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氏家谱源流】诸葛姓氏典故、趣事

    中华诸葛氏网 2013年6月24日 万家姓


诸葛亮招亲:诸葛亮未出山之前隐居在南阳卧龙岗,他住在茅庵里,一边开荒,一边发奋读书。卧龙岗下有位黄员外,十分欣赏诸葛亮的才华,而诸葛亮也十分尊敬黄员外的学问;两个人你来我往,成了忘年交,经常在一起讨论问题,谈谈学问。久而久之,黄员外便有心将女儿许配给诸葛亮;请媒人一说,诸葛亮却没有应承,也不好拒绝,只是搁下来。原来诸葛亮听说黄小姐相貌丑陋,心中不大乐意。过了几天,诸葛亮上黄员外家拜访,请教一些问题。他向家人报了姓名,家人说:“诸葛相公请进吧!”也不领他就走了。诸葛亮只好自己往里走,到第二道门,门紧闭着,等到他轻敲两下,门自动开了。待他入门,门又关上。正在他奇怪,想探个究竟时,前面“呜”地扑过两只狗,叫着冲他扑上扑下,吓得诸葛亮左躲右闪,好不着急。这时跑过一个丫环,拍拍狗的脑门又拧拧狗耳朵,狗就跑开了。诸葛亮细看才知道这是两只木头狗,外面缝了狗皮。诸葛亮忙向丫头打听这是谁做的,丫头笑而不答。诸葛亮只好继续往里走,第三道门又是自开自关了,诸葛亮想:这回又能蹦出个什么东西呢?眼前猛地蹦出两只老虎,牙齿锋利,张着血盆大口十分恐怖,诸葛亮不怕:肯定也是假的!于是学着丫环的样子往老虎头上拍,这下可好,拍得老虎尾巴都竖起来,眼睛睁得铜铃似的就要扑上来咬他。诸葛亮正不得脱身!那丫环又跑来,拍拍老虎的屁股,老虎就乖乖地叭下了。丫环说:“你真是自作聪明,狗和老虎会是一样吗?”诸葛亮被说得很不好意思,说:“这深宅大院难进,请你带我进行吧!”丫环说:“我正忙呢!”挥手指指那边,那边有盘磨,被头木驴拉着跑,诸葛亮一看就呆住了,惊叹道:“黄先生府上能人真不少啊!”诸葛亮想,这里面还不知有多少新玩艺儿,也不知还要惹多少麻烦!犹豫之时,里面走出一位姑娘,对诸葛亮说;“跟我进吧!”这姑娘行为举止利索大方,引着诸葛亮往里走,一边把各种机关拧上,诸葛亮很快就见到了黄员外。诸葛亮问:“见先生真不容易,不知是哪位能人发明那些东西?”黄员外大笑道:“是我那好事的丑闺女呀!让您受惊实在多有不恭!”诸葛亮一听脸就红了,心中暗骂自己:“糊涂啊,这么有才华的女子提亲给你,是你的福分啊!”于是忙施礼道:“小姐才智超人……晚生在此拜见岳丈大人了!”黄员外呵呵大笑起来。后来,诸葛亮与黄小姐成了亲,两人在很多方面互帮互学,很有进益。

