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孙氏网新闻】仲孙姓氏渊源

    中华仲孙氏网 2013年7月24日 仲孙氏


 第一个渊源:源于姜姓,出自春秋时期齐国大夫仲孙湫,属于以先祖名号为氏。
  仲孙湫,春秋时期齐国人,事齐桓公姜小白(公元前685~前643年在位)为大夫。当时鲁国发生“庆父之乱”期间,鲁闵公姬启(姬贾,公元前661~前660年在位)被刺杀,齐桓公派仲孙湫以“慰问”的名义去吊唁鲁闵公姬开,实际上是侦察鲁国的情况。
  仲孙湫回来之后,齐桓公饶有兴趣地赶紧问他:“现在是否可以乘机攻打鲁国?”
  仲孙湫很严肃地回答道:“不可以,就因为鲁国现在有难,才不可攻打,反而要更加爱护和帮助鲁国度过劫难。这对您的声望和霸主地位有极大的好处!”
  齐桓公听后,很是佩服仲孙湫的远见,接受了仲孙湫的意见。
  这在史籍《左传》中有记载:
  仲孙归曰:“不去庆父,鲁难未已。”
  公曰:“若之何而去之?”
  对曰:“难不已,将自毙,君其待之。”
  公曰:“鲁可取乎?”
  对曰:“不可,犹秉周礼。周礼,所以本也。臣闻之,国将亡,本必先颠,而后枝叶从之。鲁不弃周礼,未可动也。君其务宁鲁难而亲之。亲有礼,因重固,间携贰,覆昬乱,霸王之器也。”
  在仲孙湫的后裔子孙中,多以先祖之齿序、或名号为姓氏,称仲孙氏、湫氏,后该支仲孙氏族人中有省文简改为单姓仲氏者,而湫氏族人则大多简笔改称秋氏,皆世代相传至今。
  姜姓仲孙氏族人皆尊奉仲孙湫为得姓始祖。
  
