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氏家谱源流】龙氏祖源辩之我见__中华龙渊源(八)

    中华龙氏网 2013年6月25日 龙一乐


上古五帝之二

功德盖世颛顼  泽被宇内高阳

   颛顼(传说约前2514~前2437).

   颛顼(zhuān xū)相传是黄帝的后裔(《山海经》、《国语·楚语》).

   中国上古史一位传说人物,为五帝之二。

  《史记·五帝本纪》:黄帝二十五子,其得姓者十四人......黄帝居轩辕之丘,而娶於西陵之女,是为嫘祖。嫘祖为黄帝正妃,生二子,其後皆有天下:其一曰玄嚣,是为青阳,青阳降居江水;其二曰昌意,降居若水。昌意娶蜀山氏女,曰昌仆,生高阳,高阳有圣德焉。黄帝崩,葬桥山。其孙昌意之子高阳立,是为帝颛顼也。

   一说颛顼乃北方水德之帝,他的爷爷是黄帝和嫘祖的二儿子昌意。昌意在天庭犯了过错,被贬谪到凡界的若水,生下了韩流。韩流的模样委实古怪:细长脖,小耳朵,人脸、猪嘴、麒麟身,双腿并在一块儿,下面长着一对猪蹄。韩流娶淖子氏的女儿阿女为妻,生下了帝颛顼。帝颛顼的长相,与他的父亲也大体相似。帝颛顼自幼受叔父少昊的熏陶,特别爱好音乐。(《山海经·海内经》:“黄帝妻雷祖,生昌意,昌意降处若水,生韩流。韩流……取淖子曰阿女,生帝颛顼。”)    颛顼生于若水(今黑龙江一带),实居穷桑,其母女枢因感“瑶光”而生,初封高阳(今河北高阳县东),号高阳氏。居帝丘(今河南濮阳县,北魏郦道元《水经注·瓠子河》:“河水旧东决,迳濮阳城东北,故衞也,帝颛顼之墟。昔颛顼自穷桑徙此,号曰商丘,或谓之帝丘。”)。颛顼是九黎族的首领.年十岁,佐少昊,二十即帝位,在位七十八年,活到九十八岁逝世,葬于濮阳。

   《春秋纬》中一本叫《命历序》的书说颛顼部落共传20世,350年,《易纬》中的《稽览图》说是500年。颛顼、帝喾是 “上古五帝” 时期中的第二位和第三位帝王,前承炎黄白,后启尧舜禹,奠定华夏根基,是华夏民族的共同人文始祖。

   颛顼时代的重大事件:

   1.中华大地始有了版图概念.《淮南子·时则训》:“北方之极,颛顼、元冥(又叫玄冥,是管北方的水正官)之所司者万二千里。”又据《史记·五帝本纪》载:“北至于幽陵,南至于交阯,西至于流沙,东至于蟠木,动静之物,大小之神,日月所照,莫不砥属。”.

帝颛顼在位期间创制九州,北到黑龙江,南到岭南,西到沙漠,东到东海一带。使中国首次有了版图界线.

    2. 父系氏族制逐渐形成.严以律己,静渊有谋,文治天下.帝颛顼高阳者,静渊以有谋,疏通而知事,养材以任地,载时以象天,依鬼神以制义,治气以教化,絜诚以祭祀.

他聪明敏慧,有智谋,是一位有文治之功的帝王.他建立统治机构,定婚姻,制嫁娶,研究男女有别,长幼有序.说明父系氏族制度逐渐形成.古史书上描写说,颛顼视察所到之处,都受到部落民众的热情接待,在民众中有很高的威信。

   3.遵循前制,五正(官)治政. 帝颛顼以帝丘(今河南濮阳)为都城,以句芒为木正、蓐收为金正、祝融为火正、玄冥为水正、句龙为土正,合称五官。他即位后,严格遵循黄帝等先祖的政策行事,使社会安定太平。

《五德始终说》(战国):“颛顼所居玄宫为北方之宫,北方色黑,五行属水,因此古人说他是以水德为帝,又称玄帝.”  可能这属于后人根据部分史前历史按照当时时代的需求所进行的表述。史前文字,很难(或无从)知晓.遗憾的是,就是难解的甲骨文,在那龙骨作为药材的年代里,恐怕不计其数的可能涉及到史前文明的孤本龙骨或已经被先人吃掉,遗失的历史恐怕难以追寻。

   4 .善于应对氏族,部落,社会矛盾. 传说自黄帝族入主中原,与苗族,九黎族等仍时有冲突.到颛顼时,九黎族等仍信奉巫教,崇尚鬼神而废弃人事,一切都靠占卜来决定,百姓家家都有人当巫史搞占卜,人们不再诚敬地祭祀上天,也不安心于农业生产。颛顼为解决这些问题,决定改革宗教,亲自净心诚敬地带头祭祀天地祖宗,为万民作出榜样。又任命南正重负责祭天,以和洽神灵。任命北正黎负责民政,以抚慰万民,劝导百姓遵循自然的规律从事农业生产,鼓励人们开垦田地。禁断民间以占卜通人神的活动,使社会恢复正常秩序.

