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弓氏家谱源流】原平张村之《弓氏传略》

    中华弓氏网 2014年7月24日 弓发明


    郡县有志,所以昭一方之文献;

    宗族有谱,故能考百世之繁荣。

    上下廿余代,历数五百春秋,虽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然星移斗转,周而复始。

观史海钩沉,考弓氏一门沧桑,颇为艰辛。其间阅残卷数十、考史书百余、览图馆书星、证石碑浮图。清明时节、  杏下,十老怀旧、儿子念祖,且有写真合影为据。是夜  斗高悬之际,抚今追昔、感慨万千……欣然挥笔,  为家谱前续,以慰门人失落之情。

    引子“朗朗乾坤、日月星辰,风云雷雨、天地神抵。自  开辟、伏羲三皇,少昊五帝、禹汤三代之初,托历代圣   灵,天地之威,弓氏一门追宗朔祖,源从商殷道起。

商殷本属东夷族,追起源可上溯舜、禹。公元1670年   成汤称帝、击溃羌夏,于是商殷便栖居黄河两岸 ,壮大了社稷。其时,汤宫中,有一位专制弓箭的名   名曰秫弓。秫弓因制弓精巧而颇受汤帝赞赏,于是便献    宝,受赐于官职,封他世代姓弓。其后,历代承袭  以弓姓为荣,至今不衰。

     数朝过后,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苻坚前秦出了一员猛将  便是弓氏的传人弓蚝。弓蚝在  洛大战中,因勇猛无畏 所向披靡、退敌三军,被君主封为“虎贲中郎将”。再后  ,因屡战屡胜、功名赫赫,率兵八万、奇取上党,受封为“上党君公”。此后,弓蚝便驻守上党、山西安居。弓蚝后  大多分布晋、鲁一带。其中一枝因唐初贞观移民,北上绥远,传至了河东静乐。

     翻阅百姓起源,查  弓氏传奇,一段前缘,几番论证,弓氏一脉,跃然而出。

     先祖弓胜者,原籍大同路静乐县人氏。

     其高祖弓元成配蔡氏。

     祖父弓先觉配阮氏。

     先父弓禄配姚氏。

     弓禄于无末至正廿三年(公元1355年)岁次癸卯由静乐县柳子堰村,因贸易迁居冀宁路崞州轩岗镇。

若干年后,弓禄又举家迁往西镇村王义毡房生理,卒于明永乐九年(公元1411年)壬辰,归葬于原籍静乐祖茔之侧。

     崞州,秦汉时称原平。置县于西汉元鼎三年(公元前486年),因其地原隰而宽平得名。地处都慰(今代县)以南。阳曲(今忻州南廿里)以北。属太原郡。

     西晋时,崞州仍称原平。归属雁门郡。

     北魏时,改原平为石城。隶属肆归府。

     隋唐时,石城改为崞县。隋归属雁门郡;唐归属代州府。

     金元时,重改崞县为崞州。隶属冀宁路。

     从先祖弓禄起,弓门一族安居崞州(今原平),生息繁衍、后继有人。

     弓禄生三子:长勲、次胜、三勤。

     弓胜因西镇风大土薄、地势碛凉,居未久、举家三迁,于张村安居。

     张村,原名始于万家庄。万家庄:因百姓繁多,号称万家而得名。

     元末至正廿八年(公元1360年)正月,朱元璋建明称帝后,派徐达、常遇春、傅友德收复山西。途经崞州处,元军撤回崞州城固守,傅攻城不下,乃退兵进驻万家庄,按兵八日、元军大惑,于是傅传今百姓撤出,火烧万家庄。夏时,千家火起、万人呼叫,州守派兵出南门窥探,傅友德率众兵趋势从北门攻陷崞州城。千年古村、焚为废墟。百姓四分五裂,不得其居。无帅徐达闻知,下令建村堡、安居所。形成了南阳堡(今南阳、南阳店)、张围堡(今张村)、北贾营(今北贾)、库狄屯(今大、小库狄)、桃园堡(今桃园)、武彦(今东、西、新武彦)、磨头、营盘(今东营)等若干村庄。

     万家庄焚烧后,张姓余众三十家南迁一里许,建起了张围堡。继后,水、樊、候、陈、毛、曾、冀等众姓也陆续迁居而来,耕田纳土,植茄种瓜,形成今日之樊家围、候家滩、毛家梁、陈家地等以姓氏划分的地名。

