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轩辕氏网新闻】张新斌---轩辕氏初探

    中华轩辕氏网 2013年7月5日 张新斌


内容摘要:轩辕氏为上古时期古老的部族与部族首领,因贡献较大而袭黄帝号,成为黄帝轩辕氏。复姓轩辕及简化为单姓的轩,为轩辕氏的直系后代,也是直接以五帝名号而保留至今的姓氏。自唐代在今河南睢县形成集聚后,至今在黄淮平原形成大分散小集中的居住特点。

    关键词:轩辕氏;黄帝;轩輗;睢县

    轩辕氏是与人文始祖黄帝联在一起的上古氏族,轩辕氏经过了轩辕氏、黄帝轩辕氏的发展过程,并因此演变为中华姓氏中的轩辕氏、轩氏、辕氏等。唐宋以来,以河南睢县为中心形成了较大的轩辕氏(轩氏)集聚区,并出现了明代廉吏轩輗。以睢县为中心的轩氏集散地,对于中华小姓的研究,具有启示意义。 

   

 一

    轩辕氏有轩辕氏与黄帝轩辕氏之分。《补史记》云:“神农纳奔水氏之女听詙为妃,生帝哀,哀生帝克,可生帝榆罔,凡八代五百三十年而轩辕氏兴焉。”《史记索隐》卷三十亦有类似的记载。《乐律全书》卷二十二,“愚按《路史》:神农氏七十世有天下,轩辕氏兴。”反映神农氏兴起有个较为漫长的过程。《尚书埤传》卷一:“黄帝曰轩辕氏,传十世一千五百二十岁。”这是史料中黄帝时代的一种说法。《古微书》卷十三载:“今按柏皇氏,后有中央氏、大庭氏、栗陆氏、昆连氏、轩辕氏、赫胥氏、葛天氏、尊庐氏、祝诵氏、昊英氏、有巢氏、朱襄氏、阴康氏、无怀氏乃至大昊氏云。《路史》曰:轩辕氏,古封禅之帝,在皇帝之前。昔蒙庄氏论至德之世。轩辕氏后,乃有赫胥,而尊庐、祝融次之。”《礼说》卷十对轩辕氏注云:“《路史》谓:轩辕氏,古帝皇,非黄帝也。”也即是说在上古时炎帝之前,轩辕氏为“古帝皇”,时间要早于太昊氏,反映轩辕氏历时十分久远。

    但是,轩辕氏之所以成为中华人文始祖,是与黄帝联系在一块的。《史记?五帝本纪》云:“黄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孙,名曰轩辕。”又,“诸侯咸遵轩辕为天子,代神农氏,是为黄帝。”《周礼注疏》“周礼正义序”:“黄帝轩辕氏,姬姓之祖也。”《春秋左传注疏》卷四十八,《乡党图考》卷二,均有类似记载。《礼记集说》卷四十三云:“自古以来,著德立功者也,黄帝轩辕氏也。”《钦定礼记义疏》卷二十三,有相同的文字。在以后的文献中,皇帝与轩辕氏联称,甚至在人们的印象中,二者可以划等号。《史记集解》云:“黄帝有熊国君,乃少典国君次子,号曰有熊氏,又曰缙云氏,又曰帝鸿氏,亦曰帝轩氏。”但黄帝轩辕氏为最正宗的黄帝称谓。《读礼通考》卷六十四云:“至神农氏有炎帝之号,轩辕氏则有黄帝之号,二帝之号虽殊,名氏则一焉。”《五礼通考》卷一百二十:“神农氏,轩辕氏,虽曰炎帝、黄帝,而犹以名为号,然不称国。”因此,轩辕氏作为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氏族,在炎帝之际时承袭黄帝名号,而成为万邦之首、万族之长,黄帝轩辕氏因此而成为一体,成为中华民族与文化源头的标记性符号。

