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中华诸葛氏论坛、团结姓氏兄弟、振我家声、兴我中华!
中华万家姓 >> 中华诸葛氏论坛 >> 源流古迹 >> 浏览主题 版主
 
 新闻公告   源流古迹   家谱分支   姓氏人物   姓氏企业   芳 名 录   姓氏取名  全部分类
  主 题: 话说丹阳诸葛氏《读谱杂记》 已阅:664 / 回复:0(楼主)

(三)诸葛氏何时迁徙丹阳
诸葛氏里居丹阳,首先得从诸葛亮兄诸葛瑾说起。据《三国志.吴志•.诸葛瑾》记载,诸葛瑾(公元174-241年),字子瑜,汉末避乱江东,孙策卒后,孙权妹婿曲阿弘咨见而异之,荐之于权。也有史料载,兴平元年(公元195年)秋,诸葛瑾举家东渡落户曲阿(今丹阳)。而诸葛亮姐弟四人,在前一年已随叔父玄迁居“南阳郡”。作为长子诸葛瑾,已有妻室儿女,家中还有继母,必须守家、守墓。为避战乱,不得不携老搀幼南渡长江来到曲阿。定居曲阿后,与当地名人张承、步骘、弘咨等人友善,后被荐于孙权,初为长史,后迁中司马,收复荆州有战功,(公元222年)迁绥南将军,封爵宣城侯。孙权称帝后,拜为大将军、左都护、豫州牧。晚年,德行尤纯,颇受同僚敬重。孙权颁诏各州推举“贤人君子”,瑾名列榜首。赤乌四年(公元241年)元月病卒,享年68岁。临终遗言,要求丧事从省、从俭。据《武进县志》载:常州新闸连江桥下塘东半里许,大运河南50米处一土墩,面积六亩左右,约高4.5米,传为三国时东吴长史诸葛瑾墓,1958年、1980年先后出土汉代文物玉锁、玉猪各一,铜镜、铜瓶、陶瓷器皿等文物。(《武进县志》709页)      
再说诸葛恪,瑾长子,字远逊。少有才名,孙权奇之,封为吴抚越将军,领丹阳太守,后加威北将军,封都乡侯。恪生绰、建、竦三个儿子。公元255年遭政敌孙峻谋害,抛尸乱坟岗,同时诛灭三族。
也许正是由于诸葛瑾曾长期居住丹阳,再说诸葛瑾曾将其幼子诸葛乔过继诸葛亮,而诸葛恪满门遭诛后,诸葛乔子孙回继诸葛瑾。诸葛乔的子孙可算诸葛亮的,也可算诸葛瑾的,都是诸葛氏族内事。诸葛氏后裔思念故地丹阳,回居故地很正常。
诸葛亮后裔何时定居丹阳?在清光绪《丹阳县志》载最早的诸葛亮后裔是八世孙诸葛颖。县志载:开皇十三年,诸葛颖参军事撰《遗砚铭》。据“三顾堂”、“余荫堂”族谱记载,颖字宗汉,年八岁能属文,仕隋,为著作郎,授朝散大夫。南北朝隋史(969页)载:诸葛颖,字宗汉,丹阳建康人也。祖铨,梁零陵太守。父规义阳太守,有子嘉会。根据上述记载,诸葛颖实为南京人。
“三顾堂”、“余荫堂”诸葛氏族谱则载,其孙诸葛神力迁老林,也就是说,唐初,诸葛神力最先到达丹阳。该谱还记载:神力,永徽三年进士,官平江尹,太宗常命镌圣教序。诸葛神力其嫡系子孙诸葛仲芳任河南节度使后,子孙道明迁浙江。    
诸葛神力的亲兄弟诸葛贞,据该族谱载:诸葛贞,文林郎,宏文院供奉,没有记载居住地。据《唐代史料书断列传》载:诸葛贞,唐太宗时人,工摹拓古碑帖,奉太宗敕,与冯承素拓乐毅论及杂帖数本,赐长孙无忌等人。又与冯承素、赵模、韩道政等四人,各拓数本《兰亭序》赠给太子等(与“余荫堂”族谱记载人名有差别)。根据上述记载,诸葛神力、诸葛贞兄弟俩都是文林郎,书法高手。
(四)丹阳诸葛氏宗祠