     弓姓于明洪武十八年(公元1385年)举家迁来后,此一枝便传衍至今。继后,弓氏子孙便尊弓胜为元世祖(或称一世祖),作为张村弓氏族人之先祖。

     张围堡即今之张村,地处今原平旧城东北五华里。北与磨头想邻,南与东营接壤,西依武彦,东  滹沱。往南一里处龙伏丘陵十里余,名曰南梁(史书又称南凉)。

     相传,在大禹治水前,张围堡以及方园百里,原本一片汪洋。滹沱水一泻而下,注入湖中,称作晋原湖。风平浪静时,晋原湖潭深幽幽、迷雾腾腾,风光浓郁、人兽邻睦,但是夏秋一到、山洪暴发,湖水四溢,淤漫山郊。百姓苦不堪言、四野叫苦连天。于是舜命鲧来治水,鲧治水无方、赌水而泄,其于六禹便替父补过,采疏通河道之法,使湖水归入东海,显出这一片空地来。

     数千载后,湖心的淤泥化为一条丘陵,状如龙腾、根植原中。其头顶天涯、尾翘西北,口饮沱水、横贯十里,起伏连绵、雾晓云缕,丘心环沙、百鸟鸣啼。这便是与弓氏家族世代姹缘,后人称之为南梁的龙丘。

     元世祖弓胜配张氏。生二子:长文治、次文义。

     二世祖弓文治配本籍张姓之女为妻。一生田园耕织、从严家政,追随父志、勤俭持家,使弓氏宗室在张围堡的生涯闯开了基业。其生三子:长旺、次彪、三资。

      三世祖弓旺,又名弓武思。受传统家教影响,半耕半读、半读半武于本籍。其文武皆俱、豪爽待人,臂力超群、力举千斤。尝带乡丁安帮结众、镇堡一方。明宣宗宣德七年(公元1432年)冬蒙古左翼首领也吉进范代州,攻至崞县时,明庭派巡府侯中,总兵邓愈率兵抵抗,两军相峙,激战于南梁。双方伤亡惨重、精疲力竭,粮尽弹绝之际,弓旺率弓氏兄弟在推军粮四十石,酬劳将士。一时,官兵跳跃,人欢马叫,一鼓作气、击退敌军。得胜后,侯中、邓愈举奏圣上,宣宗大阅,招之问曰:“汝有何求?”旺答:“无所奢,只因本地乡土甚湿,茔不能久存而溃烂矣,渴能求得一份旱土足已。”于是皇帝颁诏,不圣旨:“弓旺助军有功,救助官军之南梁地三搧十顷尽数恨归于弓氏。”旺献主龙恩,荣归故里。百姓余众兴高采烈、颇为荣耀。南梁丘土,原本是皇上赐于弓氏藏茔而用,故后人又传有南梁耕地不纳粮一说。

     皇封地三搧十顷;东至陈家地、东北至小梁、西北至张姓、西南至西沙窊、南至库狄屯、乐南至曾姓。

赐地后,旺在嵚崟处将曾祖立塔招魃葬之。遂又将祖父弓胜、先父文治、叔父文义 在塔处。自此,弓氏茔地承前启后、流传至今。

     弓旺招魃立坟、以茔为纲,传子孙纪绳户口繁衍,并首建门人纲目。宪宗成化三年(公元1476年),宠圣恩增封为恩官。历六世同堂,享年九十二岁。

旺配王氏。生六子:长子名、次子亮、三子通、四子达、五子坚、六子仁。

     四世祖弓子坚监生出举,经殿试录为进士。曾于明武宗正德十四年(公元1520年)官至户部员外郎,从五品。为官廿三截,于明嘉靖十八年(公元1539年)冬病逝。

    子坚配张氏,生五子:长宗器、次国器、三帮器、四主器、五重器。

    五世祖弓宗器配张氏。生员。生四子:长直、次治、三平、四明。

明嘉靖三十六年(公元1557年)岁次丁已三月,六世祖弓直在誉髦斋宗谱而设序、追讳六代,并设立碑楼于南梁上塔之处,铭记祖父旺助军封地之功。

    此后,弓门一族胼手胝足,生生息息。后辈子弟或攻或工、或商或戎、或书或政、或职或绅、或医或艺。篱坏密密、屋宇重重、耕耘厚土,开发田产,从戎习武、营贾通商,为官享通、为绅安帮,功蔭子孙、积德后世,代代兴旺、盛昔至今。

