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氏网新闻】赵氏古祠堂变文明会所 老街坊玩得“嗨皮”

    中华赵氏网 2013/9/1 13:56:22 广州日报


“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上周日,十余个七八岁的孩童聚在祠堂朗诵《弟子规》,“童子读书”的古代场景好似在这里重现。这里是白云区棠景街京溪村赵氏宗祠的中堂“廣慶堂”,除了有孩童念书画画外,还有街坊中的赵氏后人组成的粤剧私伙局在这里演唱粤曲,也有上了年纪的老人家们一起话家常。

  宗族中德高望重的长辈威叔说:“宗祠很久没这么热闹了,比以前好太多了。”过去的一年,社工走进赵氏宗祠,参加宗亲会、元宵祭祖,探索如何把社区服务与宗祠文化结合起来,既能传承宗祠文化,又能让居民获得社区服务。经过一年的调研和磨合,赵氏宗祠睦邻坊于上周日正式成立。由此,原本日渐冷清的宗族祠堂被赋予新的使命,成为广州首个宗祠睦邻坊,变身服务街坊的草根文化会所。

  据悉,这样的“平民会所”在试点成熟后,将在棠景街的颜氏、梁氏、谢氏、李氏、陈氏等宗祠陆续成立。

  文/本报记者杨洋  通讯员陈桂芳、黄雪梨摄影报道

  社工组织进祠堂 社区服务送上门

  长幼齐聚宗祠  专业社工服务就在家门口

  当天,街坊粤剧私伙局弹唱的是自己创作的《春满棠溪》,还有名曲《花好月圆》,孩子们重温经典诵读《弟子规》,又参加《你心中的赵氏宗祠》书画比赛,这是社工组织在祠堂举办的首个文化活动。

  棠景街家庭综合服务中心林国康主任介绍,被打造成“睦邻坊”的赵氏宗祠陆续推出了文化活动项目。中堂的一侧新增设了“爱心书角”,书柜中有漫画、科技、文化、历史、时事、养生等方面的书籍,免费提供给街坊借阅。同时接受街坊的赠书,与社区内的居民共享。

  宗祠内也成立了兴趣小组,逢周一、三、五开展“粤韵响宗祠”粤曲兴趣小组,不定期面向家庭妇女开展“丝丝网中情”丝网花制作小组活动,交流通过DIY美化家居环境的技巧。宗祠也是“青少年第二学堂”,每逢周五开展“国学文化传承”、“绘画心中的赵氏宗祠”等小组活动,为附近的青少年提供适合身心发展的活动和服务。

  宗祠还是长者的家园,社工黄雪梨说,为增强长者及其家庭对健康的关注度,将面向长者本身及长者家庭,通过社会工作的个案、小组、社区工作方法,让长者有一个健康晚年。最近的一次相关活动是关于老年人防摔的讲座,很受社区居民的欢迎。这些活动都是黄雪梨等社工志愿者挨家挨户征求意见调研后决定设立的项目,因为村民希望赵氏子弟不出村门口就能参与到社区服务中。

  据私伙局的名角、也是赵氏的女儿葵姐说,事实上,棠溪村是广州典型的外来人口聚集地,如今的常住人口中本地人不到三分之一,其中赵氏人家还有约600户。周边居住的已经多是外乡人了。宗祠曾经一度冷冷清清,用来堆放杂物,2000年重修后,也只是一两桌人在祠堂中打牌,这一度让赵氏的后人很担忧宗族的文化也随之淡漠。

  如今,不只是棠溪村的赵氏后人,附近的街坊都爱到宗祠里来凑热闹。对于赵氏后人来说,在祠堂相聚有亲切感和归属感,而对于新广州人来说,则从宗祠开始融入了本地居民的生活。

  保留宗族文化  年年祭祖添丁延续集体回忆

  赵氏宗祠有完整的三进院落,分前厅、中堂、后殿,在白云区棠溪村中属于保存较好的一处祠堂。记者看到,祠堂的一边还保有村中曾经的私塾“左塾”,这在附近的小祠堂中已不多见。祠堂正对一个人工水塘,水塘旁有几株古树,也可以看出以前祠堂在村落中的核心位置。不过,如今的祠堂的两侧及后方都建起五六层高的民房,祠堂被挤在现代的楼房中间,似乎喘不过气。

