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中华江氏论坛、团结姓氏兄弟、振我家声、兴我中华!
中华万家姓 >> 中华江氏论坛 >> 姓氏人物 >> 浏览主题 版主
 
 新闻公告   源流古迹   家谱分支   姓氏人物   姓氏企业   芳 名 录   我们是一家  全部分类
  回复 5:回复:万载公小传(综合) 第 16 楼

却说万载公等收复饶州后,都没来得及将江氏三古惨烈家变的江氏家人尸体埋葬,就被谢道清的几道诏令催促入卫临安,万载公只得拔军起程,水陆两路,日夜兼程向临安进发。由于谢太皇太后催得较紧,一路上遇到元兵狙击,也不敢做过多的纠缠,多数是夺路而行;好在蒙元虽在丁家洲战役中取得大捷,但由于占地太多,战线拉长,长江沿线的蒙元兵多处于战役调整期中,所以万载公所部义军及其尾随其后的张世杰官兵都没有遇到多大的阻兰就进入了临安城,这时,南宋在各地的勤王之师也陆续有一部分进入临安,临安的防上压力也相对缓和一些。但南宋统治高层的权力斗争却又骤然紧张起来。原来,贾似道兵败丁家洲,丧师逃亡杨州不归,原依附于贾似道的知枢密院事的陈宜中即想趁机夺取中枢最高权力,但与贾的另一个亲信,掌握全部亲兵(即殿前禁军,贾督师出战鲁港前命令韩震总督全部亲兵)的殿前禁军指挥使韩震发生矛盾,原来贾鲁港大败的消息传到临安,宋庭文武大臣逃亡更多,韩震鉴于京城人心慌乱,向谢太皇太后建议迁都,遭到剩余不多的几个大臣反对,在临安的太学生们也一致上书强烈反对迁都,陈是个见风使舵的人,见大势倾向于固守抗战,但韩震却手握京城禁军兵权,就假装附和韩震,以与韩震商量迁都之事为由将韩震骗到自己的住处加以诱杀,并迫不及待地安排自己的亲信欲接掌禁军,引起禁军各级军官的不满,欲强行挟持宋恭帝及谢太后迁都,谢太后无奈,只好把禁军的指挥权交与尚在千里之外饶州的老臣江万载,让其以礼部尚书的旧职督掌全部禁军(亲兵),至于迁都与否,等其到京后再行定夺,因为万载公原本就是旧禁军军官出身,又曾经是理宗朝的礼部尚书,兼之这时万里公率家殉国,万载公举兵抗元的事迹己传遍京城,谢太后的这一举措反而使禁军及陈宜中对立两方都接受,临安的军心和民心才渐趋稳定,但当时在临安的文武大小官员不是逃匿就是老迈惛庸,其余多数转为攀附陈宜中的阿谀奉承之辈,孤儿寡母无人可依,不得不完全依赖陈宜中,拜陈宜中为特进右丞相,让其掌握了朝廷政治军事大权,陈宜中这段时期虽然确实帮赵宋孤儿寡母做了一些整顿工作,使慌乱的南宋朝廷回复了一些正常的面貌,