诸葛亮娶黄阿丑:诸葛亮的名字家喻户晓,成为智慧忠贤的化身,他辅佐刘备共图大业,最终使蜀汉政权成了三国鼎立的一极。他的一生,奇闻轶事很多,“孔明择妇”便是其中之一。诸葛亮不仅有才,而且相貌俊伟,据《三国志?诸葛亮传》记载,诸葛亮“身高八尺,犹如松柏”,但他却选了一位“瘦黑矮小,一头黄发”的黄阿丑为妻。诸葛亮为何要娶丑女呢?一种观点认为,诸葛亮重才不重貌,是注重人的内在美。黄阿丑自幼才识过人,颇有心计,诸葛亮早在成婚前就有所耳闻。这不无道理,但并非全部。其实,诸葛亮娶阿丑,是出于一种政治上的考虑。《三国志?诸葛亮传》裴松之注所引《褒阳记》记载:“黄承彦者,高爽开列,为沔南名士。谓孔明曰:‘闻君择妇,身有丑女,黄头黑色,而才堪匹配。’孔明许,即载送之。时人以为笑乐,乡里为之谚曰:‘莫作孔明择妇,正得阿承丑女。’”另一种观点是,诸葛亮家境贫寒,出身卑微,自幼丧父,少年时代便过着流离转徙的生活,吃尽军阀混战的苦头,深受强宗豪族的压迫。后来跟着在南昌做豫章太守的叔父诸葛玄生活。十四岁时,叔父因官被削而投靠了刘表;十七岁那年,叔父死了,他从此没了依靠,就在襄阳城西十公里的隆中定居。他虽然住在乡下,但他不想无声无息地隐居一辈子,他时刻关心着国家的盛衰,有着为国家尽忠的抱负,怀着如此壮志雄心,他立志要登上政治舞台而建功立业。这种政治上的考虑无疑会影响到诸葛亮的婚姻大事,甚至还牵涉到了家人的婚事。这也是为在地主集团的上层站稳脚跟,以便今后一展鸿图。为此,他在家庭婚姻方面,做了三件事:第一,他把姐姐嫁给了荆州地主集团中在襄阳地区颇有名望的首领人物庞德公的儿子,庞德公对其赏识备至,称他为“卧龙”,从此,他就在荆州站稳了脚跟。第二,诸葛亮为弟弟娶了荆州地主集团中在南阳地区数得着的人物林氏之女为妻。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他自己择妇结亲,当然要服从既留荆州又能结交望族这一政治目的,这也就是诸葛亮在荆州而不到其他地方去的原因。诸葛亮为何不怕众人耻笑,而娶丑女黄氏呢?换作别人也许他会犹豫,但是黄氏之女他就娶定了,一是因为黄承彦在当地有相当声望,二是因为黄承彦的妻子蔡氏和刘表的妻子是姐妹关系,做了黄承彦的女婿,就攀上了刘表这门皇亲。据《诸葛亮新传》记载:当黄承彦当面问及诸葛亮时,他当即“拜谢泰山”,一锤定音,把从未见过面的阿丑要了过来,从而为诸葛亮进入地主集团开了“绿灯”,他是无论如何也不会放弃这个“进身之阶”的。从封建历史文化来说,贤妻、美妻、正妻要相夫教子,帮助丈夫治理家业,诸葛亮深受传统文化的熏陶,在自己的婚姻上,自然遵循“贤妻美妻”的风俗,而据《三国志》记载,诸葛亮其后确实又娶过一妾。至今,史学家对诸葛亮娶黄阿丑的动机仍有争论,留待后人继续研究考证。

军师祭茶:诸葛亮出山之后辅佐刘备光复汉室。当时群雄割据边关不安,丞相焦急万分,事无巨细都要亲自过问,不久便积痨成疾,累出痨病来。经梦中老人指点,取定军山千年古茶树之嫩叶焙制泡饮,数日之后痨疾渐愈并更加聪明,操劳国家大事精力充沛。汉中王刘备给诸葛亮加号孔明。孔明感戴茶树恩德不已,亲往茶山设坛,拜祭茶树除疾迪智之功。

煎茶岭:三国诸葛亮身居褒汉,志在伐魏,为团结一致共同对敌,在勉县去略阳的一座山上设坊煮茶,每派使者到接官亭邀请当时军力强大的驻宁羌兴州的羌氐族首领上山品茶议事,诸葛亮谈茶论道,欲借谈茶性和中之特点以谋求与羌氐和合携手共讨曹魏。羌首在品茶中得益,深受诸葛亮人品与才干的感化,亲帅数十万大军归汉共同北伐。为祝贺这一功事,诸葛亮赐其山名为“煎茶岭”,延传至今,已成为诸葛亮以茶睦邻的纪念。

