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周孝闵帝时,他因平蜀有功,封蜀公,驻益州。
他素有大志,好施爱士,政绩卓著,为时人铭碑所颂。
蜀国公尉迟迥之从兄。是宇文泰一手培植出来的将领,骁勇而有膂力,善骑射。
逝世于北周武帝天和四年(公元569年),终年五十三岁,谥周太保吴武公。
唐朝武德初年,秦王李世民引尉迟恭为右府参军,屡立大功,是李世民亲信之一。隋朝未年先是从军高阳,以武勇著称。曾跟从刘武周为将,后降靠唐王李世民。
史称尉迟恭骁勇善战,“善避槊”,就是常常单骑突入敌阵,许多人围住用长矛刺他,都不能刺中,尉迟恭反而能夺下对方手中的长矛,将他们刺下马来。当时就连号称“勇鸷无双”的齐王李元吉,跟他比试也输了。他多次跟从李世民南征北战,击败王世充、窦建德、刘黑闼等,战功显赫。历任泾州道行军总管、襄州都督等。
在唐武德九年(公元626年)的“玄武门之变”中,尉迟敬德助李世民夺取得帝位,论功第一,升右武侯大将军,赐封“吴国公”,食禄一千三百户。
尉迟恭因为帮助李世民打天下,立下了赫赫战功。唐太宗李世民想招赘他为驸马。尉迟恭却辞谢说:“我的妻子虽不好看,一起过苦日子多年倒也恩爱。我没有文化,但听古人说‘糟糠之妻不下堂’,不能因富贵变心。招驸马的事儿实在不敢当。”唐太宗听了觉得有理,也就作罢了,还封他为鄂国公。从此,“富不易妻”就成为千古流传的寓言典故,也是中国优良的道德传统之一。
传说唐太宗晚上睡觉,半夜听到有奇怪的声响,害怕极了,次日便告诉群臣。大将秦叔宝奏曰:“愿同尉迟将军一起戎装立门外以伺。”有人守夜,唐太宗当然准奏。当夜果然就无事了。因此,唐太宗命画工画两人图形全装,挂在宫掖的左右门。后来两人都赐葬昭陵,死后也为唐大宗守陵。这样,手执钢鞭的尉迟恭和举着宝剑的秦叔宝,便被民间尊为一对门神,流传至今。
原来的尉迟恭庙俗称“景云大王庙”,在昆山东北十公里的蔚州村(今周市镇城隍潭庙前村)。据当地《县志》记载:“相传尉迟恭生此,故祀之,或云:敬德封吴国公,故庙食于此。”前一说无据,以后一说为是。那里是他的受封之地,故建庙祀之。
尉迟胜幼年时就继承了父亲的王位。
唐天宝年间(公元742~756年),曾到长安朝见过唐朝皇帝李隆基,并带去了于阗的特产名马和美玉。唐玄宗李隆基不仅亲自召见了他,而且回赠了中原特产,并将宗室的公主嫁给他为妻,同时又封他为右威卫,曾与高仙芝共同率兵击败了侵扰安西四镇的萨毗播仙,立下了大功。因此,唐朝又加封他为银青光禄大夫、鸿胪卿,之后又晋级为光禄卿。
时隔不久,唐至德年间(公元756~756年),唐朝内地发生了安禄山、史思明叛乱。尉迟胜将王位让给弟弟尉迟嚯,亲自率领于阗兵五千,到内地协助唐朝平定“安史之乱”。由于于阗王国在尉迟胜治理期间,经济兴盛,生活安定,于阗人民十分拥戴尉迟胜,对他的远离依依不舍。尉迟胜为了表示自己仍归故土的决心,特地将亲生的小女儿留了下来。唐朝的皇帝李亨,对尉迟胜千里迢迢率军前来协助平叛也非常赞赏,又授予他特进、兼殿中监等官衔,尉迟胜从此成了唐朝中央政府的一名高级将领。
“安史之乱”平定之后,尉迟胜为了了解内地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加强于阗与中原地区的联系,请求留在京师从事宿卫。唐代宗李豫答应了他的要求,加开府仪同三司,封他为武都郡王,食邑百户,封其弟尉迟曜为于阗王。
尉迟胜留在唐朝京师之后,在长安修行里,兴建林园,接待来访宾客。时间仅仅过了两年,即唐朝贞元初年(公元785年),尉迟胜的弟弟尉迟曜派遣使者,向唐德宗李适上奏说:“于阗王位的继承法规定,王位一向是国王正妻的长子才可以继承,既然哥哥让位于我,我应当让位于侄儿尉迟锐。”于是,皇帝李适以尉迟胜的儿子尉迟锐为检校光禄卿兼毗沙都督府长史,而拜尉迟胜为骠骑大将军、于阗王,准备命他返回于阅承袭王位。但是,尉迟胜再三辞退,认为弟弟尉迟曜管理于阗国事多年,于阗人民生活安定,都心悦诚服;而尉迟锐久居京师长安,对于阗的情况并不了解,不宜封他为于阗王。李适听从了尉迟胜的建议,加开府仪同三司,封武都王。事后,尉迟胜兄弟间相互禅让王位的佳话,受到了京师许多人的赞扬。
后来,尉迟胜又升任为睦王府之傅、原王府之傅,六十四岁时与世长辞。
唐朝皇帝为了纪念这位品德高尚的少数民族将领、于闻王,于唐贞元十年(公元794年)追赠他凉州都督的官衔,并让他的儿子尉迟锐继承了职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