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轩辕氏族--虔拜轩辕黄帝 概说轩辕家族

    中华姓氏网 2010年4月19日 轩辕鸿瑞

        我们引以为荣的轩辕姓氏,是黄帝恩遇我们家族的殊誉和荣光。公众对轩辕黄帝的敬仰之心,由此引发了对以黄帝之名讳为姓的一支族人的关心关注,但有关我们轩辕姓氏家族的历史和现状公众知之较少。有幸参加庚寅年新郑拜祖大典,是组委会出于对我们轩辕姓氏家族的厚爱、偏爱,而给予的惠顾。谢谢组委会所搭建的能使轩辕家族参拜文明始祖的这一平台, 使得轩辕氏族实现了多年来的参拜之愿。为此,我特拟此文,以献给因怀有屋乌之爱之心而对轩辕家族感兴趣的人们,更希望关心关怀轩辕氏家族的专家学者们对文中的观点予以批评正谬或示教补充。
        一、“一家”说,唤起族亲联谊志;十万众,轩辕宗裔布神州
        网上搜索“轩辕”一词,可见尚记载这样一段文字:在《黄帝内经》发现之际,台湾著名史学家、台湾轩辕教会会长王寒生老先生曾对他女儿预言,国内应有一家姓轩辕的,并应于1994年找到。这一预言还真地被应验了。这家姓轩辕的主人叫轩辕耀,家住江苏省宿迁市泗洪县。1993年中华黄帝陵基金会成立时,他突然感到自己的姓很 “高贵”,应该寻根问底弄个清楚。于是他将自己的姓氏情况写信告诉了陕西省黄帝陵办公室。办公室的工作人员得到这一情况后很惊奇,因为他们从没听说过有姓轩辕的。经过深入调查,全国姓轩辕的只此一家。王寒生的女儿、台湾轩辕教会总干事王丽霞听到这一消息后,于1994年4月专程来到陕西黄帝陵与轩辕耀会面,并将她父亲著作的有关黄帝姓氏的图书赠给轩辕耀。
        按我理解,王寒生老先生预言“国内应有一家姓轩辕的”中的“应有”应是指“当今社会上实际存在的应有”,“一家”,显然系指轩辕姓氏“一个家族”或曰“一个支脉”。因为轩辕作为姓氏,在百家姓和不少工具书中是都有明确记载的。并且王寒生老先生的著作本身,也是有关黄帝姓氏的。至于上文中“从没听说过有姓轩辕的”一语,实际意思应为从没听说过当今社会上还存在有姓轩辕的。而“经过深入调查,全国姓轩辕的只此一家”之说,则明显是由轩辕姓族人的自闭所产生的误解。当然,这种说法很快也就被轩辕家族中的一个居于北京的耄耋老人,中共党员、中国语言大学教授、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编审、教育科学出版社副总编辑的轩辕轲君所发现,继而,也被他依据老家族谱撰写的,于1995年先后刊载于《寻根》杂志和《光明日报》的《轩辕氏之历史与现状》一文所纠正。
        在网络所引前段这则文字之后,也有“1986年,轩辕家族曾聚会,作过粗略统计,在贵阳、河南、山东、安徽、江苏、上海,分布在10多个县,共有轩辕氏几千户,人口约2万人。”之内容,这基本上就是轩辕轲文章中的原意.而这段内容现在看来也已有所局限。
        1994年的“全国轩辕氏仅此一家”说,可以说是道出了一个轩辕氏家族的悲哀。其一,缺乏地位显赫的名臣大儒,达官显贵,甚或是惊世英模等,所以姓氏不彰; 其二,祖上典藉中多见“隐德弗耀”者,也就是说轩辕氏族人生性比较低调,多远离闹市,居住偏远。虽注重修德养性,但多不示张扬,不求显耀;其三,可能与族人多属内敛的秉性和历史上荒乱频仍、颠沛流离、贫困无着的际遇有关,缺乏彼此交往,敦亲联谊,尤其是远离故土的族人,往往各蛰居一隅,彼此不相往来, 长此以往,亲人竟成陌路;其四,缺乏完善的族谱资料,特别是背井离乡,屡徙屡迁者,两地多无文字资料记载,唯有姓氏衍袭,不知先祖何自。其五,便是轩辕家族人多有口传系姓复姓轩辕,而却在实际取名中省“辕”从“轩”。如此久而久之,其后人也多有对自己的姓氏或是轩或是轩辕而迷茫者。是故,轩辕姓氏不仅长久不为世人所知,而且连同宗家人也多有互不为知者了。
