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轩辕氏族--虔拜轩辕黄帝 概说轩辕家族

    中华轩辕氏网 2010年4月18日 轩辕鸿瑞


                     

             虔拜轩辕黄帝 概说轩辕家族
                                轩辕鸿瑞
       我们引以为荣的轩辕姓氏,是黄帝恩遇我们家族的殊誉和荣光。公众对轩辕黄帝的敬仰之心,由此引发了对以黄帝之名讳为姓的一支族人的关心关注,但有关我们轩辕姓氏家族的历史和现状公众知之较少。有幸参加庚寅年新郑拜祖大典,是组委会出于对我们轩辕姓氏家族的厚爱、偏爱,而给予的惠顾。谢谢组委会所搭建的能使轩辕家族参拜文明始祖的这一平台, 使得轩辕氏族实现了多年来的参拜之愿。为此,我特拟此文,以献给因怀有屋乌之爱之心而对轩辕家族感兴趣的人们,更希望关心关怀轩辕氏家族的专家学者们对文中的观点予以批评正谬或示教补充。
一、“一家”说,唤起族亲联谊志;十万众,轩辕宗裔布神州
         网上搜索“轩辕”一词,可见尚记载这样一段文字:在《黄帝内经》发现之际,台湾著名史学家、台湾轩辕教会会长王寒生老先生曾对他女儿预言,国内应有一家姓轩辕的,并应于1994年找到。这一预言还真地被应验了。这家姓轩辕的主人叫轩辕耀,家住江苏省宿迁市泗洪县。1993年中华黄帝陵基金会成立时,他突然感到自己的姓很 “高贵”,应该寻根问底弄个清楚。于是他将自己的姓氏情况写信告诉了陕西省黄帝陵办公室。办公室的工作人员得到这一情况后很惊奇,因为他们从没听说过有姓轩辕的。经过深入调查,全国姓轩辕的只此一家。王寒生的女儿、台湾轩辕教会总干事王丽霞听到这一消息后,于1994年4月专程来到陕西黄帝陵与轩辕耀会面,并将她父亲著作的有关黄帝姓氏的图书赠给轩辕耀。
       按我理解,王寒生老先生预言“国内应有一家姓轩辕的”中的“应有”应是指“当今社会上实际存在的应有”,“一家”,显然系指轩辕姓氏“一个家族”或曰“一个支脉”。因为轩辕作为姓氏,在百家姓和不少工具书中是都有明确记载的。并且王寒生老先生的著作本身,也是有关黄帝姓氏的。至于上文中“从没听说过有姓轩辕的”一语,实际意思应为从没听说过当今社会上还存在有姓轩辕的。而“经过深入调查,全国姓轩辕的只此一家”之说,则明显是由轩辕姓族人的自闭所产生的误解。当然,这种说法很快也就被轩辕家族中的一个居于北京的耄耋老人,中共党员、中国语言大学教授、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编审、教育科学出版社副总编辑的轩辕轲君所发现,继而,也被他依据老家族谱撰写的,于1995年先后刊载于《寻根》杂志和《光明日报》的《轩辕氏之历史与现状》一文所纠正。
        在网络所引前段这则文字之后,也有“1986年,轩辕家族曾聚会,作过粗略统计,在贵阳、河南、山东、安徽、江苏、上海,分布在10多个县,共有轩辕氏几千户,人口约2万人。”之内容,这基本上就是轩辕轲文章中的原意.而这段内容现在看来也已有所局限。
       1994年的“全国轩辕氏仅此一家”说,可以说是道出了一个轩辕氏家族的悲哀。其一,缺乏地位显赫的名臣大儒,达官显贵,甚或是惊世英模等,所以姓氏不彰; 其二,祖上典藉中多见“隐德弗耀”者,也就是说轩辕氏族人生性比较低调,多远离闹市,居住偏远。虽注重修德养性,但多不示张扬,不求显耀;其三,可能与族人多属内敛的秉性和历史上荒乱频仍、颠沛流离、贫困无着的际遇有关,缺乏彼此交往,敦亲联谊,尤其是远离故土的族人,往往各蛰居一隅,彼此不相往来, 长此以往,亲人竟成陌路;其四,缺乏完善的族谱资料,特别是背井离乡,屡徙屡迁者,两地多无文字资料记载,唯有姓氏衍袭,不知先祖何自。其五,便是轩辕家族人多有口传系姓复姓轩辕,而却在实际取名中省“辕”从“轩”。如此久而久之,其后人也多有对自己的姓氏或是轩或是轩辕而迷茫者。是故,轩辕姓氏不仅长久不为世人所知,而且连同宗家人也多有互不为知者了。
