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侯氏网新闻】走进赤塘说夏侯

    中华夏侯氏网 2013年6月21日 万家姓



自吉州区螺子山以北,时冈时岭,绵延20余里。至樟山镇圩镇街道而后豁然开朗,纵横阡陌间,坐落一个大村,名赤塘。

   赤塘村原名赤溪村。桐江经奶奶庙,向赣江墨潭蜿蜒而去的这一段,被称作赤溪。赤溪村名由此而来。

   赤塘北淌赤溪,南望祈雨岭,接屋连幢300余户,皆坐北向南。村中大小古樟30余棵,大者历六七百年,皆苍老虬劲,腾挪而上,郁郁葱葱,冠盖连荫。

   赤塘村除少数邹姓外,均复姓夏侯。在庐陵,就如人们闻欧阳姓而问是否钓源村一样,闻夏侯姓而问是否赤塘村,足见赤塘夏侯之盛。据赤塘夏侯氏三十五世裔夏侯发喜介绍,夏侯主要分布在赣之吉州、青原、吉水、泰和、兴国、永丰、分宜及湘之长沙,人口聚集以吉州赤塘第一,吉水水北第二,青原枫塘第三,其余均散居。

   源远流长的夏侯姓

   夏侯姓没有列入《百家姓》前100位。春秋时代的杞国被楚国并灭之后(约于公元前445年),杞简公的弟弟佗逃往鲁国,鲁悼公因为他是夏禹的后裔,封他为爵侯,于是称他为夏侯氏。其后世子孙便以夏侯为姓。得姓历史应该是距今2400年左右。

   今人言夏侯氏,往往首先联想起“武”的色彩,即曹魏时期的几员武将:夏侯惇、夏侯渊、夏侯敦、夏侯霸、夏侯玄。这也难怪,三国故事在民间广为传播,其中人物都耳熟能详。夏侯氏为何在曹魏时期兴旺发达、官宦迭出?也许一方面是夏侯氏生性豪放威猛,另一方面也许还有一桩千古谜案,那就是曹操本是姓夏侯。关于曹操的夏侯出身,裴松之所注《三国志》明白记载:曹操的父亲本名夏侯嵩。后拜当时的中常侍(太监的一种官职)曹腾为父过继给曹家,故改姓曹。为曹魏统一立下汗马功劳被称为曹魏军魂的夏侯惇即是曹操之同族兄弟。近年来,随着安阳曹操疑冢的发掘,关于曹操的夏侯姓争议再起。杭州曹氏后裔依据遗传学证据,声称本姓夏侯,给本已喧闹的史学再添疑问。

   其实,夏侯氏之盛,应是“文采”在更先。秦始皇焚书坑儒,把五经之一的《尚书》也烧了。幸亏有一个叫伏生的博士把《尚书》藏在墙壁的夹层里,才使《尚书》躲过了这场文化浩劫。西汉初年,朝廷广征博士整理经典,全国竟无一人能懂深奥的《尚书》了。此时伏生把《尚书》取出来,献给朝廷,却由于虫噬水漫,少了10篇,残存29篇称作今文尚书。朝廷命伏生老头给官员们讲授,但此时的伏生已年届耄耋,口齿不清,只好由老人的女儿翻译,把《尚书》经学口授给济南张生及欧阳生。张生又把《尚书》传授给夏侯都尉。从夏侯都尉开始,夏侯氏子孙几代治学《尚书》,世世相传,有“大小夏侯”之称。仅汉一代,400余年,始终是欧阳、夏侯两姓掌握着作为中华文化经典的《尚书》的注释权、话语权,占据着文化的最高点,成为传统经学的一大盛况。

   文采武功兴夏侯

   挟着文采与武功的浩浩族风,夏侯族发展到了大唐盛世。据2009年刊成的第十四修夏侯族谱记载,开元年间(723—741),有个叫夏侯韶的人受朝廷任命,从湖南长沙来到吉安,任吉州刺史。夏侯韶最后职授太常(执掌朝廷礼仪)。卸任后,举家迁居吉水之泷水,即水北,播衍千年。吉安由此而有夏侯族。“谯国太常家,吉州刺史第”,遂成为许多夏侯姓聚集地宗祠的柱联。

   又越若干代,到公元1067年(宋治平4年),夏侯韶之裔孙夏侯琚迁居赤塘,是为赤塘夏侯之始祖。历900余年至今,赤塘夏侯子孙其昌,其叶蓁蓁,发展到300余户1500余人。

