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慕容氏家谱源流】慕容姓氏渊源

    中华慕容氏网 2013年8月19日 万家姓


 第一个渊源:源于高辛氏,出自秦汉时期鲜卑族慕容,属于以部落首领名号称谓为氏。
  据史籍《通志?氏族略》记载,慕容氏出自秦、汉时期,世代居于东北地区,秦、汉之际被称作“东北夷”,自称是远古喾帝高辛氏(姬夋,按盘古王表推算为公元前2435~前2366年在位)的后代。
   “东北夷”,是古代东胡民族中的一个分支。在汉高祖刘邦元年(公元前206年)左右整个东胡被匈奴击溃之后,该支族人迁徙栖息于以鲜卑山为中心的一带地区,即今大兴安岭南麓内蒙古自治区的兴安盟科右中旗一带,主要活动于今内蒙自治区的西拉木伦河与吉林省的洮儿河之间,以游牧生产方式逐渐发展、壮大。
  著名的法国学者保罗?伯希和(PaulPelliot,公元1878~1945年)认为,该支东胡分支的核心民族应是达怛人,与室韦、柔然同出一系,汉史所称的“鲜卑”,就是“室韦”的同词异译,唐、宋时期称“鞑靼”,而辽国人称之为“阻卜”。
  到了东汉中期,该支东胡分支部落的首领名叫“封”,他率领部族在鲜卑山一带建立了“鲜卑国”,因此后世汉史皆指认其为鲜卑族。隋朝以后,鲜卑国溃散,国民继续向北迁徙以避中原之乱,定居后称其居地为“鲜卑利亚”,也就是今日的西伯利亚。而留居在辽东半岛上的零星族人,在宋、元、明、清时期逐渐繁衍,就是今日的锡伯族。
  传说,这位“封”自称是由于“慕二仪之道,继三光之容”,因此以“慕容”为号,自立为慕容单于,意在远离中原之地也要发扬光大王族传统。这个鲜卑国在后来被称作鲜卑慕容部,部族人等因称慕容氏,此后世代相传。
  该支慕容氏的发源地就在鲜卑山,族人皆尊奉喾帝为血缘始祖,尊奉慕容单于为得姓始祖。
  本书按:
  这位慕容单于所称的“二仪”,即是指天、地;而其“三光”,则是指日、月、星。
  关于这位慕容单于的家族世系、经历,以及与高辛氏之间的传承关系等,仅只有传说,皆无任何具体的历史记载,因此还有待进一步考证,本书目前只能将其列为“传说”,比较起来,还是下列第二个渊源的置信度较高一些。
  至于所谓法国汉学家、探险家保罗?伯希和,曾就学于巴黎大学,主修英语,后入法国汉学中心学习汉语,继入国立东方语言学校,专攻东方各国语文历史。
  保罗?伯希和曾从师法国汉学家伊曼-纽埃尔?爱德华?沙畹(Emmanuel-EdouardChavannes,公元1865~1918年)学习,志力于汉学研究。
  从清光绪二十七~三十四年间(公元1901~1908年),保罗?伯希和三次率队前往敦煌石窟“探险”,期间盗掠了大批珍贵的敦煌文物带回法国,今大多收藏法国国家图书馆的博物馆内。保罗?伯希和本人精通多国语言,诸如英语、德语、俄语、汉语、波斯语、藏语、阿拉伯语、越南语、蒙古语、土耳其语、吐火罗语等,广泛研究中亚史、蒙古史、中西交通史,尤其是在明末清初西洋文化东渐史等方面有颇深造诣。
  在西方史学界,保罗?伯希和是欧美公认的中国史学领袖,曾与中国学者罗振玉(公元1866~1940年)、王国维(公元1877~1927年)等人交往,其影响甚至遍及欧美日本及中国。然而他的“敦煌盗宝”的卑劣行经,证明了他是一个文化强盗,也是令所有华夏儿女炎黄子孙愤慨之人。
  但是,正因为保罗?伯希和的“敦煌盗宝”,使他掌握了许多中国史学界所不知的史籍文献,因此,他对历史上“鲜卑”这一民族的定义,为我们认识古代鲜卑民族的成分的组成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
  
