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中华郎氏论坛、团结姓氏兄弟、振我家声、兴我中华!
中华万家姓 >> 中华郎氏论坛 >> 新闻公告 >> 浏览主题 版主
 
 新闻公告   源流古迹   家谱分支   姓氏人物   姓氏企业   芳 名 录   姓氏取名  全部分类
  回复:钮古鲁长白山始祖所生谱传 钮祜禄家谱 世系.. 第 33 楼

高宗纯皇帝实录( 九)/ 卷七百二十四/乾隆二十九年十二月上
- 1068-1 - 乙酉。
上诣 大高殿行礼○谕曰、常保在福州副都统任内。
- 1068-2 - 将跟班及守门兵丁。额外多挑。恣意妄为。不称副都统之职。著留京仍以 领补用。所遗员缺。著柏忠补授○

作者:郎文杰 (2012/6/13 6:00:38)   回复此贴
  回复:钮古鲁长白山始祖所生谱传 钮祜禄家谱 世系.. 第 34 楼

福建副都统(部分):
董朝衡,正蓝旗汉军人雍正七年任
顾弘誉,雍正八年任
蔺炤,镶黄旗汉军人雍正十年任
陈世璠,镶白旗汉军人雍正十三年任
沈之仁,正白旗汉军人乾隆六年任
安致中,镶白旗汉军人乾隆八年任
邓廷相,镶白旗汉军人乾隆九年任
范宜谦,镶黄旗汉军人乾隆十四年任
齐斌,镶黄旗汉军人乾隆十六年任
曹瑛,正黄旗汉军人乾隆十六年任
明瑞,镶蓝旗满州人乾隆二十年任
明福,见福州将军乾隆二十年任
富尔松阿,正蓝旗满州人乾隆二十三年任
常达,正红旗满州乾隆二十六年任
富尔松阿,正蓝旗满州人乾隆二十七年再任
达色,正黄旗满州人世袭云骑尉?译举人乾隆二十九年任
白忠,镶白旗满州人世袭二等男乾隆三十一年任
德龄,乾隆三十六年由正黄旗满州副都统移任
噶尔炳阿,正白旗满州人乾隆三十六年由移驻福州协领任
眉绶,镶白旗满州人世袭乾隆三十八年任
伟善,驻防成都镶蓝旗蒙古人乾隆三十九年任

作者:郎文杰 (2012/6/13 6:01:00)   回复此贴
  回复:钮古鲁长白山始祖所生谱传 钮祜禄家谱 世系.. 第 37 楼

和珅家族是从“英额门”走出来的吗?(曹德全)
自从几部与和珅有关的电视剧播放以后,又有几位学者分别撰写的“和珅传记”出版发行。2010年,我有幸拜读了清原作家康喜鹏撰写、由满学专家闫崇年先生封面题字的小说——《从英额门走出的和珅家族》。由此,引起了我研究一下和珅的祖籍与英额门或清原到底有没有关系的兴趣。
    说实话,至今我还没有看到哪一本史书直接记载了和珅的祖籍在什么地方。即使在著名学者纪连海所撰写的《历史上的和珅》一书中,在谈到和珅的籍贯时,也仅仅说道:“和珅的家庭,属于满洲正红旗人”以及满洲正红旗在内蒙及进京以后的大致的驻防地而已。但是,综合各史关于和珅、和琳及其家族的记载,还是找到了一些追本溯源的线索。
    《清史稿》“和珅传”载:“和珅,字致斋,钮祜禄氏,满洲正红旗人。少贫无籍,为文生员,乾隆三十四年承袭三等轻车都尉……弟和琳……”。
    《清史列传》中的“和琳传”记载:“和琳,满洲正红旗人,钮祜禄氏。父常保,副都统,兼三等轻车都尉……兄和珅……”,上述两传告诉我们:和珅与和琳,是同姓(钮古禄氏)的亲兄弟,他们的父亲叫常保。但是,各史均无“常保传”,因此,我们只好通过他们的姓氏源流来探讨他们祖籍的所在地。
    钮古禄氏,是满洲著名的大姓之一。据《八旗满洲氏族通谱》(以下简称《通谱》)卷五记载:钮钴禄氏主要分二支,即以额亦都为始祖的“长白山地方钮钴禄氏”和分别以赖卢浑、噶哈察鵉为始祖的“英额地方钮钴禄氏”。按照《通谱》的记载,这两支钮钴禄氏都是同一个祖先——索和济巴颜的后代。而且,从索和济巴颜起,直到他的曾孙萨尔都巴图鲁,四代人都是居住在长白山的。
    萨尔都巴图鲁有四个儿子:老大噶哈察鵉是最先移居英额地方的,老四额素勒勒巴克什的儿子赖卢浑都督是“后移居英额地方”的。其实,萨尔都巴图鲁的二儿子阿陵阿拜颜也曾移居英额,他的儿子叫都陵阿,孙子就是大清王朝的开国功臣额亦都。额亦都年幼时,父母为仇家所杀,到十三岁时,额亦都才“手刃其仇,避走嘉木瑚地,依於其姑”。
    既然二支钮钴禄氏有着共同点祖先,又都是从长白山先后移居英额地方的,为什么一定要分为“长白山地方钮钴禄氏”和“英额地方钮钴禄氏”呢?我认为主要是突出开国功臣额亦都及其家族的显赫地位,另外,我们还应该注意到,清朝早期的人物传记,从来不谈及额亦都13岁时是从何地“避走嘉木瑚地”的,直到民国十六年(1927年)编成的《清史稿》“额亦都传”中才写道:“额亦都……祖阿陵阿拜颜移居英崿峪”,其实,英崿峪应该就是“英额地方”,清代的史书之所以回避额亦都是从英额地方“避走嘉木瑚地”的,很可能是不想让人知道额亦都的杀父仇人就是他同宗的钮钴禄氏人。

