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轩辕氏网新闻】轩辕氏新闻----长岗(上)中华轩辕氏祖居之地

    中华轩辕氏网 2015年9月17日 商丘网


“记住商丘美丽乡愁”系列之十九长岗(上):中华轩辕氏祖居之地“一岭十八岗”(18)文/图 马学庆    来源:商丘网—京九晚报  

 

  轩辕威根据清代和民国时期家谱介绍轩辕姓氏 


                轩辕豹墓

【阅读提示】  睢县长岗集位于睢县县城西南17公里处,这是个有故事的地方,不但因其历史文化厚重,而且是革命老区。据《河南省睢县地名志》记载,长岗集“为睢县县内除县城外最大居民点,城西南最大农副产品集散地”。 长岗得名于唐代,因唐贞观年间轩辕豹迁此建村于土岗上并长眠于此,故名。明崇祯三年(1630年)与孙菜园、小陈庄、肖庄并村仍名。清咸丰三年(1853年)筑寨成集,称长岗寨或长岗集。

   追溯长岗集的历史沿革,明代属锦翠乡,置长岗里;清代置长岗社;民国置四区,1948年置一区;1958年改置长岗公社,1984年改置长岗乡,1986年改置长岗镇。

  目前,长岗集为长岗东、西、南、北村民委员会驻地及长岗镇人民政府驻地。1.2万人,村有回族千余人。据调查了解,村内居有孟、张、刘、王、周、黄、韩、乔、曹、魏、许、连等43姓。聚落呈三角形,纵横主街交村中心。十字街口为商业区。日日有集,农历逢二、六有会。农历小满、九月二十六、十月二十六、十一月二十八有古会,腊月二十三有祭灶会。

  长岗集为中共于1926年在睢县开辟的8个工作点之一。1939年3月10日,吴芝圃率新四军游击队攻破长岗日伪据点,活捉伪区长李继美及其以下匪兵50余人。

  长岗集名人有新中国成立后睢县第一任县长王纯一、许县军分区政治部原主任张立云、解放军基建工程兵交通部办公室原副主任孟东明、华中军大分校原教育主任孙治民、河南农大副教授孟广芝等。

    轩辕豹迁长岗 形成祖居之地

   长岗集之名的由来,与一个特殊的中华姓氏有关,这个姓氏就是——轩辕。轩辕之姓,之所以特殊,一为极少见到的复姓,二为源于黄帝的上古姓氏。而长岗之地,在唐代即与轩辕家族的一位唐太宗李世民所厚爱的战将结下了不解情缘,他就是轩辕豹。

   据睢县《轩辕氏家谱》及史料记载,唐贞观年间,轩辕豹随李世民东征平定辽海之乱,大军行至襄邑(今睢县)境内今长岗集附近,轩辕豹突患重病不能前行。李世民御允轩辕豹择地养病,于是便在不远处一高岗之地建宅而居,并将家眷接来侍奉。待李世民东征归来,路过襄邑时,轩辕豹已病故。李世民感念轩辕豹随驾多年及其功德,便在黄土岗轩辕豹的坟前亲祭,并亲手栽植了12棵黑槐以做纪念。同时赐地赠银,为轩辕豹修建了祠堂及牌坊,以备轩辕氏后人祭祀。为给轩辕豹守灵,轩辕豹的家人全部在高岗之处安家,后渐成村落。为纪念轩辕豹迁此高岗建村,并长眠于此,村人便将村庄命名为长岗。