  第二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鲁国年鲁桓公姬允的次子,属于以先祖名号为氏。
  据史籍《通志?氏族略》上记载:“鲁公子庆公之后。庆父曰共仲,故以为仲氏。为闵公之故,讳杀君之罪,更为孟氏,亦曰孟孙氏。”仲孙、孟孙,乃至仲氏、孟氏,原来都是一父所出的同一家人,他们的始祖,便是春秋时期代鲁国公子庆父。追本溯源,他们是周文王的姬姓后裔。
  春秋时期鲁国君主鲁桓公姬允(公元前711~前694年在位)有四个儿子,长子庶出,叫公子庆父,因庶出为次,故史称为共仲,亦称仲庆父、仲孙氏;次子为嫡长子,叫公子同,后继位为鲁庄公;三子亦为庶出,叫公子叔牙;四子为嫡次子,叫公子季友,与鲁庄公是一奶同胞。
  公子庆父,公元前?~前659年待考,自从弟弟鲁庄公继位后,与其他三个兄弟皆为朝堂大夫,公子庆父最为专横,并拉拢公子叔牙为党,不但一直蓄谋争夺鲁国君位,而且与其嫂即鲁庄公姬同的妃子哀姜私通。
  鲁庄公在位的第三十二年(公元前661年)生了病,因为正妻夫人哀靖没有生子,即无“嫡嗣”,于是便准备从庶子公子般(姬斑)、公子申二人中议立。
  鲁庄公一直厌恶公子庆父,对于立继承人之事并不找公子庆父,先召来三弟公子叔牙商量,而公子叔牙早就受了其兄公子庆父的买嘱,便竭力主张立公子庆父,鲁庄公不置可否。又召来四弟公子季友商量,而公子季友则力主册立鲁庄公与其宠姬所生之子姬般为继承人,并当场逼使公子叔牙以死表明拥立公子般,鲁庄公对公子季友非常满意,并嘱托这位奶胞弟弟辅佐公子般。
  当年农历8月,鲁庄公病逝,公子般继位,是为鲁侯姬般(姬斑)。公子庆父对此甚不甘心,便与哀姜密谋,欲暗杀公子般。恰好有个马夫叫荦,力大鲁莽,因受过鲁庄公的责罚而心中怀恨,于是公子庆父就唆使荦在鲁庄公的丧葬活动上冲入灵堂,打死了鲁侯姬般,可怜鲁侯姬般一天君主座位都没坐上就死于非命。于是,公子庆父改立了鲁庄公滕妾叔姜(陪嫁之女,哀姜之娣)所生之子姬启(姬贾)为新君,是为鲁闵公。公子季友趁乱保护着鲁庄公的另一个庶子姬申逃到了鲁国的附属国邾国(今山东曲阜南陬)避难。
  从此,公子庆父愈加肆无忌惮,不但与哀姜打得更是火热,且野心越来越大。
  鲁闵公二年(公元前659年),公子庆父欲自力为鲁国君主,又指使一个叫卜齮的人在武闱(王宫正殿的侧门)轼杀了鲁闵公。知道鲁闵公被弑之后,那哀姜也逃离鲁国躲到了邾国。
  鲁国贵族和国民因公子庆父在两年内连弑两位君主,造成国内大乱,严重损害了鲁国一贯秉承周礼的诸侯大国形象,激起了无比的愤怒。公子季友在此时从邾国发出檄文声讨公子庆父,要求国人杀死谋乱的公子庆父,立姬申为鲁国新君,于是大家纷纷响应公子季友的号召。
  公子庆父对此万分恐惧,仓惶逃出鲁国,以庶支之长为“孟”而改姓为孟孙氏,流亡于莒国境内。
  之后,公子季友护送姬申回国,扶立为新君主,即历史上著名的鲁釐公(鲁僖公,公元前659~前627年在位)。之后,公子季友出资贿赂莒国君主莒兹丕公嬴期,那莒兹丕公见钱眼开,遂抓捕了公子庆父交给鲁釐公派来的使臣公子鱼,押解庆父回国治罪。
  押解途中至莒鲁两国边境的时密(今山东沂水院东头乡刘家店子村),公子庆父请求押送他的公子鱼放过自己,尽管公子鱼很同情他,但仍予以拒绝。公子庆父自知回去没有生路,遂自缢而死。而躲在倪国的哀姜是春秋霸主齐桓公之女,因其阴谋参与“庆父之乱”,齐桓公对此事件也大感羞忿,随即也将哀姜从邾国抓捕回齐国,亦杀之。
  在鲁庄公逝世后的两年间,由于公子庆父串通王妃哀姜连杀了两个国君,而且极度荒淫无耻,作威作福,横行无忌,造成了鲁国极大的混乱和灾难。故而当初齐桓公派大夫仲孙湫为使臣到鲁国吊唁鲁闵公回去后,曾叹息地说:“不去庆父,鲁难末已。难不已,将自毙。”从此,后世人们常把制造内乱的人比之为“庆父”,千古成语“庆父不死,鲁难未已”即源于此。

留居于鲁国的公子庆父的后裔子孙中,嫡支子孙称孟孙氏,亦称仲孙氏,建立了庞大的孟氏家族,成为鲁国历史上的“三桓”之一,例如鲁国“三桓”仲孟氏家族历代宗主仲孙敖(孟穆伯)、仲孙谷(孟文子)、仲孙难(孟惠叔)、仲孙蔑(孟献子)、仲孙速(孟庄子)、仲孙羯(孟孝伯)、仲孙玃(孟僖子)、仲孙何忌(孟懿子)、仲孙彘(孟武伯)、仲孙捷(孟敬子)……等等历史名人皆是,后皆省改为单姓孟氏、费氏、孙氏、仲氏等,著名的儒家“亚圣”孟柯就源出该支孟孙氏,是仲孙捷的曾孙;而在庶支子孙中,则以先祖之齿序、或名号为姓氏者,担只称仲孙氏,不能称孟孙氏,再后有省文简改为单姓仲氏、孙氏者,皆世代相传至今。
  姬姓仲孙氏族人大多尊奉共仲庆父为得姓始祖。
  本书按:
  本书认为,在公子庆父弑杀了鲁闵公之后,哀姜“孙于邾”,所逃往的“邾”并非是邾国,而是鲁国的另一附属国倪国。
  倪国,是邾武公曹颜(曹夷父,公元前?~前796年在位待考)的庶子曹友来所得封国,子爵,因改倪氏。后在周惠王姬阆二十四年(鲁釐公姬申七年,公元前653年),由倪国第四代君主、即曹友来的曾孙倪犁来改称为小邾国。
  因此,左丘明在《春秋左氏传》中记载的“闵公之死也,哀姜与知之,故孙于邾”,指的是小邾国,并非当时公子季友与公子申所流亡的邾国。当时邾国君主是邾文公曹蘧蒢(公元前665~前615年在位),他与公子季友和公子申的关系非常密切,因此,作为“庆父之乱”的主谋之一的哀姜是万万不敢去邾国避难的。
  