        当然,也正是这个“全国轩辕氏仅此一家”说,激发了轩辕氏家族人对于公众关心关注本族姓氏的感念,促动了反省,激励了振兴家族的强大决心.族人认识到,当今社会,盛世太平,国泰民安,交通便捷,通讯方便,很多姓氏都在修谱立志,而我们家族若再不敦亲和族而把族人团结起来,进而为促进社会和谐尽心竭力的话,便愧对头上“轩辕”这顶桂冠, 愧对祖宗、愧对后人、更愧对这千载难逢的太平盛世。
       近年来,家族的几个代表正致力于研究探寻轩辕氏的由来和播迁繁衍的脉络。从广义上讲,华夏万姓千家皆为炎黄子孙,而轩辕姓氏也属万姓千家之一,当然属黄帝子孙之一脉,再因轩辕氏族人是直以黄帝之名讳“轩辕”为姓氏的,所以得以获此殊遇、殊荣者,显然必属黄帝宗裔无疑,这应是不争的事实。然而,宗族最先繁衍于何地,得姓始祖是谁,世系如何,历史上的山西上党(今山西长治县) 郡望说、陕西郃阳(今陕西合阳县)郡望说和古家谱中的迁自延安说、迁自陕西轩家桥说,迁自河南新郑金渡河说,迁自山西洪洞说等多种悬疑信息,尚待进一步深入探寻、访查、研究、梳理。但轩辕氏族人截止目前所知的存在现状己经初有轮廓,据近几年为编纂《中华轩辕氏家族志》初步(不完全)统计,大抵分布于我国河南、山东、安徽、江苏、河北、辽宁、陕西、山西、湖北、云南、青海、宁夏、黑龙江、新疆、北京、天津、上海等20多个省市区的数十个县市,就连我国宝岛台湾和域外的美国、加拿大等国也有播迁居住者。现有人口约为10万左右。
二、轩辕姓,省“辕”从“轩”古亦有;避圣讳,明臣轩輗(ni)又作范
        轩辕家族之所以让公众感到罕有,从根本上讲还是总人口较少,而在总人口较少的情况下,偏偏又沿袭了一个在取名和称谓上“省辕从轩”的习惯,这又使约百分之八九十的轩辕姓人在社会上以单字 “轩” 出现。无疑,这又从直观印象上减少了名字冠为轩辕姓氏的人数和轩辕姓氏影响。
      把轩辕省称为“轩”这一习惯,其沿袭和形成的主要原因大体有两个:
      其一是历史传统习惯。如史籍上多有将黄帝轩辕氏省称为“轩”的,如轩皇、轩后、轩主、轩室(轩辕黄帝的或帝王的宫室)、帝轩等。史籍《姓解•六三》、《姓苑》中均记载:轩辕氏、轩氏、辕氏,皆黄帝之后。黄帝之后以其号为姓。因黄帝之号为轩辕,可知,不论是在实际生活中或省作轩抑或省作辕的,其规范姓氏统为轩辕。河北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吕志毅先生说:黄帝轩辕氏亦称帝轩氏,姬姓,居轩辕之丘。或曰姓公孙,号轩辕。轩辕姓氏族人是黄帝的嫡派子孙,这是历代史学家所公认的。至于后来有的轩辕姓族人在实际生活中,省掉了辕字,简为姓轩,这绝不同于历史上某个姓氏或被赐改了另外姓氏,或由于什么变故而被逼改了另外姓氏之例,省称为轩的,其规范姓氏依然是复姓轩辕。如汉代的谏议大夫轩和,唐朝诗人轩辕弥明、宰相轩辕损,宋代祥符登科轩彦绩,明朝刑部尚书轩輗,清朝进士轩辕胤、轩辕诰等等皆为轩辕宗裔。