   据光绪十一年(1885年)《睢鹿世家轩辕氏谱·序》记载:“我轩辕之受氏自上古黄帝,黄帝生于轩辕之丘,因以为复姓轩辕。我始祖姓轩辕,讳公黄帝之后也,唐初自陕西中部迁居河南襄邑县西南三十里因家焉,祖卒葬于长岗之顶。历唐、宋、元末,又迁葬于长岗集东六里许,立石以记之。”睢县轩老家村的清咸丰七年(1857年)《百世不易碑》亦载:“世传大唐贞观年间,始祖自陕西延安府中部迁睢,世居睢州。”该村还有“共和二十五年”《支脉源流碑》:“吾轩辕氏族之居睢也,于落有千余矣,自大唐迁睢以来,世居睢州。”民国十年(1921年)《轩辕氏家谱》载:“一世:豹”,“唐贞观间自山西洪洞县迁河南睢州长岗,传七代遭五代乱,播迁流散居太康之许楼村。”从以上谱、碑记载可知,唐代时轩辕豹随李世民东征中,因病从陕西延安府中部的某县迁居落户于襄邑(今睢县)长岗(民国谱所谓自山西洪洞县迁来不可采信),不断繁衍,在睢州(今睢县)逐渐形成了以长岗为核心的聚居地。至明代,轩辕豹墓迁葬长岗集东六里许,一部分族人随之东迁,形成新的村落轩老家村。之后,以睢县长岗集、轩老家村为中心,轩辕氏族人向全国各地迁徙播布。

 得刘伯温指点 自长岗迁轩老

   睢县轩辕氏自唐代一世祖轩辕豹始,随祖茔在长岗集栖息生活,历宋、金、元三代,为何在明代却突然将轩辕豹墓东迁六里呢?这中间还有一段典故。

   明太祖朱元璋的军师刘伯温,自幼父母去世,随其伯母长大,其伯母复姓轩辕,即睢县轩辕氏后人。刘伯温擅长看风水。一次,刘伯温到睢州长岗集高岗之上给轩辕家看风水,见轩辕豹的墓位于高岗上,刘伯温说“大茔之处将来必是千人踩万人踏之地”,风水不好。经刘伯温指点,轩辕氏后人将轩辕豹之墓迁到长岗集东六里,即现在的轩老家村西地。族人在其坟茔东建村安居,称村为轩辕家寨或轩辕老家村。睢县文管所《明故庠生独岗轩君墓志铭》载:“轩氏之传世传莫考,或云唐宋以来,世居睢郡长岗之东,历年既久,子姓繁衍俗呼其地为轩家寨。”

  睢县“轩辕宗祠”始建于唐朝,在长岗集。在轩辕豹墓东迁之后,祠堂也随之迁到轩老家村东北角一个关帝庙处,将关帝庙修整改成了“轩辕宗祠”。该宗祠历经明、清、民国(但凡各地轩辕族人得中功名后,均回睢县老家祭祖)屡修不止,占地面积六亩余,气势宏伟。宗祠最后一次修缮,是在民国二十二年(1932年),今仍有当时著名书法家褚纪雯亲笔题写的“轩辕宗祠”匾额为证(现存于轩老家村支书轩友生家中)。“文革”期间,轩辕宗祠遭到严重的破坏直至拆毁,只有少数文物被轩辕族人冒着危险藏于家中房梁之上或深埋地下保存了下来。

   为探究轩辕姓氏在睢县、商丘乃至全国的分布与影响,9月15日,笔者在河南省轩辕氏姓氏工作委员会会长轩辕威、长岗集南村村民轩基舜、轩敏生的带领下,在长岗集和轩老家村看到了轩辕氏族人努力保存下来的珍贵文物遗存:清代和民国《轩辕氏族谱》、李世民所植古槐、原址上修复的槐仙楼(槐爷庙)、轩辕豹墓冢及牌坊、民国轩辕宗祠牌匾及列祖牌位、老祠堂中记载轩辕家族名人及迁徙外地宗亲的“百世不易碑”和“支脉源流碑”、明代轩勤墓碑及墓志铭、轩辕氏名人画像等,深深为之震撼和感叹,亦对睢县轩辕后人对家族史料的不懈搜集整理和文物保护修复付出的心血而深深钦佩。

   沿着轩老家的油路出村向西北行约500米,两侧是即将成熟的玉米田,玉米叶在微风吹拂下沙沙作响。笔者和轩辕威一行沿生产路又向西步行100多米,便来到轩辕豹的坟茔之前。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康熙五十年“轩辕氏先茔”牌坊碑文,下面两侧有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原编审、教育科学出版社原副总编辑轩辕轲所题对联“民吾胞也物吾舆也社会效益是重,义共尊之利共享之文化品味为先”。牌坊东侧立有清光绪轩辕氏家族“百世不易碑”,西侧立有2009年“重修大唐故祖碑坊勒碑记”。从牌坊向北50米,便是轩辕豹的墓冢。1996年,轩辕豹墓重新修葺,目前,墓冢为土丘,墓两侧有石狮,墓前立碑“唐故讳豹轩辕公之墓”,墓碑左右两侧有碑刻,分别为重修人员名单和墓冢说明。