5改革甲历,定下四季和二十四节气,后人推戴他为“历宗”。

   颛顼历  汉初的历法基本上是沿用秦以来的颛顼历。颛顼历是一种古四分历,以365 1/4日为回归年长度,29 499/950日为朔望月长度,十九年七闰。汉武帝时,公孙卿、壶遂、司马迁等受命议造汉历;最后,在18种改历方案中选定了邓平所造的八十一分律历,称太初历。太初历以365 385/1539日为回归年长度,29 43/81日为朔望月长度。西汉末年,刘歆修订太初历而更名为三统历。

  《颛顼历》完成于秦献公十九年(前366年)。该历以夏正十月为岁首,闰置于九月之后,以该年正月初一日刚好立春为节气的计算起点。

   《颛顼历》有两大特点: 一是其时秦政权尚僻处于雍州,不与诸侯各国交往。诸侯自大,也以夷翟之邦视秦国,所以它实行的历法,直到秦统一天下后才推行全国。但又汉行秦历,才使《颛顼历》一跃而奉为历法“正统”。二其时古四分历理论已非常成熟,所谓《颛顼历》,只不过是月建有差,历策却仍是一个师傅下山的“畴人” 用古四分历方法拟订的。由于前367年夏历十一月初一日干支为乙卯(年干支也是乙卯!),是用古四分历推步而出,而《颛顼历》历家又称之为“乙卯元” 可知,《颛顼历》不过是“古四分历”或迳是《殷历》的一支而已。

   颛顼时代天地以及社会巨变的追忆或隐显

   共工怒撞不周山

   一说:

   与颛顼同时,有个部落领袖,叫做共工氏。传说他是人首蛇身,长着满头的赤发,他的坐骑是两条龙。

据说共工氏姓姜,是炎帝的后代,祝融的儿子。他的部落在河南北部。他对农耕很重视,尤其看重水利,发明了筑堤蓄水。那个时候,人类主要从事农业生产,水的利用是至关重要的。共工氏是神农氏以后,又一个为发展农业生产做出过贡献的人。

   共工有个儿子叫后土,对农业也很精通。他们为了发展农业生产,把水利的事办好,就一起考察了部落的土地情况,发现有的地方地势太高,田地浇水很费力;有的地方地势太低,容易被淹。由于这些原因,非常不利于农业生产。因此共工氏制订了一个计划,把土地的高处的土运去垫高低地,认为洼地垫高可以扩大耕种面积,高地去平,利于水利灌溉,对发展农业生产大有好处。

   颛顼部落不赞成共工氏的做法。颛顼以这样做会让上天发怒为理由,反对共工氏实行他的计划。于是,颛顼与共工氏之间发生了一场十分激烈的斗争,表面上是对治土、治水的争论,实际上是对部族领导权的争夺。

要说这两个人比起来,力气上,共工氏要强;论机智,他却不如颛顼。颛顼利用鬼神的说法,让部落民众不相信共工氏。认为共工氏一平整土地,真的会触怒鬼神,引来灾难,因此颛顼得到了多数民众的支持。

共工氏不能得到民众的理解和支持,但他坚信自己的计划是正确的,坚决不肯妥协。他决心不惜牺牲自己,用生命去殉自己的事业。他来到不周山(今昆仑山),想把不周山的峰顶撞下来,以表示自己的坚强决心。

   共工氏驾起飞龙,来到半空,猛地一下撞向不周山。雾时间,一声震天巨响,只见不周山被共工氏猛然一撞,立即拦腰折断,整个山体轰隆隆地崩塌下来。天地之间发生巨变,天空中,日月星辰都变了位置;大地上,山川移动,河川变流。原来这不周山是天地之间的支柱,天柱折断了,使得系着大地的绳子也崩断了,只见大地向东南方向塌陷。天空向西北方向倾倒。因为天空向西北方向倾倒,日月星辰就每天都从东边升起,向西边降落;因为大地向东南塌陷,大江大河的水就都奔腾向东,流入东边的大海里去了。

   共工氏英勇的行为得到了人们的尊敬。在他死后,人们奉他为水师 (司水利之神),他的儿子后土也被人们奉为社神(即土地神),后来人们发誓时说"苍天后土在上",就谈的是他,由此可见人们对他们的敬重。

  关于共工氏和颛顼争夺帝位,怒撞不周山的传说,已经流传了两千多年。我们暂撇开这一政治原因以及如何治理水土这一经济原因.仅从这一事件的客观背景看,共工怒撞不周山,一方面似可以说是中华先民对神州大地由于喜玛拉雅山造山运动, 天地巨变的追忆;另一反面,也可以说似隐隐约约,实已突显了颛顼时代的天地巨变.现代科学已认知:史前地球新生代第四纪全新世大冰期结束,人类横遭灭顶之灾的大洪水后(8000__10000年前),又经多次冷暖波动后所形成的寒冷期(新冰期). 即4000年前__6000年前,正是少昊颛顼帝喾时代前后, 其间所发生的天地巨变,通过代代传说,虽曲折,变异.也才得以传承下来.

