是春秋時代越國名主勾踐的後裔。
  原來,越王勾踐於「臥薪嘗膽,雪恥復國」之後,傳到了第七代的無疆之時,曾把自己的次子蹄,封于烏程歐余山之陽,號稱歐陽亭侯。不久越王無疆在楚國的大軍壓境下失國,於是他的第二房子孫也就以歐陽為氏。開創了這個著名的姓氏。
  春秋時代的越國。本文曾經一再提到過,是始見於四千多年前的夏朝之時,由夏朝中興名君少康的庶子所傳,因此,如果再往上推溯,則歐陽和歐氏家族的始祖,可以說便是治水有功的上古聖君夏禹,源流既悠長,家世背景又光彩無比。
  關於歐陽氏系出越王勾踐乃至聖君夏禹的光榮源流,歷年的姓氏學者都已經考證得脈絡分明,譬如,「唐書宰相世系表」指出:「出自姒姓,夏少康庶子封於會稽,至越王無疆為楚所滅,無疆子蹄,更封烏程歐余山之陽為歐陽亭侯,遂以為氏」;另外「路使」,也指出:「越王無疆次子,封烏程歐余山之陽,後有歐氏、歐陽氏。」
  越王無疆,是勾踐的七世孫,他的失國,是發生于周顯王三十五年,也就是西元三三四年的事。換言之,歐陽氏的源流雖然可以遠遠地追溯到四千多年前的夏禹身上,但是,他們得姓歷史,實際上大約是兩千三百年左右。
  如上所述,歐陽氏是由於其始祖被封于「歐余山之陽」而得姓,所謂歐餘山,根據考證是在現在浙江省吳興縣的東方。由此可見歐陽氏與浙江吳興的親密關係。
在我國歷史上,歐陽氏一向是大名鼎鼎,早在漢朝時便以「八世博士」而名滿天下。所謂「八世博士」,指的是隨伏生受尚書的歐陽生,以及自他以下的歐陽高、歐陽地余、歐陽歙等八代子孫,這   歐陽氏八代,世代都以傳業顯名,使得「尚書」自此有了歐陽氏之學,與大、小夏侯氏三家,都被立於學官,就是「尚書」的齊學,亦即大家所熟知的「今文尚書」。
歐陽生的八世孫歐陽歙,尤其是東漢初年天下知名的人物。光武帝時,他官拜汝南太守,在郡教授數百人,視事九年,即以聲譽響亮被朝廷征為大司徒,位高名重,據說,後來他坐汝南的賊罪下獄,諸生守關哀求者竟達一千餘人,有的人甚至自系求代死,足見當時他的名望之高。
  「今文尚書」,是我國傳統文化的豐富內容中,極為光輝的一部份,歐陽氏世代功在「今文尚書」的流傳,名利傳統文化的大功臣,則這個姓氏的為古今天下人所敬重,自是理所當然的事了。
  根據史載,歐陽氏一家人,是當時的千乘人,也就是現在山東高苑一帶的大氏。這份資料,充份說明了歐陽氏于越國滅亡之後向北播遷的情形,長久以來,歐陽氏的「渤海」堂名,便是這樣得來的。
  自浙江而江蘇而山東,又自山東而南遷於江南各地,到了唐朝時期,歐陽氏已經散見於長江以南的許多地方,甚至連最南方的福建晉江一帶,也有了不少歐陽氏的後裔。
  距今一千多年前,歐陽氏便已遍佈南方各地的情形,從唐代名士歐陽詢和歐陽詹二人的事跡,他可以一目了然。
  歐陽詢,是唐初的湖南臨湘人,也是以滿腹經綸而起家,曾經累官至弘文館學士,又被封為渤海男,顯達當世。根據「唐書」的記載,他博貫經史而敏悟過人,在書法上的造詣也極高,著名的「率更體」,便是他所創造的。據說,當時他的書法為海內外所仰慕,連高麗國也曾特別派遣使者來華求之呢!此外,他與令狐棻等所撰的「藝文類聚」百卷,更被後世學者所推崇備至。
  歐陽詹,則是當時的福建晉江人,弱冠即與韓愈等人聯第,時稱「龍虎榜」,據說,閔人舉進士還是自他開始的,可見當時歐陽氏在福建的響亮聲譽。
  集古一千卷,藏書一萬卷,琴一張,棋一局,酒一壺,鶴一隻,「六一居士」歐陽修,更市歐陽氏家族的出類拔萃人物了,一直到今天,他的大名仍和他的文章道德一樣,為每一個中國人所尊敬仰慕。