  第一个渊源:源于鲜卑族,出自东汉王后期鲜卑中部大人慕容,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据史籍《魏志?鲜卑传》中注引鱼豢《魏书》的记载:东汉桓帝刘志执政时期(公元147~167年在位),有鲜卑民族部落联盟大首领檀石槐。
  檀石槐,公元136~181年,是鲜卑族小首领投鹿侯之妻与他人所生之子。当时投鹿侯有三年时间从军于匈奴,根本就没在家。而投鹿侯退役回家时,却发现妻子已在家中生下了一个婴儿,就是檀石槐。
  投鹿侯当然知道这个婴儿绝不是自己亲生的,愤怒之下便想杀了他。其妻为了保护孩子,赶紧编造谎言说:她是有一次“在日间外行走,闻听雷震,仰天视而雹入其口,吞下后就有了身孕,此子将来必有奇异,且宜长视”。那投鹿侯当然不相信其妻所言,却也放弃了直接杀死婴儿之念,改为抛弃。其妻却在私下把孩子送到娘家所在的拓拔部,由外婆抚养长大,取名叫檀石槐。
  檀石槐长大后健有智略,在十五岁时就已被拓拔部推举为大人(首领),乃立帐庭于弹汗山歠仇水上,地理位置在今内蒙古自治区的乌兰察布兴和县大青山脚下。
  檀石槐治理有方,使部族兵强马壮,势力迅速膨胀,以至于后来鲜卑的东、西两部大人皆归附于他。随后他统军北拒丁零,东败夫余,西击乌孙,尽据匈奴故地。
  此后,檀石槐开始向南扩张,东汉永寿二年(公元156年)秋,檀石槐率领四千骑兵侵入云中郡。东汉延熹元年(公元158年),檀石槐再次侵入北方边地,以后又多次侵扰东汉边地。汉桓帝打算采用和亲的政策解决边患,曾遣使持印绶封檀石槐为王,可心高七傲的檀石槐拒绝接受,对东汉用兵更加变本加厉,在东西七千余公里、南北三千五百千余公里的广阔地区纵横驰骋。
  当时檀石槐把其辖地分为三个部份:
  从右北平郡以东至辽东接夫余、秽貊,为鲜卑东部,分二十余邑,各邑统领大人曰:弥加、阙机、素利、槐头等等。
  从右北平郡以西至上谷郡为中部,分十余邑,各邑统领大人曰:柯最、阙居、慕容等等。
  从上谷郡以西至敦煌郡、西接乌孙为西部,分二十余邑,各邑统领大人曰:置鞬落罗、日律推演、宴荔游、素连、木津等等。
  弥加、阙机、素利、槐头、柯最、阙居、慕容、置鞬落罗、日律推演、宴荔游等等之称号,是鲜卑词语的汉语直译,皆为鲜卑官职称谓,后其所统领的部族中多有以首领官职称谓为号者,慕容部即其中之一。
  东汉灵帝刘宏光和四年(公元181年),檀石槐在发动攻击幽并二州之战后去世,其子和连继位。那和连为人刁暴凶厉,又无统领之能,因此檀石槐生前组建的鲜卑大联盟迅速土崩瓦解,各部纷纷自立,不久即或溃散,或被其他强部吞并,慕容部就是在这个过程中逐渐发帐壮大起来。
  在史籍《三国志?鲜卑传》中记载:“从右北平以西,至上谷为中部,十余邑,其大人曰柯最、阙居、慕容寺为大帅。”
  在这段记载中,“慕容寺”之“慕容”,是鲜卑语官称,当时汉译称之为“大帅”,是对这种部落首领的通称;而“慕容寺”之“寺”字,是“等”的通假字,因此其文应理解为“……其大人曰柯最、阙居、慕容等为大帅”,并非存在什么“慕容寺”这样一座寺庙或地名。
  在中部鲜卑各官职中,“柯最”主管军政大务;“阙居”主管营造、运输等庶务;“慕容”则在平时主管畜牧生产,在战时负责军情刺探以及外围辅助性战斗等。显然,“慕容”和“阙居”在中部鲜卑为“柯最”的左右辅官,“慕容”以负责生产为主要、军事为次要。
  这说明在东汉后期,在鲜卑民族中慕容部即已存在,部落首领称作“慕容”,后以部落名号为姓氏,称慕容氏,成为后世鲜鲜卑慕容氏的主源,世代相传至今。
  