    传至第八世时,弓胜后裔共分十六股。各是:成莒、成萄、成苒、济明、济萧、世元、世藩、世祥、世汉、世泣、世臣、维弘、维荗、维盛、维宣、维勉。其中:维弘、维荗后嗣传于原平(一股为新华街,一股为战斗街);维盛、维宣后嗣不祥,其余尽传本籍。

    明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年)二月,闯王李自成出漳关、破太原、走忻州,在张围堡以南营盘村驻扎下千军万马,后整顿队伍,分成二营。即东营(营盘村)、西营(今神山一侧)。栖息数日后,一营出雁门、入朔州、倒取宁武关;别一枝北上。此后营盘村改称东营。

     李闯王走后,张围堡一部分年轻村民追随而去。再后一段时间内水、樊、侯、陈、毛、曾、冀等众姓有的搬迁、有的失传,而常姓从河东迁来。继之间,弓、常二姓渐盛起来。

    清康熙廿二年(1683年)十月五日未时,原平发生了大地震。地震初起西北、乌云滚滚,声震如雷、黄尘遍野,地冒乌沙,人畜漂零,冬日花开,河水倒流。墙坍塌,屋不存,村民们只得重筑民宅,修建家园。张围堡因地震堡墙坍塌,从此更名为张村。

     廿年过后,弓氏子弟为纪念这次大震,于乾隆年间紧村心置清杨两株于广场正中。风风雨雨、五百余载,村心几经变故,然古杨仍坚挺如初。年复一年、周而复始,至今枝叶繁茂、婆婆多姿,更显遗风之气概,历见村史之兴衰。两树对称耸拔,相隔三米,高有十仞,粗约四围。相传,两株古杨西公东母,颇为奇观。公木从元繁枝,母木近土一围环抱小树若干支群。后“文革”中红卫兵破坛伐木,若干小树化为废庶。此事虽为憾事,但也不谜。谜者仍两株古杨正中各雕“乾隆十五年”字型。是此时栽,还是彼时雕?至今人们无法考证,不得其解。

     清道光廿八年(公元1848年)十二世祖弓吉福中午科副榜,传儒学而兴族,后至清光绪五年(公元1879年)岁次六月,其子弓伸为庆寿生父谨识举儒,遂继六世祖弓直所设碑楼毁于大震后再竖碑楼于南梁上塔,以庆午科副榜,弓吉福又名弓锡彤,所竖碑楼历载南梁祖茔地亩来历之碎记,碑名继曰《承前启后》,以昭后人。

     清同治、光绪、宣统三代,弓门一族又有若干学士中考,其中首推弓恩惠父子和弓寿岩。十四世祖弓恩惠是八世十六股弓世祥后嗣,正九品,曾任县主薄,其子十五世祖弓成,正六品,曾任府通判。十六世祖弓寿岩是八世十六股弓继荗后嗣,清末进士,曾任阎锡山政府议员。

     清宣统三年(公元1911年),弓氏家族出了一位颇有影响的人物,这便是八世十六股弓维荗的后裔十六世祖弓富魁。弓富魁又名弓海亭,初时参加太原起义,任毅军马玉琨营骑兵,忻代宁公团统带,后来北伐大同、攻打清军,历任万春剧会会长、包头晋军谋主、靖国军六路总指挥、胡景冀部骑兵团长。此后,又历任国民革命军第二旅旅长、第四师师长、第六军军长,国民政府热察绥三省宣慰使。一生奔波于国民革命,在华北地区民族革命斗争的历史中起过积极的作用。“七·七”事变后,弓富魁移居西安病故。终年五十九风。

     在弓富魁担任国民革命军将领时期,原平弓氏族人很是兴盛。其时,原平仅称作村。原平村第一任村长乃弓富魁之曲弟、十六世祖弓富贵。弓富贵一生善待族人、好打不平、处事严明、威望甚高,实属先辈之楷模。任村长期间,挽全族之中心,尊先祖之遗风,与弓富魁以南梁为界,建起了弓氏地碑十六桩,使弓氏祖茔安然倘觉。

     这南梁上塔因原是三世祖招魂葬茔之地,后历经明清两朝三、四百年,本属绿草荫荫、树木悠悠之静地,日下已逐渐退化。水源苦竭、荡然无存。弓富魁、弓富贵建桩设界后,弓氏老茔又兴起一簇。其时,十二世祖弓吉福所设碑楼正值梁中。碑楼两旁各修一条大道,一往河东、一往河西。道旁有一座看坟场,是弓氏十六股筹资所建。看坟人乃弓氏后裔弓吉小,人称吉小老汉。其一生鳏居、无有妻小,故族人荐为守坟、以  孝道。这一年,正是民国十年(公元1921年)早春,吉小老汉正在作物所载之春杏,有路人问曰:“汝亦何栽大片杏乎?”答曰:“铭记也,后人取杏忆于尔!”……多少年过后,大片杏园因梁源早逝而尽澥,唯有一颗大杏盘根沙梁,茁壮起来。现在人们看到的南梁老杏,便是吉小老汉所栽,真可谓前人栽树,后人乘凉。