       其二是做为唐贞观徙睢的轩辕豹一脉来说,又受到明代英宗时刑部尚书轩辕輗为避朱元璋“圣讳”中的 “元”字之音,而省辕从轩的影响。轩辕輗称名曰轩輗。轩輗是永乐甲辰(公元1424年)榜进士,历官御史,曾巡按福建、浙江,为官清廉。《明史•列传第四十六》记述他在浙江按察使兼理两浙盐课任上时,“寒暑一青布袍,补缀殆遍。居常蔬食,妻子亲操井臼。与僚属约,三日出俸钱市肉不得过一斤,僚属多不能堪。”任满离职时,“行囊仅一簏(lu)”。当时人谈起廉吏,都会说到轩輗,就连当今有的廉政教材中也载有此例。这样一位“清操闻天下”的人,算是轩辕宗族中的佼佼者,也正是因为有了这位尚书公,轩辕家族的谱牒才得以重新整续。族谱记载唐代贞观年间徙居于睢州(今河南省商丘市睢县长岗乡轩老家村)的轩辕豹公为第一世。但自第一世之后,经五代、两宋一直到元代大德年间第二十七世轩輗之祖父时,大约七百年统为只有代次,未著名讳。究其原因,多数族人认为,轩輗整续族谱时,古谱尚存,古谱登统的传承人应是止于其祖父的上一代,轩輗按古谱的代次从他的祖父一代接续的登统,而将古谱中二十多代的辈序号空注于他的“续谱”之首,而将各上代传承人的名讳省录了。后来,独立成册的古谱亡失不传,故造成了二十余世具体传承人名讳记录的缺失。此论确否,尚待考证。自轩輗祖父之后,在轩老家之近域,瓜瓞有序,世代明晰,绵延至今,已有五十余世。
       统阅族谱五十余世的记载和查看族中现实冠姓的情况可以明显看出,一脉血亲中,各分支谱牒家乘的题名,统冠为 “‘轩辕氏’族谱”,或“‘轩辕氏’家谱”等,无一例外,而聚居村落的名字和谱中记载的具体个人的姓名,或从复姓轩辕或从单一轩字却较为随意,邻村相异、祖孙相异、父子相异、兄弟相异,一人在素常与较严肃、正规的场合相异的情况比比皆是。从较为有点名望的族人中看,明代之前之后皆兼有从轩辕和从轩者,而唯独明代,皆从轩姓.有清之后,如进士轩辕允、轩辕圻、轩辕胤、轩辕诰,孝友轩辕大成等又重新沿袭复姓。而司空见惯的是,就是清代这些沿袭了复姓的“名人”其直系后代的名字中又多省从为轩姓。不久前的一次族亲联谊会上各地代表已发出倡议,提倡我轩辕氏族人在今后为后人取名时,要改变省辕从轩的习惯,捍持轩辕姓氏的严肃性、规范性,以此表示对人文先祖的虔诚与敬重,对祖上所赐姓氏的珍爱与尊崇。
三、举国初査,睢鹿世家最繁茂;轩辕家族,民胞物与济和谐
        近几年来,全国各地热心轩辕氏家族事务的族贤宗彦,借助便捷的交通通讯条件和网络平台,展开了广泛的寻根溯源和普查联络。2006年,在我们以河南辽宁部分族人的名义发起《立足当代、追根溯源、同维共建、振兴轩氏》的倡议时,就曾经期望有一天我们全国各支系轩辕氏族人能“一册在手,亲人常有;走遍天下,到处有家”。我们认为,这是时代赋于我们的使命、职责,也是机缘带给我们的幸运、荣光。
        过去的数年,不少族人为寻根联谊已做了大量工作:如在网上搭建了联谊平台,建立了轩辕氏网站,两次辑集印发了家谱史料和有关资料等;耄耋老人轩辕轲君为弘扬我轩辕氏亲撰文,广发表,为睦族联谊写章程,发倡仪,为推进族务倡导向,指迷津等;辽西恩德轩辕强君呕心沥血,不辞幸劳,为搜寻史料阅录了相关轩辕氏族的数十通碑版和无数册典籍,为传播信息亲手寄发了数百封信函和数百件邮品,为走访族亲奔波跋涉了数千里路,为了记录活动积存资料及时真切地撰写了数万言文稿等;贞观徙睢一脉轩老家的醉心于族务事业的精英轩威(河南省轩辕氏姓氏工作委员会会长)、敏生以及热心族务的纯信、敏长等人更是以“家人”的热忱寻亲、待亲,还有如整修宗祠祖墓、组织拜祖大典等更见功劳;保定维克君和安徽几位族人慨然解囊、力助族务,更促进了族务工作发展,有口皆碑;鄢陵县鸿瑞为寻宗联亲、促进轩辕氏宗族志编撰以及推介轩辕氏族活动中,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特别是在今年参加陕西黄陵清明祭祖征集祭文活动中荣获三等奖,并应邀代表轩辕氏家族参加祭祖活动,此轩辕姓氏身份引起媒体和公众“注目”和感到“意外”;河南省轩辕氏姓氏工作委员会副会长玉民查阅典籍、公安户籍、追询线索,并在会长轩威和周口市鹿邑县当地族人的配合下,费尽周折,追寻鉴证轩輗后人家传的明圣旨、象牙笏板等国家级文物……
