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标题
搜索作者
搜索内容
登录
|
注册
中华费氏论坛、团结姓氏兄弟、振我家声、兴我中华!
中华万家姓
>>
中华费氏论坛
>> 源流古迹 >> 浏览主题
版主
新闻公告
源流古迹
家谱分支
姓氏人物
姓氏企业
芳 名 录
姓氏取名
全部分类
回复:寻根絮语
第 16 楼
接着的问题是这个以东夷为主体的费,究竟读fei还是bi。我的看法和费县给我的材料不同。他们认为bi是古名,后人误读为fei。我则相反认为在东夷读fei,乃是古音。bi是从西方来的鲁国姬姓人的读音。被封到费地建立<SPS=1726>国的季友是伯禽之后,是姬姓。<SPS=1726>音bi,不同于当地原有的fei。
作者:122.94.219.* (2009/4/5 19:25:22)
回复此贴
回复:寻根絮语
第 17 楼
我的根据有几条:一、bi音起于季友的封邑,最初费字加上“阝”旁,写成<SPS=1726>,用以分别于费。那是在公元前六五九年。范围只限于汶上和今费县地区。后来季氏强大了,在公元前四二七年,独立称费国,就不再用<SPS=1726>了。这可能是从bi变成fei的表示。二、朱熹注的《中庸集注》第十二章里有“君子之道费而隐”一句的注是:“费、符味反”即fei,可见朱熹也知道费音bi只限于季友的封邑。否则他不必在这句下加上这个注了。三、《辞海》在费字下还有“春秋鲁邑,旧址在今山东鱼台县西南费亭。”我查《春秋》的《左传》注有:“费,鲁大夫费<SPS=0331>父之食邑,读如字,与季友费邑读曰秘者有别。”这是说在鱼台附近还有个音fei的封邑,不读bi。如果和伯益的费伯封地相联系,可以说原来东夷所据的费地是音fei的。四、上引《资治通鉴》胡三省注,说当时人已把费县读为fei,胡系宋元之际的学者,可见在宋末元初bi音已失传。
作者:122.94.219.* (2009/4/5 19:25:54)
回复此贴
回复:寻根絮语
第 18 楼
bi是季氏封邑的专用音。什么时候这个地名改称为fei,还是个疑点。现在费县上冶镇南部还有个古城,近年出土文物证明是个古代的政治中心。可能就是<SPS=1726>国的都城,现在附近有个称西毕城的地名,城北乡有个称东毕城的地名。这个毕字引起了我的猜测。造出这个新字是不是表明当地已把费字读作fei之后,读作bi的<SPS=1726>邑不得不另造个音bi的毕字了?
作者:122.94.219.* (2009/4/5 19:26:25)
回复此贴
回复:寻根絮语
第 19 楼
从以上这些论据来说,bi是一定时期一定地域费字的专用音。fei是费字的经久通用的音。fei念成vee, 那是吴语的土音。
总的看来,我的寻根寻入了黄河下游在先秦时代民族和文化交流的总格局,小小的费姓也只有在这个总格局里找得到它的起源。如果我以上的叙述有些符合历史事实之处,也可以用来充实我在前年所作“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讲话的内容。现在自认为是汉族的费姓,很可能起源于山东早年的东夷。汉族原本是由多民族凝聚而形成的,费姓只是这个民族海洋中的一滴水罢了。这滴水也正反映出从多元到一体的过程。
作者:122.94.219.* (2009/4/5 19:26:48)
回复此贴
回复:寻根絮语
第 20 楼
写到这里我想应当收住了。不料我孙字辈的年轻人读到了我的底稿,说我并没有交代清楚,为什么我生在吴江。这一问提出了一个更复杂的民族融合中的人口流动问题。姓费的人现已散布全国,虽是个小姓,总人数也不会太少。我这一家怎么会定居在江苏吴江,也就是说姓费的人怎会从山东搬到各地去的呢?时间这样长,地域这样广,这笔帐我是无从清算的。迁移和扩散经过,可能比根源更难寻找了。
作者:122.94.219.* (2009/4/5 19:27:36)
回复此贴
当前总数:30 每页5条 当前4/6页 [
1
] [
2
] [
3
] [
4
] [
5
]
下一翻页
尾页
目前不允许游客回复,请
登录
注册
发贴.
当前在线:共
5
人 会员
0
人。列表:
游客
游客
游客
游客
游客
(全部游客):
游客
游客
游客
游客
游客
本论坛网络实名:
中华费氏论坛
执行时间:664.1 毫秒
本论坛内容纯属发表者个人意见,与
中华费氏论坛、中华万家姓网
立场无关
Copyright by www.10000xing.cn
中华万家姓
天驷文化
Powered by TSCC
fangshuang Desig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