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氏渊源】成姓源流浅探

    中华成氏网 2012年1月20日 成志光


成姓源流浅探

文章作者:成志光

支持作者观点:把叔武成说成始封于上谷,则无史实根据。

       关于成姓的源流,史书众说纷云,有言源于周之姬叔武的,有言源于姬季戴的,有言源于楚之成得臣的。为究其实,笔者曾广查史籍,发现成姓原非一支,其中最为彰显的为周之叔武成和楚之得臣成。并确认该两支成姓,均为黄帝的苗裔,叔武成是黄帝长子玄器的苗裔,得臣成则是黄帝次子昌意的苗裔。
       今将成姓源流的有关问题分述于下:
       一、叔武成的起源、演化和现状
      《史记》卷四《周本纪第四》、卷三十五《管蔡世家第五》云:玄器之后裔周武王姬发灭纣立周后,曾广封姬氏宗亲、功臣谋士及历代王亲显族遗属为诸侯国君,并分别以封国各赐给姓氏。其中武王姬发之第五弟(即文王姬昌第七子)姬叔武封于郕,并赐姓郕。后来之《通志》氏族篇、《辞海》、《中华上下五千年》之《周初大分封》、海天出版社出版之《百姓宗族图典》等史书或类书均有相同的陈述。而广泛流传于中华大地的《成氏宗谱》也多载其鼻祖为周武王所封之郕国君姬叔武。其中山东、河南、湖北、湖南、广东等地的部分《成氏宗谱》还完整地记下了成叔武以后历3000多年、约传110多代的明细世系序列。由此可见,姬叔武由周武王赐姓郕,是无可非议的。至于郕什么时候演化为成则已不可考。
       另据《辞海》等书记载,当时的郕国,地处今山东省宁阳、汶上周围地区,治所在今宁阳东北的郕邑地方。再据《春秋》记载:郕国为齐所灭,属土为齐、鲁所瓜分。但可以断定,郕国虽亡而成氏族民并未被消灭,只是以庶民、官奴身份继续在当地蕃衍生息,并随社会的变迁不断向全国各地发展壮大。据近年国家人口统计,成氏族民已是一个拥有百万以上族众的大姓族。
       二、得臣成的起源、演化及现状
       据《史记》卷四十《楚世家第五》及《中华上下五千年》、《中国名人辞典》、《南成志》等书记载:周初,周成王封黄帝次子昌意之苗裔熊绎(《南成志》误为铎)为楚子,授予子男之田,赐姓芈(mǐ),居丹阳。公元前740年(周平王30年),熊绎之第十一世孙、楚子熊通趁周室衰微之机而叛周,另立楚国,并自封为楚武王。建国后,楚王连年发兵侵略邻近小国,先后灭掉隋、邓等国。成得臣,原名熊子玉,系楚武王的堂兄弟、楚成王的族叔祖,自幼聪敏有大志,出仕后,骁勇善战,屡立战功,先后被授予大将军、楚国卿等要职。但为人傲慢自负,有藐视成王之嫌,恃功绩而更姓为成,更名为得臣。楚成王39年(公元前633年),在成王犹疑不决的情况下,得臣坚持率兵攻打宋国,成王只好派少量兵马让他去打,结果在城濮地方被前来救援宋国的晋国军队打得大败,因而获罪被成王诛杀。其后,其子孙遂以成为姓,相继在荆楚、西川、云贵等地繁衍生息,至今,仅云贵地方即有族民20多万。因此,笔者认为:以成得臣为鼻祖的成姓,应该是中华姓族中的第二支成姓。

       三、季戴成依据不足
     《通志》云:周武王立周后封其小弟姬季戴于郕国,并赐姓郕,治所在山东郕邑,其后代演化为成、盛;《百姓宗族图典》则云:周武王封季戴于今河南城濮地方的郕国,其后代以国为姓。笔者认为,这两则论断依据不足,不可足信。理由是:第一,《史记》卷三十五《管蔡世家第五》言:“武王封季戴于冉。”第二,至今未发现季戴成的苗裔。第三,武王封土赐姓的目的是增强周王朝的地方势力,以捍卫和巩固中央王权的统治地位,因而不可能把两个亲兄弟封于同一诸侯国、赐给同一个姓氏,或分封于不同地方的同名诸侯国赐给同一个姓氏。究竟孰是孰非,尚望有识之士进一步深入探究。