手杖生根:三国时期西南地区多居少数民族,诸葛孔明深懂攘外必先安内之理,亲自到少数民族居住的“夷蛮之地”治乱安民。大西南地区山高路险,征途坎坷,厚得茶恩的诸葛亮,便用能够除恶扬善,祛病启智的巴山嘉木茶树,制作一根手杖携带在身。大西南平定之后孔明大喜,把手中拐杖顿地感叹,欲赶回汉中,不料手杖定根不拔。逾年之后茶杖发枝萌芽,长出叶片,开花结果,籽播群山。有了茶,西南夷蛮得以教化和进步,取得长治久安的好效果。百姓从传说中悟得茶的原产地在大巴山的勉县。引为汉中茶事的骄傲。后虽经茶技干部多年用科学论证传教茶的原产地在云贵高原,而后川、陕。可汉中人总是不愿改口,仍说先祖教诲,汉中才是世界茶叶之源。为强化和借助这些传说,小河庙一茶人便以“卧龙”命当地所产茶名,开发研究“卧龙系列绿茶产品”。

馒头:馒头是我国面食家族中的最大一支。它分为两种,一种是无馅的白馒头,一种是有馅的花色馒头,又称作包子。白馒头除了大小之分外,区别不大;而包子的花样则非常多,有肉包、菜包、豆沙包、汤包等等,是以馅来区分的。馒头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都是用发酵面粉为主料入笼蒸制而成。馒头制作简单、携带方便,松软可口,还可根据所需制成各种风味。馒头的起源距今已一千七百多年,它的创造者据说是家喻户晓的诸葛亮。诸葛亮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政治家、外交家和军事家,是智慧的象征。他一生为复兴汉室,呕心沥血,勤奋工作,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诸葛亮不仅在战场上叱咤风云,用兵出神入化,而且对国赤胆忠心,爱民如子。他创制馒头就是一则爱民的典型事例。蜀汉建兴三年(225年)秋天,诸葛亮采取攻心战,七擒七纵收服了孟获,与西南少族民族建立良好关系后,班师回朝。大军行到泸水,忽然阴云密布,狂风大作,巨浪滔天,军队无法渡河。诸葛亮精通天文,对天气变化非常熟悉,但这突然的变化,使他也迷惑不解。他忙请教前来相送、对这一带地理气候非常了解的孟获。孟获说:“这里几年来一直打仗,很多士兵战死在这里,这些客死异乡的冤魂经常出来作怪,凡是要在这里渡水的,必须祭供。”诸葛亮想到这些战士,为了国家的利益,抛尸他乡,如今战争结束了,将士们得胜回朝,他们却永远成为异乡孤魂,祭奠他们是应该的。他问孟获用什么作祭品。孟获说:“要用七七四十九颗人头祭供才会平安无事,而且来年肯定丰收。”诸葛亮一听,心里一沉:这些作祟的既然是冤魂,如果再用四十九颗人头去祭奠,不又是平白无故地增加四十九个冤魂吗?这样循环往复,冤魂就越积越多,泸水便永无宁日。再说,祭品用人头,这代价也太大了。诸葛亮决定不以人头祭泸水。他来到泸水边,只见阴气四起,恶浪汹涌,士兵和战马也处在惊乱之中,看来不祭是不行的。当地土人对诸葛亮说:“上次丞相渡泸水之后,水边就夜夜鬼哭神号。从黄昏至天明,从不断绝。”诸葛亮心想,看来罪在我身上,怎么能牵连无辜军民呢,并决定亲自祭供。诸葛亮苦思冥想,终于想出一个用另一种物品替代人头的绝妙办法。他命令士兵杀牛宰羊,将牛羊肉斩成肉酱,拌成肉馅,在外面包上面粉,并做成人头模样,入笼屉蒸熟。这种祭品被称作“馒首”。诸葛亮将这肉与面粉做的馒首拿到泸水边,亲自摆在供桌上,拜祭一番,然后一个个丢进泸水。受祭后的泸水顿时云开雾散,风平浪静,大军顺顺当当地渡了过去。从此以后,人们经常用馒首作供品进行各种祭祀。由于“首”、“头”同义,后来就把“馒首”称作“馒头”。馒头作了供品祭祀后被食用,人们从中得到启示,以馒头为食品。如今,馒头遍布中国各地,还传到世界各地,至于其中包含着的诸葛亮的爱民精神,那知道的人也许就不多了。