   另一说:

   颛顼是上古时期华夏族与东夷族融合的部族首领,主要活动在冀、鲁、豫一带。当时还有个部族,首领叫共工氏。活动在太行山东麓冀州一带。共工氏勇猛彪悍,欲霸九州,要与颛顼争夺帝位,于是就发动了向颛顼部落进攻的战争。颛顼足智多谋,沉着应战,利用神箭手羿作为先锋,经过激烈战斗,终于打败了共工氏,共工氏逃到大西北,怒触不周山而死,颛顼部落才得以太平。颛顼是位沉静、博识、有谋略的人,能根据不同地域条件发展生产,聚集财物;又以观天象,按日月运行而定四时,他曾命重和黎二人编制历法,后人称“颛顼历”,开始将一年定为360天;并制定出各种礼仪制度来教化人民,规定妇女在路上遇见男人必须先回避,还规定兄妹不准通婚,完成了从母系氏族社会向父系氏族社会的过渡;他改革了原始宗教“绝天地通”,按时祭祀祖先和天地鬼神。他命重为南正,专管天地鬼神之事,命黎为火正,专管人间之事。颛顼的辖区非常大,“北至于幽灵,南至于交趾,西至于流沙,东至于蟠木,动静之物,大小之神,日月所照,莫不砥属。

   再如:

   颛顼治水怪的神话传说,也可见其一斑.

传说颛顼有非凡的经历和超人的力量,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内黄西南一带有个黄水怪,经常口吐黄水淹没农田、冲毁房屋。颛顼听说后就决心降服它,可黄水怪神通广大,二人激战九九八十一天不分胜败。颛顼便上天求女娲神帮忙,女娲借来天王宝剑交给颛顼并教他使用方法,颛顼用天王宝剑打败了黄水怪。为了给人间造福,他用天王剑把大沙岗变成了一座山;取名付禺山,又用剑在山旁划一道河,取名硝河。从此这里有山有水,林茂粮丰,人们过上了好日子。颛顼在当地人民心中的位置很高,被尊称为『高王爷』。

   传说颛顼生前惩治黄水怪,死后仍可退水救民。相传有一天,高王爷显灵变成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坐在高王庙的台阶上闭目养神。不久。天降大雨,洪水滚滚而来,田毁庄淹。洪水流到白发老人的面前不再向前流了,从水中钻出了两个非人非兽的怪物。白发老人一挥手,怪物乖乖地沉下水去,随后,洪水慢慢地退走了,高王庙一带避免了一场洪水灾害。

   飞龙长吟《承云曲》,民间嘭嘭响鼍鼓。  帝颛顼自幼受叔父少昊的熏陶,特别爱好音乐。他听到八方来风掠过大地发出熙熙凄凄锵锵的声音,十分悦耳,便让八条飞龙仿效风声而长吟,命名为《承云曲》,专门用来纪念黄帝。 他又令扬子鳄做音乐的倡导者。扬子鳄鸣声如鼓,背上披有坚厚的鳞甲,成天躺在池沼底部的洞穴内睡觉,对音乐向来生疏,受了主宰神的委派,怎敢怠慢,只得乖乖地翻转笨重的身躯仰卧,挥动粗大的尾巳敲打鼓凸的灰肚皮,果然嘭嘭作响,声音嘹亮。人间受到帝颛顼的影响,用扬子鳄的皮来蒙鼓,这种鼓很贵重,叫鼍(tuo)鼓.

   太阳偏北. 初登主宰神位的帝颛顼,所做的第一件大事是将原本不停运转的太阳、月亮和星星都牢牢拴在天穹的北边,固定在北方上空,这么一来,他的根据地北方三十六国永远光辉灿烂,相反,东、南、西方诸国则永远漆黑一团,百姓伸手不见五指,生活异常不便。

   绝天地通. 帝颛顼所做的第二件大事是隔绝天和地的通途。在他执掌三界大权之前,天、地虽也分开,但距离较近,并且还有天梯相通,这天梯即是各地的高山与大树。天梯原为神、仙、巫而设,人间的智者、勇士,也能凭着智谋和勇敢攀登天梯,直达天庭。那时候,凡人有了冤苦之事,可以直接到天上去向天帝申诉,神亦可以随便至凡界游山玩水,人与神的界限不是很明确的。帝颛顼做了主宰神后,把蚩尤领导苗民造反之事作为教训,他考虑到人、神杂糅混居弊多利少,将来难保没有第二个蚩尤下凡煽动世人上天与他作对,为此他命令孙儿重和黎去把天地的通路截断,让人上不了天,神下不了地,大家虽然丧失了自由往来的便利,却能维持宇宙秩序,保证安全。  

   大力神重和黎接旨,运足了力气,一个两手托天,一个双掌按地,吆喝一声,一齐发力,托天的尽力往上举,按地的拼命向下压,天渐渐更往上升,地渐渐更向下沉,木来相隔不远的天地就变成现在这样,遥遥而不可及了,高山、大树,再也起不到天梯的作用了。从此,托天的重专门管理天,按地的黎专门管理地。黎到了地上还生下个名叫嘘的儿子,嘘没有手臂,两只脚翻转上去架在头顶,他住在大荒西极日月山上,这座山乃天门之转轴。他的职责是帮助父亲考察日月星辰运行的先后次序。

