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州日报荆泉副刊---轩辕黄帝后裔在滕州

    中华轩辕氏网 2009年11月5日 张彪


                                轩辕黄帝后裔在滕州
                                          □张彪 



  “轩辕”一词,对于中华民族来说,有时是被用作祖国或民族的同义语的。我国最早的著名的通史著作《史记》是由居于轩辕之丘.名曰轩辕黄帝作开篇第一人的。《史记·五帝本纪·第一》里说,“轩辕之时,神农氏衰……炎帝欲侵凌诸侯,诸侯咸归轩辕”,“轩辕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三战然后得其志……诸侯咸尊轩辕为天子,代神农氏,是为黄帝”。对于这段历史,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杨向奎教授在中央高级党校文史讲座中指出,轩辕黄帝“这个人在历史上怎样,很难描写,但就其图腾崇拜来说,我们可以肯定黄帝部族是崇拜水族动物的,即龙蛇之流”。由此他对轩辕一词解释说:“黄帝叫轩辕氏,轩辕这两个字,大家都不会解释,研究古书以后发现,轩辕可能就是天鼋,在古代,轩辕和天鼋读音是一样的。鼋,就是水族动物,黄帝以天鼋作图腾,说明他的图腾是水族动物”。这一论说,从远古社会的图腾上寻出轩辕的含义,科学地阐释了中华民族为什么是所谓的“龙的传人”。

  “轩辕”一词,作为姓氏,起于黄帝之名。《史记·五帝本纪·第一》载:“黄帝者,姬姓,少典之子,居轩辕之丘,名曰轩辕”。《史记·索隐》转引《帝王世纪》载:“黄帝生于寿丘,长于姬水,故以为姓,居轩辕之丘,故以为名,又以为号”。《正义·案》载:“黄帝,有熊国君,乃少典之次子,叫有熊氏,又曰缙云氏,又曰帝鸿氏,亦称帝轩氏。娶西陵氏之女猡祖为正妃,生二子,后皆有天下。其一玄嚣,是为青阳;其二昌意。黄帝盖四妃,二十五子,得姓者十四人,为十二姓,曰姬、酉、祁、巳、滕、箴、任、荀、僖、诘、儇、依,黄帝崩,葬于桥山(今陕西省黄陵县),子青阳立,是为帝少昊。黄帝的后代姓轩辕氏,后去辕为轩姓”。轩辕氏显然是黄帝后裔,轩辕宗族也一向以黄帝宗亲后裔自许。轩辕氏族著于史籍的,汉代有轩和,唐代轩辕集,宋代有轩辕损,然都不是名臣大儒,所以姓氏不彰,长久不为世人所知。

  在滕州市南部三十五里的官桥镇,薛河故道与魏水河的交汇处,有一片被当地村民俗称为轩辕的地方。它东临古薛水,西临丰山。地势平坦,土地肥沃。这里的轩辕与轩辕黄帝有何渊源?经走访官桥镇前来村轩辕氏后裔和查阅《滕阳轩辕氏族谱》得知,明朝成化年间,黄河在河南决口,世居河南睢县轩老家的轩辕应试一家母子三人,于洪水横流中漂泊到山东,投奔在山东滕州做官的父亲,由于轩辕应试的父亲已调任他乡,无处寻找,遂定居在滕州古薛河北岸,定居之处取名轩辕庄。

  《官桥镇志·村名由来》记载:“轩辕庄,明代成化年间立村,轩辕氏从河南迁此居住,取名轩辕庄。”定居之后,轩辕应试生四子,次子轩辕标的孙子轩辕玳,曾孙轩辕作肃皆以勤于读书而博取功名。然自轩辕作肃子轩辕利国入朝为官之后,因不知什么原因得罪朝廷,招致官兵的追杀,居住在轩辕庄的轩辕族人随即四处迁徙,家道衰落。部分轩辕族人回迁河南睢县老家,部分去轩改为袁姓(解放后,前来村还有部分袁家林存在)。另一部分迁到官桥镇前来村,轩辕庄至此无一户轩辕后人。轩辕庄张永铨老师生前曾对轩辕氏的兴衰作过考查,据说现在俗称为轩辕的地方,过去曾是轩辕氏族人的果园和耕地,轩辕庄村北和村东都是轩辕族人的林地,当时轩辕氏的祖茔占地面积达上百亩,祖茔里栽植着青松翠柏,几十座墓碑矗立在林地里,松涛阵阵,枝杈峥嵘,莽莽苍苍,规模非常壮观。然自乾隆朝以后,由于轩辕氏族人四处迁徙,轩辕氏祖茔无人添坟扫墓,天长日久遂成为乱坟岗。1958年8月,济南军区在轩辕祖茔内破土筹建轩辕井,1960年10月易名八一煤矿,所有墓葬被推平,墓碑被拉倒铺路。

  经查阅山东地方史料得知,明朝年间,曾有多名轩辕氏官员在山东做官,如明朝甲辰年(1424年)山东知府轩中矩,以及在明朝燕王朱棣从南京迁都燕京的返途中,在梁山救驾有功的睢县籍驿站节度使轩辕斌。《睢县县志》记载:“永乐十九年,明成祖朱棣从南京迁都燕山(北京)返途中,驱逐叛逆,清除妖孽(俗称燕王扫北)。路过梁山脚下,被蕃兵草寇包围,驿站节度使轩辕斌带领子弟兵奋力拼杀,解救明成祖突出重围。轩辕斌因救驾有功,被敕封为州官,管辖梁山、嘉祥、汶上、巨野、郓城、东平、鄄城共七个县,赐给良田五坛四(5400亩),其他子弟兵也加官晋爵,各有赏赐,分居山东各地为官。”此后,族人从河南睢县不断向山东迁徙,山东轩辕氏族人至今仍旧传诵宗族俚歌:“我家先祖本讳斌,睢州境内有家门。”俚歌里所唱的睢州,即现在的河南省睢县。据清朝光绪十一年(1885年)《睢鹿世家轩辕氏谱》记载:“唐朝贞观年间,豹祖率众自黄帝陵寝所在桥山(今陕西黄陵县境)迁居睢州长岗集,称轩老家。”

  如今,迁徙到官桥镇前来村的轩辕氏族人,他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与其他氏族和谐相处,勤劳耕作,共同抒写着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谱写着滕州华丽的篇章。


分享按钮>>谈谈“样式雷”烫样:黄希明 田贵生
>>红河州民族研究所彝学专家师有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