七擒孟获与豌豆糯米饭:我国中原各地流传立夏要吃糯米豌豆饭、吃鸭蛋和称人的习俗,据说与当年诸葛亮七擒孟获的故事有关。三国蜀汉鼎盛时,辖区远至滇中,但在一些少数民族头领中,有些人并不十分心悦诚服,建宁(今云南省曲靖一带)彝族头领孟获便是其中突出人物之一。等到刘备白帝城病逝之后,诸葛亮受命托孤,辅佐幼主,多次出奇制胜,七擒七纵,制服了这位桀骜不驯的孟获,使他不得不对蜀汉幼帝和诸葛先生拜服得五体投地。后来,诸葛亮病重,临终时特地召来孟获,当面嘱咐他说:“我虽死了,幼主阿斗仍在,你每年今日至少去看望他一次。”这天正是立夏时节,孟获是个直性爽快人,一经答应,就要做到,从此,每年立夏日都要往成都拜见蜀主刘禅。数年后,晋武帝司马炎灭了蜀国,把阿斗掳到洛阳,孟获不忘诸葛亮所嘱,每年立夏日仍然带了亲兵护卫前往洛阳看望阿斗。此人粗中有细,唯恐阿斗被亏待,每次都要亲自用大秤称量阿斗体重,一再告诉晋武帝,如有丝毫差池,他是决不答应的。武帝见他如此认真,便想出一个主意,知道阿斗喜食粘甜,每届立夏,便命人早早煮了豌豆糯米饭给他吃,此时新豌豆上市,又甜又香,做成饭糯香可口,阿斗至少要吃两大碗,等孟获到来称人,都比上年重了几斤。难怪阿斗要“此间乐不思蜀”了。从此,立夏煮食豌豆糯米饭和称人便在民间传开,相沿成俗。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诸葛亮自白帝城刘备监终托孤候,辅佐后主利禅治理蜀国,采取一系列富国强兵措施,国家实力增强,他“东和孙权,北拒曹操”,又南征孟获,七擒七纵。平定南方解除了后顾之忧,公元226年,他决定率师北代,以平定中原,复兴汉室。出兵前,诸葛亮上表后主,力劝后主听信忠言,任用贤臣。是为《前出师表》。北伐开始颇有战果,但最终失利。诸葛亮回师汉中,日夜操练部队,筹集军械粮草,准备再战。公元228年,北魏进攻东吴兵败,实力大损,诸葛亮决定趁此良机再度北伐。蜀中群臣不然者甚从,多有非议。于是诸葛亮又上一表给后主。在奏章中,诸葛亮分析局势,认定蜀汉与曹魏不可长期共存,必须利用多年积聚的力量,及时发动攻势,北伐或许可以建立王业,消极防守只会坐待败亡。但事情的发展变化难以测度,自己唯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至于以后的成败得失,就不是自己的才智所能事先料定的。是为《后出师表》。为了完成统一大业,诸葛亮六出祁山,竭尽全力指挥作战,终因积劳成疾,卒于五丈原军中,实践了他的诺言。



分享按钮>>【侯氏网新闻】划鸿沟楚汉议和 汉王封侯公平国君
>>【诸葛氏家谱源流】诸葛楹联典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