       可以这样说,当前对于我们的族务事业而言,其参与者之多,涉及范围之广,族众热情之高,决心之大,心志之齐是家族历史上所没有过的。然而,也就在这样的努力之下,尽管在河南省或其它省,也发现了多个说不清先祖迁徙渊源的村落,但至今尚没有在全国(包括历史上存在过的郡望山西上党、陕西郃阳以及志书上提到过的陕西延安、陕西轩家桥、新郑金渡河、山西洪洞等地域)发现人口较多的,能以较详实的史料、遗迹等证明的,与河南睢州轩辕豹一脉可互为伯仲的其他支系的轩辕后人。这当然也依然是轩辕氏家族现在和将来要继续深入寻访和研究的课题。
        贞观徙睢的轩辕豹一脉,世称睢鹿世家, 见诸文字的历史传承已经有1400余年。可以说是明清以来的轩辕氏旺族.而今,很多地域的轩辕氏族人或有史料记载或有俚语口传,都是由此地播迁的。如山东俚歌:我家先祖本讳斌,睢州境内有家门;安徽俚歌:轩辕和寿州,血缘之关系。明朝中后期,独离睢州地;河北俚歌:我家先祖讳惟行,鹿邑城内有门庭……河南各地的轩辕氏族人多有文字记载或口口相传,更不待言。
       史 传,唐朝贞观年间,轩辕豹(唐朝一武将)随唐王李世民东征路过睢州长岗时,因病御允,就地养伤,迁眷安家.数年后,轩辕豹病故,葬于长岗之巅。唐王李世民曾过此亲祭,并在大茔左右为植国槐十二棵以志纪念。其中有一弯腰树,据说是陪同大将尉迟敬德挂马鞭压弯的。文革期间,国槐尽毁。古树旁边的槐爷阁(庙),至今尚存。
        轩辕豹原籍,应是陕西轩家桥人。族谱有载: 轩辕豹后人在睢州传七世,有族众曾回迁陕西轩家桥,之后又迁回。唐轩辕集乃该支脉的九世传人。其人其事可参见《国学原典•史部•资治通鉴•卷第二百四十八》之记载。
       轩辕豹的陵墓原在睢县长岗乡,并有一座始建于唐朝的“轩辕宗祠”。明朝时期,因刘伯温看风水说,豹祖陵墓处将来必是千人踩万人踏之地(现此处早通马路,已应验此说),遂迁葬于长岗东六里许,族人在其坟茔东建村安居,称村为轩辕家寨或轩老家村,又在村东北角修建轩辕宗祠,该宗祠历经明、清、民国,曾多次修缮,占地面积达六亩余,气势宏伟。最后一次民国二十二年修缮,制有当时著名书法家褚纪雯题写的“轩辕宗祠”匾额(现在存)。 
       据 多方查证,明臣轩輗公整理过的《轩辕氏族谱》之原本,上世纪八十年代尚由原睢县农业局局长轩辕尊严(即轩友信)保存。老人去世后该谱不知去向,现尚存的有清朝乾隆四年之后接续的四套家谱。
2008年、2009年清明,来自河南各地以及山东、河北、安徽、江苏、辽宁等地的族人代表在睢县轩老家举行了千百年来首次规模性祭祖活动。2009年初轩老家又恢复了轩辕氏族牌坊,轩辕轲老先生亲自题词楹联“民吾胞也物吾舆也社会效益是重,义共尊之利共享之文化品味为先”。
      2009年3月15日,轩辕氏家族还在“河南省炎黄姓氏历史文化基金会”的大力支持下,成立了“河南省轩辕氏姓氏工作委员会”。
       多年来,轩辕氏家族的族贤宗彦,始终从立足全国的大范围做艰苦细致的寻根溯源调研访查工作。2008年以来,保定族人,河北省保定红星高频设备有限公司董事长轩辕维克君, 多次组织、邀集在全国范围内所能发现的轩辕(轩)氏的族亲代表召开会议,商定了立足全国联谊通谱的一系列方案,成立了以轩辕维克为主任、轩辕强为主编、轩辕轲为总编审的《中华轩辕氏宗族志》编修委员会。