作者:吾乃过客矣 (2013/3/27 23:22:25)   回复此贴
  回复 5:回复:万载公小传(综合) 第 17 楼

但陈宜中实际上是一个狂妄自大、党同伐异欺世盗名的两面派,惯于提出冠冕堂皇的高调言辞,谴责任何妥协退让的主张和行为;其本身为贾似道所援引,贾似道兵败以后,他却率先提出处死贾似道,以提高自己的声望,毫无廉耻。韩震提出迁都建议,未尝不是一个应付危机情况的应对方案,他竟然私自将其骗到自己家中杀害,把临安城仅剩的一个能带兵打仗的高级军事武将杀了,使本来就缺少军事武将的南宋更加雪上加霜,几乎激起禁军兵变,幸好谢太后搬出德高望重的万载公把两边都镇住,不然蒙元兵未到,南宋可能就因为自己的内斗而提早几年给灭了。陈宜中杀韩震的目的表面上是怕其迁都不成以兵力劫持朝廷,实际上是为抢夺韩震手上对禁军的统帅权,现韩震虽然给杀了,陈也借请杀贾似道和计杀韩震将自己的声望提到最高点,同时也达到了掌握南宋军政大权的目的,陈宜中因此到达了其政治生涯的顶峰,成为了继贾似道之后朝廷的资深人物;但最为要紧的禁军统帅权却被谢太后授予了辞官十多年又为陈所一向忌惮的万载公所掌握,虽然以万载公资历声望降职去接受一个殿前禁军指挥使(宋历来重文轻武,有时即使封彊大吏打一场大胜仗还不如一个平民书生写出一篇好文章哪样取得轰动效应,万载公以礼部尚书之职帅殿前禁军,以当时人们普遍的观点看是降格降职了,因为宋制即是文武同级,文官也要比武官实际高一级,宋时尚书是正二品文官,而禁军都指挥使是从三品武职)使陈宜中无话可说,但陈还是不甘心想取得禁军的实际控制权,老是想安排自己的亲信到禁军去充任各级军官以便控制禁军,而原禁军军官因为陈宜中诱杀韩震的手段过于低劣,所以对陈所派的人都很抵制,双方互不买帐,而且剑拔弩张,在外有蒙元强兵压境的紧张形势下,赵宋最后的一点保卫力量——赵氏皇族的亲兵(大宋殿前禁军,赵氏的天下就是赵匡胤以殿前禁军指挥使的身份指挥禁军夺自柴氏孤儿寡母的,赵氏虽然把这个职务的官职级别降低,但一直以来都非常重视对其中人员的安排,其只听命于皇帝一人,连丞相也无权调动殿前禁军)却接连发生哗变内斗的危机,怎不使赵氏孤儿寡母心急如焚,所以谢太后才连下几道诏令,催促万载公与张世杰火速前来临安化解危机。所以,万载公一到临安,谢太后心头才放下一块大石,立即加授公为殿前禁军都指挥使(即赵匡胤在后周柴氏政权里的职务)接掌了临安赵氏的全部亲兵卫队(这就是很多江氏族谱上所提到的临危授锦衣指挥使的来源,实际上锦衣指挥使是明朝的叫法,实际公的正式职务还是复原礼部尚书之职,兼掌殿前禁军指挥使之职,即指挥使是兼职,不是本来正职;可能是到明清修族谱时,当时的先祖宗亲已不清楚宋朝官职的叫法,所以就套用明朝的官职叫法。)

作者:吾乃过客矣 (2013/3/27 23:26:34)   回复此贴
  回复 楼主:万载公小传(综合) 第 18 楼

公果然没有辜负赵氏孤儿寡母的信任和期望,公把自己带来的义军也加入禁军的队伍,混合后重新编练,既合理安排原禁军军官将领,也对陈宜中安插的人不是一概拒绝,而是按才录用,并利用军事训练之机,对禁军讲万里公、唐震公的事迹及自己辞官前和组建义军后的战役经历,消除禁军中对蒙元铁骑的恐惧感(按现在流行的说法是对军队从政治上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的思想教育,看来,我们江氏的这位先贤还是军队政治思想工作的先行者和开拓者呢),据说,当时无论是韩震、贾似道在禁军中的旧有势力,还是陈宜中安插到禁军中的新势力,都被公所感动,全军上下都对老当益壮的万载公佩服得五体投地,在大敌当前之际很快就消除了不和对立的情绪;陈宜中见禁军除万载公之外,没有谁能控制拧合,也就放弃了变禁军为自己私人队伍的想法,不再插手禁军之事。经过万载公整顿的禁军接近三万人,这时,临安的军力除万载公率领的禁军(含公从饶州带来的一万二千义军在内)外,还有张世杰所带的军队(因收集贾似道鲁港兵败的散兵,也增加到五、六万人,)各地勤王之师也有一些到达临安,各地也相继爆发一些抗元起义,这时,即是单凭临安近10万的作战兵力,也尚可与蒙元主力一决雌雄,万载公向谢太后和陈宜中就提出,乘蒙元主力围困扬州与李庭芝相持不下之机,集结临安的全部力量,消灭蒙元之一路,则其他路蒙元兵可不战而溃,并自请带禁军作前军先出击,建议张世杰带大队为后援,约期李庭芝指挥淮东军同时出击。但南宋统治集团的高层到这时仍然钩心斗角,争权夺利,陈宜中掌握南宋军政大权之后,引起资历比他老的左丞相王熵的不满,王熵和陈宜中虽都为贾似道所提携,但二者之间积怨颇深;本来蒙元大敌当前,抗元成了南宋的头等大事,陈宜中既然大权独揽,宋庭上下见他言辞头头是道,无人能驳,本寄望他能拿出一个应对蒙元步步紧逼的方案来,陈却既无抗战的准备,也无议和的迹象,只是每日在朝堂上和王熵、留梦炎互相攻击争吵;王熵本不满陈宜中大权独揽,在朝中老抱怨自己有职无权,趁德祐元年春下之交宋元战事最激烈时,宋庭最须上下齐心,一致对外时却提出辞职,向谢太后要权;王、陈两丞相因争权吵得不可开交,都无暇顾及抗元大事。万载公把出击方案提交谢太后及大臣们讨论时,谢太后因禁军是宋皇室最后保命本钱,不同意万载公带禁军出击过远;并为缓和王、陈两位丞相之间的矛盾,任命陈宜中为左丞相,留梦炎为右丞相,王熵为平章军国重事(位在丞相之上),以万载公摄行军中事(即代替皇帝摄行军中事务,一些江氏族谱上记作摄行中军事,将“军中”变为“中军”,孰对孰错,尚待考证;上古时舜就曾代替尧摄行天子之政),留梦炎既无能又无耻,王、陈之间仍勾心斗角不断。从四月份吵到六月份,万载公本欲自己督诸军出击,但谢氏太皇太后不同意,陈、王、留亦以禁军新调,万载公宜留行在弹压,不宜外出为由不同意万载公督军出击,最后,才决定派张世杰领四路军出击(时已是六月份了),结果,陈、王、留自己怕死互相推诿而不敢出督诸军,张世杰作为一方武将根本无法协调指挥四路军同时行动,(宋自宋太祖赵匡胤杯酒释兵权之后一向忌惮武将掌握太多兵力,在武将之上,多派一文官加以节制,以防武将拥兵自重;此即所谓开督府,都督天下诸路兵马,贾似道就曾两开督府,第一次在理宗朝时取得了其所宣称的“鄂州大捷”,第二次就是前面所说的以当朝太师,平章军国重事的身份开府临安,却在丁家洲被蒙元大败致全军覆没,稍后,文天祥也以右丞相枢密使的身份开督府于南剑州,取得都督诸路军马的权力,使其能号召南宋军民抵抗蒙元的入侵。)结果南宋对蒙元主力的最后一次主动出击也在焦山被元军打得大败,使南宋再次集结的八万多兵力再一次被蒙元击溃。