     几十年后,历史追朔到解放战争年代。此时,弓门一族出了许多将士。他们或保家卫国、或解放西北、或随军南下或抗美援朝,鞠躬尽瘁,甚至为国捐躯。因这本是历史之趋势,不称传奇,所谓传奇者出在两位亲兄弟身上。兄弟俩兄名弓根龙、弟名弓象龙。初时。两兄弟同染大烟之怪嗜,在民团组织“抓鬼队”内当兵。后民团解散,两兄弟同时归乡。继而,兄弓根龙痛改恶习,参加八路军,奔赴革命圣地延安,在延安保卫战中壮烈牺牲;弟弓象龙一如既往,投奔了阎锡山,在阎军内当得一名班长,在解放太原战役中流弹飞中阵亡。同为兄弟、道路各异,前者功不可没,后者豪无意义,令人不觉嗟乎。

     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直至今朝,在研究家史、传播家族文化的历史长河中,弓氏家族出了许多先觉。诸如:十七世祖弓步明、弓虎龙、弓龙;十八世祖弓钊、弓针、弓富才;十九世祖弓珍宝、弓钦、弓林瑞。他们或张罗家史、团结族人;或考证历史、教育后人,推动了家族文化的发展。

     建国初期,弓门一族又出了一位颇负盛名的学究,这便是十九世祖弓新明。弓新明受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废私熟、除旧学、创办完小。集张村、武彦、磨头、东营于一处,推广教育、普及文化,在子干、原平等地的教育事业中影响极深,其学生教百,大多出类拔萃。可叹英年早逝,年公四十八岁。

     文革期间,“四清”运动风靡全国。红卫兵在无产阶级总指挥下,砸烂一切旧世界。砸碎了南梁地碑、折毁了张村庙宇,也破坏了弓氏家族的传统文化。原平弓氏家族之茔谱,被一名曰弓二柱的孽徒“揭发”,拿到大队部举茔谱当众焚烧,以慰自己的民兵连长之梦。然茔谱虽毁,其良苦用心并未感动上苍,民兵连长之位已另属他人。此行不觉悲哉,人闻无不唾之。无独有偶,同在文革时期,张村有一村民名曰常富文,颇善泥工之作。为保护村中石刻艺术—弓氏碑楼,于公元一九六七年深秋黄昏纳一、二弓姓子弟把弓氏碑楼主碑藏于铁匠铺内。“文革”后,又将主碑异于本籍校内东墙,得以主碑完整保存至今。此举不觉快哉,人谈无不颂之。

     从八世起至十三世时,张村弓姓族人已达本籍之首,次为常姓者,张姓为三。其时,弓世祥一股又分为十六枝。各是:弓龙、弓虎、弓狮、弓象、弓健、弓侃、弓佐、弓佑、弓伸、弓仕、弓儒、弓仲、弓仪、弓傲、弓楷。由于子孙递增、后辈繁众,先知先觉便以岔分枝、按茔图行走。只踪先祖、各建分谱、祥古略今,管理续史。

     公元一千九百九十四年四月,正值清明时节:玉宇澄清、风和日丽。菁菁碧草、鹅黄点点。极目处,怎一向水秀山明说的。然:弓氏一脉众后裔,竟乘天时、择地利、极人和之至。亦车、亦步、或单、或伴、或众汋、势如湧潮般直望龙丘南梁而来。列祖茔前,长幼自然有序。纸、蜡、香、烟,诸般时令祭品满举之处,黑压压拜倒好大一片。少时,礼毕。众同聚南梁老杏蒢下,广颂先祖功德、祥考前世缘由、概列族壮举、续排晚生辈序。十老八子尾尾之际,余倍觉弓姓之荣。一念生时:修出这一部家史传世。于是乎。无论眼高手低、日以继夜、胸中无墨,此册终成。

     夙愿已偿,余别无遗憾,究其价值几何,余不敢妄自菲薄,权当一点孝心,供后人点评。吾愿足也。

 


分享按钮>>【弓氏家谱源流】《原平张村弓氏家谱》前言
>>【弓氏家谱源流】《承前启后》碑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