  歐陽修,是宋仁宗時的盧陵人,亦是現在江西吉安人,博通群籍,詩文兼韓愈及李、杜之長,為名列「唐宋八大家」的一代文宗。他所著的「新五代史」和「新唐書」,固然是千秋萬世的不朽著作,而他「瀧岡阡表」、「秋聲賦」、「醉翁亭記」等文,也同樣地長久以來膾炙人口,被公認為我國最佳的文學作品。
  這位大文豪,在慶歷年間的朝廷上,以十分有表現,最初,他之諫院,以論事切直而累官翰林院侍讀學士及樞密副使,參知政事,名位甚高。這個時候,他又表現了極為可貴的德行,就是屢為群小所構而遭罷黜,志氣自若。
  縱觀歐陽修的一生,立功,立言,立德,可以說是統統做到了,堪稱前無愧古人,後無愧來者,難怪每一位歐陽的中國人,都以擁有這樣一位傑出的先人而自豪自傲。
  實際上,在有宋一代,盧陵的歐陽氏可以說是盛況空前,除了歐陽修的永垂不朽外,他的父親歐陽觀、叔叔歐陽曄、兒子歐陽棻,以及其後的歐陽守道,歐陽彜   .....等,也都是當時十分有名氣的人物。  歐陽觀,是一位少孤力學,天性仁孝的名士,據說,每市歲時祀先人,他都會真情流露地涕泣說:「祭之豐不如養之薄也!」後來,他出任泗川司理時,有一次秉燭治官書,屢發而歎,其妻問故,他就回答說:「此死獄也,我求其生不得爾!」仁慈之心自然流露;歐陽曄,跟其兄歐陽觀一樣,也是進士出身,于出任桂陽監時,以決獄如神而著聞,後來曾累官至郡官員外郎;歐陽守道,也是以學行而官著作郎兼崇政殿說書,於學無所不講,尤深前代治亂興廢存亡之說,被當世學者尊稱「巽齋先生」;歐陽彜,則是以文采而名世,與其兄歐陽弇、歐陽奕、歐陽弁,時稱「四傑」,他所著的「憤世疾邪書」,尤為人所傳誦。
  這段時期,歐陽氏在福建的盛景,仍然有增無減,甚至,他們還進一步擴展到了鄰近的廣東,為此後世世代代的子孫,在閔、粵以至臺灣諸地,尊定了穩固的基礎。
  宋朝時歐陽氏在閩、粵二地的興盛情形,可以拿歐陽直卿、歐陽獻可兩位當代名士的事跡作為說明──前者是福建仙遊人,曆知海陽、饒州等縣,都以有惠政而為人所稱;後者則是廣東連州的著名學者,尤其他的古文,更是譽滿天下。
  此後,歐陽氏不管身處何方,似乎就以文章傳家,自元代以後,出了許許多多天下聞名的大才子,譬如,元代的盧陵才子歐陽玄;明季的新建(江西)文豪歐陽斌元;以及清代河南新化的大詩人歐陽輅等──歐陽玄,是元代延佑年間一位博貫經史,明伊、洛諸儒源的大學者,官至翰林學士承旨,據說,當時朝廷的大著作,多出其手;歐陽斌元,則是明季諸生,讀書一目十行,終身不忘,以文章名滿天下;歐陽輅,則被譽為有清一代的詩家之冠,其詩初從義山窺少陵, 而為昌黎,混而為東坡,晚乃跌宕昭彰自成一家,長久以來譽滿詩壇。
  頂著這麼一連串榮耀,近年來歐陽氏也在台灣島上開創了另一番盛況,根據台灣省文獻會的一項調查資料,在民國四十九年之際,已經是本省的第一百四十一個大姓,當時,大約有一百七十多戶人家,分佈於台北、新竹、嘉義、彰化、台南等地,而以在嘉、南等地區的族人最多。
注:未段之根據台灣省文獻會的一項調查資料、其數存殊有錯誤,而與事實出入甚大、蓋因此項調查資料、量必乃根據由日治時代繼來之戶籍資料而統計,該項戶籍資料、因初設立之時、日本當局未知何故,已將全省歐陽宗親殆乎改為歐氏、迄尚無法歸宗且如洪立法委員曾向行政院提出質詢之言「分明是血親、竟然不同姓」造成矛盾、混淆不清、文痛憾事,亟盼政府設法准予解決之中。至於實際情形可參考全澎族譜序三、序述衍派編內。


(四)歐姓

  在我國北方,歐陽家族的聲名長時期響亮無比;在我國南方各地,複姓的歐陽氏名氣也不小,不過,單姓的歐氏,氣勢似乎絲毫不弱,尤其在台灣,歐姓家族的陣容就凌駕于歐陽氏之上。
