尉迟乙僧: (生卒年待考),尉迟跋质那之子;于阗人(今新疆和田),一说吐火罗国人。著名唐朝画家。 与其父尉迟跋质那皆以善画闻名,有“大小尉迟”之称。 活跃于唐朝初期,曾任宿卫官,袭封郡公。其父尉迟跋质那为于阗国著名画家,于隋时进入中原,人称大尉迟。 尉迟乙德好学典艺,博达技能,画承家学,二十岁左右画已出名。 唐贞观六年(公元632年)于阗王因其“丹青奇妙”荐送长安,唐太宗李世民(公元627~649年在位)授予宿卫官,后又袭封为郡公。 尉迟乙德善画人物、花鸟、肖像、佛像,尤擅壁画。 尉迟乙僧原是于阗王族的一员,其王推荐他来长安,时年约二十多岁。他生长在一个丹青世家,年青时,就具有很高的绘画水平。据唐朝时期的朱景玄在《唐朝名画录》中记载:“尉迟乙僧,贞观初,其国王以丹青奇妙荐之厥下。”可见他的来历不凡。 尉迟乙僧到长安后,初为宿卫,后封郡公。由于在绘画与促进民族团结方面,都做出了卓越贡献,受到唐王朝的重视。长安的普贤堂是武则天的梳洗堂,而尉迟乙僧常在这里被召见,作壁画。唐代盛行一种屏风画,乙僧为作一扇其价“值金一万”,说明他在画师中的身价之高。 他创作过大量壁画,据《历代名画记》记载:唐仪凤二年(公元677年)后在长安光宅寺的东菩萨院内,画过《降魔变》等经变壁画;唐长安二年(公元702年)前后。在慈恩寺塔下南门,画过以《千钵文殊》为题材的壁画;唐神龙元年(公元705年)后,在罔极寺(兴唐寺)绘制过壁画;唐景云元年(公元701年)左右,为安国寺画了壁画。唐中宗神龙二年(公元706年)农历5月将尉氏住宅敕建为奉恩寺,他便把于阗的亲族供养像,画在这个寺内。 他经过洛阳大云寺时,又画了菩萨、净土经变,婆叟仙、鹰犬等题材的壁画。总观他的画作,形式多样,肖像,民间风俗、神话、宗教故事、以及花鸟等无所不工。 尉迟乙僧承其父法,善于绘制壁画,擅宗教故事、人物肖像、神话风俗、花鸟走兽,多取材西域各民族人物及鸟兽形象。其画构图宏伟奇异,复杂多变,他将西域和中亚艺术与中原地区传统画法相结合,用笔紧劲,如屈铁盘丝,又长于色彩晕染,沉着浓重,有立体感,人称“凹凸画法”。所画人物生动传神,身若出壁。 他画中人物的形象都是以西域人为模特儿塑造的。朱景玄《唐朝名画录》里说:“凡画功德人物,花鸟皆是外国之物象,非中华(指中原)之威仪。”所谓功德人物,有的指吉祥天女,有的指供养人;所谓皆外国物象,无非是说不似中原人物模样罢了。他的画幅,构图雄伟,匠意极险,具有新奇的魅力。他画的《降魔变》,是一段生动的佛教故事,描写释迦牟尼得道前与魔王波旬作斗争的场面,情节十分复杂。《唐朝名画记》记载说,他画的《降魔变》千怪万状,实奇纵也。”这里说的“千怪万状”,不仅包括有魔鬼、刀、剑、怪兽和魔女在内的完整场面,并且有奇特纵阔的图景,运用变形夸张的手法,使人物各具情态,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在段成式的《京洛寺塔记》里,也有描写,说:“四壁画像及脱皮白骨,匠意及险,又变形三魔女,身若出壁。”汤垢在《画鉴》里分析其特点:“雨色沉着,堆起绢素,而不隐指。”是说看去凸出画面,但用手一摸却是平的,与印度的线染合一的壁画,风格是不同的。 他的线型,具有中原传统,“笔迹洒落,有似中华”。张彦远《历代名画记》说得更为具体:“小则用笔紧劲,如屈铁盘丝,大则洒落有气概。”看来,尉迟乙僧,既发挥了本民族的艺术特色,又不拘泥于本民族的画法,做到转益多师,具有创造精神。至此,中国画吸收域外影响,又增添了特殊的一页。 他多次画过的《西方净土变》的壁画,以阿弥陀佛为中心,布陈活泼,喧闹的乐舞,数百人在装饰着花树禽鸟的七宝莲池周围,交织着庄严皎洁、花团锦簇、气象万千,没有五浊烦恼的西方极乐世界的情景,使不懂佛教的人们也能理解这是一幅反映生活的画卷。在画中的婀娜多姿的舞蹈,正是在长安、于阗、高昌等地朝夕可见的景象。他的以现实风俗故事和肖像为题材的作品,更具有现实意义。 乙僧是一位热爱祖国、热爱家乡、增强民族团结、促进祖国统一的技艺较高的伟大国画家。传世作品有《番君图》卷,现被收藏于比利时人斯托克莱处;《龟兹之女图》卷,现被收藏于比利时人贝伦森处;《天王像》现被收藏于美国华盛顿佛利尔美术馆。其艺术活动在唐贞观、景云间,年九十余岁时尚健在。 宋朝未年的周密在所著的《云烟过眼录》中,记载有尉氏的龟兹舞女图,当时从西域传入长安的舞蹈很多。如胡旋舞、胡腾舞、骨鹿舞等。其画迹还有《降魔》、《变相》等壁画,作于东都寺院,著录於《京洛寺塔记》;《六番图》、《婆罗门图》、《外国宝树图》,著录于《历代名画记》。 其兄尉迟甲僧亦善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