    自从截断了天和地的交通,天上的神还能腾云驾雾私下凡界,地上的人却再也无法登上天庭,人、神间的距离,一下子便拉得很远很远。神高高在上,享受着人类的祭祀,而人有了病苦和灾难,却上天无路,神也完全可以不闻不问,任人类受苦受难。

   负面颛顼及不肖子.帝颛顼自己作威作福,还生出了许多鬼儿子危害人类:三个死掉的儿子,一个变为疟鬼潜伏在长江,传染疟疾病菌,害得人发寒热、打摆子;一个变为貌似童子的魍魉隐匿在若水,夜间施展迷惑人的鬼蜮伎俩,引诱行人失足坠河;一个变为小儿鬼躲藏在人家的屋角,暗中惊吓小孩,使之惊挛、哭号。另有一个儿子骨瘦如柴,生来爱穿破衣烂衫,爱吃稀粥剩饭,正月三十死于陋巷,成了穷鬼。凡人最怕穷鬼上门,千方百计要送走他。送穷鬼的日子在农历正月廿九,常见的方式是打扫屋子院落,把扫出来的垃圾当作穷鬼,或投之流水,或倾倒街头,有的还在垃圾堆上插注香,放三个花炮,俗称“崩穷鬼”。唐朝文人韩愈穷怕了,曾作《送穷文》说:“三揖穷鬼而告之曰:‘闻子行有日矣。’”

   有一匹名叫祷杌的怪兽,也是帝颛顼的儿子。它有人的面孔,老虎的身躯和利爪,野猪的嘴巴和獠牙;它披着三尺多长的狗毛,连头带尾足有一丈八尺长。它在西方的荒野里横行霸道,过路人一提起来就惊怖失色。帝颛顼和他的鬼儿子、兽儿子们,再加上一大批兴妖作祟、招灾引祸的山精水怪,把黄帝留下来的太平盛世搅得乱七八糟,不过数载,就爆发了以水神共工为首的天神与颛顼的战争。

神话中的颛顼是个不讨人喜欢的角色,他认为人神有别,所以让人把天地分开,于是神仙们再也不管凡间疾苦。他喜欢听猪笼婆敲肚皮,便命猪龙婆天天敲给他听。他还有几个儿子女儿,但都不是什么好人。
   这也从侧面反映出社会的分化,人们不同的立场和态度.传说颛顼最后逃到河里,变成了鱼妇,半鱼半人。

   颛顼即耶稣?

  据吉林学者宫玉海教授对《山海经》等古籍认真研究和考证后,提出:耶稣并非只是宗教或神话的人物,他就是中国上古时期“五帝”之一的颛顼;他死而“复活”后,回到了中国(西方有学者认为他回到东方的印度);其墓葬则在吉林省扶余县!

   宗教上的耶稣,历史上的颛顼。基督教上的耶稣是以颛顼为原型重新塑造的。宫玉海说:“西方有一种说法:‘宗教上的基督,历史上的耶稣’。其实应改为:宗教上的耶稣,历史上的颛顼。”这对揭开耶稣这个历史未解之谜带来了希望!

  《山海经》__世界“六大洲”的“调查报告”. 宫玉海认为,《山海经》并非神话而是“信史”,是以中国为中心的“天下志书”.其中包含珍贵的世界古代文化史料,堪称一本难得的“博物志”。是中国上古时代黄帝等几任统治者先后派人去世界“六大洲”考查后所形成的“调查报告”,大约成书于四千多年前。

  宫教授运用语言学并结合当代考古实证,把对《山海经》的破译与解开世界文化之谜有机结合,在研究上有重大突破。如他最早提出的“印第安人是中国人后裔”、“现代人类发源于中国”、“古代中华文化为世界文化的中心”、“世界三大宗教皆起源于中国”、“伊甸园在中国云南”等一系列新观点,其中一些已被考古新发现和有关学科研究成果所证实。

  上古世界本是浑然一体,正如《书经》所说的“普天下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夏以前的上古时代,即距今四五千年到一万年前,只有家族与氏族,还没有形成“国”和“民族”等概念。“国”的含义与今不同,开始是“地域”,后来是“诸侯领地”。

  上古人类并不愚昧穷苦,不像摩根以现代原始村落为依据所描绘的那样,而是生活在自然物产丰富的优越环境之中,因此才能“百乐歌舞”,创造出高度的文明。人类不仅有过共同的语言,还出于共同的“根”:现在人类大多是伏羲、女娲、神农、轩辕的后代。古代的中央帝国曾是全世界的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的中心,宏伟的巨石文化、辉煌的金字塔、神秘的古希腊文化、印第安文化,都与中华文化密切相关,气息相连……

“中华文明史应追溯到万年前”, “重写中华古史”。已得到海峡两岸历史学家、考古学家、人类学家、民族学家的热烈响应与广泛支持。  

   颛顼和耶稣出生地一致.  “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于今”。并非空穴来风,而是上古历史的真实反映,“三皇五帝”都是中华文明史中的著名的领袖人物。“三皇”就是“天皇”(伏羲氏)、“地皇”(炎帝神农氏)、“人皇”(黄帝轩辕氏)。