    轩辕氏对民族的贡献是多方面的。一是垂衣之治。《前汉书》卷二十一下:“黄帝易曰神农氏没,黄帝氏作火生土故的土德,与炎帝之号战于阪泉,遂王天下,始垂衣裳,有轩冕之服。”《旧唐书》卷四十五:“黄帝轩辕氏长而敦敏,成而聪明,垂衣裳而天下理。”“垂衣裳”是与早期的礼服制度有关。尤其是《前汉书》卷二十一下注云:“邓展曰:凡冠前卑后高,故曰轩冕也。师古曰:此说非也。轩,轩车也。冕,冕服也。《春秋左氏传》曰:服冕乘轩。”因此,轩字的含义与帽冠与车辆有关。二是正声作律。《苑洛志乐》卷二十:“昔黄帝轩辕氏,命伶伦截竹为律,复令神簪协其中声,然后声应凤鸣而管之。”此说法,又见于《宋史》卷一百二十六,《御制律吕正义后编》卷八十五等,正声作律为“礼乐之邦”之大事,而这种文化源头也开始于轩辕氏。《乐律全书》卷十四:“轩辕氏,古尺也。依新法或旧法,各律之长而刻如阶级焉。置如瑟中弦下,以带瑟柱吹黄钟正律之声,以定中弦,按其刻处弹之内外,二十四弦由此定矣。”“轩辕氏”已成为器乐衡量的尺度,二十四弦确定的标尺。三是发明“归藏”。“易”有先天之易,《易小帖》卷二,“连山者,列山氏之书也,而夏人因之;归藏,轩辕氏之书也,而商人因之;小成者,伏羲之易也,而文王因之。则以连山,归藏适与炎黄二帝氏号想和合,则必二帝原有其书,而夏商因而用之。”《汉上易传》丛说,《易数钩隐图》卷中,均云:“易有三名,夏曰连山,商曰归藏,周曰周易。连山则神农氏之号也,归藏则轩辕氏之号也。既连山、归藏并是代号。”易是中国文化的源头,“归藏之易”为先天易学的重要环节,发明者为轩辕氏。《周易函数约存》卷八亦云,“归藏者轩辕之书”。《四如讲稿》卷五,谈“地皇轩辕氏,乾坤易一。”《周易启蒙翼传》下篇:“帝皇轩辕氏坤乾易爻卦大象第六。地皇轩辕氏政典第七。”《周易筮述》卷五云:“一节统三气,一气统三元,一元统五日,一日统十二时,一时为一局,五百四十局为一卦,八卦合得四千三百二十局,以成一岁,此轩辕氏之始制也。”说明轩辕氏所书“归藏”易在先天易中占有一席之地,在易理上有一定的章法。四是则之“河洛”。河图洛书的发明者多与伏羲有关,但《周易函书约存》卷一云:“黄帝轩辕氏,东巡省河过洛,……皆临诸坛,河龙负图出,赤文象文以授命龙鱼。河图云:天授帝号,龙负图,鳞甲光耀从河出,黄帝命侍臣写以示天下。……黄帝游洛水,有鲤长三尺,身青无鳞,赤文成字。”这种说法将河图洛书与黄帝轩辕氏连在一块,亦反映了“河图洛书”与归藏易学之间的必然联系。《原斋易学》附录一:“轩辕氏演古籀文,仓颉修为上下二篇。”这里实际上亦讲到易的发明,文字的发明,最早是与纹路图案连在一起,形成文化。五是以云命官。《史记?五帝本纪》云:“官名皆以云命,为云师。”集解:“应邵曰:黄帝受命,有云瑞,故以云纪事也。春官为青云,夏官为缙云,秋官为白云,冬官为黑云,中官为黄云。张晏曰,黄帝有景云之应,故以名师与官。”《左传》对黄帝以云命官有过详载。《乐律全书》卷二十五:“轩辕氏时,五色云现,以云命官,以云名舞,皆纪瑞也。”轩辕黄帝以云祥瑞,并以此命官,虽不能确证,但由来已久,故亦为轩辕命官的重要说法存记。六是德土作室。《史记?五帝本纪》云:轩辕氏“有土德之瑞,故号黄帝。”古之有五行之说,黄帝为土德,《钦定礼记义疏》卷十二:“黄帝以土德王天下,号轩辕氏,死为中央之帝。”《礼记集说》卷四十三,《钦定礼记义疏》卷二十三,《礼记注疏》卷十六皆云:“自古以来,著德立功者也,黄帝轩辕氏也。”所谓著德即土德。《古微书》卷二十三:“轩辕氏以土德王天下,始有堂室高栋深宇,以避风雨。”这也说明发明堂室为黄帝之一功伟。七是器具发明。《左传折诸》卷二十五在谈及管子、奚仲造车时认为:“黄帝时已有车服,故谓之轩辕氏。”《后汉书》卷七十下:“分洲土,立市朝,作舟车,造器械,斯轩辕氏之所以开帝功也。”反映黄帝时代,是个文明初始,文化初兴的时代,亦因此值得人们纪念。

