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标题
搜索作者
搜索内容
登录
|
注册
中华费氏论坛、团结姓氏兄弟、振我家声、兴我中华!
中华万家姓
>>
中华费氏论坛
>> 源流古迹 >> 浏览主题
版主
新闻公告
源流古迹
家谱分支
姓氏人物
姓氏企业
芳 名 录
姓氏取名
全部分类
回复:寻根絮语
第 6 楼
费县给我的关于费氏考证的材料引用了《续山东考古录》的话:“《通鉴》注:费字有两姓,一字蜚,赢姓,出于伯益之后;其一音秘,姬姓,出于鲁季友。按春秋之初,已有费伯,不必皆出于季友也。今山东称费县读作蜚音,非是。”这份材料的作者认为这是说“费姓和<SPS=1726>(即季友封邑)浑然一体,由于后人把<SPS=1726>误读为费所以有了费Fei和<SPS=1726>bi两姓。或者作这种推断,<SPS=1726>是祖先,他的后代一支姓了费,对此我们尚待认真探究。”所引《通鉴》的注说明当时费县已称fei。
作者:122.94.219.* (2009/4/5 19:20:06)
回复此贴
回复:寻根絮语
第 7 楼
有位朋友听说我在寻根,摘录了胡尧著《中国姓氏寻根》有关费姓的部份寄给我。这个抄件中也说“费有两家,读音不同,来源也不同。一家读作fei,源出于姓。伯益辅佐大禹治水有功,被封在费(在山东鱼台县西南),所以又称大费,赐姓嬴。……另一家费读作bi,源出于姬姓。……鲁僖公为了奖励季友的功劳,把费(音bi)邑赏给他作封邑。季友的子孙有以邑名作为姓氏的,就是费氏。”
作者:122.94.219.* (2009/4/5 19:20:39)
回复此贴
回复:寻根絮语
第 8 楼
从以上摘引的两份材料看来,费姓fei和bi的不同读音由来已久。来自两源一是赢姓,一是姬姓。要搞清这两个源头,就牵涉到了黄河流域的整部上古史。对我来说正如投入了个迷人的天门阵里。自从在大学里对顾颉刚先生的《古史辨》着过迷以后,我对这段上古史一向有点望而生畏。怎样走出这个天门阵呢?我想这根降龙木只能在考古学的宝库里去寻找了。于是去请教了一位考古所的朋友。他送来了一篇邵望平同志写的有关《禹贡》“九州”的考古学研究的论文。从这篇文章里我对黄河下游上古时代民族和文化背景有了一个概括的认识。从这个背景里也就比较容易找到费姓这两个源头的所在了。
作者:122.94.219.* (2009/4/5 19:21:13)
回复此贴
回复:寻根絮语
第 9 楼
我不妨把这篇文章中有关部分摘录一段在下面:“公元前第二○○○年中叶,商王朝势力已东进到海岱区的湖东平原一带,……到商代晚期商文化向东又挺进到胶莱平原西侧,最重要的发现有山东益都苏埠屯,滕县前掌大两处。……商文化的影响尚未深入胶东半岛。……商朝东土的主要方国有奄和蒲姑。……奄的中心或许就在曲阜以南滕县一带。……〔益都〕苏埠屯大墓,……可能就是蒲姑君主的陵寝。……正是蒲姑和奄这两个由海岱土著文化与商文化结合所产生的方国文化实体,成为周初齐鲁立国的基础”。
作者:122.94.219.* (2009/4/5 19:21:48)
回复此贴
回复:寻根絮语
第 10 楼
这里所说的海岱历史文化区是指“以泰山周围、渤海、黄海、淮河故道为自然界际”的地区。“该文化区的形成可早至大汶口文化中晚期之交,即公元前三○○○年前后,整个公元前第三○○○年间则是它的鼎盛时代”,这时代是在夏王朝建成前约八百年。当时“海岱地区社会发展及经济水平在黄河长江流域诸文化区系中是相当突出的。……其社会发展程度绝不比中原地区落后。……然而夏、商王朝以中央王国的优势凌驾于海岱及其他文化区系之上。……当公元前二○○○年以后……昔日海岱文化的光彩在崛起的夏商文明前黯然失色了。”
作者:122.94.219.* (2009/4/5 19:22:16)
回复此贴
当前总数:30 每页5条 当前2/6页 [
1
] [
2
] [
3
] [
4
] [
5
]
下一翻页
尾页
目前不允许游客回复,请
登录
注册
发贴.
当前在线:共
5
人 会员
0
人。列表:
游客
游客
游客
游客
游客
(全部游客):
游客
游客
游客
游客
游客
本论坛网络实名:
中华费氏论坛
执行时间:1,660.2 毫秒
本论坛内容纯属发表者个人意见,与
中华费氏论坛、中华万家姓网
立场无关
Copyright by www.10000xing.cn
中华万家姓
天驷文化
Powered by TSCC
fangshuang Desig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