  而“五帝”则指少昊、颛顼、喾、尧、舜五人。“五帝”之后,以治水闻名的大禹开始称王,之后又有汤王、周王,后世共称“三王”。

  基督教的创始人耶稣的原型,乃是“五帝”中顺序排第二的颛顼。他是轩辕黄帝之孙,少昊之侄儿,其父是“降居弱水”的昌意。

  史书说:(昌意)“娶蜀山氏之女曰昌仆,是为女枢,……生帝(指颛顼)于若水”。根据专家研究,“若水”即为“西方之水”(如《山海经》和其它古籍所载:“若木”即“西方之木”)。由此可见颛顼生于西方。后来他的领地封在扶余,为高阳之国,方圆三百里。这和基督教所称耶稣生于巴勒斯坦的伯利恒是一致或至少相似的。

  语言学考证:颛顼即耶稣.  语言是考古的活化石。从古代语言学的角度看,颛顼和耶稣其实是同一个名字。

  根据古汉语中“四通”之法,“颛顼”又读作“瑞须”;而“书”、“稣”也读作“须”;所以“颛顼”又可读作“瑞稣”。另一方面,“耶稣”在古希腊文中为Jesous,翻译成汉语为“约书亚”。宫先生在“中华文化中心说”中论证古希腊是颛顼之子“伯鲧”的封地,所以伯鲧和其后代对先王颛顼尊称为“颛顼爷”,也是很自然的。

  如人们现在仍尊称“开天劈地”的盘古为“盘王爷”,古音中,“亚”、“爷”读音相通。如伯鲧的儿子是治水的大禹,他生于西方(古希腊),封地在山东。现在的山东方言中仍称“读书”为“读须”。所以“颛顼爷”与“约书亚”其实是一回事。因此,古希腊语中的“约书亚”(耶稣)其实就是颛顼。

  据宫玉海分析,因为同居西方的古罗马人是黄帝重孙子,他们认为有权接班,所以千方百计不让颛顼接班,采取了“宁可错杀一千,也不漏网一个”的极端措施,把当地与颛顼同时出生的婴儿全部杀死。

  但颛顼被人们藏匿起来而获救,他因此得名颛顼。后来的基督教中耶稣的故事,很可能就是以这段历史为原型的。“颛顼”与“拽恤”同音,也有“拯救”之意,但他并不是“救世主”,而是“被拯救”的意思。

  犹太人根在中国.   古希腊、古罗马文化和中华文化同宗同源,犹太人本身就是从中国迁走的。西方的世界史专家也认为犹太民族是东方民族,他们经过几个世纪的西迁,于前11世纪从两河流域迁到中东,并在巴勒斯坦地区建立了“以色列犹太国”,但该民族在此之前来源不祥,但承认他们是东方民族。

  犹太人的起源在中国,应在中国寻根。他们是炎帝神农氏之后,姜姓,封于邰(今陕西省武功县一带),所以号“有邰氏”(“犹太”即是“有邰”)。其地应在今河南偃师一带。那一带,也是帝喾时的首都,称为“西亳”(音“伯”)。公元前26世纪,尧执政时,舜又把“有邰氏”封到“来”(其地在陕西武功一带)。这可能是犹太人又自称“西伯来”(即“西亳来”人)的原因吧?

  “这一家族于公元前15至14世纪(夏代)开始西迁,经过几个世纪,于公元前11世纪达到中东。这和世界史上所记载的犹太民族西迁在时间上也基本吻合。

  国内也有许多学者把中华文化和犹太文化做了比较,也发现有许多相似之处,这也为犹太人来源于上古中国提供了一个佐证。例如,从宗教信仰上看,西人信仰上帝耶和华;而中国人特别是在帝喾时代,对上帝的崇拜是特别虔诚的。“上帝”一词,在我国古已有之,而且是上古人民崇拜的神。帝喾的“喾”字,古读 go,与英语的中的god(上帝、圣人)相同。

  古籍《纲鉴易知录》中讲到喾时,说他:“帝普施利物,不私其身。聪以知远,明以察微。顺天之意,知民之急。仁而威,惠而信,修身而天下服。其色郁郁,其德巍巍。其动也时,其服也士。帝既执中,而偏天下。日月所照,风雨所至,莫不服从。”这俨然是上帝的化身,耶稣的形象。由此可知,在上古时代,犹太人的信仰其实和中国人的信仰基本上是一致的。

  颛顼与耶稣复活故事. “死而复活”之事,颛顼与耶稣身上都曾发生过。 而据考证,在世界历史上,“死而复活”的著名人物只有颛顼;宗教史上也只有耶稣一人。这难道仅仅是一种巧合么?《山海经。大荒西经》里这样记载:“风道北来。天乃大水泉。蛇乃化为鱼,是为鱼妇。颛顼死即复稣。”

  “风道北来”是说传教者从北方而来(当指颛顼)。“天乃大水泉”,“天”即“天方”,指西方。上古时中国人的方位称呼是:西方为“天方”(今天人们所熟知的《天方夜谭》里的天方,即是西方),东方为“人方”;北方为“鬼方”;南方为“兽方”。