  歐氏與歐陽氏,在字面上只有一個字之差,實際上也是同出一源的兄弟之姓,他們全都是春秋時代那位「以臥薪嘗膽,雪恥複國」的越王勾踐的後裔。
  歐姓的傳自越王勾踐,已經早有定論,可據以證明的文獻也很多,包括「唐書宰相士系表」所詳載的:「出自姒姓,夏少康庶子封於會稽,至越王無疆,為楚所滅,無疆子蹄,更封 烏程歐余山之陽,為歐陽亭侯,遂以為氏」;「蹄史」所說的:「越王無疆次子,封烏程歐余山之陽,後有歐氏、歐陽氏」;和「姓氏考略」上所載的「越王無疆之次子封于烏程歐余山之陽,後有歐氏、歐陽氏、歐侯氏、望出平陽」等。
  由此可知,歐氏和歐陽氏都是越王無疆的第二房子孫,而越王無疆,根據考證是距今兩千四百四十多年前越王勾踐的七世孫,換言之,歐氏和歐陽氏的得姓至今已經有了兩千年以上的淵源,真市名符其實的源遠流長。
  當然,歐氏的家世源流還可以推溯到春秋時代大名鼎鼎的越王勾踐,乃至四千多年前的聖君夏禹,因為,春秋戰國時期位於浙江地區的越國,正市傳自夏禹的五世孫,曾經中興夏室少康之子。照這樣計算,則歐氏的家世源流至少在四千年以上,實在值得自豪。
  歐氏和歐陽氏都是直接傳自戰國時期越國的最後一位君主無疆,關於這位歐氏的直系先祖,「戰國策」上有如下的記載:「無疆,勾踐六世孫,興師北伐齊,西伐楚,與中國爭疆。其後伐楚,楚威王大敗越,殺無疆,盡取故吳地至浙江,諸族子爭立,或為王,或為君,濱於江南海上,朝服于楚。」
  從這段文獻可以知道,無疆爭霸未成而被楚國所滅以後,他的子侄輩曾經在故國的疆體上分別割據自立,名義上雖然臣服于楚國,實際上  各自為政,各有稱號,其後越國後裔的分支成為許多個不同的姓氏,很可能就是分別「以國為氏」或「以地為氏」的緣故。
  歐氏和歐陽氏的得姓,應該是屬於「以地命名」的一類。無疆被殺失國後,他的次子跑到浙江烏程的歐余山之陽另立門戶,後來家族日益興隆,子孫才改以歐或歐陽、歐侯為姓。
  歐姓家族所據以的姓的歐餘山,為於現在浙江吳興縣的東方二十裏之處,亦即升山,據說,王羲之為太守時曾登此山,並且在山上告訴跟隨前往的賓客說:「百年之後,誰之王逸可與諸卿遊此乎,因此才被命名為升山。當然,浙江吳興的這座名山,也可以算是天下歐姓家族的發祥之地。
  歐氏的源自周代的越國,雖然早有定論,但是,由於他們在華南地區長時期盛況,也有人認為他們還另有源流,推測福建在春秋時代也曾發展出一個以歐為姓的家族,那就是鑄劍名家歐冶子之後裔的以歐為姓。
  歐冶子也是春秋時代的越國人,曾經為越王鑄了五把名劍,即湛盧、巨闕、勝邪、魚腸、純  五劍。相傳,目前福建省閔侯縣冶山西方的歐冶池,就是當年歐冶子的鑄劍之地。歐冶池這個地方,周圍有好幾裏,雖然已大多湮塞,不復有池塘的形狀,但仍被福建地方人士所苦心保存,以擁有此一具有兩千年以上歷史的古蹟為榮。
  由於歐冶池的存在而認為福建地區另有一支歐氏產生,到目前為止,還沒有確實的證據可以憑藉,仍然只是一種推測而已。
  在我國悠久的歷史上,歐氏的家族的活動地區,的確主要是在南方各地,這種情形,可以拿漢代一項「孝能格禽獸」的故事,作為證明。
  這個故事是發生于當時的江西安福,故事的主人翁是民間家喻戶曉的大孝子歐寶,故事的內容市這樣的──歐寶,性至孝,父喪盧墓,裏人格虎,虎投其盧中,寶以衣覆之,虎得脫,渡江而去,其後虎致鹿以助寶祭,人以為孝能格猛獸。
  歐氏家族發源於南方,後來也主要繁衍於南方各地,而南方各地歐氏家族的聲名,于宋、明之際大揚於天下。這段時期,歐氏先人分別在湖南、江西、安徽、廣東,以及福建等地表現優異,更奠定了此後世代子孫繁榮旺盛的基礎。
