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中华安氏论坛、团结姓氏兄弟、振我家声、兴我中华!
中华万家姓 >> 中华安氏论坛 >> 姓氏人物 >> 浏览主题 版主
 
 新闻公告   源流古迹   家谱分支   姓氏人物   姓氏企业   芳 名 录   姓氏取名  全部分类
  回复 15:华夏炎黄始祖 黄帝 第 18 楼

血脉相连两岸同根情系长安共祭黄陵(图)
2009-07-20 09:52 西安晚报

插图:



植柏后嘉宾合影。

  昨天,参加“情系长安——两岸文化联谊行”大型文化交流活动的两岸文化界、新闻界、教育界嘉宾在黄帝陵举行了一场小型却隆重的祭祀典礼,共同追寻中华民族之根。

  黄陵祭祖 同根难忘

  昨天一早,黄帝陵就出现了一支长长的祭祀队伍,这支队伍的组成人员就是参加“情系长安——两岸文化联谊行”大型文化交流活动的嘉宾们。嘉宾们拾级而上,登上了桥山之巅。他们列队伫立在黄帝陵墓前,个个神情肃穆。鼓击九通,钟鸣三响,台北论坛基金会董事长、台湾参访团团长程建人和文化部港澳台厅主任助理汪志刚敬献了花篮。嘉宾代表为黄帝陵点燃三柱高香后,世新大学中文系教授曾永义恭读祭文:“唯我黄帝,华夏先祖……”全体嘉宾三鞠躬,共同祭拜中华民族共同的祖先。随后,嘉宾们逆时针绕行一周,念祖思亲,追怀溯源。

  谈起此次祭祖,嘉宾们感慨万千。程建人先生说:“这是我第一次祭拜黄帝陵。我们这次参访不仅是情感之旅、文化之旅、怀旧之旅,更是寻根之旅。对我们来说,最重要的是不忘记我们中华民族共同的祖先、不忘记根本。只要不忘记根本,两岸关系就能更顺利地发展。”台湾“相声瓦舍”著名表演艺术家宋少卿先生也有感而发:“今天来到这里缅怀先祖,寻求血脉根源,对我们来说十分重要。”

  植柏敬祖 挥毫交流

  古人祭祀后,通常要亲植古柏护佑祖先陵寝。昨天,海峡两岸的嘉宾们也亲手种下柏树,敬献祖先。

  “一捧阿里山的土,洋溢着台湾同胞的热情与自豪;一杯日月潭的水,寄托着我们血脉相连的亲情……”伴着解说员动情的声音,团长程建人先生与信和国际法律事务所所长焦仁和将取自日月潭的水和阿里山的土洒向了他们亲手栽植的柏树。

  昨天的轩辕庙古柏院宾客云集,嘉宾们望着轩辕黄帝亲手栽植的千年古柏赞叹不已。台湾著名画家林铨居早已拿起了炭笔,在速写本上迅速描绘,片刻,巍巍古柏已经跃然纸上。林先生说此次来陕西,处处感受到了历史的气息,这次文化交流对他来说十分有益。

  上午11点,“两岸文化交流笔会”正式开始,两岸书画界名家纷纷挥毫创作,现场墨香扑鼻。书画家们描摹苍松劲柏,书写诗词佳句,表达同源深情。台湾画家刘国松一气挥就“华夏始祖”四个大字,他将作品展示给众人说:“轩辕黄帝是华夏始祖,这篇书法作品表达着我对祖先的敬意。” 文/图 记者张静 实习生黄茗悦


作者:安志民 (2009/10/3 21:43:36)   回复此贴
  回复 5:华夏炎黄始祖 黄帝 第 19 楼

黄帝陵千年古柏

  桥山古柏满山遍野,青黛一片,翠色长驻。古柏林面积86.67公顷,8万余株,其中千年以上的古柏竟达3万多株,是我国最大的次生柏树林,也是黄陵最珍贵的自然与历史景观。

  桥山古柏,姿态万千。古人有赋赞曰:“高者参天,低亦拂云”,“非烟非雾,亦青亦苍”,“黛横半岭,绿堆高岗”。最著名者有“黄帝手植柏”,位于轩辕庙内,树高19米,树围10米,谓七人合抱犹不围。相传此柏为黄帝时期所植,为世界古老之柏树。

  轩辕庙另有一柏,称“挂甲柏”、“将军柏”。据传,西汉元封之年(公元前110年),汉武帝刘彻征北方归途,祭黄帝陵时曾在此树上挂过盔甲。该柏不仅巨大,且树皮斑痕密布,仿佛钻甲状,常有柏液流出,属柏树之稀有品种。
插图:



          桥山古柏
插图:



作者:安志民 (2009/10/3 22:03:57)   回复此贴
  回复 19:华夏炎黄始祖 黄帝 第 20 楼

桥山古柏
插图:


          桥山古柏
插图:


作者:安志民 (2009/10/3 22:11:05)   回复此贴
  回复 20:华夏炎黄始祖 黄帝 第 21 楼

桥山古柏
插图:


         桥山古柏
插图:


作者:安志民 (2009/10/3 22:17:56)   回复此贴
  回复 21:华夏炎黄始祖 黄帝 第 22 楼

桥山古柏
插图:


          桥山古柏
插图:


作者:安志民 (2009/10/3 22:21:05)   回复此贴
当前总数:24 每页5条 当前4/5页 [1] [2] [3] [4] [5 


目前不允许游客回复,请 登录 注册 发贴.


当前在线:共6人 会员0人。列表: 游客  游客  游客  游客  游客查看全部(6)位游客 +
本论坛网络实名:中华安氏论坛  执行时间:927.7 毫秒
本论坛内容纯属发表者个人意见,与 中华安氏论坛、中华万家姓网立场无关
Copyright by www.10000xing.cn   中华万家姓   天驷文化
Powered by TSCC fangshuang Desig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