    轩辕氏无疑是个重要的上古氏族,后脱颖而出成为号称黄帝的轩辕氏,成为万邦之首。黄帝轩辕氏,不仅一统中国,也使人们在典章制度、文化理念、堂室器具等方面,提升到新的阶段,被后世遵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

 二

    黄帝轩辕氏为中华人文始祖,但从血脉上讲,轩辕氏也有自己的直系传人。《史记?五帝本纪》云:“黄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孙,名曰轩辕。”索隐:“皇甫谧云:‘黄帝生于寿丘,长于姬水,因以为姓。居轩辕之丘,因以为名,又以为号。’是本姓公孙,长居姬水,因改姓姬。”《乡党图考》卷二,《春秋左传注疏》卷四十八,《周礼注疏》周礼正义序皆云:“黄帝轩辕氏,姬姓之祖也。”黄帝虽有公孙姓、姬姓之说,但直接以轩辕为姓,或由轩辕简化而来的轩姓、辕姓,才是黄帝轩辕氏最正宗的直系后代。

    1. 轩辕

    文献中多有复姓轩辕的记载,也提到历史上的相关名人。如,《古今姓氏书辩证?二十二元》:“黄帝之后,以号为姓。唐《韩愈集》:道士轩辕弥明,作石鼎联句诗,一坐敬服。宋光州固始轩辕节。”《通志?二八?以名为氏》:“轩辕氏亦为帝鸿氏。《风俗通》:‘轩辕即黄帝,姓公孙。或言姓姬。’宋朝祥符登科有轩辕损。”《姓氏急就篇?下》云:“黄帝号。唐有轩辕弥明,轩辕集。”《姓觿》云:“《世本》:古帝轩辕氏之后。《千家姓》:‘高阳族。’”《氏族典?五七一》云:“轩辕范,咸平间宣化军知军事。”以上可知,复姓轩辕的名人有唐代罗浮山道士轩辕集,道士轩辕弥明;宋代有宣化军知军事轩辕范,光州固始令轩辕节,进士轩辕损。

    2.轩

    文献中也有轩氏的记载。如:《通志?二八?四?以名为氏》:“轩辕氏亦省作轩氏。汉有谏议大夫轩和,宋登科有轩彦绩。”《姓氏急就篇?上》:“轩辕之后。郑轩虎,即罕虎。后汉谏议大夫轩和。”《元和姓纂?二十二元》引《风俗通》、《姓解六?三》、《广韵?元》均认为:“轩,姓。轩辕之后。汉有谏议大夫轩和。”《希姓录?十三元》:“轩氏,卫之别族。明朝有轩輗。”《氏族典?一五七》:“周轩虎,见《公羊?昭元年》,郑人。汉轩和,谏议大夫,见《急就篇》。明轩輗,鹿邑人,永乐进士,左副都御史,见《明尚史》本传。”《续通志?八六?补遗?平声》云:“明轩輗,永乐进士,左都御史。轩有朱,庐江知县。”以上可知,轩氏由轩辕复姓简化而来,早在春秋时已成为郑国别族,代表性人物为轩虎。汉有谏议大夫轩和,宋有进士轩彦绩,明有轩茂良、卢江知县轩尚朱、左副都御史轩輗等。