  “泉”指源泉。这两句话说的正是《圣经》中所说的大洪水的故事,是说洪水是从西方发源的。“蛇乃化为鱼”,是指当地居民由蛇图腾转化为美人鱼图腾。“鱼妇”按古音与“以埽”相通,“以埽”即以色列:“鱼妇”也可以看成是美人鱼。我国长江中就有“美人鱼”(《梦溪笔谈》等古书记载),而美人鱼图腾是波兰人(即古籍中的“亳人”)的图腾,犹太人也来自于“亳”,所以很可能也是以美人鱼为图腾的。这句话是说犹太人从东方西迁之后,统一为以色列国,并由蛇图腾转变为美人鱼图腾。最后一句则指颛顼“死而复活”无疑。宫教授说,《大荒西经》记载的地点在现今中国西部更远的地方。

  这一段话语言虽简练,但所记述的内容明显是西方也就是中东地区的一段历史。因为“颛顼复活”应是一个重大的历史、宗教课题,所以很可能当时就已成为人们庆祝的一个盛大节日──复活节。对如此重大的事件,作为上古博物志的《山海经》一书有所记载也是理所当然的事情。后来基督教中的“复活节”则很可能是以此为蓝本。

  耶稣并非基督 耶稣教非基督教. 按玛雅历(玛雅人为古中国移民)及《外纪》等中国古籍的记载,黄帝应生于5120年前(约公元前3113年),10岁有国(封地),寿命110岁。其子少昊在位84年,应为94岁以上:“颛顼十岁佐少昊”,20岁继帝位,在位78年,享年97岁。

  以此来推断,颛顼应生于4946年前,卒于4849年前。宫先生认为,生于西方的颛顼,10岁到东方建立了自己领地,20岁继帝位,30岁又往西方传教。

  人们所熟知的耶稣出生日期是公元元年,为什么与颛顼在时间上相差了近三千年?宫先生解释说,先要弄明白:基督教并非真正的耶稣教。耶稣是创立耶稣教(颛顼教)的人,也就是颛顼;而基督则是一位名叫“叔达”的传教士。后世的基督教是在继承古代耶稣教的基础上,进行重新改造形成的。

  上古时代,政教合一,最高统治者也是天下教主,当然要负责创立宗教文化、派人传教的工作。据中国古书记载:“舜举十六族”,“高阳氏有才子八人”,“使主后土,以揆百事;举`八元',使布五教于四方”。正因为政教合一,所以不能把“总揆百事”(管理行政事物)和“布五教于四方”(到各地进行传教)截然分开。

  据记载,高阳氏的“才子”八人中,有一人名叔达(又写作叔得、季达、子都)就曾在世界许多地方留下足迹。宫先生说,他就是“基督”。因为“叔得”之“叔”古读为“基”,“得”也读“督”:“叔得”也就是基督。“子都”的含义是“有德行的美男子”。

  后人可能是为了“世济其美,不陨其名”,才修建“九丘”以为崇敬和纪念。在这里已发现了古代留下的七座金字塔(按《山海经》中的记载,应有九座金字塔即“九丘”),其中之一的“叔得之丘”,就是为了纪念叔得(基督)而建。厄瓜多尔首都基多,名字也来源于基督(叔达),这是印第安人带去的;巴西的里约热内卢港口高七十多米的石像也是为纪念他而建。

  另外,西方把基督奉为新教的创始人,并且认为基督是一位“有德行的美男子”,也和中国古代所标榜的“子都”的内容是一致的。其实在西方,耶稣的存在与否及生卒年也没有搞清。公元元年左右,在宗教革新的浪潮中,耶稣教改为基督教(是为新教)。宫玉海说,为适应世俗需要,宗教改革者在对旧的教义做了大幅度修改的同时,并把2900多年前的往事拉到近前,此举为了抓住人们“事情发生的年代越近就越可信”的心理,“新瓶装旧酒”,重新定义、重新解释了古耶稣教即“颛顼之教”的教义。

  颛顼领地和归宿──扶余. 《山海经》中有三处提到颛顼葬于扶余。《大荒北经》说:“东北海之外,大荒之中,河水之间,附禺之山。帝颛顼、九嫔葬焉。”《海外北经》说:“务隅之山,帝颛顼葬于阳,九嫔葬于阴……”《海内东经》也说:“鲋鱼之山,帝颛顼葬于阳,九嫔葬于阴,四蛇卫之。”

  上述说法应是比较可信的。书中多处提到的“附禺”、“鲋鱼”、“务隅”、“凫余”之山,就在吉林省扶余县境内,其南北皆有松花江(北江为松花江干流,南为第二松花江),北有长春岭,从地形上看就像一条大鱼。这个地名是从记音和记形两方面而来:因为它在松花江的拐弯处,因此叫“附禺”;它的地形像一条鱼,渔猎氏族把它叫“鲋鱼”;鸟氏家族又把它叫“凫余”。

