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档案”关于“生吴卒赵”

    中华赵氏网 2012/12/3 21:44:34 泉州赵族


福建电视台综合频道“发现档案”采访

 

——晋江安海星塔村“生吴卒赵”的专题

 

   2012年9月13日至15日,省电视台综合频道“发现档案”栏目,全程采访、跟拍晋江安海星塔村“生吴卒赵”的缘由。

    根据安海星塔村的族谱记载,本村始祖系由宋太祖次子燕懿王十七世孙仕道公,因避元祸,遂随外祖姓吴。历史背景应在宋末元初泉州的“蒲寿庚之乱”,先祖隐姓埋名、屈居乡里,先居安海黄墩(音皇恩)后迁星塔(音坑岬),后有子孙分居广东潮州、福建漳州、泉州南安、金门、台湾等地。内容包括:“生吴卒赵”的历史考证、各种依据,“生吴卒赵”的种种传说,赵宋皇家对闽南文化、经济的影响,南音、梨园戏的发展等。

   这次专题采访,回答了观众比较关注的话题,条分缕析,娓娓道来,对听众了解安海古镇历史、泉州赵宋历史具有积极的意义。

接受采访者有我会赵世聪副会长,吴长富理事等。

http://vod.fjtv.net/folder1/folder88/showcontent.php?2012/10/2012-10-11101699.html


 

 

晋江安海古村一个延续700多年的奇异习俗:

男丁生时吴姓 死后改赵姓


泉州网-泉州晚报讯 (记者吴志明)

   在晋江安海星塔村流传着一种古老而神秘的习俗:村里男丁活着的时候姓吴,去世时却要改姓赵,祭文、墓碑和祖牌上都用赵姓。这样的奇俗已经延续了700多年。

  现象 ;生时是吴姓 死后改赵姓

  近日,记者来到位于星塔中乡的吴氏宗祠,只见门楣上写着“吴氏宗祠”。可是走进祠堂,大殿横梁却赫然挂着“赵氏家庙”的匾额,祠堂正中悬挂着宋太祖赵匡胤的画像,两侧的墙壁上分别悬挂着宋朝18位皇帝的画像。

  泉州赵族总会秘书长吴鸿希先生告诉记者,每当村里有吴姓男丁去世,出殡队伍最前面的大灯上写着“吴”;送殡队伍返回时,则是书写“赵”的大灯在前。而死者的墓碑上也都会写着“赵公某某”。活着的时候,以“吴”为姓,死后则恢复“赵”姓,这就是“生吴卒赵”。

  泉州赵氏研究会理事吴长富告诉记者,星塔村有前乡、中乡和后乡3个自然村,其中前乡、中乡的全部人口以及后乡的一部分都是这种情况,总人口大概有2500人左右。

  由来:为避杀身祸 跟外家姓吴

  生吴卒赵,这是为何?宗祠大厅内的《重修宗祠碑记》告诉我们其中的原因:“温陵安平星塔吴氏者,乃宋太祖第十七世孙仕道公之裔也。元末间,仕道公为避元祸害,赘居黄墩,转宅星塔里,遂从外祖姓吴……”

  吴长富说,南宋建炎三年(1129)的冬天,赵匡胤七世孙赵子侁、赵子镠等赵宋宗室移居泉州城。半个世纪后,赵子侁之孙赵师玖举家半隐居于晋江的青阳山下,繁衍了八代子孙。宋德祐丙子年(1276),元军攻破临安,赵氏皇室由温州、福州至泉州,一路南逃。赵氏族人惨遭屠杀,赵仕道等人逃往安海星塔外家。宋末元初,为了躲避杀身之祸,一些赵氏族人纷纷易姓。赵仕道感念外家救命之恩,去世前嘱咐子孙后代生的时候姓吴,死的时候恢复赵姓。

  专家 :感念救命情 以示不忘本

  记者随后采访了《泉州文库》办公室副主任杨清江。据其介绍,他在相关资料里看过这些记载。这种现象在泉州叫做“吴皮赵骨”,并不多见,主要是表达赵家对吴家救命之恩的感念之情,以示不忘本。


(来源: 泉州网-泉州晚报) 安海吴长富 供稿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