    3. 辕

    《姓解?六三》:“《姓苑》有轩氏、辕氏、轩辕氏,皆黄帝之后也。”

    由前述可知,轩辕氏或轩氏,自东周开始,汉、唐、宋、明皆有名人,但在正史中有长篇传记者,仅有明代的轩輗,轩輗有明确的籍贯今河南鹿邑,这也是寻找当代轩辕黄帝直系后裔的重要线索。

 三

    明代左副都御史轩輗,为轩氏、轩辕氏历代宗亲中影响最大的名人,由这一名人可以探索轩氏家族当代集聚与布迁的情况。

    轩輗(?~ 1464),《明史》卷一百五十八为《轩輗等传》云:“轩輗,字惟行,鹿邑人。永乐末年进士,授行人司副。”正统、宣德年间,先后任御史巡按福建、浙江按察使、左右副都御史,镇守浙江,曾兼理两浙盐课,监督南京粮储。天顺元年(1457)任刑部尚书,是一个十分清傲、清高,但以节操名天下的耿廉名臣。《明一统志》卷二十七,:轩輗“鹿邑人,永乐未举进士,櫂监察御史,出按福建,摘发奸伏如神。正统中,升浙江按察使,所至山岳动摇,豪猾屏息。居九年,布袍蔬食而已。闻亲丧,即日就道,寮属有未及知者服阕。升副都御史,总理南京粮储,清声益励。天顺改元,进刑部尚书,寻告归。久之,起都察院左都御史,历六年,前后所上三百余疏,皆关军国大计,后以致仕,卒。赐祭于家。”轩輗在当朝即以清廉严肃之士而著称,《明史》卷一百七十,《于谦传》称:“文臣如轩輗者,宜用为巡抚;武臣如石亨、杨洪、柳溥者,宜用为将帅。”《明史》卷一百七十六《李贤传》亦谈到名臣:“轩輗、耿九畴、王竑、李秉、程信、姚夔、崔荣、李绍等皆为名臣时,劝帝延荐大臣,有所荐,必先与吏、兵二部论定之。”轩輗为廉正名臣,其所过之地,当地志书杂录专有所记。

    一是严以律己。《明一统志》卷三十八云:轩輗“俸资之外,一毫不取。”《归德府志》卷二十四,轩輗“著一青布袍,亡间寒暑,破则补缀。所食不过疏食。”《明名臣琬琰续录》卷三云:“故旧经过者,留供一饭,至厚者杀一鸡,僚属见之惊异,此举不易得也。”轩輗“天性严介”,“持己甚严”,以至“遇人无问贤否,悉峻拒之不与接。”轩輗作为“廉介之士”,其严于律己的风尚,“清操始终一致,”在中国古代的廉臣中,也是不多见的。

    二是严惩奸肃。《西湖游览志》卷七称 轩輗在浙江任职时,“清严整暇公庭”,“所至山岳皆摇,贪吏望风潛遁。”《归德府志》卷二十四亦有“所至山岳动摇,豪猾屏息。”正是因为轩輗对己严,对奸臣严,对国忠,以致于轩輗“致仕”之后,仍被召回。《今献备遗》卷十三,轩輗“天初顺,召为刑部尚书,数月以疾致仕。上复念之,问李贤,对曰:輗素行海内,共知冉召为左都御史,复总理南京粮储,輗律己甚严,居南都闭门谢客,岁时诣礼部拜表庆贺,屏处一室,朝服端坐,终事竟归,不告于同事者,同事者亦不乐与处皆避去。”《古穰集》卷二十六,也谈及皇帝对轩輗的念想。云:“因礼部缺人,召至京师,上怜其衷命,为南京刑部尚书,且曰:遂其优闲可也。初,轩在刑部数月,因疾作恳乞致仕还家,后每念輗之为人,亦不易得贤,因曰:二人素行,海内共知。”由此可知,轩輗虽已退休还家,还因其忠君耿廉,而得皇帝思念。在历史上,因耿廉而得到这样的结果实不多见。相关方志,如《大清一统志》卷一百五十四、一百五十五、二百十五,《畿辅通志》卷一百四,《福建通志》卷二十一、二十九,《江西通志》卷六十八,《浙江通志》卷一百十七、一百十八,《河南通志》卷四十五、五十八等,均载有他的事迹。