  宗族中德高望重的长辈威叔介绍,祠堂最早于明朝修建,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被毁坏,2000年赵氏族人出资重修,才让祠堂重新恢复使用。他说:“一些精美的雕龙画凤早没有了,也恢复不回来了,但这个主体结构保留下来了,这种祠堂建筑风格的精髓还在。”

  过去几年里,威叔和一些赵氏长辈最害怕哪一天宗祠因为旧城改造被迁走或拆掉。葵姐就住在宗祠的隔壁,她说自己是在宗祠长大的。斌姐是赵家的媳妇,嫁入赵家的时候就在这祠堂摆酒,一直摆到祠堂外的广场,来了许多人,后来生了儿子也是到祠堂来添丁点灯,所有的大事喜事都离不开宗祠。

  对于所有赵氏的人来说,宗祠是宗族的集体回忆,也是赵氏人一辈子的见证。只要宗祠在,就有热闹的元宵祭祖,赵氏的人就还能聚在一起。

  另外,附近的民间粤曲爱好者也不愿意宗祠衰败。萍姐是粤剧私伙局的团长,私伙局原叫南天曲艺社,萍姐已经是第三代传人了。萍姐是赵家媳妇,从天河区的棠下嫁来了白云区的棠下,从十几岁在天河起就开始唱粤曲,嫁人后发现当地的粤曲氛围也很浓厚,公公就在当地粤曲社拉二胡,于是她也加入了南天曲艺社,一唱又是数十年。

  这些年,宗祠一直是曲艺社唯一的训练场地,30多名成员在这里排练切磋。威叔也曾担心,如果宗祠没了,曲艺社就没有场地可以演唱了。

  白云区宗祠多  可打造更多平民会所

  赵氏后人对宗祠深厚的感情和深切的担忧也给黄雪梨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她是青年文化宫的社工,作为承接棠景街道家庭综合服务中心的社工才来到这里。

  一年以前,当黄雪梨和她的同事刚到棠景街道工作的时候,发现白云区的宗祠特别多。单单棠景街就拥有10多个不同姓氏的宗祠,平时年长的居民会在宗祠打麻将、纳凉闲聊,小孩子也会围聚在祠堂里打闹追逐。

  当时,社工组织需要推广社区服务,本地居民希望宗祠传承宗族文化。于是,社工决定充分利用宗祠对居民的凝聚力,把社区居民喜欢的文化娱乐活动带到祠堂。“居民不需要去家庭综合服务中心,就可以在家门口享受到我们的社区服务,还能同时让宗祠文化保持生命力,也希望能让人意识到宗祠还可以有这样的文化睦邻功能,从而也希望保住宗祠。”黄雪梨说,这样的方案很快得到了赵氏后人们的支持。威叔、萍姐、葵姐都来帮忙了。

  如今,社工们也得到了居民的反馈:“一些老人家特别高兴,因为看到孙儿们来祠堂读书画画,总好过在家里打游戏。”在记者采访的过程中,路上也遇见几个孩子向社工打听活动的时间地点。

  当然这个过程并不简单顺利,也花费了一年的时间去准备,其间社工挨家挨户拜访,挨个祠堂考察。以黄雪梨个人来说,她从完全不懂粤曲到说得出子喉、平喉这些专业术语,都是一日日与街坊相处,熟悉起来后了解到的,从而社工也逐渐获得了族人的支持,才最终推动了睦邻坊的建立。社工组织要考察宗祠的人气、宗祠的特色和各姓氏族人的切实需求,才能建设不同特色的睦邻坊。

  黄雪梨得意的是,这种做法的成功之处是让宗祠不再只是打牌的场所,而真正焕发了新的面貌。接下来,他们打算继续在赵氏宗祠积累经验,然后在成熟的时机,将这样的“平民会所”在辖区内的颜氏、梁氏、谢氏、李氏、陈氏等宗祠里继续铺开实施。

       

            

 上周日,小朋友们在赵氏宗祠睦邻坊参加社工组织举办的画画比赛,对照墙上画像,画出《你心中的赵氏宗祠》。

           

           

              萍姐和葵姐在祠堂内表演粤曲《花好月圆》。

         

               梁家禾老先生在给村民开讲座。


中华姓氏网--弘扬姓氏文化,传承先祖精神;寻根联谊互助,激励子孙奋发!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