        当然,也正是这个“全国轩辕氏仅此一家”说,激发了轩辕氏家族人对于公众关心关注本族姓氏的感念,促动了反省,激励了振兴家族的强大决心.族人认识到,当今社会,盛世太平,国泰民安,交通便捷,通讯方便,很多姓氏都在修谱立志,而我们家族若再不敦亲和族而把族人团结起来,进而为促进社会和谐尽心竭力的话,便愧对头上“轩辕”这顶桂冠, 愧对祖宗、愧对后人、更愧对这千载难逢的太平盛世。
        近年来,家族的几个代表正致力于研究探寻轩辕氏的由来和播迁繁衍的脉络。从广义上讲,华夏万姓千家皆为炎黄子孙,而轩辕姓氏也属万姓千家之一,当然属黄帝子孙之一脉,再因轩辕氏族人是直以黄帝之名讳“轩辕”为姓氏的,所以得以获此殊遇、殊荣者,显然必属黄帝宗裔无疑,这应是不争的事实。然而,宗族最先繁衍于何地,得姓始祖是谁,世系如何,历史上的山西上党(今山西长治县) 郡望说、陕西郃阳(今陕西合阳县)郡望说和古家谱中的迁自延安说、迁自陕西轩家桥说,迁自河南新郑金渡河说,迁自山西洪洞说等多种悬疑信息,尚待进一步深入探寻、访查、研究、梳理。但轩辕氏族人截止目前所知的存在现状己经初有轮廓,据近几年为编纂《中华轩辕氏家族志》初步(不完全)统计,大抵分布于我国河南、山东、安徽、江苏、河北、辽宁、陕西、山西、湖北、云南、青海、宁夏、黑龙江、新疆、北京、天津、上海等20多个省市区的数十个县市,就连我国宝岛台湾和域外的美国、加拿大等国也有播迁居住者。现有人口约为10万左右。
        二、轩辕姓,省“辕”从“轩”古亦有;避圣讳,明臣轩輗(ni)又作范
        轩辕家族之所以让公众感到罕有,从根本上讲还是总人口较少,而在总人口较少的情况下,偏偏又沿袭了一个在取名和称谓上“省辕从轩”的习惯,这又使约百分之八九十的轩辕姓人在社会上以单字 “轩” 出现。无疑,这又从直观印象上减少了名字冠为轩辕姓氏的人数和轩辕姓氏影响。
        把轩辕省称为“轩”这一习惯,其沿袭和形成的主要原因大体有两个:
        其一是历史传统习惯。如史籍上多有将黄帝轩辕氏省称为“轩”的,如轩皇、轩后、轩主、轩室(轩辕黄帝的或帝王的宫室)、帝轩等。史籍《姓解•六三》、《姓苑》中均记载:轩辕氏、轩氏、辕氏,皆黄帝之后。黄帝之后以其号为姓。因黄帝之号为轩辕,可知,不论是在实际生活中或省作轩抑或省作辕的,其规范姓氏统为轩辕。河北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吕志毅先生说:黄帝轩辕氏亦称帝轩氏,姬姓,居轩辕之丘。或曰姓公孙,号轩辕。轩辕姓氏族人是黄帝的嫡派子孙,这是历代史学家所公认的。至于后来有的轩辕姓族人在实际生活中,省掉了辕字,简为姓轩,这绝不同于历史上某个姓氏或被赐改了另外姓氏,或由于什么变故而被逼改了另外姓氏之例,省称为轩的,其规范姓氏依然是复姓轩辕。如汉代的谏议大夫轩和,唐朝诗人轩辕弥明、宰相轩辕损,宋代祥符登科轩彦绩,明朝刑部尚书轩輗,清朝进士轩辕胤、轩辕诰等等皆为轩辕宗裔。
        其二是做为唐贞观徙睢的轩辕豹一脉来说,又受到明代英宗时刑部尚书轩辕輗为避朱元璋“圣讳”中的 “元”字之音,而省辕从轩的影响。轩辕輗称名曰轩輗。轩輗是永乐甲辰(公元1424年)榜进士,历官御史,曾巡按福建、浙江,为官清廉。《明史•列传第四十六》记述他在浙江按察使兼理两浙盐课任上时,“寒暑一青布袍,补缀殆遍。居常蔬食,妻子亲操井臼。与僚属约,三日出俸钱市肉不得过一斤,僚属多不能堪。”任满离职时,“行囊仅一簏(lu)”。当时人谈起廉吏,都会说到轩輗,就连当今有的廉政教材中也载有此例。这样一位“清操闻天下”的人,算是轩辕宗族中的佼佼者

        详情请登录 中华轩辕氏网http://www.10000xing.cn/x931/2008files/201004181840328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