聘请了河北大学地方史志专家吕志毅教授,中国书法家协会鉴定评估委员会委员、河北省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河北省收藏协会副会长、河北省书法家协会理事、保定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保定市收藏协会主席吴占良老师做为我家族事务的顾问。与此同时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河北省书法家协会主席、中国散文诗学会副主席、一级作家旭宇先生为我《中华轩辕氏宗族志》题写封面和祝词,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主讲、河南大学王立群教授以及山西省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太原师范学院名誉教授、山西师范大学书画文化研究所顾问林鹏老先生等均为我《志》书题词。
       在编的《中华轩辕氏宗族志》分《古谱卷》和《综合卷》两函,是在“光耀帝祖威名,打造传世珍品”的指导思想下设置的全息式的中华轩辕氏族事“通鉴”,册纳华夏举族,容及轩辕古今,模式革故鼎新,资料文图并茂,大家题词萃集,装帧精美考究。截止庚寅清明之前,《中华轩辕氏宗族志》的《古谱卷》已将征集到的,全国各支脉现存的“古谱”辑集复制完竣,《综合卷》正在紧张而过细地辑录与编纂之中。竭诚欢迎族亲和有关专家学者惠示轩辕姓氏文化之史料和佳作,以光轩辕族志,以荣轩辕圣名。
       我们轩辕氏族人衷心感谢给予我们关心支持的各级领导和专家学者,并殷殷期望更多的领导和专家、学者能给予我们以更多的关爱和支持。愿我们家族在热心钟爱于轩辕文化者的帮助和指导下,编好《中华轩辕氏宗族志》,更好地深入挖掘轩辕姓氏文化,筹备好轩辕姓氏文化研讨会等事宜。在今后的岁月里,轩辕氏家族将遵从“民胞物与、和谐共济”的宗旨,“尊祖重孝、敬祖爱族”的原则,为构建和谐社会,团结各族同胞,做出我们氏族所应有的、特有的积极贡献。
附录:
一、中华轩辕氏宗族俚歌
吾姓源自黄帝名,嫡传宗裔至尙荣. 始祖根基本新郑,普天谒祭黄帝陵.
得姓始祖未知讳,唐前绵衍佚传承. 陝西山西曾郡旺,大系尙在查考中.
明臣輗公委权重,轩辕省辕避圣名. 永乐輗公整续谱,徙睢始祖曰豹公.
豹祖贞观迁长岗,后廿五世传未清. 二十七世始详载,輗祖祖父秉彝公.
睢鹿世家几续谱,遍载太柘联山东. 椒聊繁衍枝叶茂,屡播再迁多失踪.
煌煌轩辕举世敬,宗裔星散音未通. 盛世思酬睦族愿,交通通讯助劲风.
古今史料辑成帙,通志一卷向祖呈. 举族昭穆明长幼,轩辕宗脉代凝情.
冀望后昆笃忠孝,永世崇振轩辕风. (鸿瑞 敏生整理)
二、中华轩辕氏家族谒祭帝祖文
巍哉我祖,伟矣帝皇.泽被寰宇,德隆霄壤.摧拓洪荒,鼎祚鸿昌.整饬纲纪,
缕析典章.智周万物,千行兴旺.教民种养,宫室衣裳.造车指南,舟车运畅.
历法时序,律吕岐黄.创制文字,教化弘扬.文明星曜,万世昭彰.悠悠华夏,
巨龙腾祥.千姓亿兆,尽裔炎黄.我氏殊幸,袭名为姓.头顶光环,感戴恩隆.
代有才俊,隐德弗名.陕晋郡望,姓史曾重.睢鹿世家,椒聊繁盛.明臣轩輗,
省辕讳圣.谱溯始祖,轩辕豹公.贞观徙睢,后播如星.史蒙荒乱,再迁乏踪.
各蜇一域,音讯难通.今逢盛世,族贤心凝.维克为东,屡聚保定.华夏轩辕,
誓志谱同.古今通鉴,一志辑成.敦亲谐族,惟孝惟忠.今拜帝祖,至虔至诚
千秋承惠,万代勃兴.煌諦永彰,煊圆鼎盛.伏维再拜,血荐元宗!
三、轩辕家族事务主要联系人(敬请族亲和有关专家学者就便联系)
轩辕维克 河北省保定红星高频设备有限公司董事长,《中华轩辕氏宗族志》编纂委员会主任。手机号13903120275;QQ号为:1213604414