作者:吾乃过客矣 (2013/3/27 23:28:00)   回复此贴
  回复 楼主:万载公小传(综合) 第 19 楼

这次宋元焦山会战失败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1、首先是中国大陆要求统一的历史大势所趋,处于上升时期的蒙元虽然其文明进化程度远比以汉民族为主的南宋落后,但却远比日趋腐朽没落的赵宋更赋生机,蒙元统治集团比赵宋统治集团更赋进取心和侵略性,所以蒙元击败并最终呑灭南宋包含历史的必然因素;2、南宋统治集团面临蒙元大兵压境仍然倾扎内斗不已是这次焦山会战失败最根本的原因,如果要追究历史责任的话,执掌南宋军政大权的陈宜中应该首当其中,作为决策人的他战和不定,大敌当前不但无应对策略,反而带头内斗倾扎忙于培植自己的势力和巩固抢夺更多的权力,对万载公提出的反击方案迟迟不能下决心落实,错过了最佳的反击时机,不肯让万载公开府督军出击(师),而他自己却不敢督师出军(在这点上他甚至连贾似道都不如,贾最后时刻还能开府督军,求和不成还能摆阵对抗蒙元;而陈真正须他开府时却诸多推诿,始终不敢对阵于蒙元。),最后虽然派张世杰帅四路宋军出击,却又不敢或不肯放权让张世杰都督诸路兵马,无法形成统一的配合,结果是张世杰除能指挥自己一路兵马外,却调动指挥不了其他三路宋军,几路军各自为战,被蒙元各个击破,最后归于失败是必然的,所以,陈宜中应对焦山之战失败负主要责任。其次负责任的是平章军国重事王熵和右丞相留梦炎,作为核心权力决策层的人员之一大敌当前,不但无良策以退敌,反而和陈宜中一样,相互钩心斗角,争权夺利,处处制肘,南宋除了陈宜中和万载公之外,只有他们两人有开府督军的资格和权力,也许他们也自知无能开府督军,所以万载公要求他们和陈宜中要有一个人开督府以便统帅诸军时,他们也是互相推诿,万载公自请督军出师遭谢太后和他们否决后,本建议授给张世杰更大权力,以便他能协调统一指挥诸路军马,但他们又搬出宋太祖赵匡胤所定武将不宜将兵过多的规矩来和陈宜中一起加以否决(焦山之役后宋庭逼于危机虽然不得不放手让张世杰和其他有能之士募兵筹响,并且让张世杰取得了都督诸路军马的权力,但此时已没有诸路了,只有万载公的殿前禁军和张世杰募集的几万人马,还有一些自发抗元的义军,宋庭对之也只是松散的领导,难以形成统一的战力和集团的优势,是以南宋流亡朝庭成立时虽号称有军力二十万,但皇室家族、宫庭太监、杂役、宫女、大臣及其家族人员等非战斗人员就占了近十万人,真正的正规部队只有张世杰的四万多淮军和万载公的近二万禁军,其他都是随打随散随补充的义军,难以形成持久的军力,而且战斗力都不强,到这时整个南宋小朝庭也只能有被蒙元一路追打的命运了。)总之,从四月份到六月份,处于南宋权力核心层的王熵和留梦炎都只为私利而和陈宜中互相攻吁,使本来在四月份已可出击的宋军延迟至六月才出击,并且不是万载公最初设计的由中枢核心派一重臣都督诸路军马,统一指挥击敌一路,威摄多路的方案。所以,王、留两人对焦山之役失利负有不可推缷的责任。