作者:郎文杰 (2012/6/13 16:28:58)   回复此贴
  回复:钮古鲁长白山始祖所生谱传 钮祜禄家谱 世系.. 第 38 楼

因此,清朝写“额亦都传”,不提及英额地方,民国初写《清史稿》,虽写到“英崿(额)”,但又变成了“英崿峪”,不过是让人觉得它和“英额”不是一个地方而已。
    我们知道《通谱》定稿于乾隆九年(1744年),书中对已经离世的人物一般都用“原任”某职,而对在世人物则以“现袭职”记之。按多数史家的推论,和珅生于乾隆十五年(1750年),以此推之,乾隆九年时,和珅之父常保应该被记为“现袭职”之人。这是寻找和珅祖籍的唯一线索。
    经查阅《通谱》卷五,我们发现:在“长白山地方钮钴禄氏”额亦都的后人中,没有叫常保的。在“英额地方钮钴禄氏”赖卢浑都督的后人中,虽然有一个叫常保的,但《通谱》中说他是“原任郎中”,说明在乾隆九年时他已离世,不可能是和珅的父亲,而在噶哈察鵉的后人中就记有一个“现袭职”的常保,显然,这个常保才应该是和珅的父亲。
    那么,接下来有两个问题需要解决,一个是常保的世系问题;另一个就是常保离开英额地方的时间问题。
    根据《通谱》卷五“噶哈察鵉”篇的记载,噶哈察鵉虽然是最早移居英额地方的,但是直到他的曾孙倭琛时才有所作为,被记入《通谱》。《通谱》记录了他的众多元孙,但都没有记载他们与噶哈察鵉之间具体的世系关系。也就是说,只知道他们的五世祖是噶哈察鵉,而不知道每位元孙的父、祖、曾祖是谁。
    尼雅哈纳是噶哈察鵉的元孙之一。《通谱》记载尼雅哈纳与常保之间的世系关系如下:尼雅哈纳“卒,其子鄂锡理袭职……卒,其弟蒙鄂绰袭职。卒,其子武勒袭职。卒,其亲叔之子长生袭职。卒,其子阿哈硕色袭职……击贼阵亡,其叔伊兰泰袭职……卒,尼雅哈纳巴图鲁之四世孙常保现袭职。后追叙阿哈硕色阵亡军功,赠一云骑尉,其子善保现袭职。”
    根据以上记载,我们知道常保的父亲同辈人有武勒、长生、和伊兰泰,但没有说明谁是常保的父亲;常保的祖辈人有鄂锡理、蒙鄂绰及一位没记姓名的武勒亲叔,但仍不知谁是常保的直系祖父。至此,我们可以明确的常保世系关系只有:常保的曾祖(四世祖)是尼雅哈纳,而尼雅哈纳的五世祖是噶哈察鵉。
    在这里顺便说一下,纪连海先生在《历史上的和珅》一书中说:“和珅姓‘钮钴禄氏’,原名善保,上学以后才由学校的先生改名叫和珅”,此说是没有根据的。因为《通谱》中明确记载着善保的父亲是阿哈硕色,不是常保。再说,《通谱》在乾隆九年(1744年)定稿时,和珅还没有出生,而善保已经“现袭职”为“云骑尉”了。因此,善保不可能是和珅的原名。
    根据《通谱》的记载:噶哈察鵉的曾孙倭琛即“由前锋从征山西……历任杭州副都统”,曾孙阿尔吉禅“原任郎中兼佐领”。而噶哈察鵉的十个元孙中有九个也分别出任过“护军校”,“山西布政使”等不同官职,只有最小的元孙尼雅哈纳的经历是这样记载的:“尼雅哈纳由闲散过北京,征山东,梯攻河间府,首先登城克之,赐巴图鲁号,授三等轻车都尉。”我们知道,清军入关以后,征山东、山西,攻河间的时间都在顺治元年(1644年)。这就说明,尼雅哈纳离开故土“英额地方”的时间可能比他的同辈兄长要晚,但是,再晚也不会晚于顺治元年。也就是说,以尼雅哈纳为四世祖的常保(和珅之父)家族最晚在大批满人“从龙入关”时已经离开了他的故土“英额地方”。而在当时,柳条边还没有修筑,英额门还不存在。因此,说“和珅家族是从英额门走出来的”是与史实不符的。