   笔者采访过程中,了解到的有意思的一件事是轩辕氏族人聚居地轩老家村并非是一个村庄,而是由五个自然村组成,分属两个村委会,且分属睢县两个不同乡镇。目前,西大庄、尚庄、弓箭庄、后贯庄、八院庄统称为轩老家村,这是轩辕家族繁衍生息并不断迁播的结果。西大庄即是通常所说的轩老家村,亦称西轩老,行政区划属睢县长岗镇轩老村委会;后面四个自然村,行政区划则属睢县范洼乡尚庄村委。西轩老村皆轩姓。尚庄村以西轩老迁来的轩姓为主,另有尚、刘、徐、祁四姓。弓箭庄皆轩姓,明代永乐癸卯(1423年)科举人、江西瑞州府知府、中宪大夫轩和(字经魁)善骑射,设弓箭场于此,后崇祯时轩华堂由西轩老迁此建村而得名。后贯庄亦皆轩姓,明代崇祯年间31世轩守仁自西轩老迁村后窑厂,以烧罐为业,后村称后罐庄。八院庄居轩、张两姓,清康熙时轩书泰由西轩老迁此建宅八处而得名。

 从襄邑地外迁 轩辕分布全国

   唐、宋、元、明时期,睢县长岗集及轩老家村轩辕氏家族成为远近闻名的轩辕望族,很多轩辕氏族人从仕或从商后迁往外地。光绪十一年(1885年)《睢鹿世家轩辕氏谱·序》记载:“我始祖唐时迁襄,迄今千有余年,子姓繁衍于襄邑,而且蔓延于天下,昌大于睢鹿。”“轩辕豹后人在睢州传七世,有族众回迁陕西轩家桥后又迁回。”睢县轩老家村所见《支脉源流碑》以明代轩和为祖,其族人“世居吾睢也”,其后包括轩輗等,其族众如“东平、郓城、嘉祥皆和祖之分出也……至于夏邑、亳州、徐州、鄢陵、临颍、扶沟、确山、叶县、祥符、通许、西华皆始祖之分派也”。

   而今,很多地域的轩辕氏族人或有史料记载或有俚语口传,都是由睢县播迁的。如山东俚歌:“我家先祖本讳斌,睢州境内有家门”;安徽俚歌:“轩辕和寿州,血缘之关系。明朝中后期,独离睢州地”;河北俚歌:“我家先祖讳惟行,鹿邑城内有门庭”……河南各地的轩辕氏族人多有文字记载或口口相传,更不待言。

   据近几年为编纂《中华轩辕氏家族志》初步统计,轩辕氏大抵分布于河南、山东、安徽、江苏、河北、辽宁、陕西、山西、湖北、云南、青海、宁夏、黑龙江、新疆、北京、天津、上海等20多个省区市的数十个县市,就连我国宝岛台湾和域外的美国、加拿大等国也有播迁居住者。现有人口为10万左右。

   河南省轩辕氏姓氏工作委员会会长轩辕威介绍:“根据目前掌握统计的史料及数据资料看,轩辕氏族人98%以上,是从睢县长岗集和轩老家村迁出或从迁居地再转徙别处的,因此睢县为轩辕氏祖居地确定无疑。”这点,亦从2010年10月“中华轩辕姓氏文化研讨会”形成的会议纪要中得到确认:“从碑刻与家谱可知,轩姓在睢县居住的历史可追溯到唐宋时期,周边地区的轩姓都为其支脉,因此睢县长岗及轩老家村确为轩姓发展过程中的重要集散地。”  





中华姓氏网--弘扬姓氏文化,传承先祖精神;寻根联谊互助,激励子孙奋发!


分享按钮>>【喻氏名人楷模】喻广碧被评为2015年江津区“师德楷模”
>>【鲍氏网新闻】鲍训相赴安徽推动鲍氏商会筹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