  第三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卫国大夫仲由,属于以先祖名号为氏。
  该支仲孙氏,出自春秋晚期大儒孔子的学生仲由之后。
  仲由,前542~前480年,字子路,又字季路,鲁国卞邑人(今山东泗水泉林镇卞桥村,一说今山东平邑仲村),他是孔子得意门生之一,以政事见称。
  仲由为人果烈刚直,有勇力,多才艺,虽然伉直好勇,但光明磊落,重友朋、讲信义、守言诺,且事亲至孝。他在十八岁时,适逢孔子讲学东游到卞邑,受到孔子的赏识,遂设礼相诱,子路受教,被收为弟子。
  在孔子那里,仲由除学六艺外,还兼职为孔子赶车、当侍卫,跟随孔子周游列国。他敢于对孔子提出批评,勇于改正错误,深得孔子器重。
  仲由性格爽直率真,做事果断,信守诺言,勇于进取,甚至敢于批评孔子。孔子了解其为人,评价很高,孔子称赞说:“子路好勇,闻过则喜”,认为其“可备大臣之数,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并说他使自己“恶言不闻于耳”。并曾感叹地说:“我的主张若行不通,就乘筏子到海外去。那时,跟随我的恐怕只有仲由了。”
  仲由后来初仕鲁国,后事卫国。在孔子担任鲁国大司寇期间,他出任卫国的蒲邑大夫(今河南长垣),后担任上卿季孙氏的家宰,又任上大夫孔俚的家宰。
  周敬王姬丐四十年(卫出公姬辄十三年,卫后庄公姬蒯聩元年,公元前480年),孔俚的母亲伯姬与他人谋立自己的弟弟蒯聩为卫国君主,胁迫孔俚弑杀卫出公姬辄,卫出公闻讯后被迫出逃。当时仲由在外闻讯后说:“食其食者,不避其难!”立即进城去责问蒯聩。那蒯聩在羞恼之下,命亲信勇士石乞与仲由撕杀,拼杀中石乞用戈击落了仲由的冠缨,子路目毗尽裂,严厉喝斥道:“君子死,而冠不免。”居然在生死相拼中坐下来端正自己的帽子,结果被石乞一戈击杀。
  到了唐开元二十七年(公元739年),唐玄宗李隆基追封仲由为“卫侯”。北宋大中祥符二年(公元1009年),宋真宗赵恒加封仲由为“河内公”。南宋咸淳三年(公元1267年),宋度宗赵禥再封仲由为“卫公”。明嘉靖九年(公元1530年),明世宗朱厚熜改称仲由为“先贤仲子”。
  在孔子的弟子中,仲由门生弟子中性格独异的一位。
  在仲由的后代裔孙和族人中,有以“仲由之孙”为姓氏者,称仲孙氏,也有以先祖之字为姓氏者,称路氏、季路氏。后该支仲孙氏族人中有省文简改为单姓仲氏者,而季路氏族人则大多省文简改为单姓季氏、路氏,皆世代相传至今。
  一部分姬姓仲孙氏族人大尊奉仲由为得姓始祖。
  
  得姓始祖:共仲庆父(姬庆父、姬共仲、仲孙氏、孟孙氏)、仲孙湫(姜湫)、仲由(姬仲由、子路)。


分享按钮>>【仲孙氏网新闻】鲁国三家权臣仲孙氏、叔孙氏、季孙氏何以称为“三桓”?
>>【仲孙氏网新闻】仲孙姓郡望堂号与宗祠通用对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