       四、“ 叔武后世无所见”有悖于史实
     《史记》卷三十五《管蔡世家第五》有“郕叔武后世无所见”的论断;《南成志》则把成叔武世家列为“在半信史内”。上述论断,实际早为叔武世家那种英才济济的繁荣景象所否定,后人无须再费神思加以详驳。这里要指出的是:当人们对司马迁这一论断进行评说时,应从历史学的角度进行具体分析。司马迁的《史记》是在公元前98年至前85年(即汉武帝与汉昭帝交替年间)写的,所记述的是公元前近3000年间,我国历史上所发生过的重大历史事件及历代王侯将相、显士名流的生平史迹。而叔武的后世子孙则自战国时期国家被齐、鲁瓜分后一直以庶民、官奴身份煎熬于社会的底层,直到司马迁写《史记》时,尚未见有成氏族民进入士大夫之列,故从这个角度讲,司马迁这个论断是受历史条件的制约造成的,可予谅解。然而,过了2000多年后的今天,《南成志》还把叔武世家史说成是“半可信史”则是完全令人费解了。

       五、同成氏郡名相关的问题
       历代钦定《百家姓》称“上谷”是成氏郡名,国内部分成氏宗谱则称“成氏鼻祖叔武始封于上谷”。
       为弄清这些问题,必须首先弄清郡、上谷郡、郡望等词的基本概念。
       郡,是春秋至隋唐时期的地方行政区划名,郡以下设县。上谷郡,是我国古代北方的一个行政区,战国时燕始置,辖区相当今河北省张家口、小五台山以东、北京市延庆县以西、内长城及昌平县以北广大地区,秦时治所在今怀来县东南之沮阳,北魏时撤郡置州。
郡望,是魏晋至隋唐时期对郡辖区内显贵世家大姓族的称谓,意即世居某郡为当地所仰望的姓族。
       公元220年,曹丕登上魏文帝宝座后,为巩固魏皇朝的根基,于黄初元年大刀阔斧改革汉以前的人事管理制度,建立并推行“九品中正制”这一新的人事制度。这个制度的核心是大小中正必须由“著名士族”担任,基本堵塞了平民百姓入仕的门路。晋代继续沿用并进一步完善了这一制度,并由朝官编成《族姓昭穆》(后演化为《百家姓》)一书,把郡内世家大族即郡望罗列书中并加以评说赞美,作为朝廷上下遴选官员的依据。为此,一些豪门大族,广兴编修族谱之风,通过修族谱,对先世加以陈述美化,然后呈送官方入册,千方百计挤入望族之列,为族人入仕广拓门路。叔武世家就是在此前后被钦定为上谷郡望的,此后,上谷就一直被公认为成氏的郡名。
       叔武世家之成为上谷郡望,是有其特定的历史渊源的。其一,《史记》之秦本纪云: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为巩固其统治地位,于公元前221年,把全国划为36郡(后增至40郡),由中央直接委派官员专司管理。上谷郡是当时北方边陲的一个戍边大郡,戍边任务特别重大。因戍边的需要,秦皇朝大量逼迫原齐、鲁、燕、赵等国王族遗民、士庶、官奴迁往上谷地方定居,以充实戍边力量。根据这一史实,不妨推断,叔武后代就是在此期间大量迁往上谷定居的,并随着迁居,社会地位逐步有所改变,族民也逐步兴旺发达起来。其二,自魏晋推行九品中正制后,上谷地方的成氏族民也通过修族谱、绪先世等形式逐步恢复了叔武世家的大族地位,从而变成了上谷的郡望,就在此期间,成氏族民中的成济、成隆、成公绥、成宜、成丹等便先后擢上朝廷命官的行列。由此可见,成氏之成为上谷郡望,正是历史演化的结果,而
把叔武成说成始封于上谷,则无史实根据。

                                                                          2002年5月1日

(作者为广东省连州市叔武苗裔、中国心理学会学校研究会会员、广东省心理学会会员、广东省教育学会会员)

 

推荐人:陕西潼关成洁


分享按钮>>河北曲周北马店村晏氏属那个源流
>>海曲滕氏族谱华埠支系修德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