  第三个渊源:源于鲜卑族,出自三国时期辽西鲜卑部首领莫护跋,属于以部落名称为氏。
  在三国时期,原居于鲜卑山(年蒙古呼伦贝尔盟)的鲜卑首领莫护跋率部东迁至辽西地区,归附曹魏国魏明帝曹睿(公元227~239年在位),从此号称辽西鲜卑。
  曹魏景初二年(公元238年),莫护跋受命跟随太尉司马懿征讨在辽东地区割据的公孙渊,在战斗中立下战功,被曹魏明帝赐封为率义王。
  后来,莫护跋在荆城北部(今河北昌黎)聚拢周围各少数民族,建立起了一个部落联盟。
  据说,当时的北方汉人流行戴步摇冠(一种带有悬垂装饰物的帽子),莫护跋见了很是喜欢,也请人给自己做了一顶,整天戴在头上。部落里的鲜卑族人见了他这种打扮,都称他为“步摇”。因当地语言“步摇”同“慕容”读音相近,所以传到后来就成了“慕容”,之后莫护跋的族人们便干脆以此称谓作为部落的名称,并以作为部落贵族世家的姓氏。
  到了西晋时期,莫护跋的后代就是著名的慕容?廆(),他在晋武帝司马炎太康六年(公元285年)被晋武帝封为鲜卑大都督。
  从晋惠帝司马衷元康元年(公元291年)开始,西晋王朝内部爆发了延后长达十六年之久的八王之乱(八王:汝南王司马亮、楚王司马玮、赵王司马伦、齐王司马冏、长沙王司马乂、成都王司马颖、河间王司马颙、东海王司马越),强大一时的西晋王朝从此开始急剧衰败。慕容?廆则乘乱于西晋怀帝司马炽永嘉元年(公元307年)开始,率部迅速占据了燕北、辽东一带,从此自称鲜卑大单于,俨然为北方一大割据势力。
  慕容?廆在执政时期政事修明,又爱护人才,故而中原士大夫和民众多归附之。到了东晋元帝司马睿太兴三年(公元321年),慕容?廆受东晋皇命,都督幽、平二州、东夷诸军事,职车骑将军、平州牧,封辽东公。
  晋成帝司马衍咸和八年(公元333年),慕容廆去世,晋成帝赐谥“襄”,到后来其孙慕容?俊称帝时,追尊慕容?廆为武宣皇帝。
  慕容?廆的儿子叫慕容?皝,在历史上是一个具有雄才大略的人物,创建了著名的前燕国政权(公元337~370年),号大燕国太祖文明帝,称霸北方三十余年,从此正式以“慕容”为姓氏。
  隋唐以后,该支慕容氏族人大多省文简改为单姓慕氏、容氏,世代相传至今,皆尊奉莫护跋为族祖,尊奉慕容?廆为得姓始祖。
  
  本书按:
  在东晋十六国时期,慕容氏家族在北方地区先后建立了四大燕国,即前燕国、后燕国、西燕国、南燕国,持续辉煌了七十余年的历史。
  若按历史地理的演绎、以及分布范围上考察,则上述三个渊源实际上是同一渊源,并没有较大的出入和歧义。但若按民族属性分析,则实际上有两个核心争议之处:
   ①如果慕容单于(封)的确源出高辛氏,则其慕容氏一族即源出汉族,那么其“鲜卑族”这个民族在历史上就不存在了,且无可争议。
   ②但若慕容单于(封)源出东北夷即东胡民族分支的鲜卑族,则是公元前十六~前十一世纪即商朝时期即已经活动于北方的氏族部落,即北戎,曾在春秋战国时期强盛一时,也屡次遭到燕国、赵国的打击,最后败亡于匈奴冒顿单于。“鲜卑“一词是古阿尔泰语,翻译成汉语就是东胡民族服装上的“衣带钩”,使服装穿脱方便,赵国君主赵武灵王赵雍(公元前325~前299年在位)大力改革的“胡服骑射”,就是指这种服装。后来,汉族人在这种衣带钩上雕刻上瑞兽“犀比”,因为“犀比”这种神兽不论咬住什么就不再撒嘴,多用于联姻表征,也寓意着衣带钩扣得紧,不会在狩猎、劳作、战斗时服装松懈,因此算得上是“瑞兽”。
  所谓东胡,是指还在“胡”的东边分布的北方少数民族,“胡”在当时即指匈奴民族。如此看来,“东胡”还在中亚蒙古高原的东北方,是由十余个不同民族组成的松散式部落联盟,其中包括有斯基泰族人(印欧语系?东伊朗语族)、匈牙利族人(乌拉尔语系?芬兰-乌戈尔语族?鄂布-乌戈尔语支)、乌桓族人(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柔然族人(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库莫奚族人(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契丹族人(阿尔泰语系?通古斯语族)、室韦族人(阿尔泰语系?室韦-鞑靼-蒙古语族)、蒙古族人(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土耳其族人(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西支)、鲜卑族人(阿尔泰语系?通古斯语族)等等,其中的“鲜卑”又分有慕容部、宇文部、段部、拓跋部、乞伏部、秃发部、吐谷浑部等主要氏族部落,历史渊源十分古老。那么,这个鲜卑民族与汉族就完全是不同的民族属性,那位慕容单于(封)也就不大可能出自高辛氏之后。
  到底是源本汉族,还是源出北戎,还是出自东胡,还有待进一步考证。
  
  得姓始祖:慕容?单于、莫护跋、慕容?廆。


分享按钮>>【白氏网新闻】走近白居易之一商隐岂能怀疑居易
>>【慕容氏家谱源流】慕氏的源流-慕氏并非只单出自慕容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