  上古时代实行氏族分工负责制,扶余人原是伏羲氏的一个家族,被派到今黑龙江以北作“冬官”,即“黑龙氏”(黑龙江因此得名)。后来,这个家族私自南迁到扶余县境内的松花江以南地区。为了表示告别冬天,他们过了松花江就把一道山岭命名为“长春岭”,又在其西方修筑了“长春城”居住。由于是“叛逆家族”,后来的扶余人老者仍自称“古之亡(逃亡之意)人也”。后来,统治者又把“华渚人”派到了黑龙江流域及北极圈内,即今之赫哲人和爱斯基摩人。

  上古时代,伏羲氏定下了培养、选拔接班人的原则:“一昭(东方)一穆(西方)”、“一幽(北方)一明(南方)”. 即生于东方者必须封于西方,上一代住南则下一代住北,反之亦然。此举当是为了不断加强中央帝国对世界的了解和管理。直到周代,统治者还遵守这个规矩,如昭王生于东,穆王生于西,是典型的“一昭一穆”。

  按照这个规矩,生于西方的颛顼必须到东方来建自己的领地。中国许多史书都说:“颛顼十岁佐少昊”,“少昊孺帝颛顼”,就说明颛顼十岁时即有领地。大约4900多年前,颛顼受命到扶余来建国(领地)。这使得一部分扶余人迁到现在长春市一带,他们把地名带到新址,就是“长春堡”。

另据《扶余县志》和当地考古资料证实,发现了五六千年以上的古墓葬群,从新石器时代到铁器时代均有文物出土,其中还有黄帝时代的彩陶。这会不会就是颛顼和扶余人留下的呢?

世界著名神学家、德国的霍尔根.凯斯顿在其《耶稣在印度》一书中说:耶稣“复活”之后,经过克什米尔逃到了印度。宫玉海认为,耶稣(颛顼)“复活”后回归东方是可信的,但不是到了印度。因为他“复活”之后最大的可能是回到中国。因此《山海经》中所说颛顼葬在扶余(故国),也是完全可能、并有迹可寻的。另有一些古籍记载,颛顼死后葬在“濮阳”,传统观点认为是今河南省的濮阳。宫玉海说,扶余因在北松花江,在《山海经》中原叫“濮水”(有卜奎地名为证),“濮阳”就是“濮水”之阳(南)。这和《山海经》中的记载也是一致的。

  “众圣之诞”的“圣诞节”.  12月25日“圣诞节”,到底是不是耶稣诞辰呢?

  宫玉海教授认为,耶稣(颛顼)的诞辰有可能是在12月25日,但更准确地说,“圣诞节”不仅仅是“颛顼之诞”,更应是“众圣之诞”。据了解,西方对这一天到底是不是耶稣的诞辰之日也还没有搞清楚。我国一些专家则认为,现行的“圣诞日”是后人推定的。

  上古时俗,“仲春二月令会男女,是时也,奔者不禁。”在男女相会中,即会有“无夫而生子”(没结婚而怀孕)的现象,而且在当时视为合法。另外,根据古代的优生优育法,男女一般也在仲春二三月间结婚,因为大地回春,阳气上升;女子怀孕后所生孩子一般智商较高。九个月后,一般在农历十一月前后生子,这段时间是为生育的旺盛时期,古时的圣人就多出生在这段时间里。因为前后延续一段时间,所以世界各地的“圣诞节”并不统一,而是从11月末到来年1月中旬的都有。

  至于给孩子们送礼物的“圣诞老人”原型,宫玉海也有新说:地处北极圈附近的格陵兰人,基本是赫哲人(爱斯基摩人,按古音可读“赫哲”)。也就是前面所说的代替扶余人为“冬官”的“华渚人”。现在西方学者也认为“圣诞老人”和白雪公主是格陵兰人,而格陵兰人即是中国古籍中所记载的“丁令人”。

  宫玉海说,这些身为“冬官”者规规矩矩听命于中央帝国,在北极圈地区生活。但按规定,每年冬天他们都要赶着驯鹿拉的车,给作为“天下共主”的中央帝国统治者进贡送礼。后来,因为各种条件所限(强大起来的丹麦、英国人等半路打劫),本该送给中国统治者的礼物被截下。后来,这段往事中的格陵兰人逐渐演化成今天专给小朋友送礼物的“圣诞老人”。由于年代久远,“圣诞老人”的故事,中国人已经淡忘了。

   帝颛顼故地和后裔.

   古志载“高阳,古顼帝墟,历代沿革”。 今旧城村,周围九里。自颛皇建号,四千多年来,高阳为郡国,为军镇,为关隘,其名不易。

   颛顼性格深沉而有谋略,治理九黎地区,有圣德,即位后,进行政治改革,改变社会现状,巩固自己的统治,后人对颛顼大帝的评价极高.

   因他生前崇尚玄色,故后人推戴他为玄帝。

   帝颛顼生子曰穷蝉.是舜的高祖。颛顼子孙很多,春秋战国时的楚王也是其后裔,屈原与楚王为同族,在《离骚》中屈原自称为帝颛顼之后。

   颛顼崩,而玄嚣之孙高辛立,是为帝喾.