  有宋一代,南方歐氏的聲譽,以湖南最為響亮,當時茶陵的歐海,和寗鄉的歐道,便是代表人物──歐海,是被當時名重天下的學者楊承齋所推崇備至的文章,熟讀聖賢之書,又作得一手好文章,後來果然進士及第,榮宗耀祖;歐道,也是當時一位隱居不仕的學者,當元將阿里海方攻拔潭州(今長沙)打算屠城時,也曾策杖入軍門勸以勿殺,終於保全了全城老百姓的性命。
  廣東的歐氏,亦于此時開始揚名,尤其順德的歐慶和歐世英、歐世績父子,分別顯達於當世,使歐氏在廣東地區的聲譽和地位,自此穩固而不墮。
  歐慶的事跡,是這樣的:字貽孫,以治三禮出身,曆知永春縣,為人忠信孝弟,居官廉平,及卒,歐陽修為表其墓。
  有明一代,南方各地歐氏家族的表現,更是優異卓越,譬如,洪武初年李文卿內附,餘黨未息,平章楊璟駐兵道州,議縣北十裏外盡屠之時,曾經率領當地耆老諫止此議,賴以全活者十數萬人的歐善堂,是當時的永州人,也就是現在的湖南人;成化年間宮拜廣東都指揮僉事,屢勦蠻寇有功,並於弘治中佩平蠻將軍印,鎮守湖廣,為將廉能得士,久鎮南方,為蠻人所畏服的歐盤;是安徽縣人;穎敏好學,成化、弘治年間鎮守陜西,屢次平賊有功的歐賢,是福建延平人;嘉靖年間官至國子博士及南京工部郎中,被王世貞品為廣五子之一,讀書纘合,確有元本的歐大任,是廣東順德人;博學洽聞,四方從遊者數千人的歐道江,是福建長樂人;景泰年間出任廣西總兵官,破廣東賊有功的歐信,也是廣東人。
  從以上例舉的明代歐姓名士,不難看出最近五、六百年以來,歐氏家族在南方各地的盛況。
  長久以來稱盛於南方各地的歐姓家族,不但人才輩出,聲譽響亮,而且,很明顯然自漢代的歐寶之後,就世世代代以純孝傳家,大孝之士不絕于歐氏的家史,尤其有明一代,更出過兩位大孝子,更發陽了歐氏的此項優良傳統。
  明代歐氏的兩位大孝子,一位是廣東龍川的歐大聰,一位是江西會昌的歐子複,他們的崇高孝行分別如下:
  歐大聰,性至孝,母歿,盧墓三年。寒無重衣,徒洗骨力,亂寇過墓,亦悲之,為引去。
歐子複,父為賊掠去,子複乞貸詣賊壘,哀賊贖父以回,已而父歿,遭兵亂,負母以避,孝養至老不衰。
  歐氏的家族在我國南方的盛況,已如上述,關於他們的到達閩、粵一帶開基,則有一項記載於「漳州府志」的文獻可資參考,是這樣的:「陳元光開漳,有歐氏、歐陽氏隨之入閩,是歐氏及歐陽氏之南遷閩南,始自唐初。至唐德宗時,有歐陽詹者,頗負盛名,『韓昌黎集』卷二十二『歐陽生哀辭』謂:詹于時獨齊出.....閩、越之人,舉進士,繇詹始。」
  由此可見,歐氏與歐陽氏都是在距今一千六百多年前的唐朝初年就已經到達閩南開基的,難怪長時以來他們在閩南的興盛若斯!
  閩南地區的情況,台灣必然也會有,近年來,歐氏也在台灣開創了另一個興盛的局面,歐姓家族在台灣寶島上處處可見,尤其是澎湖、嘉義、台南、新竹、苗栗、台北等地。
  目前,據省文獻會的資料,歐姓是全台灣的第七十八個大姓,另為根據台大社會系較新的調查與統計,則為七十個大姓。他們的入台,據「台灣省通志」卷二人民志氏族篇的記載,是始自康熙末年,算起來已經有兩百五十年以上的時間。
  至於當初歐氏入台的情形,則有以下的記載:康熙五十二年,有一位歐節中到達今日台南縣新化鎮左鎮莊內,莊仔莊開墓,雍正十年,有同安人歐天送入墾今新竹縣紅毛鄉,嘉慶二十三年,有歐進興建鹿港敬義亭;道光十六年,有歐育捐建嘉義城;有歐道行居於鳳山縣,中舉人。



分享按钮>>【欧阳氏家谱源流】欧阳姓氏渊源
>>【欧阳氏网新闻】余氏族谱序(北宋 欧阳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