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中华韩氏论坛、团结姓氏兄弟、振我家声、兴我中华!
中华万家姓 >> 中华韩氏论坛 >> 姓氏人物 >> 浏览主题 版主
 
 新闻公告   源流古迹   家谱分支   姓氏人物   姓氏企业   芳 名 录   姓氏取名  全部分类
  回复:兵仙神帅-韩信 第 6 楼

项羽兵败后,他的逃亡将领钟离昧因素来与韩信关系很好,就投奔了韩信。刘邦记恨钟离昧,听说他在楚国,就下令楚王逮捕他。那时韩信初到楚国,到各县乡邑巡察进出都派军队戒严。汉六年(前201年)有人告韩信谋反。刘邦用陈平的计策,说天子要出外巡视会见诸侯,通知诸侯到陈地相会,说:“我要游览云梦泽。”其实是想要袭击韩信,韩信却不知道。刘邦将到楚国时,韩信打算起兵谋反,但又认为自己无罪;想去谒见刘邦,又怕被擒。这时有人向韩信建议:“杀了钟离昧去谒见汉高祖,高祖必定高兴,也就不用担心祸患了。”于是韩信把此事与钟离昧商议,钟离昧说:“刘邦之所以不攻打楚国,是因为我在你这里,如果想逮捕我去讨好刘邦,我今天死,随后亡的定是你韩信。看来你也不是位德行高尚的人。”结果钟离昧自杀而亡。韩信持钟离昧首级去陈谒见刘邦。刘邦令武士把韩信捆绑起来,放在随从皇帝后面的副车上。韩信说:“果若人言,‘狡兔死,良狗亨;高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天下已定,我固当亨!”(《史记·淮阴侯列传》)高祖说:“有人告你谋反。”就给韩信戴上械具。回到洛阳,赦免了韩信的罪过,改封他为淮阴侯。
  
   韩信被贬为淮阴侯之后,深知高祖刘邦畏惧他的才能,所以从此常常装病不参加朝见或跟随出行。韩信由此日益怨恨,在家中闷闷不乐。对于和绛侯周勃、颖阳侯灌婴等处在同等地位感到羞耻。一次韩信去拜访樊哙,樊哙行跪拜礼恭迎恭送,并说:“大王竟肯光临臣下家门,真是臣下的光耀。”韩信出门后,笑道:“我这辈子居然同樊哙等同列!”
   高祖刘邦高兴时常同韩信闲谈将领们才能的高下,刘邦问:“如我能将几何?”韩信说:“陛下不过能将十万。”刘邦问:“于君何如?”韩信说:“臣多多而益善耳。”刘邦笑着说:“多多益善,何为为我禽?”韩信说:“陛下不能将兵,而善将将,此乃言之所以为陛下禽也。且陛下所谓天授,非人力也。”(《史记·淮阴侯列传》)
   韩信在被软禁的时间里与张良一起整理了先秦以来的兵书,共得一百八十二家,这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兵书整理,为我国军事学术研究奠定了科学的基楚。同时还收集、补订了军中律法。著有兵法三篇,已佚。
  