作者:郎文杰 (2012/6/13 16:30:45)   回复此贴
  回复:钮古鲁长白山始祖所生谱传 钮祜禄家谱 世系.. 第 39 楼

我认为,根据《通谱》的记载,如果承认此常保是和珅之父的话,则应承认和珅家族应该是由“英额地方”,而不是由英额门走出来的。那么,当年的“英额”又应该定位于今天的什么地方呢?
    根据清代柳条边上边门命名的一般原则,边门的名称都是以柳条边之内离边门最近的城寨、山河的名称来命名的。例如:兴京边门是以其西近30公里的兴京城来命名的;碱厂边门是因其西10多公里处有个碱厂堡而得名;凤凰城边门是因其北10多公里处有座凤凰山城而得名。以此推之,英额边门之所以以“英额”来命名,就是因为在英额门以内20公里左右的范围内有一个较大的城寨叫英额。或许有人认为:英额边门是得名于它附近的英额河。我以为,如果历史上不存在“英额”这个地名的话,说英额门是因英额河而得名是可以理解的,但是,《通谱》已经证明了“英额”在历史上是一个真实存在过的地名,因此,英额门还是因其临近“英额地方”而地名为是。
    至于“英额河”是如何得名的。我原以为“英额河”之得名应该与“英额地方”有关,但是,经查清代有关史料,我发现:在英额边门建成以后很长一段时间内,还没有“英额河”之称。据《奉天地略》记载:浑河“源出长嶺子纳噜窝集,曰纳噜河,西入英额边门,会噶桑阿河(今称红河)为浑河”,这说明英额河原来是被称为纳噜河的。而晚出的《盛京诸水》则写道:“浑河亦有二源,东北英额河,源出盛京东北柳条边英额门外东山之麓……”对比两个史料,可知纳噜河后来改名为英额河是因为流经英额边门的缘故。
    既然英额河得名是源于英额门,那么,当年英额边门之得名一定是源于一个叫“英额”的地方了。这个叫“英额”的城寨,曾经是满洲大姓——钮钴禄氏的居住地。后来,随着他们陆续“从龙入关”,人去村空的“英额”才逐渐在人们的视野中消失了。按照位于英额门以西20公里左右和城寨应临近河边两个条件推断,当年的“英额地方”应该位于今天的清原县城附近。                                                                                  
(曹德全)

作者:郎文杰 (2012/6/13 16:31:04)   回复此贴
当前总数:57 每页5条 当前6/12页 首页 上一翻页 [6] [7] [8] [9] [10] 下一翻页 尾页  


目前不允许游客回复,请 登录 注册 发贴.


当前在线:共1人 会员0人。列表: 游客
本论坛网络实名:中华郎氏论坛  执行时间:1,547.9 毫秒
本论坛内容纯属发表者个人意见,与 中华郎氏论坛、中华万家姓网立场无关
Copyright by www.10000xing.cn   中华万家姓   天驷文化
Powered by TSCC fangshuang Design