    关于轩輗的故里与纪念建筑,清康熙《鹿邑县志》县城图中,文庙西侧有“轩公祠”。该书卷之二“祀典”有“轩公祠”:“在县治东,为刑部尚书轩輗建,兵燹后旧址仅存茅屋数椽,碑记被流寇残毁,祀田为不肖者盗卖,知县吕士鵕为之整理,复旧,题其额曰:勳垂奕世。”清光绪《鹿邑县志》也有类似的记载,如图,在县城文庙西、县署东有“轩公祠”。该书卷三“建置”有“轩公祠,在县治东。祀刑部尚书轩輗,流寇之乱,旧址仅存,祀田亦为人盗鬻,知县吕士鵔,董理复旧。”该书卷十一下提到清乾隆三十九年“轩公祀田碑”,说明,在明朝,至到清光绪年间,轩公祠基本上在县城内有所保留,还有碑刻。1992年由中州古籍出版社出版的《鹿邑县志》在“人物篇”中有“轩輗”条,并称他为“县西轩庄(今赵村乡轩庄村)人”。反映他的故里,在今河南鹿邑赵村乡,轩庄为自然村,位于赵沟的西南方向。

    轩氏家族在明清时也见于地方文献记载。清康熙《鹿邑县志》卷之二有“轩春节墓”,为“王自新聘妻”,说明轩氏家族还有节妇,该书卷之五有“轩冕”,“字服周,号文通,以礼记中辛卯科,任江西兴国县知县,卒于官。”轩冕为清顺治时举人。该书卷之五“任子”有轩惟明,“字克清,以父輗荫,任北直顺德府广宗县知县。”清光绪《鹿邑县志》卷十二上“利贡表”中,有轩輗、轩冕。从清康熙《鹿邑县志》卷之五记载看,轩輗的祖父轩秉彝、父亲轩贵,均受赠资善大夫、都察院左都御史,这样轩氏家族的谱系为:轩秉彝→轩贵→轩輗→轩惟明……轩冕。

    关于轩輗的墓葬。各个版本的《鹿邑县志》均无所载。《大明一统志》卷二十七,《大清一统志》卷一百五十四皆云:“在柘城县西三里。”《河南通志》卷四十九:“在柘城县城西南三里。輗,左都御史。”又见《归德府志》卷三十三,“左都御史谥介肃轩輗墓,在柘城县西三里。柘城与鹿邑为邻,在鹿邑县的北边,今属商丘市。1991年由中州古籍出版社出版的《柘城县志》,在“古文化遗址古墓葬表”中标注“轩輗墓”在邵园乡郡园村北”,也还在县城西。

  四

    轩輗是中国历史上除黄帝轩辕氏之外,轩辕或轩姓家族中最著名的人物,所以被于谦称之为“文臣如轩輗者宜用巡抚”。《万姓统谱》卷二十三,在谈到轩氏时称:“轩,即轩辕氏,其后有单姓者。汉,轩和,谏议大夫。宋,轩彦绩,登科。明,轩輗,……子,惟明,任广宗知县,民有去思。轩尚朱,鄢陵人,嘉靖中庐江知县。轩能,曲周人,嘉靖举人。”根据上述资料,结合相关文献发现,明代在河南鹿邑、鄢陵、固始等地,有轩氏宗亲活动。其中,鹿邑赵村乡有轩庄,为轩輗的老家,至今还有轩氏家族聚集。而从所发现的《鄢陵县乾明寺创建浮围廊记碑》,为乡进士仁山轩尚朱撰文可知,轩尚朱确为地方名士,该碑刻立时间为降庆元年(1567),可知在明代,鄢陵轩氏在地方上有一定的影响。