   韩信部将陈豨被封为巨鹿郡郡守,前来向韩信辞行。韩信辞去左右,拉着陈豨的手仰天长叹道:“你可以同我说知心话吗?我有话想同你讲。”陈豨表示一切听从将军的命令。韩信说:“你所管辖的地方,是屯聚天下精兵的地方,而你又是陛下亲信宠爱的臣子,若有人说你谋反,陛下一定不相信;如果再有人告你谋反,陛下就会产生怀疑;如果第三次有人告你谋反,陛下定会大怒而亲率军队征讨。我为你在京城做内应,就可图谋天下了。”陈豨平素就了解韩信的才能,相信他的计谋,表示一切听从韩信的指示。
   汉十年(前197年),陈豨果然谋反。刘邦亲自率兵前去征讨,韩信称病不随高祖出征,暗地里派人到陈豨处联络,要陈豨只管起兵,自己定从京城策应。韩信与家臣谋划:可以在夜里假传诏旨,赦放那些在官府中的囚徒和官奴,然后率领他们去袭击吕后和太子。部署已定,只等陈豨方面的消息。这时韩信的一位门客得罪了韩信,韩信囚禁了他并准备杀他。那位门客的弟弟就向吕后密告韩信要谋反的情况。吕后打算把韩信召来,又恐怕韩信的党羽不肯就范,于是与相国萧何商议,假装有人从皇上那里来,说陈豨已被杀死,诸侯群臣都前来进宫朝贺。萧相国欺骗韩信道:“虽然您有病,还是要勉强朝贺一下。”韩信入朝进贺,吕后派武士把韩信捆缚起来,在长乐宫中的钟室里斩杀了他,并被诛灭三族。韩信临斩时说:“吾不用蒯通计,反为女子所诈,岂非天哉!”(《汉书·韩信传》)
   点评:韩信熟谙兵法,自言用兵“多多益善”,为后世留下了大量的军事典故:明修栈道、暗渡陈仓,背水为营,拔帜易帜,半渡而击,四面楚歌,十面埋伏等。其用兵之道,为历代兵家所推崇。作为军事家,韩信是继孙武、白起之后,最为卓越的将领,其最大的特点就是灵活用兵,是中国战争史上最善于灵活用兵的将领,其指挥的井陉之战、潍水之战都是战争史上的杰作;作为战略家,他在拜将时的言论,成为楚汉战争胜利的根本方略;作为统帅,他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率军出陈仓、定三秦、破代、灭赵、降燕、伐齐,直至垓下全歼楚军,无一败绩,天下莫敢与之相争;作为军事理论家,他与张良整兵书,并著有兵法三篇。但人无完人,韩信在政治上犯有严重的失误,几次关键时刻都优柔寡断,最终死于妇人之手,后人评价韩信“成败一萧何,生死两妇人”,实无虚言。

作者:tsccwjx (2007/1/31 10:28:39)   回复此贴
  歷史真相【韓信謀反事件】---陈承祚 第 7 楼

韓信到底有沒有「謀反」,史書上洋洋灑灑的韓信「謀反」事跡,逼的人們捨去情感,去相信一代名將韓信「謀反」。以下,讓我們再檢視一下史料,來推敲淮陰侯「謀反」事件的真相。
  
   韓信「謀反」事件是發生於公元前196年(漢高祖劉邦十一年)的正月,但這個事件的導火線,又要從前一年九月的陳豨兵變看起。陳豨是劉邦起兵時的老部下,在公元前198年(漢高祖劉邦九年)劉邦廢掉趙王張敖,而另立戚姬的兒子代王劉如意為趙王,並以陳豨擔任趙國軍事統帥,且統帥監督趙代兩國與匈奴邊境的守軍。過了一年,劉邦在戚姬不斷的要求之下,打算廢掉皇后呂雉生的太子劉盈,另立劉如意為太子。不過在與呂雉交情深厚的官員們全部反對,劉邦只有作罷,但他很擔心年幼的劉如意和年輕的戚姬在他死後會遭到呂雉的報復,於是劉邦用符璽御史趙堯的意見,任命御史大夫周昌為趙國相,希望周昌能以自身的能力,保護劉如意在他死後的安全。
  
   周昌到職之後,發現陳豨的賓客多的嚇人,且還四處為非作歹,周昌於是向劉邦打小報告,說陳豨養這麼多賓客,其心可議,且陳豨在邊境多年,手握重兵,日久可能生變。劉邦也覺得有道理,就派人前往調查陳豨的事跡,果然得到不少陳豨的罪狀,劉邦便趁五月召回陳豨參加太上皇劉執嘉的喪禮,陳豨心裡也明白回到長安的結果為何,稱病不成行。這時,匈奴的傀儡韓王韓信(不是淮陰侯韓信),得知陳豨與劉邦間的不和,遂派親信前往遊說陳豨起兵,陳豨也下了決心。於是,陳豨在九月時正式宣布叛變,自稱代王,劉邦也親率大軍前往征討。
  