丹阳诸葛氏像一棵大树扎根在丹阳沃土之中,根深叶茂枝桠众多。各支脉众多子孙,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因仕途升迁、读书、谋生,不断地迁徙他乡,有的甚至定居海外。而当族居地狭小时,不得不兄弟分居,以后子孙繁衍,又形成新的族居村庄。为延续各宗族血脉渊源,各分支脉都建有自己的小宗祠,而将大宗祠建在故里,各分支子孙都可以前来寻根问祖,祭拜祖先。
据“三顾堂”、“余荫堂”谱载,丹阳诸葛氏先祖诸葛思文,(稷允公)为润州团练使后,卜居於丹阳白鹤溪之大华里,其后子孙众多,先分大泊、大华、老林、寺城等四大支脉,再分长巷、岳墅等十几个大小不一的诸葛氏村庄。其中另有几支迁徙金坛永墅,厚庄、武进夏墅等地。“三顾堂”、“余荫堂”族谱称大华为本宗,丹阳其桑梓也。丹阳是诸葛亮后裔故里,这些千年古老地名保留至今。而老林早有另支先祖居住,所以“三顾堂”、“余荫堂”族谱不将分居老林者称谓老林祖,而称迁老林。
丹阳诸葛氏近代的大宗祠在导墅葛家。据《余荫堂》记载,吕城刘家桥“清微观”也是丹阳诸葛氏宗祠,明嘉靖年间倭寇 入侵丹阳时烧毁,后曾置于嘉井、导墅,近代才置葛家,其他均为小宗祠。
笔者曾走访过不少诸葛氏村落,大部都有自己的小宗祠,最特出的是寺城,一个寺城都是诸葛氏,一条弄堂分东西,各有自己的小宗祠,东分祠属常州武进管辖,西分祠属丹阳管辖,同村诸葛氏兄弟和睦相处。
大泊四村头诸葛氏宗祠,三间三进,雕梁画栋,很有气魄,1949年后改为小学,20世纪60年代,文革期间被拆毁。
丹阳凤凰山西,原麦溪殷庄,有一葛家生产队。该队三十余户都是诸葛氏,也有三间小宗祠,至今仍保留着一间,改作生产队公房。
姓氏族谱、宗祠,承载着各姓氏渊源、历史,也是我国独有的姓氏文化。以宗谱传承文化,不仅展示宗姓内的向心力,更表现了炎黄子孙的凝聚力。所以说:天下诸葛氏为一家人,不管哪支哪脉,都同根同源,源远流长。据“三顾堂”、“余荫堂”族谱里居志载:丹阳为定吾族,始居琅琊阳都,一迁而南阳隆中,再迁而蜀,三迁而广陵。据此记载推测,丹阳诸葛氏在广陵(今扬州)住居,繁衍十余代。
(五)丹阳诸葛氏世系概况
在我国,诸葛亮可是个家喻户晓的人物。 至于诸葛亮有几个儿子、几个孙子,史料记载与丹阳诸葛氏族谱记载有较大的差别。《诸葛忠武侯文集》故事卷一载诸葛亮有三个儿子和一个继子,长子瞻、次子怀、三子果(也有记载为女儿)及继子乔(亮兄瑾的次子)。孙子有尚、京、质(均为瞻所生)。乔生攀,攀生显。丹阳诸葛氏族谱只记载瞻和乔,孙子尚、京和攀。但“三顾堂”、“余荫堂”诸葛氏族谱有一个错误。即将尚、京兄弟,记载为父子,
       诸葛京字行宗,诸葛瞻次子,蜀国亡后,迁移河东。在晋为官,初为眉县令,后为江州刺史《三国志.•诸葛亮传》,没有生卒年记载。
诸葛京出任眉县令时,是否有后裔留在河东?诸葛显是否有后裔在河东(即现在的山东故里)?这也是一个千古之谜。
丹阳诸葛氏族谱记载京生冲、冲生铨、铨生规均没记载生卒年。这一记载,与《三国志.钟会传》注解:“按百官名:绪入晋为太常崇礼卫尉。子冲,廷尉。荀绰兖州记曰:冲子诠,字德林,玫字仁林,并知名显达。诠,兖州刺史。玫,侍中御史中丞。如果按这记载说事,则颠覆了丹阳诸葛氏世系及先祖。历史久远,后人修谱无法考证,无奈,只能凭零星的记载,难免有经不起推敲的错误。后世修的三国志会不会有误?