    但是我们在对河南睢县长岗镇的轩老家进行调查,不仅查看对诸多版本的“轩辕氏家谱”,也调查了当地保留的石碑,以及睢县、柘城县文物部门收藏的碑刻墓志,对轩辕氏的主要来源与分布有了较多的了解。

    1. 轩辕氏为黄帝之后,唐代在陕西或山西形成集聚,并于贞观年间迁往睢州,并由此形成了北方最大的集聚中心。

    清光绪年间《睢鹿世家轩辕氏谱》序:有“轩辕氏之族也,系出于黄帝,而蔓延于天下,昌大于睢鹿,唐贞观初始祖讳公者,自陕西中部县迁于河南襄邑县西三十里,近长岗集,因家焉。今之长岗东轩老家是也。”此说法又见于睢县轩老家村的清咸丰七年(1857)《百世不易碑》云:“世传大唐贞观年间,始祖自陕西延安府中部迁睢,世居睢州。”该村还有“共和二十五年”《支脉源流碑》:“吾轩辕氏族之居睢也,于落有千余矣,自大唐迁睢以来,世居睢州。”另在睢县文管所有《明故庠生独冈轩君墓志铭》云:“轩氏之传世传莫考,或云唐宋以来,世居睢郡长冈之东,历年既久,子姓繁衍俗呼其地为轩家寨。”另有民国十年(1921)《轩辕氏家谱》:一世为轩辕豹,“唐贞观间自山西洪洞县迁河南睢州长岗,传七代遭五代乱。”从以上明代以来的碑志谱书来看,在唐代形成以睢州(今河南睢县)为核心的轩辕氏聚集地,他们由“陕西中部县”迁来,而所谓“山西洪洞县”明显是受他姓迁自洪洞大槐树之说的影响,至少可以说明以睢县为中心的轩辕氏在明代洪武之前已居住在中原数百年,为中原的土著居民。

    2. 轩辕氏不但居住在睢县,也居住在河南、山东等地,但大家都认睢县“轩老家”为老家

    除睢县外,明代鹿邑轩氏为大家族,从出土的墓志可窥见一斑。《明故处士轩公墓志铭》所见轩仝(1503-1552),“其先鹿邑人也”,“高祖讳贵迁寓柘城,以曾祖輗,登永乐进仕。”这里反映鹿邑、柘城、睢县之间的关系。《明故庠生独冈轩君墓志铭》墓主为轩中规(1514-1570),专门讲道“因柘邑有族祖名臣轩公輗之御葬土田在,遂补为柘庠弟子员,既而以道远不便,定省寻政入睢庠,睢之士论谨厚者,内以君为是。”这里讲道轩輗葬在柘城的原因,是因为柘城有轩輗的“御葬土田”,但轩中规因家居睢县而为睢县庠生,并终葬于睢县,可见睢县、柘城、鹿邑三地轩氏关系,非同一般。睢县轩老家所见《支脉源流碑》将明江西瑞州府照磨轩和为祖,其族人“世居吾睢也”,其后包括轩輗等,其族众如“东平、郓城、嘉祥皆和祖之分出也。……至于夏邑、亳州、徐州、鄢陵、临颍、扶沟、确山、叶县、祥符、通许、西华皆始祖之分派也。”以上反映轩辕氏分布较为广泛,但主要居住于江苏、山东、河南、安徽,数省连接的地方。由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出版的《中国家谱总目》4仅收录1种轩辕氏家谱,为(河南)《轩辕氏家谱》(不分卷),始祖为轩辕豹,“唐贞观间自山西洪洞县河南睢州(睢县)长岗,传七世又迁于太康许楼、轩窑。”这说明太康也有轩辕氏族众,而从《乾明寺创建浮屠围廊记》碑中可知,撰文人轩尚朱为进士,可印证河南鄢陵也有轩辕氏族人。