   在劉邦出征之後,一項陰謀正在秘密的進行之中,這個秘密有兩種說法,一是史書上說的韓信「謀反」,一是許多人推測的呂雉除韓信的密謀。
  
   整理眾家史書的說法,大都是說韓信在當初陳豨出鎮趙代時,就和他串通好要舉兵謀反,等到陳豨起兵之時,韓信就假傳聖旨赦免在官府裡做苦工的奴隸,打算等候陳豨的消息而發動政變。但韓信手下有個舍人,得罪了韓信,韓信將其囚禁,並打算誅殺。這個舍人的弟弟就向呂雉通報韓信的密謀,呂雉遂與蕭何定計,發布陳豨已被平定的假消息,要臣子們入宮朝賀,呂雉還怕韓信多疑,稱病不來,便叫蕭何寫信給韓信,要他一定要來,韓信中了計後,一到宮中,立刻被呂雉逮捕處決,並屠三族。
  
   事實上,仔細看看這些史書記載,可以說是漏洞百出:一、韓信還真聰明,早在陳豨高升之時就知道他有起兵的意圖,但就資料來看,陳豨這時一點叛變的跡象也無,甚至還很高興主子升他的官,韓信怎麼可能會去與他「謀反」呢?二、韓信有什麼能耐,能假傳詔書釋放囚徒呢?而放了囚徒之後又不立即發動政變?這不是很奇怪嗎?三、告密者是一個小官舍人的弟弟,沒有其他的人證物證,竟能定韓信之罪,要定罪,至少也要個韓信發的假詔書吧,但並沒有。四、韓信既然與陳豨有連絡,那為何連陳豨是死是活都不知道呢?還傻乎乎的進宮自投羅網。
   從史書薄弱的證據來看,我們能清楚的明白,韓信的死是一場冤獄。但呂雉為何要置韓信於死地呢?也許與奪嫡鬥爭有關,韓信在西元前201年被解除楚王之位,改封淮陰侯,軟禁在長安,但劉邦也許看在舊日情份上沒有殺害韓信。韓信本身也極想來個鹹魚翻身,他把注意力放到了戚姬母子的身上,他希望劉如意能成為太子,自己也有擁戴之功,能回到朝中高位,剛好在這時刻,劉邦出征陳豨,由呂雉主持政府。呂雉想到韓信支持戚姬母子,日後將會對自己不利,而劉邦又不誅殺韓信,乾脆自己動手,找來蕭何,定計誣告韓信謀反,殺害了韓信。
  
   劉邦在韓信「謀反」一案中扮演的關係很微妙,他一方面希望韓信死,但又無從下手,所以他討平陳豨之後,聽到韓信死訊,是「且喜且憐之」。劉邦的表現,更能確定韓信是死於冤獄,劉邦高興的是心頭大患韓信被除去,憐的是韓信死的冤枉。
  
   看看劉邦與韓信在打天下時那般的親密,但到了一個是君一個是臣的時候,兩者的關係,從信任成了猜忌,由親密戰友變為置其於死的仇敵,不僅是韓信,英布、彭越、樊噲,甚至是蕭何,何嘗不是如此呢?