轩辕 轲 80岁,北京,中国语言大学教授,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编审、教育科学出版社副总编辑,《中华轩辕氏宗族志》总编审;

轩辕 强 辽宁省葫芦岛市房产局在职干部。《中华轩辕氏宗族志》主编。手机号13700191391;QQ号为:293534078

轩辕 威 河南省商丘市睢县劳动与社会保障局在职干部, 河南省轩辕氏姓氏工作委员会会长;《中华轩辕氏网》http://www.10000xing.cn/x931/义务管理人。《中华轩辕氏宗族志》副主编.手机号13803703268;QQ号为:627199058

轩辕玉民 河南省长葛市烟草局工作,河南省轩辕氏姓氏工作委员会副会长;《中华轩辕氏宗族志》副主编。《中华轩辕氏网》http://www.10000xing.cn/x931/义务副管。手机号13608439050。QQ号为:369341055

轩辕鸿瑞 住461200河南省鄢陵县新城区新元小区六巷3号,退休干部。《中华轩辕氏宗族志》编纂委员会副主任。手机号13937447801。 QQ号为:33079185

轩辕平安 医务工作者。精研《黄帝内经》,并在应用和推广方面造诣颇高。《中华轩辕氏宗族志》编委。联系电话15038932687

注:民胞物与:民为同胞,物为同类。泛指爱人和一切物类。


二零一零四月十五日


分享按钮>>中华轩辕氏族--軒轅家族族譜首次亮相河南
>>江苏赣榆刁氏家族续谱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