   帝喾是颛顼的族侄,15岁帮助颛顼治理天下,30岁登帝位,其在位期间是一位万民诚服的帝王。

   颛顼陵

   颛顼、帝喾陵 . 位于河南内黄县城南30公里的梁庄镇三杨庄土山之阳,人称“二帝陵”。

   颛顼陵居东,帝喾陵居西,两陵相距60米。

   颛顼陵南北长66米,东西宽53 米,高约26米;帝喾陵略小且居后两米。据专家分析,这种长辈陵冢大、晚辈陵冢小;长辈陵位趋前、晚辈陵位趋后的殡葬方式,正好印证了颛顼帝“长幼有序”的道德伦理。

   二帝陵园从下至上有御桥、山门、庙院、陵墓、碑林及纵横其间的甬道,占地面积350多亩;陵墓四周有围墙,称“紫禁城”。

   史书记载,二帝陵建筑宏伟,碑碣林立,松柏蓊郁,历代帝王祭祀不绝,宋代以后列为定制。农历三月二十八为颛顼帝诞辰日,民间祭祀大戏喧嚣,人声鼎沸,香火缭绕,热闹非凡。

但因年代久远,陵区地处黄河故道和紧靠硝河,河水多次泛滥,风沙肆虐,到清朝同治年间,陵墓和建筑群全部被黄沙掩埋于地下。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特别重视对二帝陵的保护和开发。政府连续多年在二帝陵区和周围育林封沙,使整个陵区被数万亩苍茫的森林所环抱。

   1986年以来,对二帝陵进行了三次大规模的清沙、钻探和开发建设,原有的山门、宋井、庙宇、碑亭、陵墓、围墙和多条甬道相继重见天日;挖掘出165块御制祭祀碑、大量仰韶、龙山文化陶片及其他文物碎片;在陵区内,经过科学钻探表明,深层尚有大量碑碣及陶片。近年,当地政府对二帝陵进行了大规模重修,先后修建了山门、祭拜殿、二帝塑像、棂星门、碑廊、配殿及其他附属配套设施。

陵园外,芳草萋萋,林涛奔涌;陵园内,松柏参天,庄严肃穆,透出了帝王陵园的沧桑与威严,一年四季前来寻根拜祖的海内外华人、华侨络绎不绝。

   公元2000年10月,河南省人民政府正式批准颛顼、帝喾二帝陵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当地政府设置了专业管理机构,配备了管理人员。2003年至2005年连续三年的农历三月二十八,安阳市人民政府、内黄县人民政府都隆重举行盛大的公祭大典。每年这一天,都有数十万内地、港澳台地区及海外华夏子孙前来参加祭祀活动,即时礼炮轰鸣,钟磬悠扬,颂歌齐唱,共祈华夏血脉永昌、国泰民安、世界和平。

   另一种说法:颛顼墓位于聊城东昌府区城西北7.5公里处。颛顼乃上古帝王,系黄帝之孙,"初国于高阳,故号高阳氏,都于商丘(今河南濮阳),在位七十八年"。

   其墓葬于何处,历来说法不一。《一统志》载:帝颛顼高阳氏陵有二:一在开州,一在东郡城西北二十里……

   在东郡者有庙,民间称聊古庙是也。颛顼墓是真是假,尚不敢断言,但据文物考古调查,此处系一古代遗址则确凿无疑。 该遗址为方形高台地,暴露面积500平方米,为黑灰土堆积。遗址表面散布着不少陶片,可识器形有龙山文化时期的罐、杯、南瓦、豆、盆、殷代的鬲,周代的绳纹筒瓦等。属龙山文化至商周时期的遗址。

颛顼墓南,原有一座用以祭祀颛顼的庙宇,名"聊古庙",又名"聊王庙".

   "颛顼庙". 该庙规模宏大,远近闻名。庙内有钟楼、鼓楼、大殿、廊房、后楼等建筑。大殿内供一高约7尺的颛顼帝执圭坐像。大殿后二层阁楼内,塑有颛顼帝及后妃神像。1945年庙毁,现仅存遗址。

    注释.参考.摘引.

   “颛”本义为“圆头胖脑”,指中年贵族,引申指体面的人、守法的人,再引申指社会精英。

   “顼”字从玉从页,玉指“玉胜”、“玉冠”;“页”指人头。“玉”和“页”联合起来表示“头戴玉冠者”。

   “颛顼”一词的字面含义是“社会精英人群中的头戴玉冠者”、“贵族首脑”。

   《山海经》.

   《淮南子·天文训》:“北方,水也,其帝颛顼 .”

   《水经注·瓠子河》(北魏郦道元).

   《大戴礼记·五帝德》、

   《史记·五帝本纪》。参见“五帝”。

    传说中国名.《山海经·大荒南经》:“有国曰颛顼,生伯服,食黍。”

   《广韵·平仙》引《神仙传》

   人民网

   爱德华小哥哥, 百灵99only , 麦咪咪123, 01aa , w_ou, naturekkkk , 在苍穹之梦 等百度百科文字.

                                                           龙一乐  整理撰写

                                                                        2013.06.19


分享按钮>>【闻人氏古代名人】闻人通汉
>>【龙氏网新闻】龙门的骄傲 龙人的期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