作者:吾乃过客矣 (2013/3/27 23:31:23)   回复此贴
  回复 楼主:万载公小传(综合) 第 20 楼

再次谢太后也应该对会战失利负上一定的责任,由于她的目光短浅,始终不敢放任万载公督军出师,将战斗力最强的殿前禁军留在临安,而且从四月到六月也耽于调和陈、王、留的矛盾而对出击方案不拍板执行落实,于六月份才确定由张世杰统军出师,其时,时机、人、财、物及宋元双方的态势都已发生变化,且其派出统军的张世杰无论是从资历、职权、威望等方面都不足以指挥调动诸路军马配合与蒙元军进行会战,导致会战失败的原因是她不敢冒险放手一搏,所以她对会战失利负责任是应该的。最后,万载公虽然提出了较为完善的反击蒙元的方案,且积极主动自请督师落实,但方案被否决后公却不断然行使独裁权力(宋廷授予公摄行军中事之职,实际上是把军队的全部权力交与公,则公在整个宋廷忧疑不决之际采取断然行动:或自督军队于第一时机出击蒙元,或干脆以少量兵力将宋廷暂时加以控制,再督多路宋兵与蒙元会战,此时即使谢太后及赵氏皇族至前面所提的几个宋廷核心权力层的重臣也不能加以反对,因为摄行军中事就是代替皇帝行使军中权力,处理军中事务;这时蒙元大兵压境,宋室危在旦夕,一切其他事务无不以抗元军事为最大,其他权力都得让行于军中权力,其他权力和事务都不能与军权及抗元军事相抗衡。所以宋廷阵营各派势力如能都以抗元大局为重,是不敢也不可能反对和影响军队主帅的决心和意志的,否则,按古今中外军队的惯例以通敌和动摇军心论处。所以万载公在当时情形下完全可以行使一下军事独裁的权力,渡过危机之后才实行集体主义也未尝不是更好应对危机的方法),坚持推行自己的作战方案,反而因过分忠诚(实际上是愚忠)于赵宋皇室而附从陈、王、留这几个只只有夸夸其谈而无实际才能的动议,负才而不用于时,权当断时而不行,我们的这位先祖也应该对焦山失利担当责任。或者,我们以700多年后的今天观点去回顾当时的情形,可能因不了解宋朝廷复杂派系斗争及蒙宋力量的巨大悬而使自己的主张有失偏颇,万载公当时的表现,从当时士大夫的立场到今天贩夫走卒的眼光来看,从忠于赵宋江山社稷(当时南宋人民的国家)角度去衡量,万载公当时的行为实在是无可指责;但若从汉蒙对抗,维护民族利益,捍卫汉民族尊严的更高处俯瞰,则公的做法,犹有可改进完善的空间。3、具体到战役本身,宋及蒙元两军战斗力存在较大差距,张世杰指挥不当,其自领一路以步军当蒙元水师,苏刘义(苏轼后裔)、刘师勇所部以水师当蒙元铁骑,各路宋军不能互相配合互相支援是会战失败的直接原因;两军将领的军事才能和军事素质高下也是元胜宋败的原因之一。但张世杰的错误并不全由其自身造成的,最根本的过错还是宋廷没有给予他更大的权力,使他不大能根据前线战况的变化对各路军队作战做过大的调整,所以,不但700年后今天的我们以事后的观点没有过多的批评,就是当时的宋廷,对损兵折将的他,也没有过多的埋怨和责怪,这固然与南宋这时奇缺统兵武将有关,责罚他可能会打击其抗元热情有关,但也反映了当时的南宋统治集团也认识到失败的最大原因不在统兵将领身上,而在于自身的决策失误。

作者:吾乃过客矣 (2013/3/27 23:33:12)   回复此贴
当前总数:21 每页5条 当前4/5页 [1] [2] [3] [4] [5 


目前不允许游客回复,请 登录 注册 发贴.


当前在线:共16人 会员0人。列表: 游客  游客  游客  游客  游客查看全部(16)位游客 +
本论坛网络实名:中华江氏论坛  执行时间:1,132.8 毫秒
本论坛内容纯属发表者个人意见,与 中华江氏论坛、中华万家姓网立场无关
Copyright by www.10000xing.cn   中华万家姓   天驷文化
Powered by TSCC fangshuang Desig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