作者:tsccwjx (2007/1/31 10:30:06)   回复此贴
  韩信被诛的真正原因--俞奭勋 第 8 楼

韩信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军事家,是西汉王朝的开国功臣。汉高帝十一年(公元前196年)正月,这位汉初三杰之一的大功臣却被杀予长乐宫中,甚至被夷三族。窨是什么原因导致韩信的人头落地呢?
   过去有的论者认为这是刘邦出于消除统一隐患的考虑。西汉初年,六国旧贵族和关东豪杰的分裂活动虽然基本上被控制了,但还存在着另一种割据势力,这就是诸侯王。西汉初年,功臣为王者七人,韩信为楚王。异姓诸王据有关东的广大区域,拥兵自重,专制一方,实为统一隐患,是中央集权的严重障碍。这就迫使汉高祖采取断然手段,来消灭包括韩信在内的各民姓王,韩信因此被贬为淮阴侯后,虽然再无一兵一卒,但其勇略震主,功盖天下的威望,仍使刘邦感到威胁,终于动了诛杀之念。
   有的学者指出,韩信被杀,祸起于自请封王。在平定三齐之后,韩信与刘孝正被楚军围困在荥阳的危急关头,竟上书刘邦,自请代理齐王。后来,韩信对刘邦没有主动封其为王而深表不满,借故不肯发兵,致使刘邦在固陵一役吃了败仗。对此,刘邦极为恼火,只是迫于当时形势,不便立即诛之。以后随着局势的稳定,韩信也就成了刀下之鬼。
   关于韩信被杀的悲剧结局,历来为人们评论的一个课题。粉碎“四人帮”以后,我国史学界不少同志就韩信是谋反被杀、其罪当诛,还是刘邦、吕雉猜忌名将、杀戮功臣的问题展开了讨论。韩信因谋反而被杀的事件,是我国古代历史上的一件疑案,学者之间历来有不同的看法。
   一种意见认为。韩信被杀的真正原因是他蓄意谋反。司马迁、班固、司马光以至明清之际的思想家王夫之、清代史学家王鸣盛等人,都认为韩信被杀是罪有应得的。王夫之在《读通鉴论·汉高帝》条中,从韩信鼓吹有功当封。贪功以及破项羽后犹拥有强兵这三点来论证“云梦之俘,未央之斩”是韩信自己造成的恶果。
   王鸣盛《十七史商榷·信自立为假王》条,也认为韩信自立为假王,已种下被杀的祸根。韩信早在楚汉战争量紧要关头时就曾逼刘邦封他为齐王,完全暴露了野心家的中嘴脸。因此,楚汉战争一结束,刘邦就夺了韩信的兵权,并把他徙封为楚王,都于下邳。韩信到楚后,野心不死,巡行所轄县邑,出入阵列兵仗,被人告发。刘邦采用了陈平的调虎离山之计,以出游云梦,会诸侯王于陈为名,乘韩信前来朝会之际,逮捕了他。刘邦念其大功。赦免了他。改封为淮阴侯,使居长安。
   韩信从此“常称病不朝从”,“日怨望,居常怏怏”。公元前200年,他勾结握有重兵的边将陈豨,再次阴谋叛乱。公元前197年,陈豨在代地叛乱,刘邦率兵亲征。韩信托病随,并乘机派人与陈豨约定,他在长安里应外合。正在这时,他的阴谋也再次被人告发。
   于是,萧何与吕后设计捕杀了韩信,消除了分裂的危险。有的同志还认为。亡周乱秦兵革之后,汉初社会各阶级都迫切需要休养生息,韩信从个人恩怨出发制造新的动乱,违背了历史发展的趋势和广大人民的愿望和利益。所以吕后杀韩信直接避免了第二次楚汉战争的动乱,带有历史进步的色彩。这不仅为新建的西汉王朝除掉了一个大祸患,而且在客观上也符合社会发展的要求和人民的愿望。
   然而,有些学者则从剖析韩信谋反出于诬陷出发,肯定他的被杀是一大冤狱。明代散文家归有光、清初诗人冯班。清代考据学家梁玉绳,都有这样的看法。梁玉绳《史记志疑·淮阴侯列传》条说:“信之死冤矣!前贤皆极辨其无反状,大抵出予告变者之诬词,及吕后与相国(萧何)文致之耳。史公依汉廷狱案叙入传中,而其冤自见。”清人郭嵩焘认为,信“贵贱生死一取资于人,是乃人臣之定分。非能反者”。即是说韩信不可能谋反。近人朱东润也指出:“论者以为疑狱,真伪不可知”。照他们看来,韩信无意背叛刘汉王朝,他的被杀完全是吕雉猜忌名将,杀戮功臣的阴谋。说韩、陈勾结谋反,实是他们枉杀韩信所制造的一种借口。