    3. 以睢县为中心的轩辕氏谱系与名人

    清光绪《睢鹿世家轩辕氏谱》收录的谱中名宦有:明江西瑞州府照磨轩和,明刑部尚书轩輗,清直隶广平知府轩维明,清江西兴国县知县轩冕,清江南扬州府江都县知县轩辕易,清遂平县教谕轩辕思,清内阁中书(舍)人轩廷葵,清广东惠州府长宁县知县轩辕诰,清山东曹州知府轩玉龙。反映,在明清时期,以睢县为中心的轩辕氏家族中名人辈出。而在睢县看到的始祖画像为轩辕豹、轩和、轩輗。

    实际上,明清轩辕氏家族以轩和为祖。《支脉源流碑》也是以明永乐年间的轩和为祖,而轩辕思、轩冕、轩翊、轩延奎等,均为轩和之后。该碑记有轩輗生轩惟明,至于轩辕易、轩辕诰、轩辕圻、轩玉龙等,均为轩和之后。 

    从所发现的志碑中,也可以看出相关的谱系。如《明故处士轩公墓志铭》所载墓主为轩仝,谱系为种德→贵→輗→惟行→冕→仝→继修、维先。但从有关文献中可知,轩輗子惟明,父为轩贵,祖为轩秉彝,二者记载是有出入的。《明故处轩隐君墓志铭》墓主人为轩魁,他的家族谱系为:秉彝→贵→輗、辐→旵、耀→魁→继祖、继恩。这里的轩輗的父、祖与正式文献相符,但也表明,轩輗有弟轩辐,也成为轩魁的祖先。又见《明故庠生独冈轩君墓志铭》,别号“独冈”者为轩中规,其谱系为春→铭→干荣→勤→中规、中矩、中准、中绳、中纪、中法、中庆→(中规子)光祚、光祖、光禄。从铭文中可知,轩中规与轩輗家族也有联系,中规称之为“族祖名臣轩公輗”。另有《大明轩勤公配黄氏合葬墓志铭》,与“独冈轩君”志可互相印证。轩勤,也是“国朝名宦輗之族孙也”,但轩勤有子八:“中规出光容”,“中矩出光禧,中准出光业”,“中绳出光显”,“中纪出光久”,“中法出光先”,“中度出光祚”,但志中提到光祚、光祖、光禄、光祀,结合前志可知,这四人与光容,为中规的五个儿子,可见这个轩辕氏家族,尽管不是轩輗的直系后代,但也是人丁兴旺的家族。

    总之,轩辕氏不但为黄帝,实则是早于黄帝的“古帝”,也是一个上古时期的知名部落与部落首领之名。黄帝轩辕氏为五帝之首,在中华民族的发展进程中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因此人们讲到黄帝,便想起了“黄帝轩辕氏”。黄帝轩辕氏的直系后代,便是复姓轩辕,或单姓轩,轩辕氏为上古“三皇五帝”中直接以古代部族名字命名的现代姓氏,在唐代自陕西迁河南,以今睢县为中心,并以明代刑部尚书轩輗最为著名,以此在今河南、河北、江苏、安徽、山东等地,形成了相对集中的轩辕族群,今河南睢县长岗镇的轩老家,也成为当代轩辕氏直系祖先的祖地

(张新斌 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历史与考古所所长、研究员)

 

中华姓氏网--弘扬姓氏文化,传承先祖精神;寻根联谊互助,激励子孙奋发!


分享按钮>>在中华燕氏宗亲联谊会安徽分会成立大会上的讲话
>>【太叔氏家谱源流】太叔氏迁徙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