   赤塘村中保存有8座宗祠,其中7座为夏侯宗祠,一座为邹姓宗祠。夏侯宗祠分别为正伦堂、叙伦堂、萃顺堂、居仁堂、爱敬堂、明德堂、聚贤堂。

   正伦堂居村中央,为赤塘夏侯总祠,据族谱记载,已有341年历史。堂外有门牌,高六七米,高华典瞻,规模壮阔。牌额大书“太常卿第”,显示出夏侯先祖的荣耀,亦透露出后人的自信与骄傲。牌上雕刻蝙蝠、奔鹿、朱鹮、喜鹊、松、竹、梅、莲等许多吉祥动植物以及官宦、仕女、八仙等浮雕图案,惟妙惟肖,栩栩如生。对于正伦堂是如何占尽风水之先的,族谱中的《正伦堂记》这样描述:“清湖萦绕夫    东南,官垄横峙于西北。啖天岳之瑞气,苞墨潭之清漪。又所称第,据山揽胜。光射斗牛,炳炳烺烺。堪与正伦辉映不朽者也”。

   “开陛宣猷太常卿第,赤溪衍派刺史家风”,这是叙伦堂的柱联。

   从7个祠堂的名称可知,赤塘夏侯族人一向尊崇儒家教义,入孝出悌,敦厚温柔,以仁、义、礼、智、信持族。子曰:“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并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五者备矣,然后能事亲。”的确,在夏侯族谱中,“举孝廉”而致官者代有人出,屡见不鲜。就在现如今,赤塘村中还有一位县级干部退休在家,专心服侍年已90高龄的老母,毫无厌倦之意,成为村中佳话。

   村之东北,有一座寺,占地五六亩,由大雄宝殿、圆通宝殿等建筑群构成,主殿为重檐、翘角、歇山顶、琉璃瓦盖。额题:“栴檀禅林”。更铸宏大法轮,巍峨壮观。

   栴檀禅林又名“观音堂”,根据神龛碑文记载,始建于宋末,重修于清道光28年。

   从寺名来看,这寺内原来供奉的佛像应是檀木雕刻而成。栴檀原为檀香木,即一种珍贵的常绿小乔木,用檀木雕刻而成的佛,外表看起来有着一副好容颜,一身好皮囊,而且全身还会时时冒出一股特有的香味,这会让欣赏者看着悦目,闻着清肺,想着舒心,具有极大的功德。据说释迦牟尼佛像之一的立像,是左手下垂,右手屈臂向上伸,名为“旃檀佛像”。下垂手势名“与愿印”,表示能满足众生愿望。
   相传观音堂原有僧,后来僧侣们也许耐不住清苦,一个个地都云游他方,观音堂一度成了空门。当地一貌美女子,嫁给国民政府一大员作“细婆”。有道是“自古官家少德行”,“细婆”年纪轻轻就孤身一人了。“问世间情为何物?”从此“细婆”看破红尘,遁入观音堂,吃起斋饭,青灯黄卷,因果轮回,镜花水月,一心念佛,对那身后的滚滚红尘再也不愿回眸。而原本为寺的观音堂因了细婆而被当地人改称“观音庵”了。“踏破大千世界,不知谁是谁非。入得不二法门,始悟即佛即心”,刻在寺门上的两段偈语,是“细婆”的心迹,还是来自西方世界佛对芸芸众生的谆谆教诲、苦心召唤?

   与观音寺相距不到百米,矗立着一座塔。塔通高16米,四面七级,青砖砌就,塔顶原有刹,俗名“宝葫芦”,可惜已被盗。塔身嵌有石碑,碑文阴镌:“保赤塔,大清光绪二十年”。一般来说,塔有两种,一种是供奉或收藏佛舍利、佛像、佛经、僧人遗体等的,即佛塔、浮屠,所谓“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如大雁塔、雷峰塔;二为风水之镇,所谓“天王盖地虎,宝塔镇河妖。”“保赤塔”,顾名思义,即保护着赤塘村的风水之塔。而选在这赤溪与赣江交汇点筑塔,就为镇住那个偶尔兴风作浪造成泛滥成灾冲毁农田的河妖了。

   村中错落有致的各座崇尚仁义伦理的祠堂、栴檀禅林、保赤塔,它们并立数百年,儒、释、道三教在赤塘村三位一体地完美地融合在一起,成为中国乡村传统文化中的一道典型风景。数百年来,它们就这么默默地为着赤塘人祈求着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丁兴旺。


分享按钮>>【何氏网新闻】第三届中华何氏源流研讨会代表团风采
>>【夏侯氏网新闻】复旦证实曹操非夏侯氏子孙 曹氏家谱系真实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