作者:tsccwjx (2007/1/31 10:31:05)   回复此贴
  韩信被诛的真正原因--俞奭勋 第 9 楼

总之,韩信为吕后与萧何深文周纳而死,可能性是比较大的。刘邦杀功臣特别是剪除异姓王,是他为了巩固新王朝而必然采取的政治方针;韩信死于正想乘隙揽权的吕后之手,这也不是偶然的事。当时身为丞相的萧何,却也深受刘邦的猜忌,自身难保。他原是韩信的保荐人,这时候不得不屈于吕后的意旨,诱杀韩信;如果他态度犹豫,就有遭受诛连的危险。结果,萧何就因诛韩信功。从丞相晋升为相国。加封食邑五千户。
   那么,我们应当怎样看待刘邦和吕后杀韩信(韩信虽为吕后所擅杀但在事后得到了刘邦的认可)这桩公案呢?这要联系当时的时代背景来考察。
   在公元前206年至前202年楚汉战争的过程中,刘邦身边共有7人取得王爵,建立了半独立的王国。这些强大的异姓王的存在,对于汉封建国家的统一政权是严重的威胁。刘邦当初封他们为王,原是不得巳的权宜之计。他在做皇帝以后的第六个月,就借口诸王谋反,开始一个一个地收拾他们。对于韩信,刘邦既佩服他那“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的军事才能,自称“不如”,同时又对他这种才能极不放心,一向“畏恶其能”。自然不会放过。从国家要统一的观点来看,汉初如果不剪除异姓王,战祸就不会消除,人们就不可能休养生息。所以刘邦杀功臣,尽管有“兔死狗烹”、鸟尽弓藏”的味道,客观上却是符合人民利益的。
   然而,韩信谋反的罪名出于莫须有,刘邦也并没有立即杀掉韩信的意思。而吕后偏偏趁刘邦出兵讨伐陈豨的机会,迫不及待地主,设下圈套把韩信骗进未央宫,绑到钟室偷偷斩首,而且诛灭三族,则是为自己以后篡权扫除一大障碍。谋反云云,实是吕后的一个借口而已。这就是韩信被杀的真正原因。

作者:tsccwjx (2007/1/31 10:31:47)   回复此贴
  罗镜韦姓相传是韩的后代--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中国古代史》 第 10 楼

据罗定地方史料记载,清末民初时期居住在令罗镜镇的韦姓族人,每年的农历六月初六,举族男女齐集词堂,秘密地举行一种祭扫仪式,其间不许族外人混入或观看。究竟他们是拜祭何人?族外人一直不知道,直至最近的十多年,才有学者撰文揭示这一秘密。
  
   农历六月初六日相传是西汉初年齐王韩信遇难日。韩信协助汉高祖刘邦平定天下,功盖群臣,被封为齐王,雄踞今山东、浙江、江苏等地区,在西汉立国最初的几年间,势力迅速膨胀,为刘邦所不喜。后来,刘邦终以谋反的罪名杀害韩信全家。韩信临刑时,说了几名话:“狡免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后世史家对此多有同感。
  
   史载,杀韩信一家的监斩官是萧何。萧何不忍心灭绝韩信全家,民间流传说他曾偷偷地将韩信的孤子托寄给南越王赵佗,并改姓韦,“韦”乃是取“韩”字的右半边。自韩信被杀到清末已历时二千多年,韩的儿孙已散居广东各地,但他们遵循祖训,对外从不承认自己是韩信后代,他们以每年的农历六月初六为“忌日”,举族聚居祠堂拜祭韩信,对外却严守秘密,族外人根本不知此事。
  
   清末民初时期居住在罗镜地区的韦族人,每年以六月初六日为“忌日”,故1935年出版的《罗定志》认为他们是汉代韩信的后代。
  
    
  
   资料来源:
   l、1935年版《罗定志》;
   2、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中国古代史》。

作者:tsccwjx (2007/1/31 10:35:32)   回复此贴
当前总数:15 每页5条 当前2/3页 [1] [2] [3 


目前不允许游客回复,请 登录 注册 发贴.


当前在线:共6人 会员0人。列表: 游客  游客  游客  游客  游客查看全部(6)位游客 +
本论坛网络实名:中华韩氏论坛  执行时间:1,023.4 毫秒
本论坛内容纯属发表者个人意见,与 中华韩氏论坛、中华万家姓网立场无关
Copyright by www.10000xing.cn   中华万家姓   天驷文化
Powered by TSCC fangshuang Desig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