丹阳“三顾堂”、“余荫堂”族谱载 :诸葛贞一支脉中,贞生诸葛仪(唐开元五年进士,官御史)、仪生诸葛拱(太常博士)、诸葛拱生诸葛静(渭南尉)、诸葛静生诸葛允常(山南西道节度判官)、诸葛允常生诸葛辰羽(行军长史)、诸葛辰羽生诸葛公武(少府监、寿王府侍读)、诸葛公武生诸葛钦乾(赠尚书都官员外郎)、诸葛钦乾生诸葛任(赠刑部侍郎)、诸葛任生诸葛思文(赠礼部侍郎、润州团练使)。
从诸葛神力、诸葛贞兄弟俩至诸葛思文(稷允公二十四世),繁衍10代,而诸葛贞支脉均为单传,也无居住地记载。稷允公为润州团练使后,卜居於丹阳白鹤溪之大华里,其后子孙众多,先分老林、寺城等四大支脉,再分长巷、岳墅。“三顾堂”、“余荫堂”族谱都称大华为本宗,丹阳其桑梓也。
    自从诸葛思文定居丹阳大华后,单传诸葛赓(二十五世)。诸葛赓字君俞号熙真,公元993年-1077年。诸葛赓为诸葛亮后裔中的一位佼佼者,官至太子少师,娶太尉枢密使武襄公狄青第五女,封京兆郡夫人,筑归休亭,寿九十五,合葬犹树墟。      
诸葛赓单传诸葛懿(公元1026-1103年)、系二十六世传人,诸葛懿生诸葛晖、诸葛曒两子,诸葛晖生诸葛松、诸葛材两子。      
诸葛曒生诸葛参,参生诸葛轼。诸葛轼生诸葛汝贤、汝贤生诸葛埴、埴生诸葛烈、烈生诸葛廷刚。据光绪《丹阳县志》二十五卷载:宋诸葛埴召授安丰主簿,江宁府粮料院、居乡倡义役、息纷争、里人化之。可见,诸葛埴在当地威望很高,因诸葛曒已迁寺城,该支脉“三顾堂”、“余荫堂”族谱不再收入。      
诸葛晖的长子,诸葛松(宣和六年进士),松生诸葛渊(乾道丙戍进士处州松阳县令),渊生诸葛锴,锴以后该支脉“三顾堂”、“余荫堂”族谱不再收入。      
次子诸葛材(政和二年进士),生诸葛深、诸葛浩两子。诸葛深生诸葛鉴、诸葛錤两子,诸葛鉴生诸葛填,无后裔记载。      
诸葛后裔有诸葛城,诸葛城生一子诸葛沃野,诸葛沃野(咸淳甲戍进士1266年,知泉州军事、三十二世)生诸葛维贤、诸葛维善两子。诸葛维贤、诸葛维善兄弟同榜进士,维贤迁金坛永墅(以后该支脉丹阳诸葛氏族谱不再收入)。奇怪的是诸葛维善随父迁金坛后臧里,“余荫堂”族谱记载十分全面,在民国期间最后一次修谱,厚庄诸葛氏也参于了修谱。而永墅诸葛氏“谨慎堂”却出现另一套谱系。
诸葛浩(绍兴丁卯黄由榜进士),浩生诸葛铿(绍兴丁卯与父浩同登黄由榜进士),铿生诸葛逵,逵生诸葛梦宇(咸淳十年进士),梦宇生诸葛廷良,廷良生诸葛士铭、诸葛士铬两子,铭生诸葛舜臣、铬生诸葛尧臣(迁居丹阳城内三十五世),后无记载。
诸葛舜臣(三十五世)生四子,诸葛翼(大泊祖)、诸葛冀(大华祖)、诸葛畴(迁老林)、诸葛畀(寺城祖)。这四大支脉,繁衍生息在丹阳城乡,其子孙繁衍众多,也逐步由丹阳各乡镇迁徙至武进、金坛等地区。


作者:gaoxilin1696 (2015/4/24 17:11:08)   回复此贴


目前不允许游客回复,请 登录 注册 发贴.


当前在线:共1人 会员0人。列表: 游客
本论坛网络实名:中华诸葛氏论坛  执行时间:1,027.3 毫秒
本论坛内容纯属发表者个人意见,与 中华诸葛氏论坛、中华万家姓网立场无关
Copyright by www.10000xing.cn   中华万家姓   天驷文化
Powered by TSCC fangshuang Desig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